Hare Krishna

वेदः . vedas . knowledge . 知識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連向這個比對檢視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前次修改
bg12.13-14 [2024/10/10 10:16] hostbg12.13-14 [2024/10/20 07:45] (目前版本) host
行 1: 行 1:
-अद्वेष्टा सर्वभूतानां मैत्र: करुण एव च । +<WRAP center box  >12 章 13 - 14 節</WRAP> 
-निर्ममो निरहङ्कार: समदु:खसुख: क्षमी ॥ १३ ॥ + 
-सन्तुष्ट: सततं योगी यतात्मा दृढनिश्चय:+अद्वेष्टा सर्वभूतानां मैत्र: करुण एव च ।\\ 
 +निर्ममो निरहङ्कार: समदु:खसुख: क्षमी ॥ १३ ॥\\ 
 +सन्तुष्ट: सततं योगी यतात्मा दृढनिश्चय:\\
 मय्यर्पितमनोबुद्धिर्यो मद्भ‍क्त: स मे प्रिय: ॥ १४ ॥ मय्यर्पितमनोबुद्धिर्यो मद्भ‍क्त: स मे प्रिय: ॥ १४ ॥
-adveṣṭā sarva-bhūtānāṁ +>adveṣṭā sarva-bhūtānāṁ 
-maitraḥ karuṇa eva ca +>maitraḥ karuṇa eva ca 
-nirmamo nirahaṅkāraḥ +>nirmamo nirahaṅkāraḥ 
-sama-duḥkha-sukhaḥ kṣamī +>sama-duḥkha-sukhaḥ kṣamī
-santuṣṭaḥ satataṁ yogī +
-yatātmā dṛḍha-niścayaḥ +
-mayy arpita-mano-buddhir +
-yo mad-bhaktaḥ sa me priyaḥ +
-adveṣṭā——不妒忌;sarva-bhūtānām——為了所有的生物體;maitraḥ——友善的;karunah——仁慈的;eva——肯定地;ca——還有;nirmamah——沒有擁有權的感覺;nirahankāraḥ——沒有虛假的自我;sama——相等地;duḥkhaḥ——苦惱;sukhaḥ——快樂;kṣamī——饒恕;santuṣṭaḥ——滿足;satatam——滿足;yogī——從事於奉獻;yatā-ātmā——努力於;dṛdḥaniścayaḥ——以决心;mayi——向「我」;arpita——從事於;manaḥ——心意;buddhiḥ——有智慧的;yaḥ——誰;mat-bhaktaḥ——「我」的奉獻者;saḥ me priyaḥ——他對「我」很親切。 +
  
 +>santuṣṭaḥ satataṁ yogī
 +>yatātmā dṛḍha-niścayaḥ
 +>mayy arpita-mano-buddhir
 +>yo mad-bhaktaḥ sa me priyaḥ
  
-13/14.  羡妬,而且對生物友善,不以爲自己是擁有者,遠離假我苦樂如一,常自和堅決作奉獻服務,心意智慧跟我符合一致,對這樣的奉獻者很親切。+== 字譯 == 
 +<fs medium>adveṣṭā — 妒忌;sarva-bhūtānām — 為了所有的生物體;maitraḥ — 友善的;karunah — 仁慈的;eva — 肯定地;ca — 還有;nirmamah — 沒有擁有權的感覺;nirahankāraḥ — 沒有虛的自;sama — 相等地;duḥkhaḥ — 惱;sukhaḥ — 快;kṣamī — 饒恕;santuṣṭaḥ — 滿;satatam — 滿足;yogī — 從事於奉獻;yatā-ātmā — 努力於;dṛdḥaniścayaḥ — 以决心;mayi — 向「我」;arpita — 從事於;manaḥ — 心意;buddhiḥ — 有智慧的;yaḥ — 誰;mat-bhaktaḥ — 「的奉獻者;saḥ me priyaḥ — 他對「我」很親切。</fs>
  
-要旨 
  
-再次回到純粹奉獻服務這點上,主在這兩詩節描述純粹奉獻者的超然品質。純粹奉獻者在任何情况下不會受困擾。他們也不會羡妬誰,不會變成敵人的敵人。他們認爲,由於自己過去的錯誤行爲,别人才變成自己的敵人。因此,承受比抗辯好。據聖典《博伽瓦譚》說,每當奉獻者在失望中,或遇上困難的時候,他們認爲這是主賜給他們的恩慈。他們想:「由於過去錯誤的行爲,我們該受的苦,遠較現在所受的爲甚。所以,我們沒有得到應得的懲罸,這是至尊主的恩慈。我們所得的懲罸,由於至尊性格神首的恩慈,只是一點點。」因此、他們永遠冷靜、沉默、忍耐,不管情况如何叫人失望。奉獻者永遠對每一個人仁慈,即使敵人也如是。「不以爲自己是擁有者」意即,奉獻者不以為跟軀體有關的平和和煩惱有太大的重要性,因爲他們完全知道自己不是物質軀體。他們不會把自己看成身體。因此,他們遠離假我的概念,苦樂如一。他們有耐性,而且滿足於至尊主所恩賜給他們的一切。他們不會十分努力,克服極大的困難,以成就什麼。因此,他們永遠快樂。他們是完美的玄祕主義者,因爲他們能夠嚴格遵守靈性導師所給他們的命令。他們的感官全受支配,所以堅定不移。錯誤的論證並不能動搖他們,因爲誰也不能動搖他們到奉獻服務的堅定決心。他們完全知覺到, Krishna 是永恆的主,因此,誰也不能動搖他們。他們的一切品質使他們完全仰賴於至尊主。奉獻服務到這程度,毫無疑問,十分罕有。但奉獻者通過遵行奉獻服務的規範守則,處於這境界。此外,主說,這樣的奉獻者,對祂來說,十分珍貴,因爲他們在完全 Krishna  知覺中作的一切活動,永遠叫祂喜歡。 
-== 字譯 == 
 == 譯文 == == 譯文 ==
 +不羡妬,而且對生物友善,不以爲自己是擁有者,遠離假我,苦樂如一,常自足和堅決作奉獻服務,心意與智慧跟我符合一致,我對這樣的奉獻者很親切。
 +
 == 要旨 == == 要旨 ==
 +<fs medium>再次回到純粹奉獻服務這點上,主在這兩詩節描述純粹奉獻者的超然品質。純粹奉獻者在任何情况下不會受困擾。他們也不會羡妬誰,不會變成敵人的敵人。他們認爲,由於自己過去的錯誤行爲,别人才變成自己的敵人。因此,承受比抗辯好。據聖典《博伽瓦譚》說,每當奉獻者在失望中,或遇上困難的時候,他們認爲這是主賜給他們的恩慈。他們想:「由於過去錯誤的行爲,我們該受的苦,遠較現在所受的爲甚。所以,我們沒有得到應得的懲罸,這是至尊主的恩慈。我們所得的懲罸,由於至尊性格神首的恩慈,只是一點點。」因此、他們永遠冷靜、沉默、忍耐,不管情况如何叫人失望。奉獻者永遠對每一個人仁慈,即使敵人也如是。「不以爲自己是擁有者」意即,奉獻者不以為跟軀體有關的平和和煩惱有太大的重要性,因爲他們完全知道自己不是物質軀體。他們不會把自己看成身體。因此,他們遠離假我的概念,苦樂如一。他們有耐性,而且滿足於至尊主所恩賜給他們的一切。他們不會十分努力,克服極大的困難,以成就什麼。因此,他們永遠快樂。他們是完美的玄祕主義者,因爲他們能夠嚴格遵守靈性導師所給他們的命令。他們的感官全受支配,所以堅定不移。錯誤的論證並不能動搖他們,因爲誰也不能動搖他們到奉獻服務的堅定決心。他們完全知覺到, Krishna 是永恆的主,因此,誰也不能動搖他們。他們的一切品質使他們完全仰賴於至尊主。奉獻服務到這程度,毫無疑問,十分罕有。但奉獻者通過遵行奉獻服務的規範守則,處於這境界。此外,主說,這樣的奉獻者,對祂來說,十分珍貴,因爲他們在完全 Krishna  知覺中作的一切活動,永遠叫祂喜歡。</fs>
 +
    
 <- bg12.12|上一節 ^ bg|目錄 ^ bg12.15|下一節 -> <- bg12.12|上一節 ^ bg|目錄 ^ bg12.15|下一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