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e Krishna

वेदः . vedas . knowledge . 知識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連向這個比對檢視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前次修改
bg17.23 [2024/10/11 10:29] hostbg17.23 [2024/10/20 21:46] (目前版本) host
行 1: 行 1:
-ॐ तत्सदिति निर्देशो ब्रह्मणस्त्रिविध: स्मृत:+<WRAP center box  >17 章 23 節</WRAP> 
 + 
 +ॐ तत्सदिति निर्देशो ब्रह्मणस्त्रिविध: स्मृत:\\
 ब्राह्मणास्तेन वेदाश्च यज्ञाश्च विहिता: पुरा ॥ २३ ॥ ब्राह्मणास्तेन वेदाश्च यज्ञाश्च विहिता: पुरा ॥ २३ ॥
-oṁ tat sad iti nirdeśo +>oṁ tat sad iti nirdeśo 
-brahmaṇas tri-vidhaḥ smṛtaḥ +>brahmaṇas tri-vidhaḥ smṛtaḥ 
-brāhmaṇās tena vedāś ca +>brāhmaṇās tena vedāś ca 
-yajñāś ca vihitāḥ purā +>yajñāś ca vihitāḥ purā
-om——至尊的指示;tat——那;sat——永恆的;iti——那;nirdeśaḥ——指示;brahmaṇāḥ——婆羅門;tena——因此;vedāḥ——吠陀文學;ca——還有;yajñāḥ——祭祀;ca——還有;vihitāḥ——祭祀犧牲;purā——以前。 +
  
-23.「從創造開始,om tat sat 這三個音就一直用來象徵至高無上的眞理(梵)。婆羅門唱《韋達》讚歌和進行犠牲祭祀時都會唸這三個音,以滿足至尊。」 
-要旨 
- 
-至此,已經解釋了苦修、祭祀、布施、食物各分爲三類:善良型態、情欲型態、愚昧型態。然而,第一類也好,第二類也好,第三類也好,全是受條件限制,被自然的物質型態汚染了的。如果它們的目的是至尊 ─ om tat sat,即至尊性神首,也即永恆 ─ 它們就成爲靈性進行的工具。om tat sat這三個音尤其用來象徵絕對眞理,也即至尊性格神首。om 這個音在讚歌中隨處可見。一個人行爲不依據聖典的規範,就不會達到絕對眞理的境界。他會獲得一些暫時的成果,然而不會獲得生命的終極目的。結論是,布施、祭祀、贖罪苦修須在善良型態中進行;如果在情欲型態中進行,它們在性質上肯定較遜。om tat sat三音多跟至尊主的聖名一起唸出來的,例如om tad visnoh。唱《韋達》讚歌也好,唸至尊主的聖名也好,都會加上om 。這是《韋達》典籍的表徵。這三個音是從《韋達》讚歌抽取出來的。om ity etad brahmano bedustan nama標誌第一目標;tattvamsi標誌第二目標;sad eva saumya標誌第三目標。合在一起就變成了om tat sat。以前,當第一個生物婆羅賀摩進行犧牲祭祀時,他會唸出至尊性格神首這三個名字。使徒傳系仍恪守同樣的原則。因此,這讚歌有極大的意義。《博伽梵歌》也因而提倡,任何工作都應爲om tat sat而做,或爲至尊性格神首做,一個人進行贖罪苦修、布施、犧牲祭祀時,使用這三個音,就是在 Krishna 知覺中活動。Krishna 知覺是進行超然活動的科學化方式,可使人重返家園,回歸神首。以這種超然方式活動。絕不會喪失精力。 
 == 字譯 == == 字譯 ==
 +<fs medium>om — 至尊的指示;tat — 那;sat — 永恆的;iti — 那;nirdeśaḥ — 指示;brahmaṇāḥ — 婆羅門;tena — 因此;vedāḥ — 吠陀文學;ca — 還有;yajñāḥ — 祭祀;ca — 還有;vihitāḥ — 祭祀犧牲;purā — 以前。 
 +</fs>
 == 譯文 == == 譯文 ==
 +「從創造開始,om tat sat 這三個音就一直用來象徵至高無上的眞理(梵)。婆羅門唱《韋達》讚歌和進行犠牲祭祀時都會唸這三個音,以滿足至尊。」
 == 要旨 == == 要旨 ==
 +<fs medium>至此,已經解釋了苦修、祭祀、布施、食物各分爲三類:善良型態、情欲型態、愚昧型態。然而,第一類也好,第二類也好,第三類也好,全是受條件限制,被自然的物質型態汚染了的。如果它們的目的是至尊 ─ om tat sat,即至尊性神首,也即永恆 ─ 它們就成爲靈性進行的工具。om tat sat這三個音尤其用來象徵絕對眞理,也即至尊性格神首。om 這個音在讚歌中隨處可見。一個人行爲不依據聖典的規範,就不會達到絕對眞理的境界。他會獲得一些暫時的成果,然而不會獲得生命的終極目的。結論是,布施、祭祀、贖罪苦修須在善良型態中進行;如果在情欲型態中進行,它們在性質上肯定較遜。om tat sat三音多跟至尊主的聖名一起唸出來的,例如om tad visnoh。唱《韋達》讚歌也好,唸至尊主的聖名也好,都會加上om 。這是《韋達》典籍的表徵。這三個音是從《韋達》讚歌抽取出來的。om ity etad brahmano bedustan nama標誌第一目標;tattvamsi標誌第二目標;sad eva saumya標誌第三目標。合在一起就變成了om tat sat。以前,當第一個生物婆羅賀摩進行犧牲祭祀時,他會唸出至尊性格神首這三個名字。使徒傳系仍恪守同樣的原則。因此,這讚歌有極大的意義。《博伽梵歌》也因而提倡,任何工作都應爲om tat sat而做,或爲至尊性格神首做,一個人進行贖罪苦修、布施、犧牲祭祀時,使用這三個音,就是在 Krishna 知覺中活動。Krishna 知覺是進行超然活動的科學化方式,可使人重返家園,回歸神首。以這種超然方式活動。絕不會喪失精力。</fs>
 +
    
 <- bg17.22|上一節 ^ bg|目錄 ^ bg17.24|下一節 -> <- bg17.22|上一節 ^ bg|目錄 ^ bg17.24|下一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