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e Krishna

वेदः . vedas . knowledge . 知識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連向這個比對檢視

下次修改
前次修改
bg4.10 [2024/10/03 18:20] – 建立 hostbg4.10 [2024/10/19 03:37] (目前版本) host
行 1: 行 1:
-10.「過去很多很多人無所依附,不恐慌,不嗔怒,念念不離我,托庇於我,認識我,於是淨化自己,而且,對我,達到超然的愛。+<WRAP center box  >4 章 10 節</WRAP>
  
-要旨+वीतरागभयक्रोधा मन्मया मामुपाश्रिताः ।\\ 
 +बहवो ज्ञानतपसा पूता मद्भ‍ावमागताः ॥ १० ॥ 
 +>vīta-rāga-bhaya-krodhā 
 +>man-mayā mām upāśritāḥ 
 +>bahavo jñāna-tapasā 
 +>pūtā mad-bhāvam āgatāḥ
  
-如上所述,過份受物質影响的人,很難了解至高無上絕對眞理的人格本質。一般來說,人依附於生命的軀體化槪念,便躭於物質主義,不可能了解,超然的軀體存在,不會毁壞,知極樂。在物質主義的槪念中,軀體可毁壞,而且充滿無知、悲苦。一般人吿以主有人形時,總有這軀體槪念。對這樣的物質主義者,物質宏大的展示形式是至高無上的 ,因此,他們認爲至尊主是非人格的。他們過份膠着物質,對於脫離物質後,仍保留人格這槪念,深感畏懼。他們知道靈性生命也是個體化和人格化的,便害怕再變爲人,自然傾於跟非人格的虛無結爲一體的理論。他們通常會將生物比喩爲海洋的泡沫,而且終與海洋結爲一體。這是在摒除了個體人格後,靈性存在可達到的最完美境界。其實,這是生命的恐懼境界,對靈性存在的完美知識,一無所知。除,有很多人完全無法了解靈性存在。無數理論和種種哲學推敲的矛盾困惑他們,他們感到厭惡、憤怒,而且愚味地下結論並無至高無上之因,一切最後是虛無。這些人的生命有病。他們之中,有些份依附物質,對靈性生命不措意有些希望與至高無上的靈性之因溶爲一體有些則因絕望,一切靈性推敲,皆感憤怒,於是一切皆不信。最後一種在麻醉中尋求安慰,有時以幻覺爲靈視。人須遠離依附物質世界的三境界:不理會靈性生命、畏懼靈性的人格性、將生命之苦化爲虛無槪念。遠離這三境界,人須完全托庇於主,接受眞正靈性導師的指引,遵行奉獻生活的戒律和規範原則。這樣的奉獻生活到了最後境界,便是對神超然的愛。+== 字譯 == 
 +<fs medium>vīta — 免於;rāga — 依附;bhaya — 恐懼;krodhāḥ — 憤怒;matmayā — 完全於「我」;mām — 我;upāśritāḥ — 如完全處於bahavaḥ — 很多;jñāna — 知識;tapasā — 通懺悔pūtāḥ — 變得純潔mat-bhāvam — 對「」超然的愛;āgatāḥ — 達到</fs> 
  
-闡釋奉獻服務科學《奉經》說:+== 譯文 == 
 +「過去很多很多人無所依附,不恐慌,不嗔怒,念念不離我,托庇於我,認識我,於是淨化自己,而且,對我,達到超然的愛
  
-「開始時,須初步渴望自覺。此,便踏進新階段:盡力跟在靈性上很高的人一。在階段,變爲奉獻者,在靈性導師指導下,從事奉獻服務。在靈性導師指導下進行奉獻服務那麼便遠離一切物質依附,在自覺途,穩步前進,並且喜歡聆聽關於絕對格神首聖主 Krishna 的一切。喜歡使人依附 Krishna逐漸在 Krishna 知覺中成熟,到對神超然的愛最初的階段對神眞正的愛是生命最完美的境界。」+== 要旨 == 
 +<fs medium>如上所述,過份受物質影响的人,難了解至無上絕對眞理的人格本質。般來說,人依附於生命的軀體化槪念,便躭於物質主義,不可能了解,超然的軀體存在,不會毁壞,全知極樂。在物質主義的槪念中,軀體可毁壞,而且充滿無知、悲苦。般人吿以主有人形時總有這軀體槪念。對這樣的物質主義者,物質宏大的展示形式是至高無上的 ,因此,他們認爲至尊主是非人格的。他們過份膠着於物質,對於脫離物質後,仍保留人格這槪念,深感畏懼。他們知道靈性生命也是個體化和人格化的,便害怕再變爲自然傾向於跟非人格的虛無結爲一體的理論。他們通常會將生物比喩爲海洋的泡沫,而且終與海洋結爲一體。這是摒除了個體人格後,靈性存在可達到最完美境界其實,這是生命的恐懼境界,對靈性存的完美知識,一無所知。除此,有很多人完全無法了解靈性存在。無數理論和種種哲學推敲矛盾困惑他們他們感到厭惡、憤怒而且愚味地下結論;並無至高無上之因,一切最後是虛無。這些人的生命有病。他們之中,有些過份依附物質對靈性生命不措意;有些希望與至高無的靈性之因溶爲一體;有些則因望,一切靈推敲,皆感憤怒,於是一切皆不信最後一在麻醉中尋求安慰,有時以幻覺爲靈視。須遠離依附物質世界的三境界:不理會靈性生命、畏懼靈性的人格性、將生命之苦化爲「虛無」槪念。遠離這三境界人須完全托庇於主接受眞正靈性導師的指引,遵行奉獻生活的戒律和規範原則。這樣的奉獻生活了最後境界,便是對神超然的愛。 
 +\\ \\ 
 +闡釋奉獻服務科學《奉經》說:</fs>
  
 +>ādau śraddhā tataḥ sādhu-
 +>saṅgo ’tha bhajana-kriyā
 +>tato ’nartha-nivṛttiḥ syāt
 +>tato niṣṭhā rucis tataḥ
 +
 +>athāsaktis tato bhāvas
 +>tataḥ premābhyudañcati
 +>sādhakānām ayaṁ premṇaḥ
 +>prādurbhāve bhavet kramaḥ
 +
 +<fs medium>「開始時,須初步渴望自覺。如此,便踏進新階段:盡力跟在靈性上很崇高的人一塊。在下一階段,變爲奉獻者,在靈性導師的指導下,從事奉獻服務。在靈性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奉獻服務,那麼,便遠離一切物質依附,在自覺途上,穩步前進,並且喜歡聆聽關於絕對的性格神首聖主 Krishna 的一切。這種喜歡使人依附 Krishna,逐漸在 Krishna 知覺中成熟,到達對神超然的愛最初的階段。對神眞正的愛是生命最完美的境界。」
 +\\ \\
 在生命最完美的境界,要恒常爲主作超然的奉愛服務。因此,通過奉獻服務的緩慢過程,在眞正的靈性導師指導下,便可到達最高境界,遠離一切物質的束縛,再不畏懼個别的靈性人格,不爲虛無哲學感到絕望。這樣,最後才能到達至尊主的居所。 在生命最完美的境界,要恒常爲主作超然的奉愛服務。因此,通過奉獻服務的緩慢過程,在眞正的靈性導師指導下,便可到達最高境界,遠離一切物質的束縛,再不畏懼個别的靈性人格,不爲虛無哲學感到絕望。這樣,最後才能到達至尊主的居所。
 +</fs>
 + 
 +<- bg4.9|上一節 ^ bg|目錄 ^ bg4.11|下一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