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e Krishna

वेदः . vedas . knowledge . 知識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連向這個比對檢視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前次修改
bg7.16 [2024/10/06 03:58] hostbg7.16 [2024/10/19 15:26] (目前版本) host
行 1: 行 1:
-16. 「巴拉達的至乂(阿尊拿)呀!有四種虔敬的人爲我作奉獻活動。他們是有煩惱者、欲發財致富者、好奇者、追求絕對知識者。+<WRAP center box  >7 章 16 節</WRAP>
  
-要旨+चतुर्विधा भजन्ते मां जना: सुकृतिनोऽर्जुन ।\\ 
 +आर्तो जिज्ञासुरर्थार्थी ज्ञानी च भरतर्षभ ॥ १६ ॥ 
 +>catur-vidhā bhajante māṁ 
 +>janāḥ su-kṛtino ’rjuna 
 +>ārto jijñāsur arthārthī 
 +>jñānī ca bharatarṣabha
  
-跟惡徒不同,這些人堅持聖典規範原則。他們稱爲「虔的人 服從聖典規範、道德律、社會法律、而且大致都皈依至尊主。他們可分四類:有煩惱者、欲發財致富者、好奇者、追求絕對知識者。這些,由於不同的情况,爲至尊主作奉獻服務。他們都不是純粹的奉獻者,因爲他們作奉獻服務,目的在交換想得到的東西。純粹奉獻服務是不渴求不欲望物質利益的。《奉愛經》這定義純粹奉獻:+== 字譯 == 
 +<fs medium>catur-vidhāḥ — 四類;bhajante — 作出服務;mām — 向我」;janāḥ — 人;sukṛtinaḥ — 那些的人;arjuna — 啊阿尊拿;ārtaḥ — 在困苦中人;jijñāsuḥ — 好奇;artha-arthī — 想得到物質利益的人;jñānī — 一個知道事物是怎的人;ca — 還有;bharatarṣabha — 伯拉達後裔中之俊傑。</fs> 
  
 +== 譯文 ==
 +「巴拉達的至乂(阿尊拿)呀!有四種虔敬的人爲我作奉獻活動。他們是有煩惱者、欲發財致富者、好奇者、追求絕對知識者。
 +
 +== 要旨 ==
 +<fs medium>跟惡徒不同,這些人堅持聖典的規範原則。他們稱爲「虔敬的人 」,服從聖典的規範、道德律、社會法律、而且大致都皈依至尊主。他們可分四類:有煩惱者、欲發財致富者、好奇者、追求絕對知識者。這些人,由於不同的情况,爲至尊主作奉獻服務。他們都不是純粹的奉獻者,因爲他們作奉獻服務,目的在交換想得到的東西。純粹奉獻服務是不渴求不欲望物質利益的。《奉愛經》這樣定義純粹奉獻:
 +\\ \\
 「一個人該同意,並且實際爲至尊主作超然的奉愛服務,不欲望通過業報活動或哲學推敲,獲得任何物質利益。這就稱爲純粹的奉獻服務。」 「一個人該同意,並且實際爲至尊主作超然的奉愛服務,不欲望通過業報活動或哲學推敲,獲得任何物質利益。這就稱爲純粹的奉獻服務。」
 +\\ \\
 這四類人接近至尊主,爲至尊主作奉獻服務,而且,跟純粹奉獻者在一起,獲得徹底的淨化,終也變成純粹的奉獻者。至於惡徒,奉献服務對他們是十分困難的,因爲他們自私、不守規則,缺乏靈性目標。但他們之中,有些偶然跟純粹的奉獻者接觸,也變成純粹奉獻者。 這四類人接近至尊主,爲至尊主作奉獻服務,而且,跟純粹奉獻者在一起,獲得徹底的淨化,終也變成純粹的奉獻者。至於惡徒,奉献服務對他們是十分困難的,因爲他們自私、不守規則,缺乏靈性目標。但他們之中,有些偶然跟純粹的奉獻者接觸,也變成純粹奉獻者。
- +\\ \\ 
-常忙於作業報活動的人,在物質煩惱中,接受了主。就在這時,他們跟純粹奉獻者接觸,於是,在煩惱中,成爲主的奉獻者。只是受到挫折的人,有時也跟純粹奉獻者接觸,變得對神好奇。同樣,沒生氣的哲學家在所有知識領域都遭受挫折,有時也想聽一聽關於神的事情,而且要接近至尊主,爲至尊主作奉獻服務,於是他超越了對非人格梵和區限化超靈的認識,而且由於至尊主或純粹奉獻者的恩慈,他掌握了人格神首的槪念。大體上,當有煩惱者、好奇者、知識的追求者、欲發財致富者,遠離一切物質欲望時,當他們完全理解,物質上的收益,跟靈性的進展毫無關係時,他們便成爲純粹奉獻者。只要還沒達到這淨化了的境界,爲主作超然服務的奉獻者會爲業報活動所汚而且追求世俗的知識。因此,要到達純粹奉獻服務的境界,必須超越這一切。+常忙於作業報活動的人,在物質煩惱中,接受了主。就在這時,他們跟純粹奉獻者接觸,於是,在煩惱中,成爲主的奉獻者。只是受到挫折的人,有時也跟純粹奉獻者接觸,變得對神好奇。同樣,沒生氣的哲學家在所有知識領域都遭受挫折,有時也想聽一聽關於神的事情,而且要接近至尊主,爲至尊主作奉獻服務,於是他超越了對非人格梵和區限化超靈的認識,而且由於至尊主或純粹奉獻者的恩慈,他掌握了人格神首的槪念。大體上,當有煩惱者、好奇者、知識的追求者、欲發財致富者,遠離一切物質欲望時,當他們完全理解,物質上的收益,跟靈性的進展毫無關係時,他們便成爲純粹奉獻者。只要還沒達到這淨化了的境界,爲主作超然服務的奉獻者會爲業報活動所汚而且追求世俗的知識。因此,要到達純粹奉獻服務的境界,必須超越這一切。</fs>
  
 <- bg7.15|上一節 ^ bg|目錄 ^ bg7.17|下一節 -> <- bg7.15|上一節 ^ bg|目錄 ^ bg7.17|下一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