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e Krishna

वेदः . vedas . knowledge . 知識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連向這個比對檢視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前次修改
bg_c18 [2024/11/10 00:50] hostbg_c18 [2024/11/10 03:00] (目前版本) host
行 1: 行 1:
 +章目<tab2>[[bg_c1|1]]<tab2>[[[[bg_c2|2]]<tab2>[[bg_c3|3]]<tab2>[[bg_c4|4]]<tab2>[[bg_c5|5]]<tab2>[[bg_c6|6]]<tab2>[[bg_c7|7]]<tab2>[[bg_c8|8]]<tab2>[[bg_c9|9]]<tab2>[[bg_c10|10]]<tab2>[[bg_c11|11]]<tab2>[[bg_c12|12]]<tab2>[[bg_c13|13]]<tab2>[[bg_c14|14]]<tab2>[[bg_c15|15]]<tab2>[[bg_c16|16]]<tab2>[[bg_c17|17]]<tab2>[[bg_c18|18]]<tab2>
 ===== 第十八章 結論 — 棄絕的圓滿 ===== ===== 第十八章 結論 — 棄絕的圓滿 =====
  
行 9: 行 10:
  Krishna說棄絕階層的意思是放棄基於物質欲望的活動。放棄所有活動的成果便是棄絕。  Krishna說棄絕階層的意思是放棄基於物質欲望的活動。放棄所有活動的成果便是棄絕。
 == 3 == == 3 ==
- 在聖哲之間有兩種見解。1)所有功利活動都是錯的,應該放棄。2)祭祀、佈施和苦行的活動是不應該放棄的。+ 在聖哲之間有兩種見解。 
 +  - 所有功利活動都是錯的,應該放棄。 
 +  - 祭祀、佈施和苦行的活動是不應該放棄的。
 == 4-6 == == 4-6 ==
  Krishna在這題目上的判決是,祭祀、佈施和苦行的活動必須在不帶執著及不求成果下執行,因為它們甚至讓偉大靈魂得到淨化。  Krishna在這題目上的判決是,祭祀、佈施和苦行的活動必須在不帶執著及不求成果下執行,因為它們甚至讓偉大靈魂得到淨化。
行 19: 行 22:
  根據吠檀多,所有活動的成就是基於五個原因的。活動場(軀體)、執行者、各種感官、多種不同努力,和最終是至尊。 人通過軀體、思想或言語來進行的任何一切,不管對錯,都是由五個因素造成。  根據吠檀多,所有活動的成就是基於五個原因的。活動場(軀體)、執行者、各種感官、多種不同努力,和最終是至尊。 人通過軀體、思想或言語來進行的任何一切,不管對錯,都是由五個因素造成。
 == 16 == == 16 ==
- 一個以為自己是唯一的作為者─不考慮五個因素─是智力不足,不能如其所如看透事物。 17 一位智力不受糾纏,不被假我誘導的人,不會受到自己活動的束縛。+ 一個以為自己是唯一的作為者─不考慮五個因素─是智力不足,不能如其所如看透事物。  
 +== 17 == 
 + 一位智力不受糾纏,不被假我誘導的人,不會受到自己活動的束縛。
 == 18-19 == == 18-19 ==
  知識、 知識對像和知悉者是促使活動的三個因素。感官,工作及作為者是活動的構成因素。 根據自然型態,這裡有三種類的知識、活動及執行者。  知識、 知識對像和知悉者是促使活動的三個因素。感官,工作及作為者是活動的構成因素。 根據自然型態,這裡有三種類的知識、活動及執行者。
行 36: 行 41:
  三種型態的理解: 知道什麼應該做和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讓人害怕和什麼不應害怕;什麼是綑綁和什麼是解脫,是人在善良型態下的理解。 無法區分宗教和非宗教;無法區分應做和不應做的事,是人在激情型態下的理解。 將宗教視為非宗教,在幻覺及昏暗魔法下,常常向著錯的方向努力,是人在愚昧型態下的理解。  三種型態的理解: 知道什麼應該做和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讓人害怕和什麼不應害怕;什麼是綑綁和什麼是解脫,是人在善良型態下的理解。 無法區分宗教和非宗教;無法區分應做和不應做的事,是人在激情型態下的理解。 將宗教視為非宗教,在幻覺及昏暗魔法下,常常向著錯的方向努力,是人在愚昧型態下的理解。
  
-33-35 三種型態的決心: 牢不可破,持續及透過瑜伽來堅定的決心,控制心意、生命和感官的活動是善良型態的決心。 緊抓宗教、經濟發展、感官享樂的成果是激情型態的決心。 不能超越夢幻、恐懼、哀傷、鬱悶和幻覺的是愚昧型態下的決心。 +== 33-35 == 
- + 三種型態的決心: 牢不可破,持續及透過瑜伽來堅定的決心,控制心意、生命和感官的活動是善良型態的決心。 緊抓宗教、經濟發展、感官享樂的成果是激情型態的決心。 不能超越夢幻、恐懼、哀傷、鬱悶和幻覺的是愚昧型態下的決心。 
-36-39 三種型態的快樂。 開始時如毒藥,後像甘露,喚醒人對自我的覺悟,這是善良型態的快樂。 來自感官與感官對象接觸,開始如甘露,後像毒藥,這是激情型態的快樂。 漠視自我覺悟,從開始到結束都在幻想,來自睡眠、懶惰和錯覺,是愚昧型態的快樂。 沒有人(人類、半神人,或那些在更高等行星)擺脫三種型態。+== 36-39 == 
 + 三種型態的快樂。 開始時如毒藥,後像甘露,喚醒人對自我的覺悟,這是善良型態的快樂。 來自感官與感官對象接觸,開始如甘露,後像毒藥,這是激情型態的快樂。 漠視自我覺悟,從開始到結束都在幻想,來自睡眠、懶惰和錯覺,是愚昧型態的快樂。 沒有人(人類、半神人,或那些在更高等行星)擺脫三種型態。 
 +== 40-45 ==
  
 根據在三型態中與生俱來的本性,社會被劃分為四個部份。 根據在三型態中與生俱來的本性,社會被劃分為四個部份。
行 44: 行 51:
 根據工作本質而作出的社會劃分: 平和、自我控制、苦行、純粹、容忍、誠信、知識、智慧和宗教心是婆羅門賴以工作的品質。 英雄氣概、力量、決心、機智、勇武作戰、慷慨及領導力是剎帝利賴以工作的品質。 務農、保護牛隻、及商業是毗舍賴以工作的品質。勞力和服務是戌陀賴以工作的品質。 跟隨工作本質,人人都可變得完美。 根據工作本質而作出的社會劃分: 平和、自我控制、苦行、純粹、容忍、誠信、知識、智慧和宗教心是婆羅門賴以工作的品質。 英雄氣概、力量、決心、機智、勇武作戰、慷慨及領導力是剎帝利賴以工作的品質。 務農、保護牛隻、及商業是毗舍賴以工作的品質。勞力和服務是戌陀賴以工作的品質。 跟隨工作本質,人人都可變得完美。
  
-46 通過崇拜Krishna,祂是眾生的源頭,並全面遍佈,人便能通過履行自己的工作達到完美。 +== 46 == 
- + 通過崇拜Krishna,祂是眾生的源頭,並全面遍佈,人便能通過履行自己的工作達到完美。 
-47-49 按個人本性的規定職責是遠離罪惡的。所以,人即使做得不圓滿,也應該從事自己的職責,這總比接受別人的好,即使別人職責做得圓滿。 每項努力都受到某些缺憾覆蓋。因此即使有錯誤,人也不應該放棄天生品性的工作。自我控制,不執著,不關注一切物質享樂,一位修煉棄絕的人在遠離活動反應上達到最高完美階段。 +== 47-49 == 
- + 按個人本性的規定職責是遠離罪惡的。所以,人即使做得不圓滿,也應該從事自己的職責,這總比接受別人的好,即使別人職責做得圓滿。 每項努力都受到某些缺憾覆蓋。因此即使有錯誤,人也不應該放棄天生品性的工作。自我控制,不執著,不關注一切物質享樂,一位修煉棄絕的人在遠離活動反應上達到最高完美階段。
-50-53 達到這圓滿後,人應為達到至尊圓滿 (梵) 的最高知識階段,遵循以下由Krishna給予的程序。 人應該為提升覺悟自我的位置,必須: (1) 淨化自己的智力,(2) 以決心控制心意,(3) 放棄感官滿足,(4) 遠離依戀及仇恨,(5) 住在一個僻靜的地方,(6)少食、控制身體、心意和說話的能力,(7) 經常保持入定狀態,(8) 保持超脫、 (9) 脫離假我、虛假力量、虛假驕傲、欲望、憤怒和接受物質事物,(10)擺脫虛假的擁有感,保持平靜。 +
- +
-54 覺悟自我的目標: 一位處於超然層面的人,覺悟Krishna,最高的梵,並變得完全喜樂。他永不會因什麼東西而哀傷或渴求。他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在這階段他達到Krishna純粹奉獻服務。 +
- +
-55-56 奉獻服務的榮耀: 只有通過奉獻服務,人才可以如其所如地認識祂Krishna,是至尊人格神首。當人完全處於Krishna的意識,通過這種奉獻,他能夠進入Krishna的居所。 雖然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阿爾諸納應該依賴Krishna,並經常在祂保護下工作。在這樣的奉獻服務中,他應該充分意識到Krishna。如果他知覺Krishna,那麼他將會超越一切受約制生命的障礙。然而,若使他不能在這意識下行事,卻在假我下,不聽從Krishna,他就會迷失。 如果他不作戰,他將被自己本性誤導,無論如何他將不得不從事於戰爭活動。 阿爾諸納在迷惑下拒絕跟隨Krishna的指引行動、但受到自己本性推動,他仍會採取一樣行動。 +
- +
-61-63 最機密的知識: 至尊主在每個人心中,眾生就像坐在物質能量組合成的機器上,在主的指導下漫遊。Krishna勸導阿爾諸納皈依給祂,因為通過祂的恩典人將達到超然的平靜。 Krishna宣佈這知識為最機密的知識。祂告訴阿爾諸拿,在作出充分考慮後,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
- +
-64-65 Krishna說因為阿爾諸拿是他非常要好的朋友,為了他的福益,祂將祂的更高的訓示,一切最機密的知識,向他講說。 祂作出結論:「想念我,成為我的奉獻者、崇拜我、向我致敬 — 如此你必無疑會來到我身邊。我承諾你,因為你是我非常親愛的朋友。」 +
- +
-66 人應該放棄各種型式的宗教,只向Krishna皈依。Krishna承諾他會將這樣一位奉獻者從所有罪惡反應中拯救出來,因此人無須恐懼。 +
- +
-67 教導《博伽梵歌》的守則: 這機密知識不應向不作苦行、不作奉獻、不從事奉獻服務的人解釋,對嫉妒Krishna的人也不應該。 +
- +
-68 對那些將這門最高秘密向奉獻者解說的人,Krishna保證給予純粹奉獻服務,到最後他們將返回他那兒去+
  
-70-71 Krishna宣佈沒有其他人比一位傳教士對祂更親愛將來也不會有。 Krishna宣告誰研究Krishna跟阿爾諸拿神聖的談話是以智力崇拜祂。人不嫉妒信念聆聽這段對話,便擺脫罪惡及 到達吉祥星球+== 50-53 == 
 + 達到圓滿後,人應為達到至尊圓滿 (梵) 最高知識階段遵循以下由Krishna給予的程序。 應該為提升覺悟自我位置必須:  
 +  - 淨化自己的智力, 
 +  - 決心控制心意, 
 +  - 放棄感官滿足, 
 +  - 遠離依戀及仇恨, 
 +  - 住在一個僻靜的地方, 
 +  - 少食、控制身體、心意和說的能力 
 +  - 經常保持入定狀態, 
 +  - 保持超脫、  
 +  - 脫離假我、虛假力量、虛假驕傲、欲望、憤怒和接受物質事物, 
 +  - 擺脫虛假擁有感,保持平靜 
 +  - 
  
-72-73 聆聽《博伽歌》真實結果: Krishna阿爾諸納他是否專心聆聽些訓示祂詢問的無和幻是否已掃除。 阿爾諸納,通過Krishna的仁慈他已恢復了記憶幻覺已離開說他再沒有疑惑並堅定準備好按Krishna的訓示行動+== 54 == 
 + 覺悟自我的目標: 一位處於超然層面的人,覺悟Krishna,最高的,並變得完全喜樂。他永不會因什麼東西而哀傷或渴求。他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在這階段他達到Krishna純粹奉獻服務。 
 +== 55-56 == 
 + 奉獻服務榮耀: 只有通過奉獻服務,人才可以如其所如地認識祂Krishna,是至尊人格神首。當人完全處於Krishna的意識,通過這種奉獻,他能夠進入Krishna的居所。 雖然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阿爾諸納應該依賴Krishna,並經常在祂保護下工作。在樣的奉獻服務中,他應該充分意識到Krishna如果他知覺Krishna,那麼他將會超越一切受約制生命的障礙。然而,若使他不能這意識下行事,卻在假我下,不聽從Krishna,他就會迷失。 如果他不作戰,他將自己本性誤導,無論如何他將不得不從事於戰爭活動。 阿爾諸納在迷惑下拒絕跟隨Krishna的指引行動、但受到自己本性推動他仍會採取一樣行動。 
 +== 61-63 == 
 + 最機密的知識: 至尊主在每個人心中,眾生就像坐在物質能量組合成的機器上,在主的指導下漫遊。Krishna勸導阿爾諸納皈依給祂,因為通過祂的恩典人將達到超然的平靜。 Krishna宣佈這知識為最機密知識。祂告訴阿爾諸拿在作出充分考慮後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 64-65 == 
 + Krishna因為阿爾諸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為了他福益,祂將祂的更高的訓示,一切最機密的知識,向他講說。 祂作出結論:「想念我,成為我的奉獻者、崇拜我、向我致敬 — 如此你必無疑會來到我身邊。我承諾你,因為你是我非常親愛的朋友。」 
 +== 66 == 
 + 人應該放棄各種型式的宗教,只向Krishna皈依。Krishna承諾他會將這樣一位奉獻者從所有罪惡反應中拯救出來,因此人無須恐懼
  
-74-78 通過Krishna仁慈,Sanjaya直接聽到了Krishna跟阿爾諸納談話。這實在奇妙,讓他頭髮直豎。每當他回憶起這令驚奇及神聖的討論他便感到欣喜,每一刻都感到興奮。記起主Krishna的神奇形像,他一次又一次感到驚訝,重覆又重覆感到歡欣他總結說,裡有Krishna,神主義者的人,和那裡有阿爾諸納,最高超的神射手,裡就肯定會有:富裕、 勝利、 非凡力量和道德+== 67 == 
 + 教導《博伽梵歌》守則: 這機密知識不應向不作苦行、不作奉獻、不從事奉獻服務的人解釋對嫉妒Krishna的人也不應該 
 +== 68 == 
 + 對些將這門最高密向奉獻解說的人,Krishna保證給予純粹奉獻服務後他們將返回他兒去
  
-    備註 事實上,《博伽梵歌》在 17 章已完成。第18章是之前討論過主題的補充撮要。《博伽梵歌》的每Krishna都強調,向作為至尊格首神的祂從事奉獻服務是生的終極目標。在第18章中同一點被概括為最機密的知識。 奉獻服務在最初的六章受強調。接下來的六章討論了純粹的奉獻服務的性質及活動。第三部份的六章說明知識、棄絕物質自然,和奉獻服務超然本質+== 70-71 == 
 + Krishna宣佈沒有其他人比這樣的一位傳教士對祂更親愛將來也不會有。 Krishna宣告誰研究Krishna跟阿爾諸拿的談話,是以智力崇拜不嫉妒,並以信念聆聽這段對話便擺脫罪惡及 達吉祥星球
  
-    結論是,一切活動應該與“om tat sat”這些代表主的字有關,它們指Krishna,至尊主。《博伽梵歌》的第三部分顯奉獻服務外,沒有是生活最終目標+== 72-73 == 
 + 聆聽《博伽梵歌》的真實結果: Krishna問阿爾諸納他是否專心聆聽這些訓。祂詢問他的無知和幻覺現在是否已被掃。 阿爾諸納說通過Krishna的仁慈,他已恢復了記憶,幻覺已離開。他說他再沒有疑惑,並堅定準備好按Krishna訓示行動
  
-    人應該接受這類最終導向主的奉獻服務的宗教原則。任何不導向Krishna知覺完美階段的都應避免。 人應該有信心在所有情況下Krishna會從所有困難中保護他。一旦人認真在Krishna意識下將自己完全從事在主的奉獻服務裡 ,他立刻擺脫物質自然的污染。+== 74-78 == 
 + 通過Krishna的仁慈,Sanjaya直接聽到了Krishna跟阿爾諸納的談話。這實在奇妙,讓他頭髮直豎。每當他回憶起這令人驚奇及神聖的討論,他便感到欣喜,每一刻都感到興奮。記起主Krishna的神奇形像,他一次又一次感到驚訝,重覆又重覆感到歡欣。他總結說,那裡有Krishna,神秘主義者的主人,和那裡有阿爾諸納,最高超的神射手,那裡就肯定會有:富裕、 勝利、 非凡力量和道德。 
 + \\ \\ 
 +<wrap hi>備註</wrap>\\ 
 +<WRAP center box 100%> 
 +<fs medium> 事實上,《博伽梵歌》在 17 章已完成。第18章是之前討論過的主題的補充撮要。《博伽梵歌》的每一章,主Krishna都強調,向作為至尊人格首神的祂從事奉獻服務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在第18章中,同一點被概括為最機密的知識。 奉獻服務在最初的六章受到強調。接下來的六章討論了純粹的奉獻服務的性質及活動。第三部份的六章說明知識、棄絕物質自然,和奉獻服務的超然本質。 
 +\\ 
 +\結論是,一切活動應該與“om tat sat”這些代表主的字有關,它們指Krishna,至尊主。《博伽梵歌》的第三部分顯示,除奉獻服務外,沒有別的是生活的最終目標。 
 +\\ 
 +人應該接受這類最終導向主的奉獻服務的宗教原則。任何不導向Krishna知覺完美階段的都應避免。 人應該有信心在所有情況下Krishna會從所有困難中保護他。一旦人認真在Krishna意識下將自己完全從事在主的奉獻服務裡 ,他立刻擺脫物質自然的污染。 
 +\\ 
 +人皈依Krishna不須執行許多不同的法門。簡單對Krishna的皈依,節省不必要浪費的時間。 人因而立刻取得完全進展,遠離所有罪惡反應。如果人對放棄所有各種形式的宗教感到困惑,這類擔憂是無用的,在這裡Krishna 說, '任何真誠嘗試呈獻《博伽梵歌》的人,會在奉獻活動中邁進,並到達純粹奉獻生命的階段。由於這純粹的奉獻,他肯定重返家園,回歸首神。</fs>
  
-    人皈依Krishna不須執行許多不同的法門。簡單對Krishna的皈依,節省不必要浪費的時間。 人因而立刻取得完全進展,遠離所有罪惡反應。如果人對放棄所有各種形式的宗教感到困惑,這類擔憂是無用的,在這裡Krishna 說, '任何真誠嘗試呈獻《博伽梵歌》的人,會在奉獻活動中邁進,並到達純粹奉獻生命的階段。由於這純粹的奉獻,他肯定重返家園,回歸首神。+</WRAP>
  
-列印 
-類別: 博伽梵歌導讀 
-標籤: 
-這篇文章的評價: 未有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