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e Krishna

वेदः . vedas . knowledge . 知識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連向這個比對檢視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iso_18 [2024/11/05 01:25] hostiso_18 [2024/11/08 08:06] (目前版本) host
行 7: 行 7:
 >bhuyistham te nama uktim vidhema >bhuyistham te nama uktim vidhema
  
- +== 字譯 == 
-  agne--我的主啊,像火一樣有力量;naya--請帶領;supatha--由正常的途徑;raye--達到禰的;asman--我們;visvani--所有;deva--我的主啊!;vayunani--行動;vidvan--知悉者;yuyodhi--請移去;asmat--從我們;juhuranam--路途上所有障礙;enah--所有罪惡;bhuyistham--大多數的;te--向禰,namah uktim--敬禮的詞句;vidhema--我要。  +<fs medium>agne--我的主啊,像火一樣有力量;naya--請帶領;supatha--由正常的途徑;raye--達到禰的;asman--我們;visvani--所有;deva--我的主啊!;vayunani--行動;vidvan--知悉者;yuyodhi--請移去;asmat--從我們;juhuranam--路途上所有障礙;enah--所有罪惡;bhuyistham--大多數的;te--向禰,namah uktim--敬禮的詞句;vidhema--我要。</fs>  
-譯文  +== 譯文 == 
-  全能的,有著火般力量的主啊!我現在全面的頂拜禰,跪倒在禰的蓮花足下。主啊!請引領我達到禰。因為禰知道我過往所做的一切,求禰赦免我以往的罪惡反應,使我在靈修的路途上毫無阻礙。  +全能的,有著火般力量的主啊!我現在全面的頂拜禰,跪倒在禰的蓮花足下。主啊!請引領我達到禰。因為禰知道我過往所做的一切,求禰赦免我以往的罪惡反應,使我在靈修的路途上毫無阻礙。  
-要旨  +== 要旨 == 
-  皈依主,祈求主沒有原由的恩賜,奉獻者便能夠在靈修的路途上前進,達到完滿的自覺境界。在這裡,主被稱為火,因為祂能夠把一切燒成灰燼,包括皈依了的靈魂的罪惡在內。如前節曼陀羅所述,絕對真理的真正及終極形態是祂作為性格首神的容貌。祂非人格性的梵光形像是祂面前的一層眩目的遮蓋。業報活動--在業報之部記載了自覺途徑,是追求自覺層次最低的活動。一旦業報活動有少許偏離韋達經典的規範原則,這些活動便轉變為違訓的,對作業者完全無益的活動。為求達到感官享樂,被迷惑了的生物體便做出種種違訓的活動。這些活動是自覺路途上的障礙。 +<fs medium>皈依主,祈求主沒有原由的恩賜,奉獻者便能夠在靈修的路途上前進,達到完滿的自覺境界。在這裡,主被稱為火,因為祂能夠把一切燒成灰燼,包括皈依了的靈魂的罪惡在內。如前節曼陀羅所述,絕對真理的真正及終極形態是祂作為性格首神的容貌。祂非人格性的梵光形像是祂面前的一層眩目的遮蓋。業報活動--在業報之部記載了自覺途徑,是追求自覺層次最低的活動。一旦業報活動有少許偏離韋達經典的規範原則,這些活動便轉變為違訓的,對作業者完全無益的活動。為求達到感官享樂,被迷惑了的生物體便做出種種違訓的活動。這些活動是自覺路途上的障礙。 
-  只有在人體生命的狀況,生物體才能夠尋求自覺,其它的生命狀況則不可以。在八百四十萬種類的生命中,能夠學習婆羅門文化的人類身體,是得到超然知識的唯一機會。接受婆羅門文化培訓的人變得誠實、寬容、樸素、控制感官、擁有完整的知識和堅信至尊。出身婆羅門父母的家族不應該引以為傲,只是作為婆羅門的兒子,便有機會可以成為婆羅門,就好像作為偉人的兒子便有機會成為偉人一樣。但是,這先天的條件並不就是一切,因為人還要自己努力爭取婆羅門的資格。人一旦因為誕生為婆羅門的兒子而感到驕傲,不去爭取真正的婆羅門資格,便立即降格,從自覺的路途下跌,這樣他作為人的一生使命便告失敗。 +\\ \\ 
-  在《博伽梵歌》的第六章詩節四十一至四十二,主保證那些在自覺路途上跌下的人(墮落了的瑜伽師)來生會誕生在良好的婆羅門家庭,或顯貴的家庭,得到一個自我更生的機會。出生如此,自覺的機會更大,可是,如果因為迷惑,誤用了這樣好的機會,一個人便失去了全能的主給他的優良的人形生命的機會。 +只有在人體生命的狀況,生物體才能夠尋求自覺,其它的生命狀況則不可以。在八百四十萬種類的生命中,能夠學習婆羅門文化的人類身體,是得到超然知識的唯一機會。接受婆羅門文化培訓的人變得誠實、寬容、樸素、控制感官、擁有完整的知識和堅信至尊。出身婆羅門父母的家族不應該引以為傲,只是作為婆羅門的兒子,便有機會可以成為婆羅門,就好像作為偉人的兒子便有機會成為偉人一樣。但是,這先天的條件並不就是一切,因為人還要自己努力爭取婆羅門的資格。人一旦因為誕生為婆羅門的兒子而感到驕傲,不去爭取真正的婆羅門資格,便立即降格,從自覺的路途下跌,這樣他作為人的一生使命便告失敗。 
-  規範原則使那些追隨的人從業報活動的層次提升至超然知識的層面。經歷無數次的誕生,達到超然知識的層次後,一個人便皈依主,達到完美的境界。這是達到完美境界的一般程序。但是,就好像曼陀羅所推薦,一開始便皈依主的人,因為他的奉獻態度,便超越了所有層次。 +\\ \\ 
-  如在《博伽梵歌》所述(18.66),主立即照顧一個這樣皈依了的靈魂,使他免於所有罪惡的反應。業報之部的活動帶來很多的罪惡反應,而在思辨之部進修哲學之途上,這些罪惡的活動相應減少了。不過,在對主的奉獻服務,奉愛之途上,已差不多完全沒有招致罪惡反應的機會。主的奉獻者具備主一切良好的品質。婆羅門的資格就更不用說了。就算奉獻者不是誕生在婆羅門的家庭,他自具備一個被認許可以舉行祭祀的婆羅門的資格。這便是主的全能,祂可以使一個誕生在婆羅門家庭的人墮落得像吃狗肉的人一樣,向樣,可以使一個吃狗肉的人,憑著奉獻服務的力量超越有資格的婆羅門。 +在《博伽梵歌》的第六章詩節四十一至四十二,主保證那些在自覺路途上跌下的人(墮落了的瑜伽師)來生會誕生在良好的婆羅門家庭,或顯貴的家庭,得到一個自我更生的機會。出生如此,自覺的機會更大,可是,如果因為迷惑,誤用了這樣好的機會,一個人便失去了全能的主給他的優良的人形生命的機會。 
-  全能的主處於每一個人的心中,祂指引虔誠的奉獻者,使他們達到正確的途徑。就算奉獻者心裡想著別的,他也一樣會得到這樣的指引。至於其他人,神也會允許他們心裡想做的事,但他們要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起完全的責任。可是,主卻引領祂的奉獻者,使他不至犯錯。在聖《博伽瓦譚》有這樣的一句說話:"主對祂的奉獻者是這樣的仁慈,就算奉獻者有時掉進違訓業報--違反韋達圳示的活動--的捆縛裡,主立即在那奉獻者的心中糾正他的錯誤,因為奉獻者是主最親愛的。(《博伽瓦譚》11.5.42) +\\ \\ 
-  在這一節曼陀羅裡,奉獻者祈求主在心中糾正他的錯誤。人誰無過。一個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很容易犯錯誤,要消除這些數不清的罪過,唯一的方法便是拜倒在主的蓮花足下,祈求祂的指引,主會照顧那些完全皈依了的靈魂,因此只要皈依主,依隨主的指引行動,一切問題便會迎刃而解散。虔誠的奉獻者可以從兩方面得到指引,一從聖賢、經典及靈性導師,二從處於每個人心中的主祂自己。這樣,奉獻者在每一方面都受到保護。 +規範原則使那些追隨的人從業報活動的層次提升至超然知識的層面。經歷無數次的誕生,達到超然知識的層次後,一個人便皈依主,達到完美的境界。這是達到完美境界的一般程序。但是,就好像曼陀羅所推薦,一開始便皈依主的人,因為他的奉獻態度,便超越了所有層次。 
-  韋達知識是超然的,單憑俗世的不能夠了解。人得藉著主和靈性導師的恩賜,才能夠了解韋達經的曼陀羅。人求庇護於一位真正的靈性導師,他便算得到了主的恩賜。主以靈性導師的身份顯現在奉獻者跟前,因此靈性導師、韋達訓示以及內在的主全都在指引奉獻者。這樣,奉獻者便不再掉進物質幻像裡。奉獻者得到這樣全面的保護,肯定會達到完美的終極目的,整個程序便在這一切曼陀羅中提示出來。聖《博伽瓦譚》第一章第二節第十七至二十節有更詳盡的解釋。 +\\ \\ 
-  聆聽和唱頌主的榮耀本身便是虔誠的活動。主是眾生物的祝福者,祂希望每個人都來聆聽及唱頌祂的榮耀,這能夠洗滌眾生心中一切的不潔,使奉獻者心意堅定於主。在這個階段,奉獻者便獲得婆羅門資格,較低自然型態(激情和愚昧)的活動應便完全消失。奉獻服務使奉獻者得到完全的啟迪,他認識神要他走的路和達到神的方法。當再無疑惑的時候,他便成為一個純潔的奉獻者。 +如在《博伽梵歌》所述(18.66),主立即照顧一個這樣皈依了的靈魂,使他免於所有罪惡的反應。業報之部的活動帶來很多的罪惡反應,而在思辨之部進修哲學之途上,這些罪惡的活動相應減少了。不過,在對主的奉獻服務,奉愛之途上,已差不多完全沒有招致罪惡反應的機會。主的奉獻者具備主一切良好的品質。婆羅門的資格就更不用說了。就算奉獻者不是誕生在婆羅門的家庭,他自具備一個被認許可以舉行祭祀的婆羅門的資格。這便是主的全能,祂可以使一個誕生在婆羅門家庭的人墮落得像吃狗肉的人一樣,向樣,可以使一個吃狗肉的人,憑著奉獻服務的力量超越有資格的婆羅門。 
- +\\ \\ 
-  巴克提維丹塔闡釋的"聖至尊奧義書"--使人更接近至尊性格首神奎師那的知識,就此結束。+全能的主處於每一個人的心中,祂指引虔誠的奉獻者,使他們達到正確的途徑。就算奉獻者心裡想著別的,他也一樣會得到這樣的指引。至於其他人,神也會允許他們心裡想做的事,但他們要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起完全的責任。可是,主卻引領祂的奉獻者,使他不至犯錯。在聖《博伽瓦譚》有這樣的一句說話:"主對祂的奉獻者是這樣的仁慈,就算奉獻者有時掉進違訓業報--違反韋達圳示的活動--的捆縛裡,主立即在那奉獻者的心中糾正他的錯誤,因為奉獻者是主最親愛的。(《博伽瓦譚》11.5.42) 
 +\\ \\ 
 +在這一節曼陀羅裡,奉獻者祈求主在心中糾正他的錯誤。人誰無過。一個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很容易犯錯誤,要消除這些數不清的罪過,唯一的方法便是拜倒在主的蓮花足下,祈求祂的指引,主會照顧那些完全皈依了的靈魂,因此只要皈依主,依隨主的指引行動,一切問題便會迎刃而解散。虔誠的奉獻者可以從兩方面得到指引,一從聖賢、經典及靈性導師,二從處於每個人心中的主祂自己。這樣,奉獻者在每一方面都受到保護。 
 +\\ \\ 
 +韋達知識是超然的,單憑俗世的不能夠了解。人得藉著主和靈性導師的恩賜,才能夠了解韋達經的曼陀羅。人求庇護於一位真正的靈性導師,他便算得到了主的恩賜。主以靈性導師的身份顯現在奉獻者跟前,因此靈性導師、韋達訓示以及內在的主全都在指引奉獻者。這樣,奉獻者便不再掉進物質幻像裡。奉獻者得到這樣全面的保護,肯定會達到完美的終極目的,整個程序便在這一切曼陀羅中提示出來。聖《博伽瓦譚》第一章第二節第十七至二十節有更詳盡的解釋。 
 +\\ \\ 
 +聆聽和唱頌主的榮耀本身便是虔誠的活動。主是眾生物的祝福者,祂希望每個人都來聆聽及唱頌祂的榮耀,這能夠洗滌眾生心中一切的不潔,使奉獻者心意堅定於主。在這個階段,奉獻者便獲得婆羅門資格,較低自然型態(激情和愚昧)的活動應便完全消失。奉獻服務使奉獻者得到完全的啟迪,他認識神要他走的路和達到神的方法。當再無疑惑的時候,他便成為一個純潔的奉獻者。</fs> 
 +\\ \\ 
 +//巴克提維丹塔闡釋的"聖至尊奧義書"--使人更接近至尊性格首神奎師那的知識,就此結束。//
  
    
 <- iso_17|上一節  ^iso|目錄 ^   -> <- iso_17|上一節  ^iso|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