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 |||
lecture:aquinas [2025/08/26 01:59] – host | lecture:aquinas [2025/08/29 10:28]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Thomas Aquinas 托馬斯·阿奎那的討論 ===== | ===== Thomas Aquinas 托馬斯·阿奎那的討論 =====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這是聖托馬斯,托馬斯·阿奎那,托馬斯·阿奎那,1225年至1274年間在世。他編纂了教會哲學的全部內容,稱為《神學大全》,而托馬斯·阿奎那的哲學是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哲學。與奧古斯丁不同,他並未如此嚴格地區分物質世界與靈性世界,或世俗社會與上帝之城。他認為整個創造,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靈性的,都源自於至尊人格神首。他同時承認靈性世界優於物質世界。 | 這是聖托馬斯,托馬斯·阿奎那,托馬斯·阿奎那,1225年至1274年間在世。他編纂了教會哲學的全部內容,稱為《神學大全》,而托馬斯·阿奎那的哲學是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哲學。與奧古斯丁不同,他並未如此嚴格地區分物質世界與靈性世界,或世俗社會與上帝之城。他認為整個創造,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靈性的,都源自於至尊人格神首。他同時承認靈性世界優於物質世界。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物質世界意味著暫時的存在,有些哲學家,如 Māyāvādīs,認為它是虛幻的。但我們 Vaiṣṇavas 不說它是虛假的,而是暫時的幻相。它是靈性世界的倒影,但並無真實性。有時它被比喻為沙漠中的海市蜃樓。沙漠中並無水,但有時因陽光的反射,看起來像是水。同樣,物質世界中並無真正的快樂,但靈性世界中的超然喜樂與幸福在這裡被反映出來,那些智慧較低的人追逐這虛幻的快樂,忘記了靈性生活中的真實幸福。 | 是的。物質世界意味著暫時的存在,有些哲學家,如 Māyāvādīs,認為它是虛幻的。但我們 Vaiṣṇavas 不說它是虛假的,而是暫時的幻相。它是靈性世界的倒影,但並無真實性。有時它被比喻為沙漠中的海市蜃樓。沙漠中並無水,但有時因陽光的反射,看起來像是水。同樣,物質世界中並無真正的快樂,但靈性世界中的超然喜樂與幸福在這裡被反映出來,那些智慧較低的人追逐這虛幻的快樂,忘記了靈性生活中的真實幸福。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阿奎那認為宗教真理可通過理性和啟示獲得。他贊同安瑟倫的說法:「我相信以便我能理解」,也認同阿伯拉德的說法:「我理解以便我能相信」,因此理性和啟示相輔相成,作為通往真理的途徑。 | 阿奎那認為宗教真理可通過理性和啟示獲得。他贊同安瑟倫的說法:「我相信以便我能理解」,也認同阿伯拉德的說法:「我理解以便我能相信」,因此理性和啟示相輔相成,作為通往真理的途徑。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 | 是的。通過理性獲得真理,當然,人類的理性並不完美,因此需要啟示。所以通過邏輯、哲學和啟示得出的真理才是真正的真理。我們的過程是通過靈性導師(guru)來獲得真理,他被視為至尊人格神首的代表,通過師徒傳承,他傳遞了真理的信息,因為他已親眼見證了絕對真理。如果我們接受真正的靈性導師作為神的代表,並通過恭順的服務取悅他,通過他的慈悲與喜悅,我們就能通過啟示理解神和靈性世界。因此,我們向靈性導師致以崇高的敬意,說:yasya prasādād bhagavat-prasādo 。如果你能取悅靈性導師,他傳遞了主無任何揣測的信息,那麼神就會顯現出來。在另一處說道:sevonmukhe hi jihvādau svayam eva sphuraty adaḥ [Brs. 1.2.234]。當我們以服務至尊主的精神投入我們的感官時,主就會顯現出來。在另一處還說:teṣāṁ nityābhiyuktānāṁ bhajatāṁ prīti-pūrvakam, | + | 是的。通過理性獲得真理,當然,人類的理性並不完美,因此需要啟示。所以通過邏輯、哲學和啟示得出的真理才是真正的真理。我們的過程是通過靈性導師(guru)來獲得真理,他被視為至尊人格神首的代表,通過師徒傳承,他傳遞了真理的信息,因為他已親眼見證了絕對真理。如果我們接受真正的靈性導師作為神的代表,並通過恭順的服務取悅他,通過他的慈悲與喜悅,我們就能通過啟示理解神和靈性世界。因此,我們向靈性導師致以崇高的敬意,說:yasya prasādād bhagavat-prasādo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阿奎那認為神是唯一由純粹形式構成的單一本質。他認為物質只是潛在的,為了成為真實,必須具備某種形狀或形式。「宇宙中的存在物需要獲得個體形式以實現自我。當物質與形式結合時,形式賦予物體其個性與人格。」形式賦予物體其個性與人格。 | 阿奎那認為神是唯一由純粹形式構成的單一本質。他認為物質只是潛在的,為了成為真實,必須具備某種形狀或形式。「宇宙中的存在物需要獲得個體形式以實現自我。當物質與形式結合時,形式賦予物體其個性與人格。」形式賦予物體其個性與人格。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物質本身無形式。靈魂有形式。雖然物質覆蓋了靈魂的真實形式,但物質似乎有了形式。就像原本的布料無形式,但當裁縫根據人的身形裁剪布料時,襯衫和外套就有了形式。物質本身無形式。例如,當你拿粘土時,它無形式,但如果你將其塑造成人偶,如男人或女人,它就有了形式。當你改變粘土,製成堡壘,堡壘就有了形式。所以形式的無形與有形屬於物質,但在靈性世界中,一切都有形式。靈魂有形式,神有形式,這是真相。 | 是的。物質本身無形式。靈魂有形式。雖然物質覆蓋了靈魂的真實形式,但物質似乎有了形式。就像原本的布料無形式,但當裁縫根據人的身形裁剪布料時,襯衫和外套就有了形式。物質本身無形式。例如,當你拿粘土時,它無形式,但如果你將其塑造成人偶,如男人或女人,它就有了形式。當你改變粘土,製成堡壘,堡壘就有了形式。所以形式的無形與有形屬於物質,但在靈性世界中,一切都有形式。靈魂有形式,神有形式,這是真相。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阿奎那認為只有神和天使具有非物質的形式。神的形體與其靈性自我無差別。 | 阿奎那認為只有神和天使具有非物質的形式。神的形體與其靈性自我無差別。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在物質世界中,任何形式——人或獸——外在的覆蓋是物質的,但在物質內有靈魂。靈魂有形式,神有形式。這是真實的形式。物質形式只是靈性身體的外衣。 | 是的。在物質世界中,任何形式——人或獸——外在的覆蓋是物質的,但在物質內有靈魂。靈魂有形式,神有形式。這是真實的形式。物質形式只是靈性身體的外衣。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阿奎那提出了五個論證來證明神的存在。第一,必須有一個萬物的最初原因。第二,物質世界無法自我創造,需有外在或靈性的東西將其帶入存在。第三,因為世界存在,必須有一個有能力創造它的創造者。第四,因為世界上有相對的完美,必須有絕對的完美作為其基礎。第五是設計論證:因為創造有設計和目的,必須有一個設計者和規劃者。因此,當時他們非常關注證明神存在的論證,阿奎那提出了這五個。 | 阿奎那提出了五個論證來證明神的存在。第一,必須有一個萬物的最初原因。第二,物質世界無法自我創造,需有外在或靈性的東西將其帶入存在。第三,因為世界存在,必須有一個有能力創造它的創造者。第四,因為世界上有相對的完美,必須有絕對的完美作為其基礎。第五是設計論證:因為創造有設計和目的,必須有一個設計者和規劃者。因此,當時他們非常關注證明神存在的論證,阿奎那提出了這五個。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我們也提出了類似的論證。例如,我們說有母親和孩子。母親是物質世界,有許多形式的孩子。所以當母親存在,孩子存在時,父親必須存在。沒有父親,哪來的孩子?這是我們最有力的論證,那些愚蠢的哲學家在沒有神的情況下思考,或說「神已死」,或以不同方式否定神,但我們的哲學基於一個事實:這個家庭——母親和孩子——必須有創造者,父親必須存在。其他論證是什麼? | 是的。我們也提出了類似的論證。例如,我們說有母親和孩子。母親是物質世界,有許多形式的孩子。所以當母親存在,孩子存在時,父親必須存在。沒有父親,哪來的孩子?這是我們最有力的論證,那些愚蠢的哲學家在沒有神的情況下思考,或說「神已死」,或以不同方式否定神,但我們的哲學基於一個事實:這個家庭——母親和孩子——必須有創造者,父親必須存在。其他論證是什麼?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嗯,第一因,就像《Brahma-saṁhitā》中所述。 | 嗯,第一因,就像《Brahma-saṁhitā》中所述。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sarva-kāraṇa-kāraṇam [Bs. 5.1]。是的,我們也承認這一點,一切都有原因,當你追溯到終極原因,那就是神。 | 是的。sarva-kāraṇa-kāraṇam [Bs. 5.1]。是的,我們也承認這一點,一切都有原因,當你追溯到終極原因,那就是神。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因為我們在世界上有完美的概念,或者看到相對的完美…… | 因為我們在世界上有完美的概念,或者看到相對的完美……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 | 是的。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必須有絕對的完美。 | ……必須有絕對的完美。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靈性世界是絕對的完美,物質世界是靈性世界的暫時倒影。所以我們在物質世界中看到的任何完美,都是從靈性世界衍生而來的。《韋達經》說:janmādy asya yataḥ [SB 1.1.1],凡是被生成的,都來自絕對真理。 | 是的。靈性世界是絕對的完美,物質世界是靈性世界的暫時倒影。所以我們在物質世界中看到的任何完美,都是從靈性世界衍生而來的。《韋達經》說:janmādy asya yataḥ [SB 1.1.1],凡是被生成的,都來自絕對真理。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還有,物質世界中的一切無法自我創造…… | 還有,物質世界中的一切無法自我創造……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需要頭腦。 | 是的。需要頭腦。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需要不同的東西將其帶入存在。 | ……需要不同的東西將其帶入存在。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頭腦,是的。 | 頭腦,是的。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非物質的。 | 非物質的。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我們看不到,即使是最大的山也無法創造什麼,但當靈魂或人類拿起一塊石頭,他可以給石頭一個形式。但山雖然很大,卻無法給石頭特定的形式。它仍然是石頭。 | 我們看不到,即使是最大的山也無法創造什麼,但當靈魂或人類拿起一塊石頭,他可以給石頭一個形式。但山雖然很大,卻無法給石頭特定的形式。它仍然是石頭。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不同,阿奎那認為神從無中創造宇宙,他…… | 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不同,阿奎那認為神從無中創造宇宙,他……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不。 | 不。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他從無中創造宇宙。 | 他從無中創造宇宙。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不。宇宙是由神創造的。怎麼能說「從無中創造」?神存在。所以在宇宙創造之前,神已存在,你不能說宇宙是從無中創造的。 | 不。宇宙是由神創造的。怎麼能說「從無中創造」?神存在。所以在宇宙創造之前,神已存在,你不能說宇宙是從無中創造的。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嗯,但物質宇宙必須是從無中創造的,因為它不可能從神的靈性本質中產生。 | 嗯,但物質宇宙必須是從無中創造的,因為它不可能從神的靈性本質中產生。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不。物質本質也是神的較低本質。這在《博伽梵歌》中有所描述:bhūmir āpo 'nalo vāyuḥ khaṁ mano buddhir eva ca [Bg. 7.4]。apareyam,物質本質包括地、水、火、風、以太,以及微妙的物質,如心、智力和自我。它們都是從神散發出來的,所以實際上它們並非不真實,而是較低等的。它們被稱為 bhinnā me prakṛtir aṣṭadhā,分離的物質能量。我們可以有一點概念,就像我們在麥克風中說話,聲音被錄在錄音機中。當錄音機播放時,聲音與原人的聲音完全一樣,但它已與那個人無關,卻從那個人而來。如果有人不知道聲音從何而來,他可能猜測是某人說話,雖然那人不在現場。同樣,這個物質世界是至尊主能量的擴展,但它並非從無中產生。不,它來自至尊真理,但屬於較低能量。較高的能量是靈性世界,那是真實的。這一點不能支持,說物質世界從無中產生。 | 不。物質本質也是神的較低本質。這在《博伽梵歌》中有所描述:bhūmir āpo 'nalo vāyuḥ khaṁ mano buddhir eva ca [Bg. 7.4]。apareyam,物質本質包括地、水、火、風、以太,以及微妙的物質,如心、智力和自我。它們都是從神散發出來的,所以實際上它們並非不真實,而是較低等的。它們被稱為 bhinnā me prakṛtir aṣṭadhā,分離的物質能量。我們可以有一點概念,就像我們在麥克風中說話,聲音被錄在錄音機中。當錄音機播放時,聲音與原人的聲音完全一樣,但它已與那個人無關,卻從那個人而來。如果有人不知道聲音從何而來,他可能猜測是某人說話,雖然那人不在現場。同樣,這個物質世界是至尊主能量的擴展,但它並非從無中產生。不,它來自至尊真理,但屬於較低能量。較高的能量是靈性世界,那是真實的。這一點不能支持,說物質世界從無中產生。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被從無中創造。 | 被從無中創造。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什麼? | 什麼?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不是說……它是由神從無中創造的。換句話說…… | 不是說……它是由神從無中創造的。換句話說……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不。 | 不。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物質(prakṛti)在時間上有開始。 | ……物質(prakṛti)在時間上有開始。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神從祂的能量創造了。 | 神從祂的能量創造了。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但是…… | 但是……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祂的能量,你不能說是無。能量被展現出來。 | 祂的能量,你不能說是無。能量被展現出來。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那能量與祂永恆共存。 | 那能量與祂永恆共存。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哦,是的。是的。 | 哦,是的。是的。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所以,那是不同的觀點。 | 所以,那是不同的觀點。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不是觀點。能量必須存在。如果神沒有能量,祂怎麼是神?parāsya śaktir vividhaiva śrūyate [Cc. Madhya 13.65, purport],祂有多種能量。所以這是其中一種能量展現。你不能說從無。神是一切。 | 不是觀點。能量必須存在。如果神沒有能量,祂怎麼是神?parāsya śaktir vividhaiva śrūyate [Cc. Madhya 13.65, purport],祂有多種能量。所以這是其中一種能量展現。你不能說從無。神是一切。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不清楚) | (不清楚)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嗯? | 嗯?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不清楚)再說一次,像奧古斯丁一樣,阿奎那認為罪與人相伴,因為亞當,第一個人的原罪。所有人都需要救贖。救贖只能通過神的恩典獲得。個體生命體必須以自由意志同意,神的恩典才能發揮作用。 | (不清楚)再說一次,像奧古斯丁一樣,阿奎那認為罪與人相伴,因為亞當,第一個人的原罪。所有人都需要救贖。救贖只能通過神的恩典獲得。個體生命體必須以自由意志同意,神的恩典才能發揮作用。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這就是奉獻(bhakti)。奉獻是虔誠的服務。所以你,sevonmukhe hi jihvādau [Brs. 1.2.234],奉獻是我們的永恆事業。所以救贖意味著當你從事永恆活動時,這就是救贖,或解放。當你從事虛假活動時,這就是幻相(māyā)。muktir hitvā anyathā rūpaṁ sva-rūpeṇa vyavasthitiḥ。救贖意味著保持在一個人的本性地位。在物質世界中,我們也從事不同類型的活動,但這些活動與特定的身體有關。在靈性世界中,靈魂以其本來面目從事於主的服務。這就是解放。 | 是的。這就是奉獻(bhakti)。奉獻是虔誠的服務。所以你,sevonmukhe hi jihvādau [Brs. 1.2.234],奉獻是我們的永恆事業。所以救贖意味著當你從事永恆活動時,這就是救贖,或解放。當你從事虛假活動時,這就是幻相(māyā)。muktir hitvā anyathā rūpaṁ sva-rūpeṇa vyavasthitiḥ。救贖意味著保持在一個人的本性地位。在物質世界中,我們也從事不同類型的活動,但這些活動與特定的身體有關。在靈性世界中,靈魂以其本來面目從事於主的服務。這就是解放。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關於法律與政府,阿奎那相信神聖法則,這包括聖經中給出的神的誡命。他認為人類法律也有一定的道德意義,並間接源自於神,因為他認為所有世俗權力都得到神的許可。理想情況下,教會是神在世上的使者,阿奎那認為教會也應控制世俗權力是適當的。也就是說,他認為世俗統治者應服從於教會,他認為教會可以將君主或統治者逐出教會,這意味著將其驅逐,這樣統治者就不再能宣稱擁有王位。換句話說,教會不僅有靈性權力,還應有世俗權力。 | 關於法律與政府,阿奎那相信神聖法則,這包括聖經中給出的神的誡命。他認為人類法律也有一定的道德意義,並間接源自於神,因為他認為所有世俗權力都得到神的許可。理想情況下,教會是神在世上的使者,阿奎那認為教會也應控制世俗權力是適當的。也就是說,他認為世俗統治者應服從於教會,他認為教會可以將君主或統治者逐出教會,這意味著將其驅逐,這樣統治者就不再能宣稱擁有王位。換句話說,教會不僅有靈性權力,還應有世俗權力。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因為世界活動必須被規範以達到最終目標——理解神。人類文明的目的是理解神。雖然教會或婆羅門可能不直接處理行政事務,但必須在他們的監督或指導下進行。這是韋達系統。婆羅門是教會,剎帝利是管理者。所以管理者通常從婆羅門或能傳遞靈性信息的人那裡接受指導。這也在《博伽梵歌》中提到,數百萬年前,Krishna 向太陽神傳授了《博伽梵歌》的信息。太陽神是管理者的起源,剎帝利。因此,國王或管理國務的剎帝利,如果遵循通過婆羅門或教會傳遞的韋達指導,就被稱為 rājarṣi——既是國王,又是聖人。雖然他是國王,但他遵循聖人或教會的指導。所以如果婆羅門或教會井然有序,他們的指導正確,管理者剎帝利遵循該指導,他就是有序的。所以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吠舍如果遵循剎帝利的指導,他就是有序的,而首陀羅沒有智慧,因此他們遵循三個較高階層的指導。這是社會的分工。 | 是的,因為世界活動必須被規範以達到最終目標——理解神。人類文明的目的是理解神。雖然教會或婆羅門可能不直接處理行政事務,但必須在他們的監督或指導下進行。這是韋達系統。婆羅門是教會,剎帝利是管理者。所以管理者通常從婆羅門或能傳遞靈性信息的人那裡接受指導。這也在《博伽梵歌》中提到,數百萬年前,Krishna 向太陽神傳授了《博伽梵歌》的信息。太陽神是管理者的起源,剎帝利。因此,國王或管理國務的剎帝利,如果遵循通過婆羅門或教會傳遞的韋達指導,就被稱為 rājarṣi——既是國王,又是聖人。雖然他是國王,但他遵循聖人或教會的指導。所以如果婆羅門或教會井然有序,他們的指導正確,管理者剎帝利遵循該指導,他就是有序的。所以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吠舍如果遵循剎帝利的指導,他就是有序的,而首陀羅沒有智慧,因此他們遵循三個較高階層的指導。這是社會的分工。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阿奎那認為罪分為輕罪(venial)和重罪(mortal)。輕罪可以被赦免,但重罪不可赦免。因此,重罪會玷污靈魂。有類似的情況嗎? | 阿奎那認為罪分為輕罪(venial)和重罪(mortal)。輕罪可以被赦免,但重罪不可赦免。因此,重罪會玷污靈魂。有類似的情況嗎?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重罪,重罪? | 是的。重罪,重罪?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重罪。重罪是違反聖經中神的直接誡命,例如「不可殺人」。 | 重罪。重罪是違反聖經中神的直接誡命,例如「不可殺人」。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無論如何,我們也有類似的說法:kṛṣṇa bhuliya jīva bhoga vāñchā kare。這是重罪,當生命體違背神的命令時,他被放入物質世界,這是他的懲罰。他要麼通過良好的交往糾正自己,要麼繼續在一個又一個身體中輪迴,承受物質存在的痛苦。 | 無論如何,我們也有類似的說法:kṛṣṇa bhuliya jīva bhoga vāñchā kare。這是重罪,當生命體違背神的命令時,他被放入物質世界,這是他的懲罰。他要麼通過良好的交往糾正自己,要麼繼續在一個又一個身體中輪迴,承受物質存在的痛苦。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但無論如何,罪,任何罪,怎麼能玷污靈魂,如果靈魂無法以任何方式被玷污? | 但無論如何,罪,任何罪,怎麼能玷污靈魂,如果靈魂無法以任何方式被玷污?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他並未被玷污,作為靈魂,但他可能被置於罪惡的活動中。就像水和油,如果你把油放在水面上,它不會與水混合,保持與水分離,但它被水帶走。油漂浮在水面上,被水波帶走。所以這意味著,一旦我們與物質接觸,我們實際上就在水的控制之下,或物質世界的控制之下。prakṛteḥ kriyamāṇāni guṇaiḥ karmāṇi sarvaśaḥ [Bg. 3.27]。一旦生命體置身於物質世界,他就失去了自己的力量。他完全在水的控制之下。這是確切的比喻。油從不與水混合,但一旦油接觸到水,它就被水的波浪帶走。[中斷] | 他並未被玷污,作為靈魂,但他可能被置於罪惡的活動中。就像水和油,如果你把油放在水面上,它不會與水混合,保持與水分離,但它被水帶走。油漂浮在水面上,被水波帶走。所以這意味著,一旦我們與物質接觸,我們實際上就在水的控制之下,或物質世界的控制之下。prakṛteḥ kriyamāṇāni guṇaiḥ karmāṇi sarvaśaḥ [Bg. 3.27]。一旦生命體置身於物質世界,他就失去了自己的力量。他完全在水的控制之下。這是確切的比喻。油從不與水混合,但一旦油接觸到水,它就被水的波浪帶走。[中斷]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托馬斯·阿奎那的繼續討論。阿奎那認為修道院的誓言——貧窮、獨身和服從——是一條通往神的直接道路,但這些並非為大眾設計。他將人生視為通過感官世界、自然世界,朝著神的恩典的靈性世界的朝聖之旅。當一個人進入修道院時,他會發誓貧窮、貞潔和服從,這三個誓言。 | 托馬斯·阿奎那的繼續討論。阿奎那認為修道院的誓言——貧窮、獨身和服從——是一條通往神的直接道路,但這些並非為大眾設計。他將人生視為通過感官世界、自然世界,朝著神的恩典的靈性世界的朝聖之旅。當一個人進入修道院時,他會發誓貧窮、貞潔和服從,這三個誓言。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這被稱為苦行(tapasya)。根據韋達指導,人必須走上苦行的道路。苦行意味著自願否定感官享受。這就是苦行。tapasā brahmacaryeṇa [SB 6.1.13]。苦行從獨身(brahmacarya)開始,沒有性生活。這是苦行的開始。tapasā brahmacaryeṇa śamena damena vā,控制感官,控制心智。然後是 tyāgena,捨棄或為主的服務奉獻你所擁有的一切;satya-śaucābhyām,遵循真實的道路並保持潔淨;yamena niyamena vā,通過修練神秘瑜伽。通過這些方式,人可以朝靈性王國或靈性世界前進。但所有這些都可以通過簡單地從事奉獻服務而完全實現。這也說道:kecit kevalayā bhaktyā vāsudeva-parāyaṇāḥ [SB 6.1.15]。如果一個人成為主 Vasudeva、Krishna 的奉獻者,僅僅通過執行奉獻服務,他就能同時獲得苦行、獨身、神秘瑜伽修練、慈善、真實、潔淨的結果——一切都在無需單獨努力的情況下實現。因此,我們的 Krishna 意識運動正在傳播奉獻服務。通過一擊,修行者可以獲得所有其他過程的結果。 | 是的。這被稱為苦行(tapasya)。根據韋達指導,人必須走上苦行的道路。苦行意味著自願否定感官享受。這就是苦行。tapasā brahmacaryeṇa [SB 6.1.13]。苦行從獨身(brahmacarya)開始,沒有性生活。這是苦行的開始。tapasā brahmacaryeṇa śamena damena vā,控制感官,控制心智。然後是 tyāgena,捨棄或為主的服務奉獻你所擁有的一切;satya-śaucābhyām,遵循真實的道路並保持潔淨;yamena niyamena vā,通過修練神秘瑜伽。通過這些方式,人可以朝靈性王國或靈性世界前進。但所有這些都可以通過簡單地從事奉獻服務而完全實現。這也說道:kecit kevalayā bhaktyā vāsudeva-parāyaṇāḥ [SB 6.1.15]。如果一個人成為主 Vasudeva、Krishna 的奉獻者,僅僅通過執行奉獻服務,他就能同時獲得苦行、獨身、神秘瑜伽修練、慈善、真實、潔淨的結果——一切都在無需單獨努力的情況下實現。因此,我們的 Krishna 意識運動正在傳播奉獻服務。通過一擊,修行者可以獲得所有其他過程的結果。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這是天主教教義似乎不同的地方。阿奎那並不相信靈魂本身,或者純粹的靈魂,與特定形式分離。神並未簡單地創造一個靈魂。他創造了天使的靈魂、半神的靈魂、人類的靈魂、動物的靈魂、植物的靈魂等。他認為僅僅創造一個純粹的靈魂、一個存在,幾乎等同於創造神自己。 | 這是天主教教義似乎不同的地方。阿奎那並不相信靈魂本身,或者純粹的靈魂,與特定形式分離。神並未簡單地創造一個靈魂。他創造了天使的靈魂、半神的靈魂、人類的靈魂、動物的靈魂、植物的靈魂等。他認為僅僅創造一個純粹的靈魂、一個存在,幾乎等同於創造神自己。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 | 是的。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所以我們再次看到基督教的觀念,認為神從無中創造了靈魂。 | 所以我們再次看到基督教的觀念,認為神從無中創造了靈魂。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不。靈魂是創造的……實際上不是創造的。靈魂與神一起存在,就像火花與火一起存在。但兩者之間的區別在於,火花可能與大火分離,當它分離時,它失去了光芒。同樣,個體靈魂已經存在。主人存在,僕人也永恆存在。就像身體存在,身體的各部分也存在。我們不能說身體的各部分是單獨創造的。一旦身體存在,手指和其他肢體與身體的各部分都存在。靈魂從未被創造或死亡。《聖典博伽瓦譚》中說:na jāyate vā mriyate vā。靈魂既無創造也無死亡。它之所以出現,是因為靈魂接受了這個物質身體,隨著這個物質身體的結束,似乎有人死了。但他並未死。他只是從這個身體轉移到另一個身體,當他獲得解放時,他不再需要接受物質身體。然後他以原本的靈性身體回到家,回到至尊人格神首。所以實際上靈魂從未被創造。它始終與神共存,這很好,如果接受靈魂是被創造的,那麼神也是至尊靈魂——可能會有人問祂是否也是被創造的。所以這不是事實。神是永恆的,祂的部分與片段也是永恆的。唯一的區別是神從不接受物質身體,但個體靈魂作為微小的粒子,有時可能屈服於物質能量。 | 不。靈魂是創造的……實際上不是創造的。靈魂與神一起存在,就像火花與火一起存在。但兩者之間的區別在於,火花可能與大火分離,當它分離時,它失去了光芒。同樣,個體靈魂已經存在。主人存在,僕人也永恆存在。就像身體存在,身體的各部分也存在。我們不能說身體的各部分是單獨創造的。一旦身體存在,手指和其他肢體與身體的各部分都存在。靈魂從未被創造或死亡。《聖典博伽瓦譚》中說:na jāyate vā mriyate vā。靈魂既無創造也無死亡。它之所以出現,是因為靈魂接受了這個物質身體,隨著這個物質身體的結束,似乎有人死了。但他並未死。他只是從這個身體轉移到另一個身體,當他獲得解放時,他不再需要接受物質身體。然後他以原本的靈性身體回到家,回到至尊人格神首。所以實際上靈魂從未被創造。它始終與神共存,這很好,如果接受靈魂是被創造的,那麼神也是至尊靈魂——可能會有人問祂是否也是被創造的。所以這不是事實。神是永恆的,祂的部分與片段也是永恆的。唯一的區別是神從不接受物質身體,但個體靈魂作為微小的粒子,有時可能屈服於物質能量。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所以……靈魂以某種形式與神永恆共存? | 所以……靈魂以某種形式與神永恆共存?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 | 是的。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嗯,那也許這是在說同樣的事情。「靈魂的本質形式是身體的形式。它是那個不可腐壞的形式。」 | 嗯,那也許這是在說同樣的事情。「靈魂的本質形式是身體的形式。它是那個不可腐壞的形式。」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不。物質身體是模仿的,是虛假的。真實的身體是靈性身體。因為靈性身體有形式,物質對靈性身體的覆蓋才有了形式,正如我已經解釋過的,襯衫和外套原本無形式,但當裁縫根據人的形式裁剪時,它就有了形式。所以實際上這個物質形式是幻相。它不是形式。它接受了形式,當它老舊無用時,它又回到原始狀態,塵土。「你本是塵土,終將歸於塵土。」這個形式是由物質本質製造的。就像一台機器。《博伽梵歌》中 Krishna 說:bhrāmayan sarva-bhūtāni yantrārūḍhāni māyayā [Bg. 18.61]。靈魂有自己的形式,但他被給予了一台特定的機器,即這個身體,因此他在不同生命條件下漫遊整個宇宙,享受生活。 | 不。物質身體是模仿的,是虛假的。真實的身體是靈性身體。因為靈性身體有形式,物質對靈性身體的覆蓋才有了形式,正如我已經解釋過的,襯衫和外套原本無形式,但當裁縫根據人的形式裁剪時,它就有了形式。所以實際上這個物質形式是幻相。它不是形式。它接受了形式,當它老舊無用時,它又回到原始狀態,塵土。「你本是塵土,終將歸於塵土。」這個形式是由物質本質製造的。就像一台機器。《博伽梵歌》中 Krishna 說:bhrāmayan sarva-bhūtāni yantrārūḍhāni māyayā [Bg. 18.61]。靈魂有自己的形式,但他被給予了一台特定的機器,即這個身體,因此他在不同生命條件下漫遊整個宇宙,享受生活。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我認為所有這些問題在於他們無法想像靈性形式。當他們談到形式時,他們認為必然涉及物質。阿奎那認為,奧古斯丁和柏拉圖關於靈魂完全獨立於物質或物質身體的教義否定了人的實質統一。也就是說,人是身體和靈魂的結合。他是一個特定類型的靈魂在特定類型的身體中。 | 我認為所有這些問題在於他們無法想像靈性形式。當他們談到形式時,他們認為必然涉及物質。阿奎那認為,奧古斯丁和柏拉圖關於靈魂完全獨立於物質或物質身體的教義否定了人的實質統一。也就是說,人是身體和靈魂的結合。他是一個特定類型的靈魂在特定類型的身體中。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這是同樣的論證,當你穿上衣服時,看起來你與衣服無異。外套在動,褲子在動,但實際上它與穿上外套和襯衫的人完全不同。 | 這是同樣的論證,當你穿上衣服時,看起來你與衣服無異。外套在動,褲子在動,但實際上它與穿上外套和襯衫的人完全不同。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所以換句話說,他實際上對靈性形式毫無概念。 | 所以換句話說,他實際上對靈性形式毫無概念。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是的。 | 是的,是的。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他認為物質是必要的,以賦予靈魂形式。 | 他認為物質是必要的,以賦予靈魂形式。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不。他有他的原始形式。 | 不。他有他的原始形式。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原始形式? | 原始形式?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 | 是的。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那是身體的形式。 | 那是身體的形式。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原始形式,那是靈性的形式。 | 原始形式,那是靈性的形式。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靈性的形式。 | 靈性的形式。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身體的形式是因為靈性的形式而產生的。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布料無形式,但當它根據人的形式裁剪時,它就有了形式。同樣,物質無形式。當它覆蓋在靈性形式上時,它就有了形式。這很容易理解。 | 是的。身體的形式是因為靈性的形式而產生的。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布料無形式,但當它根據人的形式裁剪時,它就有了形式。同樣,物質無形式。當它覆蓋在靈性形式上時,它就有了形式。這很容易理解。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談到另一個觀點,阿奎那反對性行為有除生育孩子外的任何目的,不僅性行為僅應用於生育孩子,而且當一個人生育孩子時,他有責任為他們提供靈性教育。 | 談到另一個觀點,阿奎那反對性行為有除生育孩子外的任何目的,不僅性行為僅應用於生育孩子,而且當一個人生育孩子時,他有責任為他們提供靈性教育。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這是韋達的教導,說不要生育孩子,除非你能讓孩子從生死輪迴中解脫。人不應成為父親或母親,除非他們有能力讓孩子從生死輪迴中獲得自由。這是負責任的父母。沒有這種責任,如果男人讓孩子出生,女人懷孕,那是禁止的。人不應成為父親或母親,除非他們有能力給孩子自由,從生死輪迴中解脫。 | 是的。這是韋達的教導,說不要生育孩子,除非你能讓孩子從生死輪迴中解脫。人不應成為父親或母親,除非他們有能力讓孩子從生死輪迴中獲得自由。這是負責任的父母。沒有這種責任,如果男人讓孩子出生,女人懷孕,那是禁止的。人不應成為父親或母親,除非他們有能力給孩子自由,從生死輪迴中解脫。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他的論證是,他說:「婚姻對人來說是自然的,婚姻之外的不正當關係違背人的福祉;因此通姦必定是罪惡的。」 | 他的論證是,他說:「婚姻對人來說是自然的,婚姻之外的不正當關係違背人的福祉;因此通姦必定是罪惡的。」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 | 是的。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但他繼續論證:「不當的精液排放違背自然之善,即物種的保存。因此,在謀殺罪之後,破壞已存在的人類本質,這種罪似乎位居第二,因為它阻止了人類本質的生成。」嗯,現在的人會問,既然地球上已有近四十億人,這種認為性行為僅為繁衍物種的論證怎麼還能成立? | 但他繼續論證:「不當的精液排放違背自然之善,即物種的保存。因此,在謀殺罪之後,破壞已存在的人類本質,這種罪似乎位居第二,因為它阻止了人類本質的生成。」嗯,現在的人會問,既然地球上已有近四十億人,這種認為性行為僅為繁衍物種的論證怎麼還能成立?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那是什麼論證? | 那是什麼論證?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性行為僅為生育孩子,為了物種的繁衍,其他任何用途都是…… | 性行為僅為生育孩子,為了物種的繁衍,其他任何用途都是……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罪惡的。 | 罪惡的。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罪惡的。 | ……罪惡的。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我們在 Krishna 意識中也提倡:沒有非法的性行為。非法性行為意味著不是為了生育孩子,而是為了享受。那是罪惡的。並且…… | 是的。我們在 Krishna 意識中也提倡:沒有非法的性行為。非法性行為意味著不是為了生育孩子,而是為了享受。那是罪惡的。並且……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嗯,物種的保存,他所說的物種保存,並未考慮在內。 | 嗯,物種的保存,他所說的物種保存,並未考慮在內。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不。靈魂已經解釋過,它與身體無關,但他因與某種自然模式的聯繫而必須接受某種類型的身體。 | 不。靈魂已經解釋過,它與身體無關,但他因與某種自然模式的聯繫而必須接受某種類型的身體。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所以這實際上是一個錯誤的論證,說非法性行為是罪惡的,因為它威脅物種的保存。 | 所以這實際上是一個錯誤的論證,說非法性行為是罪惡的,因為它威脅物種的保存。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非法性行為是罪惡的。非法性行為是罪惡的,因為它不是為了生育孩子,而是為了感官享受。任何形式的感官享受都是罪惡的。 | 非法性行為是罪惡的。非法性行為是罪惡的,因為它不是為了生育孩子,而是為了感官享受。任何形式的感官享受都是罪惡的。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他像柏拉圖一樣,相信一個開明的君主統治,但在某些情況下,阿奎那認為人不必服從…… | 他像柏拉圖一樣,相信一個開明的君主統治,但在某些情況下,阿奎那認為人不必服從…… | ||
行 271: | 行 271: | ||
(旁白:)不是很多,只是,嗯……我可以……要再切一塊嗎? | (旁白:)不是很多,只是,嗯……我可以……要再切一塊嗎?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不。 | 不。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人不必服從人類法律,如果這些法律違背人類福祉,並且是暴力的工具。 | ……人不必服從人類法律,如果這些法律違背人類福祉,並且是暴力的工具。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這很好。首先他們必須知道什麼是人類的福祉。不幸的是,隨著所謂物質教育的進步,人類社會正在迷失生活的目標。生活的目標在《韋達經》中公開宣示:athāto brahma jijñāsā。這是人類生活的目標。在《聖典博伽瓦譚》中說:jīvasya tattva-jijñāsā。生命的目的是理解絕對真理。這是整個人類文明的基礎。但由於偏離了原始的韋達文明,他們將人類生命奉獻於許多不必要的科學發現,這些發現無法為人類社會帶來任何救贖。生命的真正問題是出生、死亡、疾病和老化。所以所謂的物質文明進步並未解決生命的真正問題,人類生活的目標是解決生命的真正問題。生命的真正問題是我們是永恆的,如神一樣永恆,但我們卻受制於出生和死亡。所以在 Kali-yuga(迦利時代),由於知識匱乏,人們對自我覺悟非常緩慢,他們創造了自己的生活方式,mandāḥ sumanda-matayo [SB 1.1.10],他們是不幸的,且被干擾。干擾總是存在,但他們對生命的真正干擾毫無意識。現在,在這個時代,整個人類實際上已變得像動物。動物雖然總是處於干擾狀態,卻無法理解生命的目標,無法理解自己的處境。所以這種文明對人類社會非常非常危險,他們沒有生活的目標。 | 是的。這很好。首先他們必須知道什麼是人類的福祉。不幸的是,隨著所謂物質教育的進步,人類社會正在迷失生活的目標。生活的目標在《韋達經》中公開宣示:athāto brahma jijñāsā。這是人類生活的目標。在《聖典博伽瓦譚》中說:jīvasya tattva-jijñāsā。生命的目的是理解絕對真理。這是整個人類文明的基礎。但由於偏離了原始的韋達文明,他們將人類生命奉獻於許多不必要的科學發現,這些發現無法為人類社會帶來任何救贖。生命的真正問題是出生、死亡、疾病和老化。所以所謂的物質文明進步並未解決生命的真正問題,人類生活的目標是解決生命的真正問題。生命的真正問題是我們是永恆的,如神一樣永恆,但我們卻受制於出生和死亡。所以在 Kali-yuga(迦利時代),由於知識匱乏,人們對自我覺悟非常緩慢,他們創造了自己的生活方式,mandāḥ sumanda-matayo [SB 1.1.10],他們是不幸的,且被干擾。干擾總是存在,但他們對生命的真正干擾毫無意識。現在,在這個時代,整個人類實際上已變得像動物。動物雖然總是處於干擾狀態,卻無法理解生命的目標,無法理解自己的處境。所以這種文明對人類社會非常非常危險,他們沒有生活的目標。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所以他得出結論,我們必須服從神,而不是人的法律。 | 所以他得出結論,我們必須服從神,而不是人的法律。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我們可以服從那些服從神法律的人。否則服從一個不完美的人是無用的。andhā yathāndhair upanīyamānāḥ [SB 7.5.31]。服從不完美的人就像一個盲人跟隨另一個盲人。結果會怎樣?如果一個盲人乞求他人幫助:「請幫我過馬路」,另一個盲人過來說:「好的,跟我來」,結果會怎樣?兩人都會被車禍壓死。所以任何不遵循至尊控制者指導的人,他就是盲人。他無法領導。對我們來說,因此我們不接受所謂科學家或哲學家的信念。他們說:「我們相信」,「也許是這樣」。這些都是懷疑的聲明。裡面沒有真理。如果有任何真理,那也是懷疑的。我們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跟隨這樣一個認為、相信卻沒有明確知識的盲人?因此我們決定接受至尊人格 Krishna 的教導,祂完全知道一切。vedāhaṁ samatītāni [Bg. 7.26]。祂知道過去、現在和未來,知道我們的福祉、一切。所以我們應該跟隨 Krishna,而不是所謂的盲人哲學家。 | 是的。我們可以服從那些服從神法律的人。否則服從一個不完美的人是無用的。andhā yathāndhair upanīyamānāḥ [SB 7.5.31]。服從不完美的人就像一個盲人跟隨另一個盲人。結果會怎樣?如果一個盲人乞求他人幫助:「請幫我過馬路」,另一個盲人過來說:「好的,跟我來」,結果會怎樣?兩人都會被車禍壓死。所以任何不遵循至尊控制者指導的人,他就是盲人。他無法領導。對我們來說,因此我們不接受所謂科學家或哲學家的信念。他們說:「我們相信」,「也許是這樣」。這些都是懷疑的聲明。裡面沒有真理。如果有任何真理,那也是懷疑的。我們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跟隨這樣一個認為、相信卻沒有明確知識的盲人?因此我們決定接受至尊人格 Krishna 的教導,祂完全知道一切。vedāhaṁ samatītāni [Bg. 7.26]。祂知道過去、現在和未來,知道我們的福祉、一切。所以我們應該跟隨 Krishna,而不是所謂的盲人哲學家。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阿奎那寫到美,比較了神的絕對美,這種美在任何時間、地點都是美的,絕對的美。他將此與我們在世界上找到的相對美對比,他說:「祂自身是美的,與任何有限的終點無關」,那是神。「因此,顯然萬物的存在都源自於神的美。通過祂自身的美,祂希望盡可能地複製它;也就是說,通過傳播祂的相似性。事實上,一切都是為了以某種方式模仿神的美而被創造的。」 | 阿奎那寫到美,比較了神的絕對美,這種美在任何時間、地點都是美的,絕對的美。他將此與我們在世界上找到的相對美對比,他說:「祂自身是美的,與任何有限的終點無關」,那是神。「因此,顯然萬物的存在都源自於神的美。通過祂自身的美,祂希望盡可能地複製它;也就是說,通過傳播祂的相似性。事實上,一切都是為了以某種方式模仿神的美而被創造的。」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神是一切知識、美、力量、捨棄、財富的源泉。祂是一切的源泉;因此祂是神。所以我們看到的任何美,都是從神的美中散發出來的極小百分比。(旁白:)這是誰付的? | 是的。神是一切知識、美、力量、捨棄、財富的源泉。祂是一切的源泉;因此祂是神。所以我們看到的任何美,都是從神的美中散發出來的極小百分比。(旁白:)這是誰付的? | ||
行 295: | 行 295: | ||
有人今天早上給的。 | 有人今天早上給的。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關於神學和哲學,阿奎那寫道:「正如神聖教義基於信仰之光,哲學則基於理性的自然之光。因此,屬於哲學的項目不可能與屬於信仰的項目相矛盾,但前者可能有缺陷。」也就是說,與基於信仰的神學相比,哲學可能有缺陷。「如果哲學家的某些觀點被發現與信仰相矛盾,這不是哲學,而是由於推理缺陷導致的哲學濫用。」 | 關於神學和哲學,阿奎那寫道:「正如神聖教義基於信仰之光,哲學則基於理性的自然之光。因此,屬於哲學的項目不可能與屬於信仰的項目相矛盾,但前者可能有缺陷。」也就是說,與基於信仰的神學相比,哲學可能有缺陷。「如果哲學家的某些觀點被發現與信仰相矛盾,這不是哲學,而是由於推理缺陷導致的哲學濫用。」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我們說,每個人由於物質生活條件而有缺陷。所以來自這種缺陷人的哲學對人類社會無益。來自與至尊人格神首有聯繫的人的哲學才是完美的。那將有益於人類社會。那些沒有明確觀念,僅基於信念或想像的推測哲學家,遵循這樣的哲學沒有人會受益;相反,他會偏離生活的真正哲學。 | 是的。我們說,每個人由於物質生活條件而有缺陷。所以來自這種缺陷人的哲學對人類社會無益。來自與至尊人格神首有聯繫的人的哲學才是完美的。那將有益於人類社會。那些沒有明確觀念,僅基於信念或想像的推測哲學家,遵循這樣的哲學沒有人會受益;相反,他會偏離生活的真正哲學。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所以他得出結論,神聖啟示是絕對必要的,因為通過哲學方法,很少有人能到達真理,且需經過很長時間和許多錯誤。 | 所以他得出結論,神聖啟示是絕對必要的,因為通過哲學方法,很少有人能到達真理,且需經過很長時間和許多錯誤。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這是事實。所謂的哲學家是不完美的,所以沒有必要諮詢他們。我們的道路是直接聯繫擁有完全知識的至尊人格——Krishna——並接受祂的指導並試圖遵循祂。 | 是的。這是事實。所謂的哲學家是不完美的,所以沒有必要諮詢他們。我們的道路是直接聯繫擁有完全知識的至尊人格——Krishna——並接受祂的指導並試圖遵循祂。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基於啟示或聖典的知識被稱為神聖教義或聖典。他說,聖典「不以平等的方式提供關於神和受造物的信息,而是主要關於神,以及與神作為源頭或終點相關的受造物。因此,這門科學的統一性並未終結。」所以對他來說,聖典是神的科學。 | 基於啟示或聖典的知識被稱為神聖教義或聖典。他說,聖典「不以平等的方式提供關於神和受造物的信息,而是主要關於神,以及與神作為源頭或終點相關的受造物。因此,這門科學的統一性並未終結。」所以對他來說,聖典是神的科學。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這是神的科學。神在解釋祂自己……[中斷] | 這是神的科學。神在解釋祂自己……[中斷]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托馬斯·阿奎那的繼續討論。我們一直在討論神聖教義,也就是聖典。他說神聖聖典的唯一作者是神自己,祂不僅有能力調整詞語與其意義,這連人也能做到,還能調整事物本身。在閱讀聖典時,應避免兩個錯誤。1)不應認為聖典可能有任何錯誤。 | 托馬斯·阿奎那的繼續討論。我們一直在討論神聖教義,也就是聖典。他說神聖聖典的唯一作者是神自己,祂不僅有能力調整詞語與其意義,這連人也能做到,還能調整事物本身。在閱讀聖典時,應避免兩個錯誤。1)不應認為聖典可能有任何錯誤。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錯誤? | 錯誤?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聖典中不可能有錯誤。 | 聖典中不可能有錯誤。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哦。 | 哦。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錯誤不可能成為由聖靈傳下的神聖聖典的基礎。這是閱讀聖典時可能犯的一個錯誤。另一個,他說:「沒有人應試圖將聖典限制在單一意義上,以至於排除其他包含某些真理且與上下文相當可能的意義。事實上,神聖聖典的尊嚴在於一個文本中包含多重意義,這樣它才能適應不同的人的理解。」 | 錯誤不可能成為由聖靈傳下的神聖聖典的基礎。這是閱讀聖典時可能犯的一個錯誤。另一個,他說:「沒有人應試圖將聖典限制在單一意義上,以至於排除其他包含某些真理且與上下文相當可能的意義。事實上,神聖聖典的尊嚴在於一個文本中包含多重意義,這樣它才能適應不同的人的理解。」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意義只有一個,但解釋者不同。就像即使在聖經中說:「神創造了宇宙。」這是事實,神創造了。所以除非你以不同方式解釋,怎麼能說宇宙是由某個塊狀物或其他方式創造的?所以我們以這種意義接受聖典,不作任何改變;因此我們呈現《博伽梵歌》如其本然。我們不能改變神的話語。這是我們的原則。有動機的解釋,有許多解釋者,這已經破壞了人類社會的神意識。 | 意義只有一個,但解釋者不同。就像即使在聖經中說:「神創造了宇宙。」這是事實,神創造了。所以除非你以不同方式解釋,怎麼能說宇宙是由某個塊狀物或其他方式創造的?所以我們以這種意義接受聖典,不作任何改變;因此我們呈現《博伽梵歌》如其本然。我們不能改變神的話語。這是我們的原則。有動機的解釋,有許多解釋者,這已經破壞了人類社會的神意識。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嗯,這有點奇怪,因為阿奎那的著作形成了天主教會的教義,而天主教會總是強調由教皇、教會領袖解釋的單一意義。聖典的意義由教皇給出,因為…… | 嗯,這有點奇怪,因為阿奎那的著作形成了天主教會的教義,而天主教會總是強調由教皇、教會領袖解釋的單一意義。聖典的意義由教皇給出,因為……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這是…… | 是的。這是……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但這裡他說聖典可能根據個人的覺悟程度包含多重意義。 | 但這裡他說聖典可能根據個人的覺悟程度包含多重意義。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是的。不是多重意義。意義只有一個,但如果一個人未覺悟,他可能創造多重意義。否則意義只有一個。還能有什麼其他意義?例如神創造了宇宙。這在聖經中說道,或在《博伽梵歌》中以不同方式表達:ahaṁ sarvasya prabhavo mattaḥ sarvaṁ pravartate [Bg. 10.8]:「一切從我散發出來。」這是事實,一切從神的能量出來,所以為什麼應該有第二個意義和第二個解釋,除非一個人無神?可能的第二個意義是什麼? | 是的。不是多重意義。意義只有一個,但如果一個人未覺悟,他可能創造多重意義。否則意義只有一個。還能有什麼其他意義?例如神創造了宇宙。這在聖經中說道,或在《博伽梵歌》中以不同方式表達:ahaṁ sarvasya prabhavo mattaḥ sarvaṁ pravartate [Bg. 10.8]:「一切從我散發出來。」這是事實,一切從神的能量出來,所以為什麼應該有第二個意義和第二個解釋,除非一個人無神?可能的第二個意義是什麼?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那意味著…… | 那意味著……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神創造了,這就是全部接受的。神創造了。還有什麼第二個意義? | 神創造了,這就是全部接受的。神創造了。還有什麼第二個意義?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嗯,他會舉例說聖經中提到神在下午走過天堂。他會引用這個…… | 嗯,他會舉例說聖經中提到神在下午走過天堂。他會引用這個……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不,不,神…… | 不,不,神……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作為有內在意義。 | ……作為有內在意義。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如果神能創造,祂也能走路,祂也能說話,祂也能觸摸,祂也能看見。神是一個位格。哪來的第二個意義?可能的第二個意義是什麼? | 如果神能創造,祂也能走路,祂也能說話,祂也能觸摸,祂也能看見。神是一個位格。哪來的第二個意義?可能的第二個意義是什麼? | ||
- | **Hayagrīva** | + | **Hayagrīva** |
第二個意義,就我看來,會基於無人格的解釋。 | 第二個意義,就我看來,會基於無人格的解釋。 | ||
- | **Prabhupāda** | + | ** Prabhupāda ** \\ |
神不可能是無人格的。如果祂是創造者,祂怎麼可能是無人格的?祂必須是位格;否則沒有意義。[中斷](結束) | 神不可能是無人格的。如果祂是創造者,祂怎麼可能是無人格的?祂必須是位格;否則沒有意義。[中斷](結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