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連向這個比對檢視

lecture:fichte [2025/08/29 01:14] – 建立 hostlecture:fichte [2025/08/29 09:35] (目前版本) host
行 1: 行 1:
-===== 費希特 Fichte =====+===== 費希特 Fichte 哲學討論 =====
  
 **Hayagrīva**  **Hayagrīva** 
 這是 **Fichte**。他不如 **Kant** 或 **Hegel** 那樣重要,但他基本上是追隨 **Kant** 的腳步。他的第一部作品名為《我們對宇宙神聖治理的信仰》,他在其中寫道:「我們對道德世界秩序的信仰,必須基於超感官超越世界的概念。」 這是 **Fichte**。他不如 **Kant** 或 **Hegel** 那樣重要,但他基本上是追隨 **Kant** 的腳步。他的第一部作品名為《我們對宇宙神聖治理的信仰》,他在其中寫道:「我們對道德世界秩序的信仰,必須基於超感官超越世界的概念。」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但問題在於,什麼是道德?如果他無法定義什麼是道德,只是空談道德原則,那這道德是什麼?首先,你得明白什麼是道德。只是空想道德原則毫無意義。我們需要實際地理解什麼是道德。他們並未給出定義。 但問題在於,什麼是道德?如果他無法定義什麼是道德,只是空談道德原則,那這道德是什麼?首先,你得明白什麼是道德。只是空想道德原則毫無意義。我們需要實際地理解什麼是道德。他們並未給出定義。
  
行 10: 行 10:
 確實,沒有具體的定義。 確實,沒有具體的定義。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那麼什麼是不道德?每個人都會說這是道德。就像我們根據韋達經典說,kṛṣi-go-rakṣya-vāṇijyam [博伽梵歌 18.44],go-rakṣya,保護牛隻。所以根據經典,我們會說這是道德,但有人可能說,不,在某些宗教場所如清真寺或猶太會堂,宰牛是道德的。那麼,哪個才是道德? 那麼什麼是不道德?每個人都會說這是道德。就像我們根據韋達經典說,kṛṣi-go-rakṣya-vāṇijyam [博伽梵歌 18.44],go-rakṣya,保護牛隻。所以根據經典,我們會說這是道德,但有人可能說,不,在某些宗教場所如清真寺或猶太會堂,宰牛是道德的。那麼,哪個才是道德?
  
行 16: 行 16:
 嗯,他追隨 **Kant**,強調內在的真實…… 嗯,他追隨 **Kant**,強調內在的真實……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他可以追隨 **Kant**,我可以追隨主 **Kṛṣṇa**,但如果有矛盾,哪個是道德?這該如何決定?由誰來決定?他可以追隨某人。我在莫斯科問過 **Kotovsky** 教授這個問題:「你追隨共產主義,我們追隨,比如說,主 **Kṛṣṇa** 主義,但你的領袖是 **Lenin**,我們的領袖是主 **Kṛṣṇa**,就哲學的基本原則來說,我們都得接受一個領袖。」所以在哲學的基本原則上並無差異,我們都需要一個領袖。現在問題是,誰應該是領袖?由誰來決定?對我們雙方來說,我們都有領袖。那哪個領袖是完美的?如果兩個領袖都是完美的,為何會有意見分歧——一個領袖不同意另一個領袖?誰來回答這個問題,誰是最好的領袖?你必須追隨領袖,這無法避免。無論你追隨 **Kant** 還是主 **Kṛṣṇa**,答案是什麼?誰是完美的領袖?你無法避免領袖,無論你說根據 **Kant**,我說根據主 **Kṛṣṇa**。 他可以追隨 **Kant**,我可以追隨主 **Kṛṣṇa**,但如果有矛盾,哪個是道德?這該如何決定?由誰來決定?他可以追隨某人。我在莫斯科問過 **Kotovsky** 教授這個問題:「你追隨共產主義,我們追隨,比如說,主 **Kṛṣṇa** 主義,但你的領袖是 **Lenin**,我們的領袖是主 **Kṛṣṇa**,就哲學的基本原則來說,我們都得接受一個領袖。」所以在哲學的基本原則上並無差異,我們都需要一個領袖。現在問題是,誰應該是領袖?由誰來決定?對我們雙方來說,我們都有領袖。那哪個領袖是完美的?如果兩個領袖都是完美的,為何會有意見分歧——一個領袖不同意另一個領袖?誰來回答這個問題,誰是最好的領袖?你必須追隨領袖,這無法避免。無論你追隨 **Kant** 還是主 **Kṛṣṇa**,答案是什麼?誰是完美的領袖?你無法避免領袖,無論你說根據 **Kant**,我說根據主 **Kṛṣṇa**。
  
行 22: 行 22:
 嗯,他們都強調直覺或良知。內在的…… 嗯,他們都強調直覺或良知。內在的……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良知是後天培養的。如果你一直喝酒,你的良知會說這是好的;如果你一直念誦,你的良知會說這是好的。良知是根據你的環境和交往而形成的。沒有標準的良知。 良知是後天培養的。如果你一直喝酒,你的良知會說這是好的;如果你一直念誦,你的良知會說這是好的。良知是根據你的環境和交往而形成的。沒有標準的良知。
  
行 28: 行 28:
 沒有標準的良知或直覺。 沒有標準的良知或直覺。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那你會追隨哪個? 那你會追隨哪個?
  
行 34: 行 34:
 他們似乎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內在的標準。 他們似乎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內在的標準。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那這個標準是什麼?我們說主 **Kṛṣṇa** 的命令是標準。就這麼簡單。主 **Kṛṣṇa** 說什麼,那就是標準,我們有明確的標準。除非有標準,你說良知、高尚、道德……那是什麼?請定義。就像我們對神的定義,我想沒有人有神的定義。什麼是稱為神的標準?我想只有在韋達文獻中才有。  那這個標準是什麼?我們說主 **Kṛṣṇa** 的命令是標準。就這麼簡單。主 **Kṛṣṇa** 說什麼,那就是標準,我們有明確的標準。除非有標準,你說良知、高尚、道德……那是什麼?請定義。就像我們對神的定義,我想沒有人有神的定義。什麼是稱為神的標準?我想只有在韋達文獻中才有。 
 aiśvaryasya samagrasya  aiśvaryasya samagrasya 
行 46: 行 46:
 對 **Fichte** 來說,世界在作為道德實踐的工具之外,沒有客觀的真實。他稱感官世界為「義務的素材」。 對 **Fichte** 來說,世界在作為道德實踐的工具之外,沒有客觀的真實。他稱感官世界為「義務的素材」。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這全是模糊的,沒有明確的方向。 這全是模糊的,沒有明確的方向。
  
行 52: 行 52:
 他說我們的義務在感官世界中顯現。沒有具體定義什麼是義務。 他說我們的義務在感官世界中顯現。沒有具體定義什麼是義務。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這意味著我可以自己製造義務,你也可以製造你的義務。沒有標準。但我們的標準是,主 **Kṛṣṇa** 說,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 [博伽梵歌 18.66],無論你這些無賴製造了什麼,放棄吧。《聖典博伽瓦譚》說,dharmaḥ projjhita atra kaitavaḥ,所有欺騙性的宗教系統都被踢開。這裡是真正的宗教系統,satyaṁ paraṁ dhīmahi [聖典博伽瓦譚 1.1.1]。什麼是那個真理?Oṁ namo bhāgavate vāsudevāya。一切都很清楚。他們的清晰理解在哪裡?只是空想。這就是韋達標準知識與這種推測哲學的區別。所以對我們來說,我們參考韋達,śabdaḥ pramāṇam。Śabdaḥ 意指韋達,śabdaḥ brahman。只要我們的行動符合韋達的指示,那就是標準且確定的。 這意味著我可以自己製造義務,你也可以製造你的義務。沒有標準。但我們的標準是,主 **Kṛṣṇa** 說,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 [博伽梵歌 18.66],無論你這些無賴製造了什麼,放棄吧。《聖典博伽瓦譚》說,dharmaḥ projjhita atra kaitavaḥ,所有欺騙性的宗教系統都被踢開。這裡是真正的宗教系統,satyaṁ paraṁ dhīmahi [聖典博伽瓦譚 1.1.1]。什麼是那個真理?Oṁ namo bhāgavate vāsudevāya。一切都很清楚。他們的清晰理解在哪裡?只是空想。這就是韋達標準知識與這種推測哲學的區別。所以對我們來說,我們參考韋達,śabdaḥ pramāṇam。Śabdaḥ 意指韋達,śabdaḥ brahman。只要我們的行動符合韋達的指示,那就是標準且確定的。
  
行 58: 行 58:
 現在又回到義務,他寫道:「真正的無神論在於拒絕服從良知的聲音,直到認為自己能預見行動的成功,從而將自己的判斷凌駕於神之上,將自己變成神。想要通過做惡來達成善的人,是無神之人。」 現在又回到義務,他寫道:「真正的無神論在於拒絕服從良知的聲音,直到認為自己能預見行動的成功,從而將自己的判斷凌駕於神之上,將自己變成神。想要通過做惡來達成善的人,是無神之人。」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如果你不知道神是什麼,你如何驗證你的義務是好的、全然善的?神的命令是什麼?神是誰?你的義務在哪裡?你只是自己製造義務。所以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做。那什麼是義務?義務意味著由某個上級給予的命令,你去執行,這就是義務。但如果你沒有上級的命令,沒有誰是上級、他的命令是什麼的概念,你的義務在哪裡?只是憑空想像,是這樣嗎?他有沒有這樣說? 如果你不知道神是什麼,你如何驗證你的義務是好的、全然善的?神的命令是什麼?神是誰?你的義務在哪裡?你只是自己製造義務。所以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做。那什麼是義務?義務意味著由某個上級給予的命令,你去執行,這就是義務。但如果你沒有上級的命令,沒有誰是上級、他的命令是什麼的概念,你的義務在哪裡?只是憑空想像,是這樣嗎?他有沒有這樣說?
  
行 64: 行 64:
 嗯,對他來說,除了履行義務…… 嗯,對他來說,除了履行義務……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那什麼是個人的義務? 那什麼是個人的義務?
  
行 70: 行 70:
 是的,嗯…… 是的,嗯……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他不知道。 他不知道。
  
行 76: 行 76:
 不,不是…… 不,不是……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所以這是無用的,因為每個人都會說:「這是我的義務。」誰給了他這個義務? 所以這是無用的,因為每個人都會說:「這是我的義務。」誰給了他這個義務?
  
行 82: 行 82:
 但這方面很模糊。他說:「除了履行義務,我們無法知道神的其他任何東西。」 但這方面很模糊。他說:「除了履行義務,我們無法知道神的其他任何東西。」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所以我在問,你的義務是什麼?我們有明確的義務。我們將整個人類社會分為不同階層,這叫varṇāśrama-dharma。社會上,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靈性上,有梵行者、居士、林居者、遁世者。現在,無論你做什麼,都必須符合這八個原則之一。所以有八個原則,就有義務。如果你根據你的位置行事,比如居士有居士的角色,遁世者有遁世者的角色。如果你遵循這些原則,你就是在履行義務。但如果你沒有定位,你的義務是什麼?這是常識。如果你去一個大辦公室工作,主人會給你任務:「你做這個,你是發送員。」或者「你是文員,你是這個……」那就是義務。如果你去辦公室,說:「讓我履行我的義務」,但「我的義務是什麼?我該坐在文員的座位上,還是主任的座位上?」義務必須被指定:「這是你的義務。」這指示在哪裡? 所以我在問,你的義務是什麼?我們有明確的義務。我們將整個人類社會分為不同階層,這叫varṇāśrama-dharma。社會上,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靈性上,有梵行者、居士、林居者、遁世者。現在,無論你做什麼,都必須符合這八個原則之一。所以有八個原則,就有義務。如果你根據你的位置行事,比如居士有居士的角色,遁世者有遁世者的角色。如果你遵循這些原則,你就是在履行義務。但如果你沒有定位,你的義務是什麼?這是常識。如果你去一個大辦公室工作,主人會給你任務:「你做這個,你是發送員。」或者「你是文員,你是這個……」那就是義務。如果你去辦公室,說:「讓我履行我的義務」,但「我的義務是什麼?我該坐在文員的座位上,還是主任的座位上?」義務必須被指定:「這是你的義務。」這指示在哪裡?
  
行 88: 行 88:
 這裡沒有。 這裡沒有。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那什麼是義務? 那什麼是義務?
  
行 94: 行 94:
 他說:「我們對神的認識從履行義務中產生。」 他說:「我們對神的認識從履行義務中產生。」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那你的義務是什麼?神必須給你義務:「你做這個」,然後你理解神,知道你的義務。但如果你對神毫無概念,你的義務在哪裡? 那你的義務是什麼?神必須給你義務:「你做這個」,然後你理解神,知道你的義務。但如果你對神毫無概念,你的義務在哪裡?
  
行 100: 行 100:
 嗯,義務,一個人的義務…… 嗯,義務,一個人的義務……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這些是模糊的哲學。 這些是模糊的哲學。
  
行 106: 行 106:
 是的。 是的。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不是哲學,只是模糊的推測,僅此而已。 不是哲學,只是模糊的推測,僅此而已。
  
行 112: 行 112:
 他在個人神方面也很模糊,但他似乎傾向於無人格主義。 他在個人神方面也很模糊,但他似乎傾向於無人格主義。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我們來看無人格主義。首先,如果你堅持無人格,就沒有明確的主人給你義務的理解。 我們來看無人格主義。首先,如果你堅持無人格,就沒有明確的主人給你義務的理解。
  
行 118: 行 118:
 他覺得如果你給神賦予人格,你只是在思想上複製自己。 他覺得如果你給神賦予人格,你只是在思想上複製自己。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沒問題,但無人格的理解有什麼領導力?無人格的理解有領導力嗎? 沒問題,但無人格的理解有什麼領導力?無人格的理解有領導力嗎?
  
行 124: 行 124:
 嗯,他覺得如果你給神賦予人格,你只是…… 嗯,他覺得如果你給神賦予人格,你只是……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我不是賦予!神不能被賦予!那是錯誤的概念。我不能通過想像的屬性來製造神。那不是神。 我不是賦予!神不能被賦予!那是錯誤的概念。我不能通過想像的屬性來製造神。那不是神。
  
行 130: 行 130:
 嗯,他覺得如果你給神賦予人格,你只是將自己投射到神身上。 嗯,他覺得如果你給神賦予人格,你只是將自己投射到神身上。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不。 不。
  
行 136: 行 136:
 這是他的說法。 這是他的說法。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他是這麼說,但這不對。即使你賦予,也必須是感官的。就像我們說「神是偉大的」,至少我們有偉大的概念,這必須在神身上。所以我們假設一個非常偉大的人,至少在當前,如果一個人很富有,那麼我對神的賦予是祂是至尊的富人。這很合理。如果我們說神是至尊的智者,這也很合理。所以 **Parāśara Muni** 給的定義,aiśvaryasya samagrasya,這是完美的。除非一個人是最富有的,怎麼能是偉大的?我們有偉大的概念,所以即使我們賦予所有偉大的概念,那必須是神。這是合理的定義。每個人都向神祈禱:「給我們每日的麵包。」但如果祂是窮人,祂怎麼能供應麵包?每個人都祈禱:「神必須對每個人仁慈,供應麵包」,所以祂必須非常富有。否則祂怎麼能供應麵包?這很合理。如果每個人都來向我求東西,我必須能供應那東西。否則我怎麼能是神? 他是這麼說,但這不對。即使你賦予,也必須是感官的。就像我們說「神是偉大的」,至少我們有偉大的概念,這必須在神身上。所以我們假設一個非常偉大的人,至少在當前,如果一個人很富有,那麼我對神的賦予是祂是至尊的富人。這很合理。如果我們說神是至尊的智者,這也很合理。所以 **Parāśara Muni** 給的定義,aiśvaryasya samagrasya,這是完美的。除非一個人是最富有的,怎麼能是偉大的?我們有偉大的概念,所以即使我們賦予所有偉大的概念,那必須是神。這是合理的定義。每個人都向神祈禱:「給我們每日的麵包。」但如果祂是窮人,祂怎麼能供應麵包?每個人都祈禱:「神必須對每個人仁慈,供應麵包」,所以祂必須非常富有。否則祂怎麼能供應麵包?這很合理。如果每個人都來向我求東西,我必須能供應那東西。否則我怎麼能是神?
  
行 142: 行 142:
 但他和其他人一樣,認為如果你將人格應用於神,或將神視為一個人,你必然指的是有限的東西。 但他和其他人一樣,認為如果你將人格應用於神,或將神視為一個人,你必然指的是有限的東西。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不,那是他的錯誤。他認為神像他自己一樣,是有限的。這是井底之蛙的思維。 不,那是他的錯誤。他認為神像他自己一樣,是有限的。這是井底之蛙的思維。
  
行 148: 行 148:
 是的,他說…… 是的,他說……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如果有水,那水就是這口井。怎麼可能比這更多?也許是大井,僅此而已。但那是他的概念。這種概念無助於我們。你不能創造神。就像我們有神,主 **Kṛṣṇa**。當需要保護整個Vrindavana的居民免受暴雨時,需要一把大傘,祂立刻舉起整座山:「來吧,到這下面來,看這暴雨能持續多久。我會舉著。」這就是神。祂是七歲的男孩,祂不是通過冥想成為的神。如今那些無賴通過冥想成為神。什麼是冥想的神?神永遠是神。需要冥想來成為神嗎?那些無賴宣揚:「你冥想,你就成為神。你想『我在移動太陽,我在移動地球……』」這是無賴行為。但主 **Kṛṣṇa** 不是那種神。祂永遠是神。現在有需要:「好,舉起這個。」這就是神。Aiśvaryasya samagrasya vīryasya,祂有全部的力量舉起山。這就是神。 如果有水,那水就是這口井。怎麼可能比這更多?也許是大井,僅此而已。但那是他的概念。這種概念無助於我們。你不能創造神。就像我們有神,主 **Kṛṣṇa**。當需要保護整個Vrindavana的居民免受暴雨時,需要一把大傘,祂立刻舉起整座山:「來吧,到這下面來,看這暴雨能持續多久。我會舉著。」這就是神。祂是七歲的男孩,祂不是通過冥想成為的神。如今那些無賴通過冥想成為神。什麼是冥想的神?神永遠是神。需要冥想來成為神嗎?那些無賴宣揚:「你冥想,你就成為神。你想『我在移動太陽,我在移動地球……』」這是無賴行為。但主 **Kṛṣṇa** 不是那種神。祂永遠是神。現在有需要:「好,舉起這個。」這就是神。Aiśvaryasya samagrasya vīryasya,祂有全部的力量舉起山。這就是神。
  
行 154: 行 154:
 他沒有提到冥想。他覺得…… 他沒有提到冥想。他覺得……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其他人…… 其他人……
  
行 160: 行 160:
 是的。 是的。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他們說通過冥想你成為神。冥想能製造神嗎? 他們說通過冥想你成為神。冥想能製造神嗎?
  
行 166: 行 166:
 嗯,他的無人格立場傾向於泛神論。 嗯,他的無人格立場傾向於泛神論。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這也是一種冥想,推測「神應該是這樣的」。那是什麼?但他們無法定義那是什麼。 這也是一種冥想,推測「神應該是這樣的」。那是什麼?但他們無法定義那是什麼。
  
行 172: 行 172:
 他說:「將神視為獨立實體的概念是不可能的且矛盾的。」 他說:「將神視為獨立實體的概念是不可能的且矛盾的。」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神是一切。沒有分離的問題。這在《博伽梵歌》中已有定義,mayā tatam idaṁ sarvam,「我是一切。」祂怎麼能是分離的? 神是一切。沒有分離的問題。這在《博伽梵歌》中已有定義,mayā tatam idaṁ sarvam,「我是一切。」祂怎麼能是分離的?
  
行 178: 行 178:
 但他否認神作為一個獨立的人。 但他否認神作為一個獨立的人。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他可以否認,但神是一切。他怎麼能否認神?這些是推測者的缺陷。他們無法給我們具體的指引。因為他們本身有缺陷,所以他們的任何解釋都是有缺陷的。 他可以否認,但神是一切。他怎麼能否認神?這些是推測者的缺陷。他們無法給我們具體的指引。因為他們本身有缺陷,所以他們的任何解釋都是有缺陷的。
  
行 184: 行 184:
 哦,他會同意神是一切。 哦,他會同意神是一切。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神是一切,他怎麼能否認?如果神是一切,他怎麼能否認? 神是一切,他怎麼能否認?如果神是一切,他怎麼能否認?
  
行 190: 行 190:
 但他不會說神超越於創造。 但他不會說神超越於創造。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那祂怎麼能創造一切?你無法創造太平洋,但太平洋是神。所以你是有限的,為什麼你要試圖創造神?神已經在那裡。一切都是神。Mayā tatam idaṁ sarvam [博伽梵歌 9.4]。Sarvaṁ khalv idaṁ brahma。他怎麼能否認神?桌子是神,桌子在神之上……同樣的例子:土鍋也是土,放在土上。所以土是兩者。土鍋、土杯、土水壺,一切都是土做的。桌子是土做的,放在土上。你能否認什麼? 那祂怎麼能創造一切?你無法創造太平洋,但太平洋是神。所以你是有限的,為什麼你要試圖創造神?神已經在那裡。一切都是神。Mayā tatam idaṁ sarvam [博伽梵歌 9.4]。Sarvaṁ khalv idaṁ brahma。他怎麼能否認神?桌子是神,桌子在神之上……同樣的例子:土鍋也是土,放在土上。所以土是兩者。土鍋、土杯、土水壺,一切都是土做的。桌子是土做的,放在土上。你能否認什麼?
  
行 196: 行 196:
 但他否認神的超越本質,當你…… 但他否認神的超越本質,當你……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一切都是神,就像我給的例子。地板是神,桌子是神。你能否認哪個? 一切都是神,就像我給的例子。地板是神,桌子是神。你能否認哪個?
  
行 202: 行 202:
 他不會反對這個。 他不會反對這個。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那否認神在哪裡? 那否認神在哪裡?
  
行 208: 行 208:
 他會否認超越的人格。 他會否認超越的人格。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一旦你接受一切是神,你能否認什麼? 一旦你接受一切是神,你能否認什麼?
  
行 214: 行 214:
 與創造分離的超越人格。 與創造分離的超越人格。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超越也是神。一旦你說一切是神,那麼你所謂的超越和非超越,也是神。你怎麼能否認?如果一切是神,你怎麼能否認任何東西?Sarvaṁ khalu idaṁ brahma。沒有否認的問題。同樣的例子:如果一切由土構成,哪來的問題?我的身體也是土。你能否認什麼?這是我們的哲學。我們不否認。我們在一切中看到神。Īśāvāsyam idaṁ sarvam [Īśo 曼陀羅 1]。這是智慧。**Rūpa Goswami** 說,prāpañcikatayā buddhyā hari-sambandhi-vastunaḥ,一切都與神相關。如果我們認為「這是物質,這是靈性」,那是我們的推測。我們要看到神在哪裡,一切如何……物質意味著你忘記了神。那就是物質。 超越也是神。一旦你說一切是神,那麼你所謂的超越和非超越,也是神。你怎麼能否認?如果一切是神,你怎麼能否認任何東西?Sarvaṁ khalu idaṁ brahma。沒有否認的問題。同樣的例子:如果一切由土構成,哪來的問題?我的身體也是土。你能否認什麼?這是我們的哲學。我們不否認。我們在一切中看到神。Īśāvāsyam idaṁ sarvam [Īśo 曼陀羅 1]。這是智慧。**Rūpa Goswami** 說,prāpañcikatayā buddhyā hari-sambandhi-vastunaḥ,一切都與神相關。如果我們認為「這是物質,這是靈性」,那是我們的推測。我們要看到神在哪裡,一切如何……物質意味著你忘記了神。那就是物質。
  
行 220: 行 220:
 然而我們專注於主 **Kṛṣṇa** 的人格。 然而我們專注於主 **Kṛṣṇa** 的人格。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但這需要一點頭腦。那些智力較低或幾乎沒有頭腦、只有牛糞的人,對他們來說有點困難。因此這個主 **Kṛṣṇa** 意識運動是要清洗這些牛糞,讓頭腦純淨。然後他會明白。否則他以為神「像我一樣的人」。但神不是那樣的。神是 goloka eva nivasaty akhilātma-bhūto [Bs. 5.37]。祂是人格,祂在Vrindavana,Goloka Vrindavana,與gopīs共舞,與牧牛男孩玩耍——但祂無處不在。不是說「我在跳舞,沒時間去別處」。祂可能在跳舞,但祂仍然無處不在,īśvaraḥ sarva-bhūtānāṁ hṛd-de… [博伽梵歌 18.61]。如果祂只在Goloka Vrindavana,像我們這樣的人,祂怎麼能說 patraṁ puṣpaṁ phalaṁ toyaṁ yo me bhaktyā [博伽梵歌 9.26]?我們向主 **Kṛṣṇa** 供奉棗子,祂會說:「我正忙著,怎麼去你的寺廟吃?」不,祂也在寺廟裡。這就是神。祂無處不在。Goloka eva nivasaty akhilātma-bhūto [Bs. 5.37]。這是定義,akhilātma-bhūto。所以他對神毫無概念。他無法想像神。他必須接受理解……[中斷]……因為他們沒有標準知識。每個人都在製造,所以必然有分歧,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你提出不完美的東西,我也提出不完美的東西,所以必然有分歧。 但這需要一點頭腦。那些智力較低或幾乎沒有頭腦、只有牛糞的人,對他們來說有點困難。因此這個主 **Kṛṣṇa** 意識運動是要清洗這些牛糞,讓頭腦純淨。然後他會明白。否則他以為神「像我一樣的人」。但神不是那樣的。神是 goloka eva nivasaty akhilātma-bhūto [Bs. 5.37]。祂是人格,祂在Vrindavana,Goloka Vrindavana,與gopīs共舞,與牧牛男孩玩耍——但祂無處不在。不是說「我在跳舞,沒時間去別處」。祂可能在跳舞,但祂仍然無處不在,īśvaraḥ sarva-bhūtānāṁ hṛd-de… [博伽梵歌 18.61]。如果祂只在Goloka Vrindavana,像我們這樣的人,祂怎麼能說 patraṁ puṣpaṁ phalaṁ toyaṁ yo me bhaktyā [博伽梵歌 9.26]?我們向主 **Kṛṣṇa** 供奉棗子,祂會說:「我正忙著,怎麼去你的寺廟吃?」不,祂也在寺廟裡。這就是神。祂無處不在。Goloka eva nivasaty akhilātma-bhūto [Bs. 5.37]。這是定義,akhilātma-bhūto。所以他對神毫無概念。他無法想像神。他必須接受理解……[中斷]……因為他們沒有標準知識。每個人都在製造,所以必然有分歧,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你提出不完美的東西,我也提出不完美的東西,所以必然有分歧。
  
行 226: 行 226:
 哦,他說:「沒有行動,知識毫無意義。不僅要知道,還要根據你的知識行動,這是你的使命,不是為了閒散地思索自己。」 哦,他說:「沒有行動,知識毫無意義。不僅要知道,還要根據你的知識行動,這是你的使命,不是為了閒散地思索自己。」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是的。我們…… 是的。我們……
  
行 232: 行 232:
 「你是為了行動而知。你在這裡的行動,僅僅你的行動,決定你的價值。」 「你是為了行動而知。你在這裡的行動,僅僅你的行動,決定你的價值。」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是的。這是我們的主 **Kṛṣṇa** 意識運動,我們是為了服務主 **Kṛṣṇa** 而存在。所以我們每天從早上四點到晚上十點,總是忙於為主 **Kṛṣṇa** 服務。這是實際的。如果你只是坐下來,推測神,抽菸,這樣的推測有什麼用?這是實際的生活。 是的。這是我們的主 **Kṛṣṇa** 意識運動,我們是為了服務主 **Kṛṣṇa** 而存在。所以我們每天從早上四點到晚上十點,總是忙於為主 **Kṛṣṇa** 服務。這是實際的。如果你只是坐下來,推測神,抽菸,這樣的推測有什麼用?這是實際的生活。
  
行 238: 行 238:
 在這方面,**Fichte** 比大多數無人格主義者更接近主 **Kṛṣṇa** 意識,因為大多數無人格主義者主張無為和冥想虛空,但…… 在這方面,**Fichte** 比大多數無人格主義者更接近主 **Kṛṣṇa** 意識,因為大多數無人格主義者主張無為和冥想虛空,但……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不,無人格主義者…… 不,無人格主義者……
  
行 244: 行 244:
 ……但沒有指向某個人或某目標的行動,怎麼能有行動? ……但沒有指向某個人或某目標的行動,怎麼能有行動?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是的。就像在印度,無人格主義者也有行動。像Māyāvādīs,他們也有同樣的原則。**Śaṅkarācārya** 教導 vairāgya,「坐在樹下,每天洗澡三次」,許多 vairāgya 指示。他們的指示比Vaiṣṇava還要困難。所以這是 vaivāgya-vidyā 的教導。我們的也是,**Caitanya Mahāprabhu** 以祂的親身示範教導。沒有無為、閒坐、對神空想的問題。即使是無人格主義者或人格主義者,他們都全力以赴。就像印度的無人格主義者,他們閱讀《韋達經綱》,試圖理解。他們並不閒散。 是的。就像在印度,無人格主義者也有行動。像Māyāvādīs,他們也有同樣的原則。**Śaṅkarācārya** 教導 vairāgya,「坐在樹下,每天洗澡三次」,許多 vairāgya 指示。他們的指示比Vaiṣṇava還要困難。所以這是 vaivāgya-vidyā 的教導。我們的也是,**Caitanya Mahāprabhu** 以祂的親身示範教導。沒有無為、閒坐、對神空想的問題。即使是無人格主義者或人格主義者,他們都全力以赴。就像印度的無人格主義者,他們閱讀《韋達經綱》,試圖理解。他們並不閒散。
  
行 250: 行 250:
 他認為信仰是行動的基礎,而不是知識。他認為知識…… 他認為信仰是行動的基礎,而不是知識。他認為知識……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是的。信仰是…… 是的。信仰是……
  
行 256: 行 256:
 ……不足以作為行動的基礎。 ……不足以作為行動的基礎。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是的。信仰在那裡。就像孩子,甚至動物,我們在公園看到天鵝……天鵝的孩子叫什麼? 是的。信仰在那裡。就像孩子,甚至動物,我們在公園看到天鵝……天鵝的孩子叫什麼?
  
行 262: 行 262:
 Cygnets。 Cygnets。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嗯? 嗯?
  
行 268: 行 268:
 Cygnets。 Cygnets。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Cygnets? Cygnets?
  
行 274: 行 274:
 Cygnets。 Cygnets。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那是什麼意思,拼寫? 那是什麼意思,拼寫?
  
行 283: 行 283:
 C-y-g-n-e-t-s。Cygnets。 C-y-g-n-e-t-s。Cygnets。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是的。Cygnets? 是的。Cygnets?
  
行 289: 行 289:
 是的。 是的。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所以我們實際看到,大天鵝在動,牠們跟在後面。大天鵝跳進水裡,牠們也跳。牠們不知道在哪裡跳,但牠們在跳。母天鵝在游,牠們也在游。這是自然的。 所以我們實際看到,大天鵝在動,牠們跟在後面。大天鵝跳進水裡,牠們也跳。牠們不知道在哪裡跳,但牠們在跳。母天鵝在游,牠們也在游。這是自然的。
  
行 295: 行 295:
 但在主 **Kṛṣṇa** 意識中,知識而不是信仰是行動的基礎嗎? 但在主 **Kṛṣṇa** 意識中,知識而不是信仰是行動的基礎嗎?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是的。主 **Kṛṣṇa** 說,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博伽梵歌 18.66]。他們放棄一切:「是的,我放棄一切。」這是信仰,完整的信仰。「我要考慮是否放棄一切,皈依主 **Kṛṣṇa**」——這不是信仰,那是推測。為什麼要考慮?這在《Caitanya-caritāmṛta》中解釋了。信仰被描述為,śraddhā-śabde viśvāsa sudṛḍha niścaya。信仰意味著堅定相信。堅定相信什麼?Kṛṣṇe bhakti kaile sarva-karma kṛta haya。主 **Kṛṣṇa** 說,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博伽梵歌 18.66]。如果你有信仰,你就堅信「只要皈依主 **Kṛṣṇa**,我就完美了。」這是信仰。如果你還有保留,那不是信仰。信仰如何產生?  是的。主 **Kṛṣṇa** 說,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博伽梵歌 18.66]。他們放棄一切:「是的,我放棄一切。」這是信仰,完整的信仰。「我要考慮是否放棄一切,皈依主 **Kṛṣṇa**」——這不是信仰,那是推測。為什麼要考慮?這在《Caitanya-caritāmṛta》中解釋了。信仰被描述為,śraddhā-śabde viśvāsa sudṛḍha niścaya。信仰意味著堅定相信。堅定相信什麼?Kṛṣṇe bhakti kaile sarva-karma kṛta haya。主 **Kṛṣṇa** 說,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博伽梵歌 18.66]。如果你有信仰,你就堅信「只要皈依主 **Kṛṣṇa**,我就完美了。」這是信仰。如果你還有保留,那不是信仰。信仰如何產生? 
 bahūnāṁ janmanām ante  bahūnāṁ janmanām ante 
行 307: 行 307:
 基礎。 基礎。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基礎丟失了,建大樓有什麼用?無論你去哪裡,即使是基督徒,他們也不相信基督的話。我每次都指出,基督說:「不可殺生」,但他們的唯一事業是殺生。信仰在哪裡?十誡是基督的話。誰對這十誡有信仰?那基督徒在哪裡?這正在發生。 基礎丟失了,建大樓有什麼用?無論你去哪裡,即使是基督徒,他們也不相信基督的話。我每次都指出,基督說:「不可殺生」,但他們的唯一事業是殺生。信仰在哪裡?十誡是基督的話。誰對這十誡有信仰?那基督徒在哪裡?這正在發生。
  
行 313: 行 313:
 對 **Fichte** 來說,信仰是所有人與生俱來的。他說:「所有見過世界之光的人都是如此。他們無意識地通過信仰理解所有對他們存在的真實。」 對 **Fichte** 來說,信仰是所有人與生俱來的。他說:「所有見過世界之光的人都是如此。他們無意識地通過信仰理解所有對他們存在的真實。」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是的。 是的。
  
行 319: 行 319:
 「這種信仰與他們的存在同時強加於他們。」 「這種信仰與他們的存在同時強加於他們。」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是的。 是的。
  
行 325: 行 325:
 「與他們同生。否則怎麼可能?」 「與他們同生。否則怎麼可能?」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是的。因此我們應該通過經驗有信仰,一切都有主人,那整個宇宙為什麼沒有主人?這是信仰。你可能沒見過主人,但這是信仰的問題。一切我看到的都有主人或製造者,那整個宇宙的創造者是誰?這取決於信仰。你可能沒見過。有人說:「那是什麼神?我沒見過主人。」那這從哪裡來?「啊,意外。」這是什麼解釋?這是信仰,一切都有主人或製造者,那整個宇宙為什麼沒有主人?但你不能說「我是主人」。有某個主人。這是信仰。就像我們早上散步,沿著路走。(不明的)公園是政府的一部分。你知道這是政府的財產。就在三碼外是大海,現在誰是大海的主人?如果這片土地的主人是政府,水的財產是誰?必須有某人。我可能不知道。這是信仰。常識。如果土地是某人的財產,那海的財產是誰?必須有某人。這是信仰。常識。但他們連常識都沒有。 是的。因此我們應該通過經驗有信仰,一切都有主人,那整個宇宙為什麼沒有主人?這是信仰。你可能沒見過主人,但這是信仰的問題。一切我看到的都有主人或製造者,那整個宇宙的創造者是誰?這取決於信仰。你可能沒見過。有人說:「那是什麼神?我沒見過主人。」那這從哪裡來?「啊,意外。」這是什麼解釋?這是信仰,一切都有主人或製造者,那整個宇宙為什麼沒有主人?但你不能說「我是主人」。有某個主人。這是信仰。就像我們早上散步,沿著路走。(不明的)公園是政府的一部分。你知道這是政府的財產。就在三碼外是大海,現在誰是大海的主人?如果這片土地的主人是政府,水的財產是誰?必須有某人。我可能不知道。這是信仰。常識。如果土地是某人的財產,那海的財產是誰?必須有某人。這是信仰。常識。但他們連常識都沒有。
  
行 331: 行 331:
 回到良知,那是……我們說是模糊的,他說:「我良知的聲音清楚地告訴我,在每個特定的生活中,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如果我願意用心聆聽,它會伴隨我,通過我生命中的所有事件,當我被召喚行動時,它從不拒絕我的回報。聆聽它,誠實地服從它……」 回到良知,那是……我們說是模糊的,他說:「我良知的聲音清楚地告訴我,在每個特定的生活中,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如果我願意用心聆聽,它會伴隨我,通過我生命中的所有事件,當我被召喚行動時,它從不拒絕我的回報。聆聽它,誠實地服從它……」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是的。 是的。
  
行 337: 行 337:
 「……毫無保留……」 「……毫無保留……」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所以這意味著他想聽某人的指示。只要你說「聆聽」,就有人在說話,你在聽。這在《博伽梵歌》中解釋了,īśvaraḥ sarva-bhūtānāṁ hṛd-deśe arjuna tiṣṭhati [博伽梵歌 18.61]。神在每個人的心中,祂在指示。即使對小偷,祂也指示:「你要偷竊,這不好。如果你被抓,你會被懲罰。」這指示在那裡,但他違背指示去偷竊,犯下罪行。這就是罪。所以指示者在那裡,我們承認。主 **Kṛṣṇa**,或神,在心中,祂在指示,但你違背。如果你接受指示,你就成為奉獻者。指示已經在那裡;否則這個小偷為什麼晚上偷?指示在那裡:「白天不要去,你會被抓並受懲罰。」「好,我晚上再去,當大家睡著時。」所以指示有兩種——從內心和從代表。神的代表,聖人、靈性導師,在指示:「親愛的孩子,不要這樣做,做這個。」外部指示。內部指示。但他總是違背。經常違背。他怎麼能快樂? 所以這意味著他想聽某人的指示。只要你說「聆聽」,就有人在說話,你在聽。這在《博伽梵歌》中解釋了,īśvaraḥ sarva-bhūtānāṁ hṛd-deśe arjuna tiṣṭhati [博伽梵歌 18.61]。神在每個人的心中,祂在指示。即使對小偷,祂也指示:「你要偷竊,這不好。如果你被抓,你會被懲罰。」這指示在那裡,但他違背指示去偷竊,犯下罪行。這就是罪。所以指示者在那裡,我們承認。主 **Kṛṣṇa**,或神,在心中,祂在指示,但你違背。如果你接受指示,你就成為奉獻者。指示已經在那裡;否則這個小偷為什麼晚上偷?指示在那裡:「白天不要去,你會被抓並受懲罰。」「好,我晚上再去,當大家睡著時。」所以指示有兩種——從內心和從代表。神的代表,聖人、靈性導師,在指示:「親愛的孩子,不要這樣做,做這個。」外部指示。內部指示。但他總是違背。經常違背。他怎麼能快樂?
  
行 343: 行 343:
 他的最終目標是融入他所謂的宇宙自我。 他的最終目標是融入他所謂的宇宙自我。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那宇宙自我,就像我有自我:「我是妻子的丈夫」,「我是家族的領袖」,「我是國家的總統」——這些是自我。但你不能說「我是整個宇宙的主人」。那是虛假的自我。 那宇宙自我,就像我有自我:「我是妻子的丈夫」,「我是家族的領袖」,「我是國家的總統」——這些是自我。但你不能說「我是整個宇宙的主人」。那是虛假的自我。
  
行 349: 行 349:
 所以他認為一個人可以通過宇宙,吸收一切,直到最終與無人格的絕對合一。 所以他認為一個人可以通過宇宙,吸收一切,直到最終與無人格的絕對合一。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無人格的絕對,當你說絕對,就沒有無人格和人格的區別。否則就不是絕對。如果你有區別說「這是人格,這是無人格」,那就不是絕對。你認為這是絕對嗎?這是矛盾的。 無人格的絕對,當你說絕對,就沒有無人格和人格的區別。否則就不是絕對。如果你有區別說「這是人格,這是無人格」,那就不是絕對。你認為這是絕對嗎?這是矛盾的。
  
行 355: 行 355:
 嗯,對他來說,神只是宇宙自我,僅此而已…… 嗯,對他來說,神只是宇宙自我,僅此而已……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不。你說絕對。一旦說絕對,就有相對。否則絕對是什麼意思? 不。你說絕對。一旦說絕對,就有相對。否則絕對是什麼意思?
  
行 361: 行 361:
 是的。他會說…… 是的。他會說……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是的。 是的。
  
行 367: 行 367:
 ……有自我和宇宙自我。 ……有自我和宇宙自我。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那他為什麼區分人格和無人格?在絕對中沒有這種差異。這在《聖典博伽瓦譚》中定義,advaya。這是絕對。Brahmeti paramātmeti bhagavān iti śabdyate。Vadanti tat tattva vidas tattvam yaj jñānam advayam [聖典博伽瓦譚 1.2.11]。這是絕對。Dvayam 意味著相對。那不是相對。所以我們實際在尋找絕對真理。絕對真理以不同方式覺悟。Brahmeti paramātmeti bhagavān iti śabdyate。就像我前幾天給的例子,從遠處看這座山,像雲霧。靠近一點,你會看到它是綠色的,進入山中,你會看到許多種類。一切是一個,但由於我的相對理解,遠或近,絕對以不同方式顯現。絕對是一個。這是絕對。但由於我的位置、質量的位置,我們看到無人格、全在或至尊人格神首。所以實際上祂是至尊人格神首。Brahmaṇo ahaṁ pratiṣṭhā。無人格特徵依於祂。就像這座山,從遠處看是無人格,但進入山中,你會看到許多房子、許多人、許多動物。所以因為我從很遠的地方看絕對,它看起來是無人格的。實際上不是。這是我的位置使然。雖然無人格也是絕對。你看到的像模糊的雲,也是這座山或丘陵,但……(旁白:哦,來吧。你感覺有點……)(結束) 那他為什麼區分人格和無人格?在絕對中沒有這種差異。這在《聖典博伽瓦譚》中定義,advaya。這是絕對。Brahmeti paramātmeti bhagavān iti śabdyate。Vadanti tat tattva vidas tattvam yaj jñānam advayam [聖典博伽瓦譚 1.2.11]。這是絕對。Dvayam 意味著相對。那不是相對。所以我們實際在尋找絕對真理。絕對真理以不同方式覺悟。Brahmeti paramātmeti bhagavān iti śabdyate。就像我前幾天給的例子,從遠處看這座山,像雲霧。靠近一點,你會看到它是綠色的,進入山中,你會看到許多種類。一切是一個,但由於我的相對理解,遠或近,絕對以不同方式顯現。絕對是一個。這是絕對。但由於我的位置、質量的位置,我們看到無人格、全在或至尊人格神首。所以實際上祂是至尊人格神首。Brahmaṇo ahaṁ pratiṣṭhā。無人格特徵依於祂。就像這座山,從遠處看是無人格,但進入山中,你會看到許多房子、許多人、許多動物。所以因為我從很遠的地方看絕對,它看起來是無人格的。實際上不是。這是我的位置使然。雖然無人格也是絕對。你看到的像模糊的雲,也是這座山或丘陵,但……(旁白:哦,來吧。你感覺有點……)(結束)
 +
  

本網站使用 Cookie。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在您的電腦上儲存 Cookie。此外,您確認已閱讀並瞭解我們的隱私權政策。如果您不同意,請離開本網站。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