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yagrīva
關於 Sigmund Freud,你與 Śyāmasundara Prabhu 討論過性的層面,但沒有談到神學層面。Freud 寫了兩本關於宗教的主要書籍,《幻象的未來》和《達文西研究:性心理學》。他寫道:「精神分析教導我們父親情結與對神的信仰之間的密切聯繫,顯示個人之神在心理上不過是一個被拔高的父親。年輕人一旦父親的權威崩潰,就會失去宗教信仰。」所以他認為神基本上是小孩需要幫助時產生的父親情結。
Prabhupāda
那個小孩怎麼能放棄父親的概念?Freud 先生又怎麼能放棄這個概念?他不是由父親生下的嗎?
Hayagrīva
他認為……
Prabhupāda
他從天上掉下來嗎?嗯?他有沒有?
Hayagrīva
他認為這是幼稚的。
Prabhupāda
幼稚?那是什麼幼稚?他沒有父親嗎?
Hayagrīva
他有父親,但他相信最終的解放。
Prabhupāda
不,不,最終的問題我們稍後再談。首先,他得思考他有沒有父親,或者他父親的父親不存在,繼續追溯下去。沒有父親,一個人怎麼能存在或誕生?如果他連這個簡單的哲學都不懂,他算什麼哲學家?他有父親,他的父親有父親,這是事實。即使他沒見過已故的祖父,但祖父確實存在。這是事實。如果你繼續追溯,父親的父親的父親,哪裡會到達沒有父親的點?哪個點可以說:「現在這裡沒有父親」?如果你真的到達那個點,說:「這裡有一個人沒有父親」,那就是神。
Hayagrīva
他說:「畢竟,幼稚的命運不就是要被克服嗎?人不能永遠是小孩。」
Prabhupāda
不。他的幼稚定義是什麼?是他自己幼稚,還是他在譴責別人?
Hayagrīva
一個需要……
Prabhupāda
除非你能否認你是由父親生的,否則你就是幼稚。你無法理解沒有父親你怎麼存在。這是什麼論點?任何事都要有理有據,一個神智健全的人。所以我提出簡單的邏輯,誰能反駁?你有父親,你的父親有父親,他的父親有父親,父親的父親的,全都有。這是父親的傳承。你怎麼能否認父親?因此,最終的父親,至高的父親,祂也是父親,但祂是至高父親。這是區別。所以神的父親概念非常實際,在《博伽梵歌》中解釋,ahaṁ bīja-pradaḥ pitā [Bg. 14.4]。如果他是神智健全的人,怎麼能否認這個?誰能反駁?有沒有人能反駁?
Hayagrīva
嗯,他說:「人的無助感依然存在,伴隨著對父親的渴望和對諸神的信仰。」
Prabhupāda
無助與否……
Hayagrīva
無助。
Prabhupāda
啊。但假設他在哲學思考。他怎麼能避免父親的概念?那是瘋病。這是很簡單的事。父親的父親,他的父親,他的父親……當你追溯到至高父親,那就是神。
Hayagrīva
嗯,他認為神的觀念源於人的無助感,以及諸神……
Prabhupāda
無助已經在那裡,這是事實。這是同樣的邏輯,我們在物質生活中遇到困難。三重痛苦——身體的痛苦、心靈的痛苦、其他生命體帶來的痛苦,以及自然災害。所以怎麼能說生活很順利?那是不可能的。還有老病死。所以無助已經在那裡。但如果一個人非常無賴,他會抱著希望對抗無望,計劃說:「我們將通過這個計劃、那個計劃克服這些困難。」那是不可能的。自然的力量如此強大,無論你想像什麼計劃,都會被一腳踢碎。所以你是無助的,但你如此無恥,儘管每一步都無助,你仍抱著希望試圖用另一個無望的計劃調整。
Hayagrīva
他認為父親之神是幼稚的願望。他說:「這整件事顯然如此幼稚,與現實如此不符,以至於一個態度……」
Prabhupāda
那他的現實是什麼?神的幼稚觀念,但他自己除了是個小孩還有什麼?嗯?他也在計劃什麼。那也是幼稚的。他怎麼比小孩更成熟?他不能給我們一個明確的計劃,讓每個人都充滿希望。
Hayagrīva
嗯,他認為精神分析是答案。
Prabhupāda
那是文字遊戲。精神分析,普通人沒人能理解。如果精神分析有意義,那就是有至高控制者,這是精神分析。我們到處看到控制者,這是自然的。這是精神分析,有至高控制者。為什麼否認這個事實?
Hayagrīva
他說:「如果試圖將宗教定位在人的進化中,它似乎不是持久的成就,而是與文明個體從童年到成熟必須經歷的神經症並行。」
Prabhupāda
顯然他對宗教毫無知識,感到挫敗。他沒概念。他見過許多感性的宗教系統,因此得出這樣的結論。但首先讓他理解什麼是宗教。沒有神的概念,宗教無法存在。根據韋達系統,宗教意味著神給予的命令。但如果一個人沒有神的概念,就無所謂宗教。所以無神的宗教,當然是情感。那不是宗教。所以他研究的不是宗教;因此他對宗教有這麼多疑惑。真正的宗教是有神,這是事實,神的命令就是宗教。所以他不知道神是什麼,怎麼會知道祂給什麼命令?對他來說,一切都不是宗教。
Hayagrīva
常有人說 Freud 試圖壓抑自己內心確實存在的宗教情感。他說:「我無法……」在一封信中他寫道:「我無法擺脫某些懷疑的唯物主義偏見,我會將它們帶入對神秘事物的研究。」他認為宗教是神秘的。
Prabhupāda
神秘?那是什麼?
Hayagrīva
神秘,某種模糊的東西。
Prabhupāda
對愚蠢的人來說,一切都是模糊的。所以他是個愚蠢的人。他不知道神是什麼,怎麼會知道什麼是宗教?我們對宗教的定義是「神給予的命令」。但如果我不知道神是什麼,怎麼能接受祂的命令?這是他的缺陷。
Hayagrīva
在同一封信中他寫道:「我完全無法將人格在死後的存續視為科學的可能性。我認為最好繼續專注於精神分析。」
Prabhupāda
他的精神分析也不足,因為他每天實際看到一個小孩成長為男孩,男孩成長為青年,但身體在改變,靈魂在那裡。如果他沒能力理解這個,他是什麼樣的精神分析學家?小孩的身體結束了,然後他接受另一個身體,男孩的身體。你怎麼能否認?你說它成長了。我說它結束了。有什麼區別?實際上小孩的身體不在了。所以你可以用不同語言說,但當小孩的身體結束,就有男孩的身體。當男孩的身體結束,就有青年的身體。所以身體在改變,但我仍叫我的孩子、我的兒子 John,雖然他換了身體,因為我知道我的兒子,靈魂 John,我叫他 John,他在那裡。所以靈魂在那裡,身體在改變,我們每天都在體驗。所以他什麼樣的精神分析學家,連這個簡單真相都不懂?還說「我無法相信靈魂的永恆」。他的思想多貧乏,還自稱是哲學家。他是什麼樣的哲學家?
Hayagrīva
他寫了一本書《超越快樂原則》,在其中寫道:「所有生命的目標是死亡。」對他來說,死亡是痛苦的終結……
Prabhupāda
但為什麼……
Hayagrīva
……的停止。
Prabhupāda
好吧。那意味著你為什麼怕死?為什麼去看醫生?嗯?當你生病時,你怕死。為什麼去看醫生?如果死亡是終極幸福,那為什麼試圖避免死亡?這是什麼精神分析?(中斷)
Hayagrīva
現在這個理論……Freud 的主要弟子是著名心理學家 Carl Jung。他們爭執過,Freud 曾昏倒,醒來時說:「死亡多甜美。」在《超越快樂原則》中,他寫道:「所有生命物質最普遍的努力是回到無機世界的寧靜。我們都體驗過我們能獲得的最大快樂,即性行為的快樂,與高度激發的刺激瞬間熄滅相關。因此,快樂原則,性行為本身,是最渴望的 nirvāṇa 的前奏,渴望的熄滅,最終是生命功能的熄滅。因此,快樂原則實際上服務於死亡本能。」
Prabhupāda
那麼死了之後哪來的快樂?那是什麼快樂?
Hayagrīva
嗯,有快樂,當快樂被培養、達到頂點……
Prabhupāda
那是石頭的快樂。所以你為什麼……
Hayagrīva
那是無機的。他說回到無機世界的寧靜。
Prabhupāda
是的。所以……
Hayagrīva
變得像……
Prabhupāda
你為什麼要哲學化?乾脆自殺,變成像石頭一樣的死亡。你為什麼要哲學化,費這麼多心思?最好自殺,立即變得安靜,那就是幸福。(笑)你這個無賴,為什麼要麻煩自己,讓別人頭痛?最好的方法是自殺,變成死的,一切快樂都在那裡。就像一些無賴認為自殺能解決所有問題。這是簡單的過程,自殺吧,為什麼要寫這麼多書?如果終極幸福是死亡,立即去做。
Hayagrīva
但物質快樂,他說,服務於死亡本能,但物質快樂不只是帶來更多快樂的渴望嗎?
Prabhupāda
他把死亡當作終極快樂。不是嗎?
Hayagrīva
死亡是快樂的終極目標。
Prabhupāda
那就行了,立即自殺。你為什麼寫這麼多書?自殺,每個人都能做到。
Hayagrīva
性行為後,大多數人只是睡覺,他認為這是某種終極熄滅。
Prabhupāda
那意味著 Freud 是個極不完美的人。他把性看得非常重要,那是狗也享受的東西。像狗的生活、豬的生活,豬有很好的性生活設施。猴子也有很好的性生活設施,他認為這是終極目標,然後睡覺。這就是現狀。如果性生活是這麼大的事,豬有很好的設施。鴿子也有很好的設施。我想鴿子每小時有四次性生活。所以如果這是終極目標,你就變成鴿子吧。向神祈禱:「讓我變成鴿子,變成豬。」你為什麼要當哲學家?我們的哲學不同——不要變成豬。nāyaṁ deho deha-bhājāṁ nṛloke kaṣṭān kāmān arhate viḍ-bhujāṁ ye [SB 5.5.1]。僅為了感官滿足,辛苦工作,那是豬的行為。不是人的行為。人應該修苦行。苦行意味著停止性生活。這是苦行。tapasā brahmacaryeṇa [SB 6.1.13]。我們的哲學與他的不同。實際上我們在受苦。豬有很好的性生活設施。這意味著那是理想生活,吃糞便,隨意性交?它們沒有分別,無論是母親、姐妹還是女兒。這是豬的生活。如果性生活是最終快樂,那麼豬是最大的快樂。它沒有社會義務,沒有分別。但我們的哲學說:「不要做豬,做神智健全的人。」這是他的哲學與我們的哲學的區別。
Hayagrīva
他說:「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偶然,從我們的起源……」
Prabhupāda
看看他多愚蠢。
Hayagrīva
「……通過精子與卵子的相遇,一個偶然,但參與了自然的規律性和命定性,只是缺乏與我們願望和幻象的聯繫。」
Prabhupāda
你是如此愚蠢,連偶然都避免不了。你受制於這麼多偶然。你用你的哲學能做什麼?如果偶然如此突出,(笑)你怎麼用你的哲學調整?停止談哲學,接受偶然並受苦,就這樣。
Hayagrīva
關於性,Freud 探索了幼兒性行為的領域,發現童年早期有明確的性本質。他得出結論,這些童年的性活動是正常現象,最終得出他著名的格言:「在正常的性生活中,不可能有神經症。」
Prabhupāda
這也是他的愚蠢,因為小孩可以被訓練成為 brahmacārī,這樣他對性沒有傾向。這取決於小孩的訓練。不負責任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享受性生活,孩子就模仿。我見過。在阿格拉,我見過兩個小孩子。他們懂什麼?女孩躺下,男孩就像見過父母的性行為一樣。他什麼也不知道,但他在模仿。所以模仿、模仿,性生活就顯現,變得突出。同樣,你訓練孩子對性生活沒有感覺,他會成為 brahmacārī。他沒研究過。他見過一些可惡家庭的孩子,所以他們學到這些東西。你教什麼,他們就模仿什麼。所以如果你讓孩子遠離這種性生活社會,他會保持 brahmacārī。有很多例子。這是韋達文明。孩子一到四五歲,就被送到 gurukula,在紀律下他實際上忘記性生活。但如果他年輕時還有點傾向,那是自然的,導師看到他仍有性生活的傾向,就允許他:「去吧,結婚,成為 gṛhastha。」否則,如果他完全控制了性生活,他就成為 sannyāsī、vānaprastha,一輩子如此。就像我的 Guru Mahārāja,他從未結婚。所以他能……這是可以訓練的。為什麼他說孩子是?孩子可以被訓練。即使沒有性,他也可以一生無擾地生活。這可以訓練。是教育的問題。
Hayagrīva
他認為性壓抑會有害,但性昇華往往有益。昇華,他說……
Prabhupāda
昇華是什麼?更多性?(不清楚)性?
Hayagrīva
昇華是,嗯,讓我讀:「來自個人性來源的過度刺激被釋放並用於其他領域,因此從這種危險的傾向中獲得不小的心智能力提升。」換句話說,他不相信完全的性自由,如今天所設想的,但認為与其完全否認性衝動,不如試圖重新引導它,比如在藝術活動、學習或其他活動中。不是否認它。
Prabhupāda
這意味著,簡單來說,轉移他的注意力。
Hayagrīva
是的。
Prabhupāda
這就是 brahmacārī。這是韋達文化推薦的,從生命開始就轉移他的注意力到靈性活動,他會忘記性生活。這是經驗。不僅是受過訓練的孩子,即使是成年人,如果他認真接受主 Krishna 意識,也會忘記性生活。這是可能的。這是訓練的問題。Yamunacārya 的經驗,他說,yad-avadhi mama cetaḥ kṛṣṇa-pādāravinde。他說:「自從我的心智和注意力轉向主 Krishna 意識活動,只要想到性生活,我就吐口水。」這是可能的。只是訓練的問題。如果一個人無限制地沉迷於性生活,會有身體問題。他會陽痿。即使他有性器官,也無法使用。這是大自然懲罰的方式。有很多陽痿的人。所以這是訓練的問題。韋達訓練是從生命開始訓練小孩如何避免性生活。這不能人為做到,但有訓練的過程。通過接受這種訓練,一個人可以一生無性生活。這是可能的。
Hayagrīva
嗯,他認為性衝動不能被壓制。如果你試圖壓制性衝動,它會以神經症、不理想的方式表現出來……
Prabhupāda
不,那是……他的缺陷。他對任何事都不完全了解,還在哲學化。這是缺陷。不僅是他,我發現這些精神揣測者都有這個缺陷。一切皆有可能,但我們的主 Krishna 意識運動與他的想像不同。我們的哲學是,只要一個人有性傾向,他就必須接受物質身體。一旦接受物質身體,他就陷入物質存在的許多痛苦狀況。但有另一種生活,不是物質的,是靈性的。如果一個人被訓練接受靈性生活,就不會再有物質存在的煩惱。他不知道,也無法理解。但確有此事。這可以在韋達文明中找到,不是這種肉食文明。這是不可能的。
Hayagrīva
關於宗教,他說:「大多數宗教的現實價值,我們無法判斷。正如它們無法被證明,也無法被反駁。」
Prabhupāda
首先,他不知道什麼是宗教。這是他的缺陷。我們說宗教意味著神給予的命令。簡單的事。但他沒有神的概念,怎麼能得到神的命令?因此他怎麼能理解什麼是宗教?他有一些虛構宗教的想法,在《聖典博伽瓦譚》中描述為 kaitava,欺騙。欺騙的宗教。那不是宗教。宗教就像法律。法律意味著政府給予的命令。你不能在家裡製造法律。同樣,如果有人在家裡製造法律,說:「我製造了一個法律,你拿去吧」,哪個神智健全的人會接受那個法律?「先生,把你的法律放回口袋。」同樣,這種所謂的宗教系統,不是神給予的,就像非法一樣。它們不是宗教。他的缺陷是他研究的只是非宗教。所以他不滿意。
Hayagrīva
他說:「宇宙之謎只對我們的探究緩慢顯現。對於許多問題,科學至今無法回答,但科學工作是我們了解外部現實的唯一方式。科學不是幻象,但認為我們能從其他地方得到科學無法給我們的東西,那是幻象。」換句話說,宗教是幻象,但答案在於……在科學,科學最終會回答宗教試圖通過……回答的所有問題。
Prabhupāda
不。科學家或哲學家,當他們的知識不完美時,他們給出的任何東西都是不科學的,沒有哲學的基本原則。所以,首先我們要知道知識的目標是什麼,我們在尋找什麼知識。韋檀多。韋達是知識,anta 是終極。除非你到達知識的終極點,你的知識是不完美的,不充分的。終極知識是神。所以如果這些人無法定義神,無法相信神,意味著他們沒有達到知識的終極點。神是事實,但我們對神是什麼沒有清晰的概念。這意味著我們的知識沒有達到對神清晰理解的點。除非一個人能達到那個點,他稱之為知識的一切都是不完美的。神在那裡,這是事實,知識意味著到達那個點。如果一個人沒達到那個點,他的知識是不完美的。所以他怎麼能給我們結論性的東西,如果他有不完美的知識?讓他是哲學家或科學家;如果他有不完美的知識,他的科學知識有什麼價值?他的知識是不完美的。所以我們的政策是不接受不完美的人的知識。我們從完美的人那裡接受知識。主 Krishna 被接受為至尊人格神首,完美的,任何遵循主 Krishna 知識的人也是完美的。所以我們的政策是從完美的人接受知識,不是從揣測者。揣測者沒有完美的知識;因此他們說的一切都是不完美的。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是完美的,但不是完美知識。
Hayagrīva
他寫道:「決定神自己規定了什麼,以及什麼來自全能議會或最高司法決定的權威,是一項微妙的任務,毫無疑問,最好完全把神排除在外,誠實承認所有文化法律和指令的純粹人類起源。」換句話說,人是法律的制定者……
Prabhupāda
那意味著他對神沒有清晰的概念,因為神需要從某個議會獲得權力。神不從任何人那裡獲得權力。祂是神。這在《聖典博伽瓦譚》中描述,janmādy asya yataḥ anvayād itarataḥ ca artheṣu abhijñaḥ svarāṭ [SB 1.1.1],至尊、神或絕對真理,祂知道一切。祂詳細知道一切。從哪裡?abhijñaḥ。祂完全覺知。然後可能會問:「祂怎麼獲得這完整知識?從誰那裡得到的?」答案立即是,svarāṭ。svarāṭ 意味著獨立。這是神。如果一個人需要從 Freud 先生那裡獲得知識,他就不是神。如果你找到一個獨立的人,parāsya śaktir vividhaiva śrūyate svābhāvikī [Cc. Madhya 13.65, purport],祂自然全然完美。祂無需通過某種過程或某個權威成為完美。這是神。祂自動全然完美。這是神。所以任何試圖成為完美的人,他不是神。在歷史中我們找到主 Krishna 的生活例子。當祂是三個月大的嬰兒,祂能殺死像 Pūtanā 這樣的大巨人。這是自動的。無論祂是嬰兒、青年還是老人,神的力量都在那裡。如今這些所謂的瑜伽士,通過冥想成為神,但一個在母親懷中的三個月嬰兒,祂怎麼成為神?神始終是神。祂無需從任何人學習。這是祂的 svarāṭ,獨立。所以這些人對神沒有概念;因此他們只是揣測,誤導他人。神不是揣測的主題。如果我們想知道神,就必須從神自己或知道祂的人那裡知道。這是《博伽梵歌》的指引:tad viddhi praṇipātena paripraśnena sevayā upadekṣyanti tad jñānaṁ jñāninas tattva-darśinaḥ [Bg. 4.34]。tattva-darśinaḥ,一個以事實了解神的人,就像你親眼見到並相信。同樣,一個親眼見過神的人,你必須從他那裡得到關於神的教導。就像 Arjuna。Arjuna 與神交談。所以如果你要理解神,就要理解 Arjuna 如何從神那裡接受教導,理解了什麼。所以 Arjuna 說,paraṁ brahma paraṁ dhāma pavitraṁ paramaṁ bhavān, puruṣaṁ śāśvatam ādyam [Bg. 10.12]。所以我們要從 Arjuna 那裡學習,而不是從對神毫無知識的 Freud 先生那裡。這是方法。
Hayagrīva
關於早期宗教訓練,他寫道:「只要一個人的早年受到宗教思想的壓抑,以及從中衍生的知識,以及性的壓抑影響,我們就無法真正說他,」即人,「實際上是什麼樣子。」所以他認為早期宗教教育實際上扭曲了人的發展,你無法知道人真正的樣子,如果你教育他相信超然的存在。
Prabhupāda
這是事實。如果一個小孩被教導有至高存在控制整個宇宙情況,這有什麼錯?他應該學習。
Hayagrīva
但 Freud 認為這抑制了人的自然發展,你無法知道人自然是什麼樣子,只要你灌輸他這些宗教觀念。
Prabhupāda
那你為什麼送你的兒子去學校接受教育?
Hayagrīva
嗯,他認為……
Prabhupāda
自然……
Hayagrīva
必須有某種教育。
Prabhupāda
對。這是最重要的教育。
Hayagrīva
因此,他們現在在學校遵循這種思路,因為他們已經取消了宗教教育……
Prabhupāda
這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教育——了解神。這是唯一的事業,因為在其他生命,動物生命,貓狗的生活,他們無法理解。但在人的生命形式中,有這種可能性;因此這是首要的教育。動物無法思考神,但在人類社會,為什麼有宗教?不在動物社會。了解神,這是文明的人類文明形式。
Hayagrīva
他與馬克思一致,認為宗教是一種麻醉劑。他說:「信徒……」即相信神的人……
Prabhupāda
首先,這些人不知道什麼是宗教。這是他們的失敗。他們的缺陷,無論是馬克思、Freud 還是許多所謂的哲學家,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宗教。他們必須學習什麼是宗教。不了解宗教,他們為什麼談論宗教和神?他們對此毫無知識。
Hayagrīva
他說:「信徒不會讓他的信仰被奪走,無論是通過論證還是禁制,即使對某些人成功了,這也是殞地的事。」
Prabhupāda
不。任何人工的教導,都是殞地。所以 Freud 先生也在做這種事。他人工地強調性和死亡等等,但那不是生活。真正的生活是理解簡單的真相。就像……誰反對父親概念?那個 John 先生之類的?
Hari-śauri Freud。
Hayagrīva
Freud。
Prabhupāda
父親。所以他怎麼能避免父親概念?如果你誤導人們說沒有父親概念,那不是教育;那是誤導。父親在那裡,每個人都知道這個簡單哲學。如果他誤導他們,那不是哲學家,那是殞地。他對人類簡單的理解犯下殞地。
Hayagrīva
他說:「我不同意你認為人普遍無法沒有宗教幻象的安慰,認為沒有它他無法忍受生活的麻煩、現實的殞地。」
Prabhupāda
人不能沒有教育。沒有教育,人仍是動物。因此在人類社會有學校、大學、機構、老師——不在動物社會。所以原則是,人應該學習或受教育。你不能否認人的生活不應該像貓狗,只是吃、睡、交配和死亡。那不是人的生活。人的生活是進展知識和教育。如我所述,終極知識:了解神。如果他所謂的受教育,卻對神毫無了解,那他的教育是不完美的。你可以否認神的存在,但神的概念在人類社會中存在。有些人接受,有些人不接受——那是另一回事——但神的概念,整個文明世界,都有某種宗教。無論你成為基督徒、佛教徒、印度教徒還是穆斯林,宗教意味著培養知識以了解神。了解神是終極知識。這就是韋檀多。韋達是知識,終極知識:韋檀多。所以終極知識是什麼?這是韋檀多教育的開始。那終極知識是什麼?athāto brahma jijñāsā。韋檀多以這個詞開始:「現在這人的生命形式是為了獲得終極知識。」athāto brahma。brahma 意味著終極。所以,絕對。現在是時候理解了。對於性的理解,狗也知道。你不需要給牠教育。所以沒人被教育……現在他們當然採用了,但有句孟加拉諺語:「如何哭泣和如何享受性,不需要任何教育。」當你痛苦時,你自動哭泣。當有性衝動時,你自動享受。不需要 Freud 先生。沒有任何教育者的幫助,每個人都知道——貓、狗、動物、人類——每個人都知道如何享受性生活。不需要教育。
所以韋檀多說,這種教育在動物界也有,性哲學。沒什麼哲學問題,它已經在那裡;任何人都能享受。現在,athāto brahma-jijñāsā,現在這人的生命是為了探究絕對真理,Brahman,因為這是終極知識。這種終極知識可以由人獲得,不是貓狗。所以如果一個哲學家,對神毫無知識,對神有疑惑的知識,他是不完美的,他甚至不是人。他是貓狗。(中斷)神意味著至高控制者。所以我們看到的一切都被控制。政府是控制者,但必須有至高控制者。這是事實。現在,如果你想清楚知道,就去受教育。這是韋檀多。這是非常合理的說法,「Brahman、神是什麼?」立即回答是,janmādy asya yataḥ [SB 1.1.1]。神意味著,絕對真理意味著,Brahman 意味著一切從祂發出。我們看到一切都在發出。就像我們看到樹木從大地發出,通過吃水果、花朵、穀物,動物、人類,也在發出。所以最終原因是這大地。我們在發出。我們可以說:「我從我母親發出。」所以如果母親不吃,她的的身體怎麼能繼續,怎麼能在子宮內再給另一個身體?所以最終我們可以看到,大地或水是一切的發出之源。然後我們可以探究水從哪裡來,大地從哪裡來,空氣從哪裡來,火從哪裡來。這是哲學。然後最終當我們到達至高發出點,janmādy asya yataḥ [SB 1.1.1]:「這裡是那個人,這是一切的源頭。」所以我們必須知道。僅在中間掙扎理解,沒有完美知識,有什麼價值?這種哲學和知識沒有價值。你必須到達終極目標,一切的終極源頭。「偶然」「或許」,那不是知識。明確的知識。就像在《博伽梵歌》中你會學到,主 Krishna 說,ahaṁ sarvasya prabhavo mattaḥ sarvaṁ pravartate iti matvā bhajante māṁ budhā bhāva-samanvitāḥ [Bg. 10.8]。為什麼一個人應該成為主 Krishna 的奉獻者?當他完全理解「這裡是終極源頭。」ahaṁ sarvasya prabhavo mattaḥ sarvaṁ pravartate。所以當你獲得這種知識,這種 jñāna,知識怎麼來?通過多次多次生命的探究。然後,bahūnāṁ janmanām ante [Bg. 7.19],這樣探究、探究、探究,經過多次多次誕生,當他真正完全覺悟「這裡是源頭」,他說,vāsudevaḥ sarvam iti sa mahātmā su-durlabhaḥ [Bg. 7.19]:「哦,這裡是……,Vasudeva 是一切。」sa mahātmā su-durlabhaḥ。然後他開始他的 bhajana。mahātmānas tu māṁ pārtha daivīṁ prakṛtim āśritāḥ bhajanty ananya-manaso [Bg. 9.13]。這是生活。僅僅揣測,得出明確知識,「或許」「也許」,這有什麼價值?那是幼稚的。他說給他神的別人幼稚,但他自己是小孩。他不能給我們任何明確知識。「偶然」「或許」「也許」。這種知識有什麼價值?
Hayagrīva
Freud 的……這是 Freud 對這一點的最終結論:「確實,沒有宗教,人會發現自己處於困難的境地。他將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完全無助和在宇宙運作中的微不足道角色。他將不得不承認他不再是創造的中心,不再是仁慈天意的溫柔照顧對象。他將處於與離開溫暖舒適家庭的孩子相同的位置。但畢竟,幼稚的命運不就是要被克服嗎?人不能永遠是小孩。他必須最終冒險進入敵對的世界。這可以稱為現實的教育。我需要告訴你這是我書的唯一目的,提醒人們這種進展的必要性嗎?」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現實的進展。
Prabhupāda
現實是好的建議。但不幸的是,誰在利用他的建議?因為我們在這裡呈現《博伽梵歌》,宗教的真實觀點,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Bg. 18.66]。但這些哲學家如此誤導世界,現在很難說服他們這裡是神在說話,這是宗教。他們提供了這種服務。他們原本單純接受神的話語,現在變得過分聰明。他們認為性是神,這就是現狀。所以要扭轉這種心態需要時間,但任何接受《博伽梵歌》、神的話語以及神定義的生活方式和方法的人,如果有人接受,他會快樂。這是事實。
Hayagrīva
基督說:「除非他成為小孩,他無法進入神的國度。」
Prabhupāda
小孩。
Hayagrīva
除非你像小孩,你無法進入神的國度。
Prabhupāda
是的,是的。
Hayagrīva
而 Freud 說你必須長大。
Prabhupāda
他是個瘋子。就是這樣。所有這些無賴哲學家,或多或少都是瘋子。一個不知道神是什麼的人,他的知識有什麼價值?我們的知識標準是一個知道神的人。只要你沒到達那個點,你的知識是無用的。只是誤導。那不是知識。事實是有至高控制者。現在如果有人教育至高控制者如何工作,祂如何是至高的,這是真正的教育。你無法理解至高如何工作,你只是否認至高,那不是知識。至高在那裡,因為你被控制。你怎麼能避免控制?你怎麼能說沒有至高控制者?你制定計劃,它受挫。有至高控制者。你安排在這裡快樂生活;第二天你死了。所以你在控制之下。怎麼能否認?所以有至高控制者。現在,知識意味著:「那是誰?祂如何控制?」不是否認,「葡萄是酸的。」跳、跳、跳、跳,當他夠不到葡萄,說:「哦,不需要,它是酸的。」他們的立場就像這樣。他們無法理解……神在那裡,這是事實——至高控制者。但他們無法解釋,也無法理解。這是豺狼的掙扎。豺狼跳、跳、跳,當他夠不到葡萄,說:「為什麼(不清楚)?它是酸的。」他們的結論是這樣。他們無法理解神是什麼,祂如何行動,什麼是宗教,他們否認:「不需要宗教,不需要神。」豺狼掙扎,僅此而已。豺狼掙扎不是哲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