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dyumna
就物質需求而言,當今的人類文明在舒適生活方面已經非常進步,但我們仍然不快樂,因為我們忽略了關鍵點。單靠物質生活的舒適並不足以讓我們快樂。美國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作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擁有各種物質享受的便利,卻孕育出一群完全迷茫和挫敗的人。我在此呼籲這些迷茫的人學習《奉獻的甘露》中指引的奉獻服務之道,我確信,燃燒在他們心中的物質之火將立即熄滅。我們不滿足的根本原因是,儘管物質生活高度發展,我們內在沉睡的愛的傾向仍未得到滿足。《奉獻的甘露》提供了實際的指引,教我們如何在這個物質世界中完美地投入奉獻服務,從而實現今生與來世的種種願望。
Prabhupāda
人們被誤導了,他們以為物質上的舒適能帶來快樂。實際上,我們看到這種物質舒適的競爭,資本家與勞工階級、工人階級之間的鬥爭和罷工。事實上,人的傾向是……這在 Marshall 的經濟學理論中有解釋。我們學過經濟學,Marshall 在書中提到,家庭的感情是經濟動力的起源。這是事實。那些嬉皮士沒有家庭感情,沒有婚姻,因此也沒有經濟動力。他們可以隨意生活在任何惡劣的條件下。而一個已婚、有責任感的人,因為對家庭有感情,就會承擔起責任。否則,現在的所謂家庭生活,實際上缺乏真正的感情。
這是事實。家庭的感情……puṁsaḥ striyā mithunī-bhāvam etat。人有與異性交往的傾向,這種傾向在男人和女人之間存在,當他們結合時,這種吸引力會變得更緊密,tayor mitho hṛdaya-granthim āhuḥ。然後經濟動力開始,ataḥ gṛha-kṣetra-sutāpta-vittaiḥ。家、土地或工作場所、孩子、朋友、財富,這些讓人陷入所謂的經濟發展。dharma-artha-kāma-mokṣa。人們大多為了經濟發展而追求宗教,去寺廟或教堂祈禱:「上帝啊,請賜給我們每日的麵包。」這就是經濟發展。他們想要物質上的滿足,這是 bahir-artha-māninaḥ。物質意味著這個身體,身體是物質的,而我,住在身體內的人,是靈魂,dehino 'smin yathā dehe(《博伽梵歌》2.13)。我們多次解釋過,但人們不知道。一旦明白「我不是這個身體,我與這個身體不同」,人的興趣就會改變。由於無知,以為「我就是這個身體」,所以為這個身體而努力工作。一旦進入靈性平台,brahma-bhūtaḥ,就不再對身體的舒適感興趣。這是韋達文明,教育人們變得內省。婆羅門在任何生活條件下都能快樂,這是我們的韋達文明。他們接受貧窮……不是接受貧窮,而是對這些物質舒適不感興趣。睡在地上還是睡在沙發上,對他們來說沒有區別,因為他們不關心這些身體上的舒適。有人可能說:「這太不文明了,像動物一樣睡在地上。」但他們不知道,當我們睡著時,根本感覺不到是睡在地上還是睡在舒適的床上,這並不重要。但現在的人認為,睡在精緻的床上是文明的進步,這是錯誤的。yasyātma-buddhiḥ kuṇape tri-dhātuke(《聖典博伽瓦譚》10.84.13)。因為他們處於身體觀念中,認為這個由 kapha、pitta、vāyu(三種物質元素)組成的身體就是自己,這是知識的缺失。
我們真正的願望是過一種輕鬆的生活,不用辛苦工作,住在一個僻靜舒適的地方,平靜地生活。但因為不知道如何實現這個願望,就錯誤地追求身體上的舒適,na te viduḥ svārtha-gatiṁ hi viṣṇum(《聖典博伽瓦譚》7.5.31)。韋達說,na tasya kāryaṁ karaṇaṁ ca vidyate,上帝不需要為經濟發展而工作,na tasya sama adhikaś ca dṛśyate,沒有人能與祂平等或超越祂,parāsya śaktir vividhaiva śrūyate(《Caitanya-caritāmṛta》Madhya 13.65, purport),祂的能量是多樣且完美的,svābhāvikī jñāna-bala-kriyā ca,一切自動發生。這才是真正的生活。Krishna 與 gopīs 共舞,為何需要工作?因為我們是 Krishna 的一部分,也希望達到這種無需工作的生活。就像人們想累積銀行存款,靠利息生活,舒適地享受,這就是真正的生活,因為我們是上帝的一部分。Krishna 無需工作,我們也無需工作。但現在的人被物質的無知和激情所驅使,像驢子一樣辛苦工作,還以為自己很快樂。他們在辦公室拼命工作,回家後覺得「我賺了很多錢,成功了」。這是物質生活的本質,辛苦工作卻以為這就是人生。但真正的快樂不需要如此辛苦勞作。他們不知道,因此被稱為 mūḍhas(蠢驢)。就像驢子為洗衣人辛苦工作,只得到一小撮草,卻以為自己很快樂。
真正的生活是 ānanda-cinmaya-rasa-pratibhāvitābhis tābhir ya eva nija-rūpatayā kalābhiḥ(《Brahma-saṁhitā》5.37)。Krishna 與牧牛男孩、gopīs、父母快樂地生活。依賴 Krishna 的人充滿信心,牧牛男孩每天跟隨 Krishna 進入森林,即使有惡魔出現,他們也說:「有 Krishna 在,我們不怕。」惡魔被殺死後,他們回家向母親講述:「Krishna 做了這麼奇妙的事!」母親也讚歎:「我們的 Krishna 真好,祂一定是某個半神!」這是真正的生活,Vṛndāvana 的生活,充滿 ānanda-cinmaya-rasa。但現在的人創造了人工的生活,一旦水或電停止,一切就崩潰。這種生活不是真實的。自然界有時會有豐富的產出,有時則沒有,這都在自然的掌控中。未來,Kali-yuga 末期將有百年無雨,一切將被燒成灰燼,陽光的熱度將是現在的十二倍,然後是大雨滂沱。《聖典博伽瓦譚》中有這些描述。
這個地方是 duḥkhālayam aśāśvatam(《博伽梵歌》8.15),我們試圖在這個痛苦且短暫的地方過舒適的生活,這不是明智的。Krishna 說,mām upetya kaunteya……我們的目標是回到神首,這是人類生活的真正使命。asatiṁś cāturaṁś caiva lakṣaṁs tān jīva-jātiṣu,經過八百四十萬種生命形態,我們才獲得這個人身,tad apy viphalā jātaḥ。如果不能認識 Govinda,govinda-caraṇa-dvayam,就等於浪費了人生。現代文明不知道這一點。Krishna 意識運動就是要教育人們:「你們在浪費時間。」人們說:「我在做我的職責。」醫生、工程師、父母都說自己在盡職,但《聖典博伽瓦譚》說,dharmaḥ svanuṣṭhitaḥ puṁsāṁ viṣvaksena-kathāsu yaḥ notpādayed ratiṁ yadi śrama eva hi kevalam(《聖典博伽瓦譚》1.2.8)。如果你做的一切職責不能喚醒 Krishna 意識,那只是白費力氣。真正的職責是接近 Viṣṇu,tad viṣṇoḥ paramaṁ padaṁ sadā paśyanty surayaḥ,這是真正的興趣,na te viduḥ svārtha-gatiṁ hi viṣṇum durāśayā(《聖典博伽瓦譚》7.5.31)。他們以為物質舒適能帶來快樂,但這不可能,真正的快樂在 Krishna 意識中。
Indian
punar janma na vidyate。
Prabhupāda
是的,mām upetya kaunteya duḥkhālayam aśāśvatam nāpnuvanti mahātmānaḥ saṁsiddhiṁ paramāṁ gataḥ(《博伽梵歌》8.15)。我們應該回到神首,這是人類生活的真正使命。他們以為高貴的出身、財富、學問、美貌(janmaiśvarya-śruta-śrī)是生活的全部,但奉獻者知道這不是真正的生活。vidhi-mahendrādiś ca kīṭāyate,即使是 Brahma 或 Indra,對奉獻者來說也像昆蟲。奉獻者是最富有的,因為他們不在乎解脫,kaivalyaṁ narakāyate,Brahman 的光芒對他們來說像地獄,tri-daśa-pūr ākāśa-puṣpāyate,天堂只是幻象。瑜伽修行者試圖控制感官,但奉獻者的感官已無毒,hṛṣīkeṇa hṛṣīkeśa-sevanam(《Caitanya-caritāmṛta》Madhya 19.170),因為他們的感官用於滿足 Krishna。Prabodhānanda Sarasvatī 說,yat-kāruṇya-kaṭākṣa-vaibhavavatām,由 Caitanya Mahāprabhu 的慈悲,他獲得了這種成功。真正的奉獻者不想要任何東西,na dhanaṁ na janaṁ na sundarīṁ kavitāṁ vā jagadīśa kāmaye mama janmani janmanīśvare bhavatād bhaktir ahaitukī tvayi(《Caitanya-caritāmṛta》Antya 20.29, Śikṣāṣṭaka 4)。這是純粹的奉獻,他們甚至不想要 Krishna,只想服務祂,kṛṣṇa-bhakta niṣkāma ataeva śāntaḥ(《Caitanya-caritāmṛta》Madhya 19.149)。這是真正的平靜。
Pradyumna
物質生活的舒適不足以讓我們快樂,美國就是鮮明的例子。
Prabhupāda
是的,美國沒有食物短缺,什麼都不缺。這裡的人無法想像沒有短缺的情況,因為這裡什麼都受控制。我也見過俄羅斯,他們宣傳生活多麼舒適,但在我看來是最貧窮的國家,一切都受控制,買日用品要排隊兩小時,米和豆類幾乎買不到,水果和蔬菜也很少。但在美國,你想要多少牛奶、麥子、米都可以買到,商店庫存充足,政府甚至限制農民生產,因為產量過多。我認為美國的土地連四分之一都沒用上,如果全部利用,可以養活全世界。澳洲和非洲也是如此,土地很多卻未開墾。上帝給了我們耕種和生產食物的能力,pūrṇam idaṁ pūrṇāt pūrṇam udacyate(《Īśopaniṣad》Invocation),一切都是完整的。但因為我們缺乏對神的信仰,才有短缺。就像 Kaṁsa 想除掉 Krishna,Rāvaṇa 想除掉 Rāma,結果他們連同財富和家庭都被摧毀,daivī hy eṣā guṇamayī mama māyā duratyayā(《博伽梵歌》7.14)。我們試圖獨立於神,但每一步都依賴祂。如果沒有雨水,就會有災難,但人們仍不接受,matir na kṛṣṇe parato svato vā(《聖典博伽瓦譚》7.5.30)。我們建議他們接受 Krishna 意識,但他們有自己的計劃,這就是現狀。
Pradyumna
物質生活的舒適不足以讓我們快樂,美國就是鮮明的例子。……我們不滿足的根本原因是,儘管物質生活高度發展,我們內在沉睡的愛的傾向仍未得到滿足。《奉獻的甘露》提供了實際的指引,教我們如何在這個物質世界中完美地投入奉獻服務,從而實現今生與來世的願望。《奉獻的甘露》並非用來譴責……
Prabhupāda
如果你成為 Krishna 的奉獻者,你的所有願望都會實現,akāmaḥ sarva-kāmo vā mokṣa-kāma udāra-dhiḥ tīvreṇa bhakti-yogena yajeta paramaṁ puruṣa(《聖典博伽瓦譚》2.3.10)。有些人以為成為奉獻者會變窮,因為 Vaiṣṇavas 看起來貧窮,所以追求物質享受的人不願成為 Vaiṣṇavas,他們更願意崇拜 Śiva,因為 Śiva 的恩典能帶來物質財富。Parīkṣit Mahārāja 曾問 Śukadeva Gosvāmī,為什麼 Viṣṇu 是財富女神的掌控者,但 Vaiṣṇavas 通常貧窮,而 Śiva 連房子都沒有,祂的奉獻者卻很富裕。解釋是,Śiva 掌控物質財富,他的妻子 Durgā-devī 是物質自然,但 Viṣṇu 的奉獻者將被轉移到靈性世界,所以他們的物質執著會逐漸減少。如果一個奉獻者還想要物質享受,Viṣṇu 會說:「這是他的無知。」yasyāham anugṛhṇāmi hariṣye tad-dhanam,因為想得到 Krishna 必須在靈性世界,若對物質世界有絲毫執著,就必須再次輪迴。即使是偉大的瑜伽修行者,若追求物質舒適,也會失敗,yoga-bhraṣṭaḥ sañjāyate(《博伽梵歌》6.41)。但完全 Krishna 意識的人,tyaktvā dehaṁ punar janma naiti mām eti(《博伽梵歌》4.9),會立即回到 Krishna。
感謝大家。
奉獻者
J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