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愛之甘露》,1972年11月14日,溫達文

Pradyumna
另一部分 sādhana-bhakti 稱為 rāgānugā。Rāgānugā 指的是,通過遵循規範原則,一個人對主 Kṛṣṇa 產生更多的依附,並出於自然的愛執行奉獻服務。例如,一個從事奉獻服務的人可能被要求清晨早起並進行 ārātrika,這是一種對神像的崇拜。起初,他按照靈性導師的指示,清晨早起進行 ārātrika,但隨後他發展出真正的依附。當他有了這種依附,他會自然而然地試圖裝飾神像,準備不同種類的服飾,並思考各種計劃來更好地執行奉獻服務。雖然這屬於練習的範疇,但這種……

Prabhupāda
(用印地語說話)

Pradyumna
雖然這屬於練習的範疇,但這種奉獻服務的愛是自發的。因此,奉獻服務的練習,sādhana-bhakti,可以分為兩部分——規範性和自發性。

Prabhupāda
嗯。繼續。

Pradyumna
Rūpa Gosvāmī 將奉獻服務的第一部分,vaidhi-bhakti,定義如下:「當一個人沒有對主的依附或自發的愛情服務,僅僅出於服從靈性導師的命令或遵循經典的要求而從事主的服务,這種義務性的服務稱為 vaidhi-bhakti。」這些 vaidhi-bhakti 的原則……

Prabhupāda
既沒有依附也沒有超然。這是初級階段。一個人對物質事務沒有太多依附,但同時,對奉獻服務也沒有強烈的依附或吸引。這種邊緣狀態稱為什麼?Vaidhi-bhakti。意思是他按照靈性導師的指示,以職業化的方式進行奉獻服務。他尚未發展出對主 Kṛṣṇa 的自發愛,但他有義務在靈性導師的指導下服務。這是 vaidhi-bhakti 的第一階段。繼續。

Pradyumna
Vaidhi-bhakti 的原則也在《聖典博伽瓦譚》第二篇第一章第三十五節中描述,Śukadeva Gosvāmī 指導即將去世的 Mahārāja Parīkṣit 應該採取的行動。Mahārāja Parīkṣit 在他去世前一周遇到 Śukadeva Gosvāmī,國王困惑於在離世前該做什麼。許多其他聖人也來到那裏,但沒有人能給他正確的指引。Śukadeva Gosvāmī 對他說了以下指引:「我親愛的國王,如果你想在下週面對死亡時無所畏懼(因為每個人在死亡時都會害怕),你必須立即開始聆聽、唱誦和憶念神的過程。」如果一個人能唱誦和聆聽 Hare Kṛṣṇa,並始終憶念主 Kṛṣṇa,那麼他肯定能無懼死亡,死亡可能隨時到來。

Prabhupāda
Ante nārāyaṇa-smṛtiḥ。人生的成功在於此。無論如何,如果一個人能在死亡時憶念 Nārāyaṇa,主 Kṛṣṇa,那就是人生的成功。在孟加拉有一句諺語:bhajana kara, pūjāna kara, mate janle haya。你的奉獻服務將在死亡時受到考驗。因為 yaṁ yaṁ vāpi smaram loke tyajaty ante kalevaram。在死亡時,如果我們能憶念主 Kṛṣṇa,Nārāyaṇa-smṛtiḥ,那就是完全的成功。奉獻服務的練習意味著讓我們習慣於唱誦 Hare Kṛṣṇa 曼陀羅,以便在死亡時能憶念它。否則,不是像鸚鵡一樣。鸚鵡也會模仿唱誦,但當被貓抓住時,它不會說「Hare Kṛṣṇa」,而是發出「kanh, kanh」的聲音。所以不是那種模仿。我們應習慣於唱誦 Hare Kṛṣṇa,以便在危險時刻自然唱誦 Hare Kṛṣṇa。這就是成功。Sadā tad-bhāva-bhāvitaḥ。如果我們總是練習思念主 Kṛṣṇa,在危險時刻自然會唱誦 Hare Kṛṣṇa。繼續。

Pradyumna
Śukadeva Gosvāmī 的陳述中說,至尊人格神首是主 Kṛṣṇa。因此,Śukadeva 建議人們應始終聆聽關於主 Kṛṣṇa 的事蹟。他不建議聆聽或唱誦關於半神的內容。Māyāvādī 或非人格主義者說,你可以唱誦任何名字,無論是主 Kṛṣṇa 還是半神的名字,結果都一樣。

Prabhupāda
Śukadeva Gosvāmī 建議:tasmād bhārata sarvātmā bhagavān harir īśvaraḥ śrotavyaḥ kīrtitavyaś ca smārtavyaś ca nityaśaḥ。他建議,tasmād bhārata sarvātmā bhagavān harir īśvaraḥ。主 Kṛṣṇa 居於每個人的心中,因此被稱為 sarvātmā。祂是至尊人格神首,Hari,能帶走我們所有的痛苦,Īśvara,控制者。因此,我們應始終憶念祂。Satato smārtavyo viṣṇuḥ。永遠,nityada。Caitanya Mahāprabhu 說:tṛṇād api sunīcena taror api sahiṣṇunā amāninā mānadena kīrtanīyaḥ sadā hariḥ。唱誦至尊人格神首的榮耀有許多阻礙。我們的唯一任務是唱誦 Hare Kṛṣṇa 曼陀羅,但也有許多敵人,也有許多朋友——我們的友多於敵,但仍有許多敵人批評。因此,Caitanya Mahāprabhu 預言會有這些批評。即使在祂推廣 Hare Kṛṣṇa 曼陀羅時,祂大聲唱誦,一些來自 Navadvīpa 的 brāhmaṇa 向地方官 Kazi 投訴說:「這位 Nimāi Paṇḍita 發明了一種新宗教,大聲唱誦 Hare Kṛṣṇa。這是 Nārāyaṇa 休息的時期,祂這樣大聲唱誦會打擾 Nārāyaṇa,可能帶來災難。請阻止這種大聲唱誦 Hare Kṛṣṇa。」Kazi 採取了行動,先警告 Caitanya Mahāprabhu 的弟子停止唱誦。但當 Caitanya Mahāprabhu 不理會命令時,一些警員來打破 mṛdaṅgas。於是 Caitanya Mahāprabhu 發起了公民不服從運動,約十萬人唱誦 Hare Kṛṣṇa 曼陀羅來到 Kazi 家,最終達成妥協。 這種阻礙總是存在。如果你唱誦 Hare Kṛṣṇa 曼陀羅,無神論者無法忍受。如今我們也受到騷擾。在澳洲,墨爾本市當局對我們提起民事訴訟,禁止在街上唱誦。我們的人被帶到警察局。我的人問我該怎麼辦,律師要兩千美元來辯護。我建議他們:「為什麼要辯護?不如去監獄裏唱誦 Hare Kṛṣṇa。」他們遵從了這個指示。後來,墨爾本大主教建議當局:「不要騷擾這些人,他們是真正的神奉獻者。」現在沒有干擾了。類似的干擾在各地都會發生。因此,Caitanya Mahāprabhu 教導我們要忍耐。Tṛṇād api sunīcena taror api sahiṣṇunā。因為會有許多阻礙。Amāninā mānadena kīrtanīyaḥ sadā hariḥ。我們必須繼續我們的任務,唱誦 Hare Kṛṣṇa,無視所有反對和障礙。這是我們的職責。繼續。

Pradyumna
Māyāvādī 或非人格主義者說,你可以唱誦任何名字,無論是主 Kṛṣṇa 還是半神的名字,結果都一樣。但事實並非如此。根據《聖典博伽瓦譚》的權威版本,人們應只聆聽和唱誦關於 Viṣṇu,主 Kṛṣṇa 的內容……

Prabhupāda
是的。

Pradyumna
……僅此而已。

Prabhupāda
Śravaṇaṁ kīrtanaṁ viṣṇoḥ。雖然有其他半神,但不建議 śravaṇaṁ kīrtanam 其他半神的名字。將至尊人格神首與其他半神相比或等同,這是 pāṣaṇḍī-matam,即無神論的觀點。Yas tu nārāyaṇaṁ devaṁ brahma-rudrādi-daivataiḥ samatvenaiva vīkṣeta sa pāṣaṇḍī bhaved dhruvam。這是《Caitanya-caritāmṛta》引自《Śāśvata Purāṇa》的話。因此,我們不應將至尊人格神首 Nārāyaṇa 與其他半神等同。這是冒犯,也是 nāma-aparādha。但 Māyāvādī 會這樣做。因此他們得不到任何益處。Māyāvādī 也唱誦 Hare Kṛṣṇa 曼陀羅,只是為了吸引人,但實際上他們認為其他半神的名字與 Nārāyaṇa、主 Kṛṣṇa 的名字是一樣的。這是 nāma-aparādha。繼續。

Pradyumna
因此,Śukadeva Gosvāmī 向 Mahārāja Parīkṣit 建議,為了無懼死亡,必須以任何方式聆聽、唱誦和憶念至尊人格神首,主 Kṛṣṇa。他還提到至尊人格神首是 sarvātmā。Sarvātmā 意味著每個人的超靈。主 Kṛṣṇa 也被稱為 Īśvara,居於每個人心中的至高控制者。因此,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依附於主 Kṛṣṇa,祂將使我們免於所有危險。《博伽梵歌》中說,任何成為主奉獻者的人永遠不會被擊敗。而其他人總是被擊敗。被擊敗意味著在獲得這珍貴的人身後,一個人未能擺脫生死的糾纏,錯過了寶貴的機會。這樣的人不知道自己將被自然法則拋向何處。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一個大問題。人們通常不知道死亡後會發生什麼。死亡後有許多事情,但沒有相關教育,因此人們處於黑暗中。人身因此在黑暗中被誤用。如果一個人不知道生命的價值,那就是誤用生命。經典中稱之為 ātma-hā,即自殺。Narottama dāsa Ṭhākura 的引述:hari hari biphale janama goṅāinu manuṣya-janama pāiyā, rādhā-kṛṣṇa nā bhajiyā jāniyā śuniyā viṣa khāinu。如果我們在獲得這珍貴的人身後不進入主 Kṛṣṇa 意識,那就是自殺。我們在明知故犯地喝毒藥。繼續。

Pradyumna
如果一個人在這人身中未能培養主 Kṛṣṇa 意識,他將被投入包含840萬種生命的生死輪迴中,失去靈性身份。他不知道自己將成為植物、野獸、鳥類或其他什麼,因為生命種類繁多。Rūpa Gosvāmī 建議,為了恢復我們原有的主 Kṛṣṇa 意識,應以某種方式認真將心意專注於主 Kṛṣṇa,從而無懼死亡。死亡後,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去向,因為我們完全受自然法則控制。只有主 Kṛṣṇa,至尊人格神首,是自然法則的控制者。因此,如果我們認真依附主 Kṛṣṇa,就不會害怕被拋回無數種生命的輪迴中。真誠的奉獻者肯定會被轉移到主 Kṛṣṇa 的居所,這在《博伽梵歌》中得到確認。

Prabhupāda
Mām eva ye prapadyante māyām etāṁ taranti te。Tyaktvā dehaṁ punar janma naiti mām eti kaunteya。這些話語在經典中。如果我們真正進入主 Kṛṣṇa 意識,māyā,自然法則,將不會起作用。否則,我們將被投入生死輪迴。因此,人身的最佳利用是提升到主 Kṛṣṇa 意識,如《博伽梵歌》中所述:janma karma me divyaṁ yo jānāti tattvataḥ。如果我們試圖真實地理解主 Kṛṣṇa,那麼 tyaktvā dehaṁ punar janma naiti,我們將不再接受充滿痛苦的物質身體,回到神的居所。繼續。

Pradyumna
《Padma Purāṇa》也建議同樣的過程。經中說,人應始終憶念 Viṣṇu。這稱為 dhyāna 或冥想——始終憶念主 Kṛṣṇa。經中說,必須通過冥想將心意專注於 Viṣṇu 的形體,永不忘記祂。《Padma Purāṇa》建議無論如何都要始終思念 Viṣṇu,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忘記祂。這種意識狀態稱為 samādhi 或入定。

Prabhupāda
瑜伽神秘冥想意味著將心意專注於主 Kṛṣṇa 或 Viṣṇu。Dhyānāvasthita tad-gatena manasā paśyanti yaṁ yoginaḥ。真正的瑜伽行者總是在心中觀想 Viṣṇu 的形體。這是冥想和 samādhi 的過程。繼續。

Pradyumna
我們應始終調整生活的活動方式,使我們能時刻憶念 Viṣṇu 或主 Kṛṣṇa。這就是主 Kṛṣṇa 意識。無論是專注於四臂 Viṣṇu 的形體還是雙臂主 Kṛṣṇa 的形體,效果相同。《Padma Purāṇa》建議無論如何都要始終思念 Viṣṇu,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忘記祂。這是所有規範原則中最基本的。因為當上級命令做某事時,同時也伴隨禁令。命令是始終憶念主 Kṛṣṇa,禁令是永不忘記祂。在這簡單的命令與禁令中,所有規範原則都完整包含。

Prabhupāda
Smartavyaḥ satato viṣṇuḥ vismartavyaṁ na jātucit。這是主 Kṛṣṇa 意識生活的原則。我們應始終憶念主 Kṛṣṇa 或 Viṣṇu,永不忘記祂。我們應調整生活方式,遵循這一過程。這個主 Kṛṣṇa 意識運動,國際社團,就是依據這一原則行事。他們出版書籍,走上街頭進行 saṅkīrtana,即使被逮捕也不會忘記主 Kṛṣṇa。即使被關進監獄,他們也在那裏唱誦 Hare Kṛṣṇa 或憶念主 Kṛṣṇa,認為「為了推動主 Kṛṣṇa 意識運動,我們進了監獄。」他們可以自由唱誦。Ahaituky apratihatā:主 Kṛṣṇa 意識在任何生活條件下都不會受阻,只要我們認真。這是多麼美好。任何條件、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可以憶念主 Kṛṣṇa。Satato smartavyaḥ, smartavyo viṣṇuḥ。Kīrtanīyaḥ sadā hariḥ。這些是教導。繼續。

Pradyumna
這一規範原則適用於所有 varṇa 和 āśrama……

Prabhupāda
是的。憶念 Viṣṇu 不僅限於 brāhmaṇa。任何人——brāhmaṇa、kṣatriya、vaiśya、śūdra,甚至低於 śūdra 的 pāpa-yoni,都可以。主 Kṛṣṇa 說:māṁ hi pārtha vyapāśritya ye 'pi syuḥ pāpa-yonayaḥ。Kiṁ punar brāhmaṇāḥ puṇyā bhaktā rājarṣayas tathā。即使是 pāpa-yoni,也無妨。任何物質條件都不能阻礙主 Kṛṣṇa 意識。任何人都可以到 Yamunā 沐浴,這對所有人開放。沒有禁止低出生的人在 Yamunā 或 Ganges 沐浴。同樣,唱誦 Hare Kṛṣṇa mahā-曼陀羅沒有障礙。每個人都可以唱誦,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淨化物質污染而受益。繼續。

Pradyumna
有四個 varṇa,即 brāhmaṇa,祭司和知識分子;kṣatriya,武士和政治家;vaiśya,商人和農民;śūdra,勞動者和僕人。還有四個標準 āśrama,即 brahmacarya,學生生活;gṛhastha,居士;vānaprastha,退休;sannyāsa,出家。這些規範原則不僅適用於 brahmacārī 或獨身學生,也適用於所有人。無論是初學者 brahmacārī 還是非常進階的 sannyāsī,始終憶念至尊人格神首且永不忘記祂的原則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循的。如果遵循這一教導,其他所有規則和規範將自動到位。所有其他規則和規範應被視為這一基本原則的助手或僕人。

Prabhupāda
這在西方國家已被實際證明。這些歐美男孩女孩,起初並未被告知規範原則。我們在學生認真準備受啟迪時才執行規範原則。否則,通常在我們所有中心,歡迎每個人加入唱誦 Hare Kṛṣṇa 曼陀羅。通過與奉獻者交往,通過 Hare Kṛṣṇa 曼陀羅的超然振動淨化,他們自願成為認真的學生,接受啟迪。我們就是這樣擴展的。實際上,基本原則是唱誦 Hare Kṛṣṇa 曼陀羅,並讓他們有機會從《博伽梵歌》中聆聽關於主 Kṛṣṇa 的教導。這是我們的原則。繼續。

Pradyumna
規則和規範的教導及其結果在《聖典博伽瓦譚》第十一篇第五章第一和第二節中提到。Camasa Muni,指導 Nimi 國王的九位聖人之一,對國王說:「四個社會階級,即 brāhmaṇa、kṣatriya、vaiśya 和 śūdra,分別從至尊主的宇宙形體的不同部分產生:brāhmaṇa 從頭部產生;kṣatriya 從手臂產生;vaiśya 從腰部產生;śūdra 從腿部產生。同樣,sannyāsī 從頭部產生;vānaprastha 從手臂產生;gṛhastha 從腰部產生;brahmacārī 從腿部產生。」這些社會和靈性進展的等級是根據資格構想的。《博伽梵歌》中確認,四個社會階級和四個靈性階級是由主根據不同個人品質創造的。身體不同部分的活動類型不同,社會和靈性階級根據資格和地位也有不同類型的活動。然而,這些活動的目標始終是至尊人格神首。《博伽梵歌》中確認:「祂是至高享受者。」因此,無論是 brāhmaṇa 還是 śūdra,都必須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至尊主。

Prabhupāda
是的。brāhmaṇa 被認為是整體身體的頭部,śūdra 被認為是腿部。從比較的角度,頭部比腿部重要,但它們在整體身體中同等重要。因為頭部無法行走。行走需要腿部的合作。因此,為了維持這個身體,我們需要頭部、手臂、腰部和腿部的合作。同樣,為了服務主 Kṛṣṇa,整體,不論是 brāhmaṇa、kṣatriya、vaiśya 還是 śūdra,每個人都可以參與。Sva-karmaṇā tam abhyarcya。人必須通過自己的工作崇拜至尊。腿有自己的工作方式,頭部有自己的工作方式。但目標應是維持這個身體。這是過程。如果目標是主 Kṛṣṇa,那麼無論是 brāhmaṇa 還是 śūdra,都同樣在服務,並分享同等的益處。繼續。

Pradyumna
《聖典博伽瓦譚》中也確認了這一點,經文說:「每個人都必須從事自己的特定職責,但這種工作的完美程度應以至尊主對這些活動的滿意程度來檢驗。」

Prabhupāda
是的。Svanuṣṭhitasya dharmasya saṁsiddhir hari-toṣaṇam。Ataḥ pumbhir dvija-śreṣṭhā varṇāśrama-vibhāgaśaḥ。四個 varṇa 和四個 āśrama 的劃分始終存在。但這無關緊要。當然,比較而言,頭部比腿部重要。但如果每個人都從事服務主的工作,無論是 śūdra 還是 brāhmaṇa,都會變得完美。無關緊要。Sva-karmaṇā tam abhyarcya 或 svanuṣṭhitasya dharmasya saṁsiddhir hari-toṣaṇam。這是主 Kṛṣṇa 意識的過程。繼續。

Pradyumna
經文中教導,根據自己的地位行動,通過這些活動,一個人要麼滿足至尊人格神首,要麼從自己的地位墮落。

Prabhupāda
是的。這也是 Caitanya Mahāprabhu 推薦的:sthāne sthitāḥ śruti-gatāṁ tanu-vāṅ-manobhiḥ。Sthāne sthitāḥ 意味著保持自己的地位。無論你是 brāhmaṇa、kṣatriya、śūdra、vaiśya 還是 brahmacārī,保持你的地位。只需聆聽主的榮耀。就像我們在這裏,無論是 brāhmaṇa、kṣatriya、vaiśya 還是 śūdra,每個人都有特權聆聽主的榮耀。如果我們從事這一事業,sthāne sthitāḥ śruti-gatāṁ tanu-vāṅ-manobhiḥ,prāyaśo 'jito 'pi jito asi tais tri-lokyām。主 Kṛṣṇa 稱為 Ajita,無人能征服。但通過這一過程,祂可以被征服。當 Rāmānanda Rāya 引用《聖典博伽瓦譚》的這段經文,jñāne prayāsam udapāsya namanta eva,Caitanya Mahāprabhu 確認說:ya ihā haya:「這很好。」因此,在這個時代,根據經典的建議並由 Caitanya Mahāprabhu 確認,我們應給人們機會聆聽主的榮耀。這是主 Kṛṣṇa 意識的計劃。我們到處去,給人們聆聽主榮耀的機會,逐漸地他們會變成主 Kṛṣṇa 意識。這是我們實際感受到的。Caitanya Mahāprabhu 給的建議:īhā haya,這一過程。Satāṁ prasaṅgāt mama vīrya-saṁvido bhavanti hṛt-karṇa-rasāyanāḥ kathāḥ。 因此,這個過程是給予機會。當然,傳教者必須非常真誠和認真。Āpani ācari prabhu jīveri śikṣāya。必須完全遵循 Vaiṣṇava 行為,sadācāra。因為從職業化的誦讀者那裏聆聽不會有效果。他必須是 Vaiṣṇava。Sanātana Gosvāmī 指示:avaiṣṇava-mukhodgīrṇaṁ pūtaṁ hari-kathāmṛtam,śravaṇaṁ na kartavyam。從職業化的非 Vaiṣṇava 那裏,不應聆聽關於神聖名字的內容。這是禁止的。因為這不會有效果,反而可能危險。因此,傳教工作,主 Kṛṣṇa 意識的傳教工作,我們必須非常謹慎,傳教者必須是純粹的 Vaiṣṇava,anyābhilāṣitā-śūnyam。不是為了錢或名聲,lābha-pūjā-pratiṣṭhā。只是為了服務主 Kṛṣṇa。Ānukūlyena kṛṣṇānu-śīlanam。這是純粹的 Vaiṣṇavism。必須滿足主 Kṛṣṇa,不是為了其他目的。因此,傳教工作應由純粹的 Vaiṣṇava 承擔,anyābhilāṣitā-śūnyam。如果按照經典的教導和權威的指示,如實呈現,肯定會有效果。這已被證明,也正在被證明。我們應採用這一過程,主 Kṛṣṇa 意識運動的成功是有保障的。 非常感謝。(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