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愛的甘露》 1972年12月26日 孟買

Pradyumna
他朗讀道:「……後來成為 Śrīla Sanātana Gosvāmī 的人,利用他兄弟存在村莊銀行家那裡的私人錢財,逃脫了 Hussain Shah 的監獄。如此,兩兄弟都加入了主 Caitanya Mahāprabhu。Rūpa Gosvāmī 最初在 Prayāga(印度 Allahabad)與主 Caitanya 相遇,在那座聖城的 Daśāśvamedha 浴場,主連續教導他……」

Prabhupāda
有時人們會問,Sanātana Gosvāmī 是否在黑市上花錢。是的,他確實付了錢。當 Hussain Shah,也就是 Nawab,囚禁他時,他是位大臣。監獄管理員在他手下工作。所以 Sanātana Gosvāmī 請求說:「我曾多次為你謀福利,現在請你幫我一個忙,讓我離開,雖然 Nawab 把我關起來了。」(旁白:這不需要。)他說:「我要去做 pir。」因為穆斯林非常尊敬 pir。他確實準備成為 pir。他們放棄了家庭生活,成為 gosvāmīs。「我為神犧牲我的生活,請你幫我完成這服務。而且,你還能得到一些物質利益。我有這些,大約……」最初他提出五千,五千金 mudras。但對方不太滿意,他又提出一萬。最後達成協議,監獄管理員放了他。他問 Sanātana Gosvāmī:「當 Nawab 找我要解釋時,我該怎麼說?你走了。」於是他教了一個計謀。過去,人們常在田野裡方便。他被關在監獄裡,想去田野方便。監獄管理員陪著他。他編了一個故事,說:「當他在方便時,突然跳進河裡,河水波濤洶湧,他被沖走了,我找不到他。」這樣,Sanātana Gosvāmī 靠賄賂逃脫了。

問題在於,這種黑市交易、賄賂,是否是靈性生活所需的?答案是,只要能滿足 Krishna,一切都是需要的。這是原則。根據時間、環境,行事方式會不同。就像 Arjuna 在戰場上,Krishna 建議 Yudhiṣṭhira 說:「你去告訴 Dronācārya,你的兒子 Aśvatthāmā 死了。」Krishna 建議說謊。Yudhiṣṭhira 猶豫了:「我怎麼能說謊?我從未說過謊。」這意思是,我們的日常行為……在戰爭中,他們用盡一切手段、宣傳、方法,你們知道的。戰爭的目的就是勝利。雖然有許多國際法,他們不在乎。比如轟炸。有時對方把士兵藏在紅十字會下,因為根據國際法,紅十字會不該被轟炸。但他們得到情報,還是會轟炸。這是常見做法。就像在印度,印度教與穆斯林的衝突中,穆斯林把武器藏在清真寺裡。大家都知道。所以,戰爭的國際法很多,但有需要時,他們無視國際法,趁機行事。

我聽過一位可靠的軍官,MacPherson 先生,在 Allahabad 講述的故事。那時我在經營一家藥店,他是我的顧客。他常跟我聊戰爭的往事。他提到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戰時,Marshall Foch 是法國陣線的負責人。當時許多比利時難民,主要是婦女和兒童,來到法國。負責的是 Marshall Foch。這位 MacPherson 先生說:「我們這些軍官報告說,有許多比利時難民來了,該怎麼辦?」Marshall 非常生氣:「在這戰場上,我能怎麼辦?」於是下令殺掉他們。結果,這些婦女和兒童被聚集起來,四門大炮從四面開火,把他們炸死。這是他們自己的盟友。

戰爭中常有這種事,國際法、人道主義都不管用,一切手段都用上。同樣地,為了滿足感官、獲取物質利益,人們不擇手段。同樣地,若有需要,為了 Krishna 的服務,一切都可以接受。否則,Sanātana Gosvāmī 怎麼會賄賂?Krishna 怎麼會建議 Yudhiṣṭhira 說謊?有句話說,man nimitte kṛtaṁ pāpaṁ puṇya eva kalpate。有時看起來是罪行,但若為了 Krishna,就是 bhakti。我們的行為是為了 ānukūlyena kṛṣṇānu-śīlanam。必須滿足 Krishna。就像 Krishna 要求說謊,我就說謊。這是 bhakti。如果我考慮:「我從未說謊,怎麼能說謊?」這不是 bhakti,因為這違背了 Krishna 的意願。普通人無法理解。他們會震驚。(旁白:為什麼有支蠟燭不亮?拿來。)他們會想:「Krishna 教 Yudhiṣṭhira 說謊,他是多好的人啊!」這是 avajānanti māṁ mūḍhā mānuṣīṁ tanum āśritam。如果有人這樣想,他就成了 mūḍha。當 Karṇa 在修戰車輪子時,Krishna 對 Arjuna 說:「立刻殺了他!」Karṇa 抗議:「我在修車,沒在戰鬥!」Krishna 說:「不,現在是機會,否則你殺不了他。」因為 Karṇa 比 Arjuna 更強。Dronācārya、Bhīṣma 也是。他們是更大的英雄。Parīkṣit Mahārāja 說:「在 Kurukṣetra 戰場,像大海,裡面有 Dronācārya、Bhīṣma、Karṇa 這樣的兇猛鱷魚,但靠 Krishna 的恩典,我的祖父能殺掉他們。」Arjuna 沒那麼強大,能殺 Bhīṣma、Dronācārya、Karṇa。他們更強。

還有許多例子。像 gopīs,深夜聽到 Krishna 的笛聲,丟下丈夫、父親、兄弟、孩子,跑到森林去。按我們的韋達傳統,年輕女子離開家人保護,深夜去找另一個男孩,這是罪惡。Krishna 還說:「你們幹什麼?回去!」她們哭了。這在書裡有描述。從社會角度,這是罪。但 Caitanya Mahāprabhu 說,ramyā kācid upāsanā vrajavadhū-vargeṇa yā kalpitā。gopīs 的崇拜方式是最好的。表面上看,可能違反社會或宗教規範,但若為了 Krishna,ānukūlyena kṛṣṇānu-śīlanam,這就是 bhakti。Krishna 必須滿意。就像 Krishna 假裝生病,說:「沒醫生能治我。如果有奉獻者把腳上的塵土給我抹在頭上,我就能好。」沒人願意。Krishna 說:「去 Vrindavan,問 gopīs 願不願意。她們是我的好朋友。我頭痛得很厲害。」沒人敢去問。gopīs 一聽到 Krishna 生病,馬上說:「拿去!拿去!」她們不在乎:「把腳塵抹在 Krishna 頭上會下地獄?沒關係,Krishna 高興就好。」這是 gopī。只要 Krishna 滿意,奉獻者什麼都願意做。這是 uttama bhakti。ānukūlyena kṛṣṇānu-śīlanam bhaktir uttamā。你會在《奉獻的甘露》裡找到,anyābhilāṣitā-śūnyam。不是跟 Krishna 做交易:「我要做奉獻者,但得保證我一切順利,不犯罪,家庭好。」就像有些人去 Vrindavan,把錢分給子孫,說:「每月寄我兩百盧比,我吃飯就夠了。」Krishna 說,ye yathā māṁ prapadyante tāṁs tathaiva bhajāmy aham。奉獻者要為 Krishna 犧牲一切,不在乎命運、榮譽、金錢、名聲。Arjuna 就是這樣。他不想戰鬥,殺兄弟、祖父。但明白 Krishna 想要,他說:「好,kariṣye vacanaṁ tava。」這是 Krishna 意識。不考慮其他,只滿足 Krishna。這是純粹的 bhakti。anyābhilāṣitā-śūnyam jñāna-karmādy anāvṛtam。gopīs 不是 jñānīs,只是村姑,沒知識,沒業果觀念。她們不知什麼是犧牲。只知 Krishna 滿意。我們要準備好為 Krishna 犧牲一切,不考慮 jñāna、karma、yoga。只要 Krishna 滿意。svanuṣṭhitasya dharmasya saṁsiddhir hari-toṣaṇam。完美是讓 Hari 滿意。人們不知道 Krishna,更別說滿足祂。Girirāja 跟 Motta 先生談,那些學者連神是什麼都不知道,哪談得上滿足祂?但 bhakti 就是要隨時為 Krishna 犧牲一切。若不知 Krishna 是誰,哪有 bhakti?對無人格主義者,沒有 bhakti,因為他們不知 Krishna 是誰。知道 Krishna 的本質,才能知道如何滿足祂。

Pradyumna
「主特別教導 Rūpa Gosvāmī 關於 Krishna 意識的科學……」

Prabhupāda
這裡的重點是,Sanātana Gosvāmī(Dabira Khāsa)在遇到主 Caitanya Mahāprabhu 後,狂熱到不在乎用存在銀行家的錢賄賂,即使這是罪。他辭去大臣職務,因此被囚。為了逃出監獄,他賄賂了。他是如此狂熱。有句話說,laulyam eka mūlyam。要完美達成 Krishna 意識,這種狂熱的渴望、服務 Krishna 的貪婪,是唯一的代價。不是錢、名聲、美貌、出身。只需這種強烈的渴望:「我要如何得到 Krishna?」你就一定會得到 Krishna。gopīs 就是榜樣。tatra laulyam eka mūlyam。這種狂熱,janma-koṭibhiḥ sukṛtinaḥ 也難得到。這種渴望是:「這輩子我要讓 Krishna 認可,我為祂犧牲了一切。」

Pradyumna
「主 Caitanya 對 Śrīla Rūpa Gosvāmī Prabhupāda 的教導,在我們的書《主 Caitanya 的教導》中記述。後來,Śrīla Rūpa Gosvāmī Prabhupāda 以深刻的韋達經典知識和權威引用,闡述了主的教導。Śrīla Śrīnivāsa Ācārya 在對六 Gosvāmīs 的祈禱中說,他們都是高度學者,不僅精通梵文,還通曉波斯語和阿拉伯語。他們非常仔細地研究所有……」

Prabhupāda
就像英國統治時期英語是必修,穆罕默德統治時期,大官員,特別是印度教高官,必須學阿拉伯語和波斯語。這些 Gosvāmīs 作為大臣,是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學者。

Pradyumna
「他們非常仔細地研究所有韋達文獻,以在權威的韋達知識原則上建立主 Caitanya Mahāprabhu 的教派。我們的 Krishna 意識運動也基於 Śrīla Rūpa Gosvāmī Prabhupāda 的權威。因此我們通常被稱為 rūpānugas,即追隨 Śrīla Rūpa Gosvāmī Prabhupāda 足跡的人。這只是為了我們的指引……」

Prabhupāda
rūpa-raghunātha-pade haibe ākuti。我們 Gauḍīya Vaiṣṇavas 遵循 Rūpa Gosvāmī 的教導。Narottama dāsa Ṭhākura 在歌中說:rūpa-raghunātha-pade haibe ākuti kabe hāma bujhabo śrī yugala-pīriti。要了解 Rādhā 和 Krishna 的愛情,不是三流人能懂的。認為 Krishna 是普通人,Rādhārāṇī 是普通女孩,是不可能理解的。必須通過 Gosvāmīs 的 bhakti 文獻來了解。Narottama dāsa Ṭhākura 說,rūpa-raghunātha-pade haibe ākuti,渴望通過 Rūpa Gosvāmī 和 Raghunātha 的文獻,來了解 Rādhā-Krishna 的愛情。從 Rūpa Gosvāmī 到 Raghunātha,包括六 Gosvāmīs:Śrīla Rūpa、Sanātana、Bhaṭṭa Raghunātha、Śrī Jīva、Gopāla Bhaṭṭa、dāsa Raghunātha。這就是《奉獻的甘露》。

Pradyumna
「為了我們的指引,Śrīla Rūpa Gosvāmī 撰寫了《Bhakti-rasāmṛta-sindhu》,現在以《奉獻的甘露》呈現。從事 Krishna 意識運動的人可利用這偉大的文獻,穩固地立足於 Krishna 意識。Bhakti 意味著奉獻服務。每種服務都有某種吸引力,推動服務者不斷前進。我們每個人在這個物質世界裡……」

Prabhupāda
沒有吸引力,沒人會感興趣。就像我們在這裡談 Krishna-bhakti,但一般人不被吸引,所以不來。必須有某種吸引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吸引力。因此 Krishna 在《博伽梵歌》中說,manuṣyāṇāṁ sahasreṣu kaścid yatati siddhaye yatatām api siddhānāṁ kaścid māṁ vetti tattvataḥ。對 Krishna 的吸引,需在奉獻者的交往中培養,satāṁ prasaṅgāt。沒人自動被 Krishna 吸引。整個世界都是如此。Krishna 意識運動就是要給人們機會與奉獻者交往,從而被 Krishna 吸引。這是必須的。mayy āsakta-manāḥ pārtha yogaṁ yuñjan mad-āśrayaḥ。被 Krishna 吸引,Krishna 意味著吸引力,akasatira-śakti。就像磁石吸引鐵。但若鐵生鏽,就不會被吸引。同樣,Krishna 是吸引人的,我們是 Krishna 的一部分,本該被吸引。但因 māyā 的鏽,我們不被吸引。必須擦掉這 māyā 的鏽,你才會被吸引。Krishna 本身就是吸引力。

Pradyumna
「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裡,總是在從事某種服務,這種服務的動力是我們從中獲得的快樂。」

Prabhupāda
是的,沒有快樂,我們不會工作。就像在 Ahmedabad 的表演,他殺動物,覺得殺戮有吸引力。屠夫也是。我在加爾各答見過,一個旅館老闆割雞喉嚨,雞跳來跳去,他笑得很開心。對我來說很恐怖,但他覺得很享受。他兒子在哭,他問:「你為什麼哭?」這是不同品質的問題。一個人被吸引,另一個人卻反感。

Pradyumna
「出於對妻子和孩子的愛,家庭男人日夜工作。慈善家為了更大的家庭而工作,民族主義者為了國家和同胞而努力。推動慈善家、家庭男人、民族主義者的力量,稱為 rasa,或一種甜美的關係。Bhakti-rasa 是與普通工作者享受的 rasa 不同的滋味。普通工作者日夜辛勞,為了品嚐某種被理解為感官滿足的 rasa。這種世俗 rasa 的滋味不會長久,因此普通工作者總是改變享受的位置。商人整週工作不滿足,週末想改變,去某個地方忘記生意。週末過後,他又回到生意。物質參與意味著接受某種狀態一段時間,然後改變。這被稱為 bhoga-tyāga,即……」

Prabhupāda
bhoga-tyāga。享受和放棄。

Pradyumna
「……即感官享受與放棄交替的狀態。」

Prabhupāda
是的,他們的立場是感官享受。如果享受不滿足,就放棄:brahma satyaṁ jagan mithyā。放棄一切。但放棄後,若找不到 Brahman,又回來做社會服務,開醫院、學校。為什麼又回來?你不是說 jagan mithyā,brahma satyaṁ?這就像鐘擺,bhoga、tyāga、bhoga、tyāga。Krishna 說,sarva-dharmān parityajya。你得放棄 bhoga 和 tyāga 這兩種 dharma。bhoga 是 karmīs 的,tyāga 是放棄享受的。但這兩者都沒用。必須接受 sevā,服務的 dharma,這是 bhakti,Krishna-sevā。為了 Krishna,你可以接受任何東西。像 Prahlāda Mahārāja、Pṛthu Mahārāja、Dhruva Mahārāja,他們是富裕的國王,卻是偉大的奉獻者,不是普通奉獻者,是 mahājanas。bhoga-tyāga 沒意義,沒好處。必須成為奉獻者。無論在 bhoga 或 tyāga 的平台,奉獻者只關心 Krishna 的服務。

我們問過 Guru Mahārāja,bhoga-tyāga 的區別。Rūpa Gosvāmī 為了主 Caitanya 的服務,放棄一切,辭去大臣職務,這是 tyāga。Rāmānanda Rāya 是總督,過著奢華生活,是 bhoga。他們都是主 Caitanya 的奉獻者,有什麼區別?Guru Mahārāja 回答:就像一個女人,按韋達傳統,丈夫不在家,她不打扮,躺地上,不換漂亮衣服,不梳理頭髮,這叫 proṣita bhartṛkā。丈夫在家時,她洗澡兩次,抹油,穿漂亮衣服,戴飾品。女人知道怎麼打扮。這兩種狀態,像是 bhoga 和 tyāga,但中心是丈夫。對奉獻者來說,bhoga-tyāga 不重要。若為了 Krishna 需放棄一切,我就放棄;若需接受一切,我就接受。中心是 Krishna 的服務。Krishna 要 Arjuna 在戰場上勝利,殺掉所有人,Arjuna 說:「好,kariṣye vacanaṁ tava。」若 Krishna 說:「放棄戰鬥,跟我去森林。」Arjuna 也會做。我們的原則不是 bhoga-tyāga,是滿足 Krishna。這是純粹的 bhakti。
anyābhilāṣitā-śūnyam
jñāna-karmādy anāvṛtam
ānukūlyena kṛṣṇānu-śīlanaṁ
bhaktir uttamā。sarvopādhi-vinirmuktaṁ
tat-paratvena nirmalam hṛṣīkeṇa
hṛṣīkeśa sevanaṁ bhaktir ucy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