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dyumna 《Bhakti-rasāmṛta-sindhu》如同海洋,分為四部分,就像海洋有時分為四個區域,每個區域內又有不同分支。原本《Bhakti-rasāmṛta-sindhu》像水域海洋般分為東、西、南、北,各分支如同波浪。海洋中總有不同波浪,無論在東側、西側、北側或南側,《Bhakti-rasāmṛta-sindhu》也有不同波浪。第一部分有四波,第一波是奉獻服務的總述,第二波是執行奉獻服務的規範原則,第三波是狂喜的奉獻服務,第四波是終極目標—對神的愛。這些將與其不同徵象一起詳細描述。關於 bhakti 或奉獻服務的權威描述……
Prabhupāda Caitanya Mahāprabhu 將 bhakti 比喻為浩瀚的海洋。祂對 Rūpa Gosvāmī 說:「這就像海洋,我取一滴,你品嘗後便知這海洋是什麼。」就像嘗一滴海水能知整個海洋的味道,Caitanya Mahāprabhu 同樣描述了《Bhakti-rasāmṛta-sindhu》的一小部分。Bhakti rasa amṛta,奉獻服務有其 rasa(味道),這味道是 amṛta(永恆的)。
這裡也有關係的味道,如主人與僕人的關係,但這是真實主人與僕人關係的扭曲倒影。在物質世界,這關係是扭曲的,因為主人不愛僕人,僕人也不愛主人。僕人服務只因有報酬,若無報酬,僕人便離去。但在永恆世界, 主 Krishna 的僕人無需報酬,mama janmani janmanīśvare bhavatād bhaktir ahaitukī,ahaitukī,無動機的服務,這是真正的 bhakti。因此 bhakti 一詞僅適用於與神或 主 Krishna 的關係,在物質世界無 bhakti 之用,因為這裡的奉獻服務有動機。所以 bhakti 一詞為 主 Krishna 所獨有,無人能比。繼續。
Pradyumna 奉獻服務的權威描述,遵循前輩 ācāryas 的腳步,可由 Śrīla Rūpa Gosvāmī 的以下陳述總結:「一流的奉獻服務以全心投入 Krishna 意識、順利服務 主 為特徵。」
Prabhupāda 是的,anyābhilāṣitā-śūnyaṁ,jñāna-karmādy-anāvṛtam,ānukūlyena kṛṣṇānu-śīlanaṁ bhaktir uttamā,這是 Śrīla Rūpa Gosvāmī 對 bhakti 的首句定義。「一流的奉獻服務以全心投入 Krishna 意識、順利服務 主 為特徵。」不是不利地,ānukūla(順利),prātikūla(不利)。ānukūlyasya saṅkalpa prātikūlyam vivarjanam,bhakti 意味著只接受對 主 Krishna 有利的,拒絕不利的。
如 Arjuna,起初他拒絕戰鬥,考慮自己感官的利益:「若殺死對面的兄弟、祖父、姪子,我能勝利,但若親友全死,勝利何用?」這是他為自己著想。 主 Krishna 說:「你是 kṣatriya,戰鬥是你的職責,你是我的朋友,若逃離戰場,人們會說『 主 Krishna 的朋友逃了』,這不好。」Arjuna 未被說服, 主 Krishna 講述整部《博伽梵歌》。聽後, 主 Krishna 問:「現在你決定戰鬥否?」Arjuna 答:「是的,我的幻惑已除。」naṣṭo mohaḥ smṛtir labdhā tvat-prasādān madhusūdana,kariṣye vacanaṁ tava,「我將戰鬥。」這是對 主 Krishna 有利的。
我們需看什麼對 主 Krishna 有利,非感官滿足,非為自己、國家或社會的利益,僅為 主 Krishna 的利益,這是 bhakti。Arjuna 因戰鬥成為偉大奉獻者,bhakto 'si priyo 'si me, 主 Krishna 認證他是親密朋友與偉大奉獻者。他不讀《韋達》哲學,是 gṛhastha、國王,只知戰鬥,不懂《韋達》哲學,卻因順利行事成為奉獻者。
Caitanya-caritāmṛta 描述 kāma(欲望)與 prema(愛)的區別,ātmendriya-prīti-vāñchā tāre nāma kāma,欲滿足自己感官是 kāma,kṛṣṇendriya-prīti vāñchā dhare prema nāma,欲滿足 主 Krishna 感官是 prema。物質世界的愛是偽裝的 kāma,男女相愛為感官滿足,一有困難便離婚,無真愛。Arjuna 起初為自己感官,後為 主 Krishna 戰鬥,nimitta-mātraṁ bhava savya-sācin,這是 prema。Krishna-prema 可多種方式執行,只需滿足 主 Krishna,這是 Krishna 意識。 主 Krishna 在《博伽梵歌》說,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Arjuna 代表所有人,應皈依 主 Krishna,為祂服務。我們傳播 Krishna 意識,宣揚皈依 主 Krishna,與五千年前 主 Krishna 親說無異。我們是 Hare Krishna People,傳播《博伽梵歌》如其本然,man-manā bhava mad-bhakta mad-yājī māṁ namaskuru,勸人成為 主 Krishna 奉獻者,時常思念、崇拜、敬拜祂,這是順利的,是 Krishna 意識運動。繼續。
Pradyumna 其要旨是,也可能不利地處於 Krishna 意識,但這不算純粹奉獻服務。純粹奉獻服務應無任何物質利益或感官滿足的欲望,因這些欲望來自果報活動與哲學思辨。
Prabhupāda 是的,如我剛解釋,Caitanya-caritāmṛta Kaja 說,bhukti-mukti-siddhi-kāmī sakali aśānta,bhukti 是 karmīs,欲今生極盡感官享樂,來生升天與半神在 Nandana-kānana 享受更高標準,這是 karmīs 的欲望。Jñānīs 說,brahma satyaṁ jagan mithyā,世界是虛幻,融入 Brahman 才快樂,這也是微妙感官滿足。Yogis 欲 aṇimā、laghimā 等 aṣṭa-siddhi,飛天、走水、隨心取物,這也是感官滿足。除 bhakti 外,皆為感官滿足,不利。 主 Krishna 不滿足任何人的感官,祂是至尊,要人服務祂,非祂服務人。服務 主 Krishna 並傳播此哲學是順利的,ānukūlyena kṛṣṇānuśīlanam。繼續。
Pradyumna 一般人從事活動為物質利益,哲學家以大量語詞把戲與思辨追求超越覺悟。純粹奉獻服務必須無果報活動與哲學思辨,需從權威學習 Krishna 意識或純粹奉獻服務……
Prabhupāda 是的,jñāna-karmādy-anāvṛtam,純粹奉獻服務不受 nirbheda-brahmānusandhana、karma 或 jñāna 動機遮蔽,anyābhilāṣitā-śūnyaṁ,jñāna-karmādy-anāvṛtam,ānukūlyena kṛṣṇānu-śīlanaṁ,僅做 主 Krishna 想做的事,這是純粹 bhakti。繼續。
Pradyumna 需從權威以自發愛的服務學習 Krishna 意識或純粹奉獻服務。
Prabhupāda 自發,服務應自發,非強迫。如父愛子、青年愛少女般自發,聽到 主 Krishna 名號應立即自發服務,這是純粹奉獻。初學者需強迫,如「清晨起床,參加 maṅgala ārātrika」,但當自發說「這是為 主 獻 maṅgala ārātrika 的時刻」,這才理想,非視為重擔。初學者依靈性導師與 śāstra 的 vidhi-bhakti(規範奉獻服務),達自發的 rāga-mārga。如過去童婚,十歲十二歲結婚,無愛,父母引導女孩為丈夫服務,後自然生愛。Krishna 的自發愛,rāga-mārga,無義務、無強迫地服務。繼續。
Pradyumna 奉獻服務是一種文明,非僅為喜好無為或靜默冥想者而設。喜好這些的人有其他方法,但 Krishna 意識文明不同。Śrīla Rūpa Gosvāmī 用 anuśīlana 一詞,指追隨前輩教師或 ācāryas 的修習。一說「修習」,必指活動。無活動,僅意識無助。
Prabhupāda 是的,人們認為無為、靜默是完美,但 bhakti 修習無靜默,總是活躍。如 Arjuna,非靜默而是活躍成為奉獻者。「我必須做這事, 主 會高興。」不知 主 是誰、祂想要什麼、與祂的關係,則無活動。知 主 Krishna、祂的意願與關係者有活動。bhakti 非靜默,是活躍。
我七十歲前幾無作為,七十歲後蒙 主 Krishna 恩典,啟發我去西方國家,非靜坐,而是活躍。bhakti 非無為,真正活躍始於奉獻服務。《博伽梵歌》說,brahma-bhūtaḥ prasannātmā,自我覺悟者歡喜,ānandamaya,na śocati na kāṅkṣati,無欲無悲,samaḥ sarveṣu bhūteṣu,平等視眾生,因知眾生非身,是靈魂,Brahman 的一部分。此時,mad-bhaktiṁ labhate parām,進入 Brahman 活動。非人格主義者欲停止活動,但 主 Krishna 說,自我覺悟後真活動始於為 主 Krishna 行事,非感官滿足,bhaktyā māṁ abhijānāti yāvān yaś cāsmi tattvataḥ,僅奉獻服務能知神,無 karma 或 jñāna。真奉獻始於 Brahman 覺悟。
有人問:「奉獻者不學《韋達》,如何覺悟 Brahman?」《博伽梵歌》答,māṁ ca avyabhicāriṇi,bhakti-yogena yaḥ sevate,sa guṇān samatītyaitān,brahma-bhūyāya kalpate,無摻雜、無動機地服務 主 Krishna,即是 brahma-bhūtaḥ,解放階段。《聖典博伽瓦譚》說,muktir hitvā anyathā rūpaṁ svarūpeṇa vyavasthitiḥ,擺脫稱呼(anyathā rūpam),如為家庭、社群、國家服務,是物質稱呼。「我是美國人、印度人,須為國家犧牲」,是 anyathā rūpam。知「我是 主 Krishna 的部分,祂是我的主人,我是祂的永恆僕人,須為祂工作」,這是 mukti。傳播 Krishna 意識者無其他動機,只為滿足 主 Krishna 或其代表。如歐美男孩為 主 Krishna 工作,非為社群、國家,知 主 Krishna 非印度或印度教神,是至尊人格神首,sarva-yoniṣu kauteya,sambhavanti mūrtayaḥ yāḥ,tāsāṁ mahad-yonir brahma,ahaṁ bīja-pradaḥ pitā,祂是眾生之父,無動機地工作,nitya-siddha kṛṣṇa-bhakti,奉獻在每人心底,需喚醒,śravaṇādi-śuddha-citte karaye udaya,聽《博伽梵歌》、《聖典博伽瓦譚》從奉獻者處,bhāgavata paro diya bhāgavata sthane,書與人 Bhāgavata,satāṁ prasaṅgād mama vīrya-saṁvido bhavanti hṛt-karṇa-rasāyanāḥ kathāḥ,從奉獻者聽 主 Krishna 事蹟,悅耳悅心,tad-vijñānārthaṁ sa gurum evābhigacchet,tad vidhi praṇipātena paripraśnena sevayā。《Bhakti-rasāmṛta-sindhu》是奉獻服務科學, 主 Krishna 包括所有 Viṣṇu 形式,rāmādi-mūrtiṣu kalā-niyamena tiṣṭhan nānāvatāram akarod bhuvaneṣu kintu,kṛṣṇaḥ svayaṁ samabhavad paramaḥ pumān yo,īśvaraḥ paramaḥ kṛṣṇaḥ,總結《博伽梵歌》、《聖典博伽瓦譚》的奉獻汁液,譯為《奉獻的甘露》,美國大學宗教課推薦閱讀。
現在天黑,無燈,Hare Kṛṣṇa,謝謝大家。(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