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havānanda 純粹奉獻者的心深深被主的活動、名字、品質、形體等所吸引,以至於他們完全不在乎解脫。Śrī Bilvamaṅgala Ṭhākura 曾說:「我親愛的主啊,若我全心投入對您的奉獻服務,我就能輕易地感受到您無處不在的存在。至於解脫,我認為解脫正站在我的門前,雙手合十,等著為我服務。」
Prabhupāda 是的,透過唱誦 Hare Kṛṣṇa 曼陀羅,ceto-darpaṇa-mārjanam,心中的一切污穢逐漸被清洗乾淨,我們的心靈也因此得到淨化。在心靈純淨的狀態下,我們才能真正地思考主 Kṛṣṇa。這樣,主 Kṛṣṇa 實際上會依賴奉獻者。主 Kṛṣṇa 是萬物的掌控者,但對純粹奉獻者來說,祂卻願意成為依賴的對象。所以,純粹奉獻者為何還需要追求其他東西呢?Adurlabham ātma-bhaktau。對奉獻者而言,主 Kṛṣṇa 就像在他們的掌心中。Ajita, jito 'py asau。雖然主 Kṛṣṇa 是不可征服的,但祂樂於被奉獻者征服。這就是奉獻者的地位。就像祂自願讓 Yaśodā 母親、Rādhārāṇī 或祂的朋友們「征服」祂一樣。主 Kṛṣṇa 有時會被朋友打敗,甚至得背著朋友走。有時候,我們看到國王身邊會有一個弄臣,弄臣偶爾會侮辱國王,而國王卻樂在其中。例如在孟加拉,有個著名的弄臣 Gopāla Bon。有一天,國王問他:「Gopāla,你和驢子有什麼區別?」他立刻量了與國王的距離,說:「只有三英尺,陛下。」大家都笑了,國王也享受這份「侮辱」。因為有時這種互動是需要的。
同樣,主 Kṛṣṇa 也接受奉獻者的「侮辱」。在 Vaikuṇṭha,所有人都在崇高地讚美祂,沒有例外。但在 Vṛndāvana,主 Kṛṣṇa 卻可以自由接受奉獻者的「侮辱」。人們不明白 Vṛndāvana 的生活是什麼。奉獻者的地位如此崇高,Rādhārāṇī 可以命令:「不許主 Kṛṣṇa 進來!」主 Kṛṣṇa 就進不了,只能向其他 gopī 懇求:「請讓我進去。」但她們說:「不行,沒有命令,你不能進。」主 Kṛṣṇa 喜歡這樣的互動。但 Māyāvādī 無法理解至尊絕對真理竟能被奉獻者控制。他們想與主合而為一,但純粹 Vaiṣṇava 奉獻者的地位遠超於此,根本無需追求合一。Bilvamaṅgala Ṭhākura 說:daivena phalati divya-kiśora-mūrtiḥ, bhaktis tvayi sthiratarā yadi bhagavān syād。解脫站在奉獻者面前,雙手合十,說:「我能為您做什麼?」Dharmārtha-kāma mokṣa samaya pratīkṣāḥ。這些對奉獻者來說就像僕人一樣。奉獻者的地位如此崇高,他們不在乎 dharma、artha、kāma、mokṣa。他們只專注於思念主 Kṛṣṇa,satato, smārtavyaḥ satato viṣṇu,kīrtanīyaḥ sadā hariḥ,二十四小時,甚至在睡夢中,都在思念主 Kṛṣṇa。這就是完美的境界。請繼續。
Bhavānanda 因此,對純粹奉獻者來說,解脫和靈性自由並不是什麼重要的事。
Prabhupāda 對他們來說,解脫並不重要。他們認為 mokṣa 是崇高的境界,但 Śrīdhara Swami 說:mokṣa-vāñchā paryantaṁ nirastam。《聖典博伽瓦譚》說,這部經典是為 paramahaṁsas 而寫,不是為普通人。普通人追求 dharma、artha、kāma、mokṣa。如今,他們甚至不關心 dharma,簡直像動物。真正的人類生活從遵循宗教原則開始,dharmeṇa hīna paśubhiḥ samānāḥ。從 dharma、artha、kāma 到 mokṣa 是逐漸提升的過程,而奉獻服務超越 mokṣa。因此,《聖典博伽瓦譚》說:dharmaḥ projjhita-kaitavo atra。這是欺騙性的宗教,只要有動機,就是不純正的。但 bhakti 超越這些,沒有 dharma、artha、kāma、mokṣa 的動機,是超然的。因此,它是為 paramo nirmatsarāṇāṁ satāṁ,無嫉妒的奉獻者而設。Nirmatsara 意指不嫉妒。如果有人進步,朋友或鄰居可能會嫉妒,但 Vaiṣṇava 不會。他們會讚賞:「他比我進步得多,真是好!」這就是 Vaiṣṇava 的心態。如果有人嫉妒,設障礙,他不是 Vaiṣṇava,而是動物。因此,Vaiṣṇava 團體是無嫉妒的。請繼續。
Bhavānanda 在《聖典博伽瓦譚》第三篇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三節中,Kapiladeva 對祂的母親 Devahūti 說:「我親愛的母親,我的純粹奉獻者被我各種形體的美麗、我的面容、我的身軀所吸引。他們的笑容、活動和目光對奉獻者來說如此迷人,以至於他們的心總是沉浸在對我的思念中,生命完全奉獻給我。雖然他們不追求任何形式的解脫或物質快樂,我仍會賜予他們在至高居所中與我同在的地位。」
Prabhupāda 因此,arcana-mārga(崇拜之道)是重要的。Śrī-vigrahārādhana-nitya-nānā-śṛṅgāra-tan-mandira-mārjanādau yuktasya bhaktāṁś ca niyuñjato 'pi。靈性導師的首要職責是讓奉獻者參與 arcana-mārga,清潔寺廟、裝飾神像、用鮮花和飾品點綴。當奉獻者看到主 Kṛṣṇa 的微笑和愉悅時,他們也感到滿足。他們不獨立追求自己的快樂,而是因主 Kṛṣṇa 的愉悅而快樂。主 Kṛṣṇa 看到奉獻者快樂時,也會感到愉悅。這是一種競爭。主 Kṛṣṇa 希望看到奉獻者快樂,奉獻者希望看到主 Kṛṣṇa 快樂。這種競爭在主 Kṛṣṇa 與 Rādhārāṇī 之間最為明顯。Rādhārāṇī 的美麗讓主 Kṛṣṇa 愉悅,而當 Rādhārāṇī 看到主 Kṛṣṇa 愉悅時,她變得更美麗,於是主 Kṛṣṇa 更想看到她。這就是 rādhā kṛṣṇa-praṇaya vikṛtir hlādinī śaktir asmād ekātmānāv api deha-bhedaṁ gatau tau。這是主 Kṛṣṇa 愉悅力量的展現,Śrīmatī Rādhārāṇī 是主 Kṛṣṇa 愉悅力量的化身。
那些不了解 Rādhā-Kṛṣṇa līlā 的人,誤以為這是普通男女的感情。他們不知道這是 ānanda-cinmaya-rasa,不是物質的 jara-rasa。他們誤解主 Kṛṣṇa,以為祂在享受物質快樂。無知的人會問:「為什麼主 Kṛṣṇa 與 gopī 共舞?」他們不知道 gopī 不是普通女子,而是 ahlādinī śakti 的擴展。因此,Narottama dāsa Ṭhākura 唱道:rūpa-raghunātha-pade haibe ākuti kabe hāma bujhabo se yugala-pīriti。他渴望能理解 rādhā-kṛṣṇa-praṇaya vikṛtir。一般人卻以為自己比 Narottama dāsa Ṭhākura 還高明,隨意談論 Rādhā-Kṛṣṇa līlā。應當小心,這只能由 paramahaṁsa 理解。我們崇拜 Rādhā-Kṛṣṇa,實際上是 Lakṣmī-Nārāyaṇa sevā,通過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 的恩典,我們或許有一天能理解 Rādhā-Kṛṣṇa līlā。請繼續。
Bhavānanda 《聖典博伽瓦譚》中的證據保證純粹奉獻者能提升到與至尊人格神首同在的地位。Śrīla Rūpa Gosvāmī 說,被主 Kṛṣṇa 的蓮足之美及其服務吸引的人,心中充滿超然的喜悅,永遠不會渴望非人格主義者珍視的解脫。
Prabhupāda 是的,奉獻者從不追求解脫。Prabodhānanda Sarasvatī 說:kaivalyaṁ narakāyate。解脫對奉獻者來說如同地獄。Tri-daśa-pūr ākāśa-puṣpāyate。那些追求升往天堂的人,對奉獻者來說如同空中花朵,毫無價值。Yogis 追求控制感官,但純粹奉獻者的感官已淨化。Sarvopādhi-vinirmuktaṁ tat-paratvena nirmalam hṛṣīkeṇa-hṛṣīkeśa sevanaṁ bhaktir ucyate。純粹奉獻者的感官已淨化,無需物質感官就能接近主 Kṛṣṇa。因此,必須遵循四個規範原則,否則無法進步。若不淨化,會淪為 sahajiyā,誤以為可以一邊抽菸一邊接近主 Kṛṣṇa。請繼續。
Bhavānanda 在《聖典博伽瓦譚》第三篇第十五章中,Uddhava 對主 Kṛṣṇa 說:「我親愛的主,對於那些投入您超然愛情服務的人來說,宗教、經濟發展、感官享受或解脫都毫無價值,雖然這些對他們來說唾手可得。」
Prabhupāda 因此,奉獻者的另一個名字是 niṣkiñcana,意為一無所有。Niṣkiñcanasya bhagavad-bhajanonmukhasya。他不擁有也不追求物質東西。感官享受、經濟發展、解脫都是物質存在的階段。主 Kṛṣṇa 不在這些追求中。《聖典博伽瓦譚》中 Kuntī-stotra 說:niṣkiñcanasya gocarāḥ。只有一無所有的人才能理解主 Kṛṣṇa。Māyāvādī 想拋棄物質,但這不夠,必須擁有正面的東西——主 Kṛṣṇa 的服務。Paraṁ dṛṣṭvā nivartate。只有擁有主 Kṛṣṇa,才能放棄物質追求。請繼續。
Bhavānanda 我親愛的主,我不追求這些成果。我唯一的祈求是對您的蓮足有堅定的信仰與奉獻。
Prabhupāda 這是唯一的追求。若對主 Kṛṣṇa 的蓮足有堅定的信仰與奉獻,就能自動成為 niṣkiñcana,獲得解脫與經濟發展,但這些對奉獻者不重要。主 Kṛṣṇa 說:yoga-kṣemaṁ vahāmy aham。祂會親自滿足奉獻者的需求。Caitanya Mahāprabhu 教導:na dhanaṁ na janaṁ na sundarīṁ kavitāṁ vā jagadīśa kāmaye。奉獻者不需祈求,主 Kṛṣṇa 會像父母般知道孩子的需求。純粹奉獻者只求服務,mama janmani janamanīśvare bhavatād bhaktir ahaitukī。這是完美的 Kṛṣṇa 意識。請繼續。
Bhavānanda 在《聖典博伽瓦譚》第三篇第二十五章第三十一節中,Kapiladeva 對祂的母親說:「我親愛的母親,那些心裡總是充滿對我蓮足服務的奉獻者,願意為我的滿足做任何事,尤其是那些聚集一起探討我的品質、活動和形體,並從中獲得超然喜悅的人,他們從不渴望與我合而為一。」
Prabhupāda 是的,請繼續。
Bhavānanda 「更不用說與我合而為一,即使他們被賜予與我在我的居所中相同的地位、財富,或與我有相同形體的親密相處,他們也會拒絕,因為他們只滿足於我的奉獻服務。」
Prabhupāda 是的,奉獻者不追求任何形式的解脫,如 sāyujya-mukti。他們甚至不想要 sārūpya-mukti 或 sālokya-mukti。Vaikuṇṭha 的居民可能追求這些,但更高級的奉獻者不在乎主 Kṛṣṇa 將他們置於何處。Yathā tathā vidadhātu lampato mat-prāṇa-nāthas tu sa eva nāparaḥ。純粹奉獻者不與主 Kṛṣṇa 做交易,只求奉獻。請繼續。
Bhavānanda 在《聖典博伽瓦譚》第四篇第九章第十節中,Dhruva 說:「我親愛的主,純粹奉獻者通過冥想您的蓮足獲得的超然喜悅,是非人格主義者通過自我覺悟無法企及的。那些最多只追求升往天堂的果報工作者,怎能理解您?他們的快樂怎能與奉獻者的快樂相比?」
Prabhupāda 因此,這一章精妙地描述了三種快樂:物質快樂、靈性快樂和奉獻快樂。感謝大家。(停頓)Hare Kṛṣṇa。(kīrtana 開始)
論純粹奉獻者的境界,1968年9月1日,西雅圖
Bhavānanda
純粹奉獻者的心深深被主的活動、名字、品質、形體等所吸引,以至於他們完全不在乎解脫。Śrī Bilvamaṅgala Ṭhākura 曾說:「我親愛的主啊,若我全心投入對您的奉獻服務,我就能輕易地感受到您無處不在的存在。至於解脫,我認為解脫正站在我的門前,雙手合十,等著為我服務。」
Prabhupāda
是的,透過唱誦 Hare Kṛṣṇa 曼陀羅,ceto-darpaṇa-mārjanam,心中的一切污穢逐漸被清洗乾淨,我們的心靈也因此得到淨化。在心靈純淨的狀態下,我們才能真正地思考主 Kṛṣṇa。這樣,主 Kṛṣṇa 實際上會依賴奉獻者。主 Kṛṣṇa 是萬物的掌控者,但對純粹奉獻者來說,祂卻願意成為依賴的對象。所以,純粹奉獻者為何還需要追求其他東西呢?Adurlabham ātma-bhaktau。對奉獻者而言,主 Kṛṣṇa 就像在他們的掌心中。Ajita, jito 'py asau。雖然主 Kṛṣṇa 是不可征服的,但祂樂於被奉獻者征服。這就是奉獻者的地位。就像祂自願讓 Yaśodā 母親、Rādhārāṇī 或祂的朋友們「征服」祂一樣。主 Kṛṣṇa 有時會被朋友打敗,甚至得背著朋友走。有時候,我們看到國王身邊會有一個弄臣,弄臣偶爾會侮辱國王,而國王卻樂在其中。例如在孟加拉,有個著名的弄臣 Gopāla Bon。有一天,國王問他:「Gopāla,你和驢子有什麼區別?」他立刻量了與國王的距離,說:「只有三英尺,陛下。」大家都笑了,國王也享受這份「侮辱」。因為有時這種互動是需要的。
同樣,主 Kṛṣṇa 也接受奉獻者的「侮辱」。在 Vaikuṇṭha,所有人都在崇高地讚美祂,沒有例外。但在 Vṛndāvana,主 Kṛṣṇa 卻可以自由接受奉獻者的「侮辱」。人們不明白 Vṛndāvana 的生活是什麼。奉獻者的地位如此崇高,Rādhārāṇī 可以命令:「不許主 Kṛṣṇa 進來!」主 Kṛṣṇa 就進不了,只能向其他 gopī 懇求:「請讓我進去。」但她們說:「不行,沒有命令,你不能進。」主 Kṛṣṇa 喜歡這樣的互動。但 Māyāvādī 無法理解至尊絕對真理竟能被奉獻者控制。他們想與主合而為一,但純粹 Vaiṣṇava 奉獻者的地位遠超於此,根本無需追求合一。Bilvamaṅgala Ṭhākura 說:daivena phalati divya-kiśora-mūrtiḥ, bhaktis tvayi sthiratarā yadi bhagavān syād。解脫站在奉獻者面前,雙手合十,說:「我能為您做什麼?」Dharmārtha-kāma mokṣa samaya pratīkṣāḥ。這些對奉獻者來說就像僕人一樣。奉獻者的地位如此崇高,他們不在乎 dharma、artha、kāma、mokṣa。他們只專注於思念主 Kṛṣṇa,satato, smārtavyaḥ satato viṣṇu,kīrtanīyaḥ sadā hariḥ,二十四小時,甚至在睡夢中,都在思念主 Kṛṣṇa。這就是完美的境界。請繼續。
Bhavānanda
因此,對純粹奉獻者來說,解脫和靈性自由並不是什麼重要的事。
Prabhupāda
對他們來說,解脫並不重要。他們認為 mokṣa 是崇高的境界,但 Śrīdhara Swami 說:mokṣa-vāñchā paryantaṁ nirastam。《聖典博伽瓦譚》說,這部經典是為 paramahaṁsas 而寫,不是為普通人。普通人追求 dharma、artha、kāma、mokṣa。如今,他們甚至不關心 dharma,簡直像動物。真正的人類生活從遵循宗教原則開始,dharmeṇa hīna paśubhiḥ samānāḥ。從 dharma、artha、kāma 到 mokṣa 是逐漸提升的過程,而奉獻服務超越 mokṣa。因此,《聖典博伽瓦譚》說:dharmaḥ projjhita-kaitavo atra。這是欺騙性的宗教,只要有動機,就是不純正的。但 bhakti 超越這些,沒有 dharma、artha、kāma、mokṣa 的動機,是超然的。因此,它是為 paramo nirmatsarāṇāṁ satāṁ,無嫉妒的奉獻者而設。Nirmatsara 意指不嫉妒。如果有人進步,朋友或鄰居可能會嫉妒,但 Vaiṣṇava 不會。他們會讚賞:「他比我進步得多,真是好!」這就是 Vaiṣṇava 的心態。如果有人嫉妒,設障礙,他不是 Vaiṣṇava,而是動物。因此,Vaiṣṇava 團體是無嫉妒的。請繼續。
Bhavānanda
在《聖典博伽瓦譚》第三篇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三節中,Kapiladeva 對祂的母親 Devahūti 說:「我親愛的母親,我的純粹奉獻者被我各種形體的美麗、我的面容、我的身軀所吸引。他們的笑容、活動和目光對奉獻者來說如此迷人,以至於他們的心總是沉浸在對我的思念中,生命完全奉獻給我。雖然他們不追求任何形式的解脫或物質快樂,我仍會賜予他們在至高居所中與我同在的地位。」
Prabhupāda
因此,arcana-mārga(崇拜之道)是重要的。Śrī-vigrahārādhana-nitya-nānā-śṛṅgāra-tan-mandira-mārjanādau yuktasya bhaktāṁś ca niyuñjato 'pi。靈性導師的首要職責是讓奉獻者參與 arcana-mārga,清潔寺廟、裝飾神像、用鮮花和飾品點綴。當奉獻者看到主 Kṛṣṇa 的微笑和愉悅時,他們也感到滿足。他們不獨立追求自己的快樂,而是因主 Kṛṣṇa 的愉悅而快樂。主 Kṛṣṇa 看到奉獻者快樂時,也會感到愉悅。這是一種競爭。主 Kṛṣṇa 希望看到奉獻者快樂,奉獻者希望看到主 Kṛṣṇa 快樂。這種競爭在主 Kṛṣṇa 與 Rādhārāṇī 之間最為明顯。Rādhārāṇī 的美麗讓主 Kṛṣṇa 愉悅,而當 Rādhārāṇī 看到主 Kṛṣṇa 愉悅時,她變得更美麗,於是主 Kṛṣṇa 更想看到她。這就是 rādhā kṛṣṇa-praṇaya vikṛtir hlādinī śaktir asmād ekātmānāv api deha-bhedaṁ gatau tau。這是主 Kṛṣṇa 愉悅力量的展現,Śrīmatī Rādhārāṇī 是主 Kṛṣṇa 愉悅力量的化身。
那些不了解 Rādhā-Kṛṣṇa līlā 的人,誤以為這是普通男女的感情。他們不知道這是 ānanda-cinmaya-rasa,不是物質的 jara-rasa。他們誤解主 Kṛṣṇa,以為祂在享受物質快樂。無知的人會問:「為什麼主 Kṛṣṇa 與 gopī 共舞?」他們不知道 gopī 不是普通女子,而是 ahlādinī śakti 的擴展。因此,Narottama dāsa Ṭhākura 唱道:rūpa-raghunātha-pade haibe ākuti kabe hāma bujhabo se yugala-pīriti。他渴望能理解 rādhā-kṛṣṇa-praṇaya vikṛtir。一般人卻以為自己比 Narottama dāsa Ṭhākura 還高明,隨意談論 Rādhā-Kṛṣṇa līlā。應當小心,這只能由 paramahaṁsa 理解。我們崇拜 Rādhā-Kṛṣṇa,實際上是 Lakṣmī-Nārāyaṇa sevā,通過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 的恩典,我們或許有一天能理解 Rādhā-Kṛṣṇa līlā。請繼續。
Bhavānanda
《聖典博伽瓦譚》中的證據保證純粹奉獻者能提升到與至尊人格神首同在的地位。Śrīla Rūpa Gosvāmī 說,被主 Kṛṣṇa 的蓮足之美及其服務吸引的人,心中充滿超然的喜悅,永遠不會渴望非人格主義者珍視的解脫。
Prabhupāda
是的,奉獻者從不追求解脫。Prabodhānanda Sarasvatī 說:kaivalyaṁ narakāyate。解脫對奉獻者來說如同地獄。Tri-daśa-pūr ākāśa-puṣpāyate。那些追求升往天堂的人,對奉獻者來說如同空中花朵,毫無價值。Yogis 追求控制感官,但純粹奉獻者的感官已淨化。Sarvopādhi-vinirmuktaṁ tat-paratvena nirmalam hṛṣīkeṇa-hṛṣīkeśa sevanaṁ bhaktir ucyate。純粹奉獻者的感官已淨化,無需物質感官就能接近主 Kṛṣṇa。因此,必須遵循四個規範原則,否則無法進步。若不淨化,會淪為 sahajiyā,誤以為可以一邊抽菸一邊接近主 Kṛṣṇa。請繼續。
Bhavānanda
在《聖典博伽瓦譚》第三篇第十五章中,Uddhava 對主 Kṛṣṇa 說:「我親愛的主,對於那些投入您超然愛情服務的人來說,宗教、經濟發展、感官享受或解脫都毫無價值,雖然這些對他們來說唾手可得。」
Prabhupāda
因此,奉獻者的另一個名字是 niṣkiñcana,意為一無所有。Niṣkiñcanasya bhagavad-bhajanonmukhasya。他不擁有也不追求物質東西。感官享受、經濟發展、解脫都是物質存在的階段。主 Kṛṣṇa 不在這些追求中。《聖典博伽瓦譚》中 Kuntī-stotra 說:niṣkiñcanasya gocarāḥ。只有一無所有的人才能理解主 Kṛṣṇa。Māyāvādī 想拋棄物質,但這不夠,必須擁有正面的東西——主 Kṛṣṇa 的服務。Paraṁ dṛṣṭvā nivartate。只有擁有主 Kṛṣṇa,才能放棄物質追求。請繼續。
Bhavānanda
我親愛的主,我不追求這些成果。我唯一的祈求是對您的蓮足有堅定的信仰與奉獻。
Prabhupāda
這是唯一的追求。若對主 Kṛṣṇa 的蓮足有堅定的信仰與奉獻,就能自動成為 niṣkiñcana,獲得解脫與經濟發展,但這些對奉獻者不重要。主 Kṛṣṇa 說:yoga-kṣemaṁ vahāmy aham。祂會親自滿足奉獻者的需求。Caitanya Mahāprabhu 教導:na dhanaṁ na janaṁ na sundarīṁ kavitāṁ vā jagadīśa kāmaye。奉獻者不需祈求,主 Kṛṣṇa 會像父母般知道孩子的需求。純粹奉獻者只求服務,mama janmani janamanīśvare bhavatād bhaktir ahaitukī。這是完美的 Kṛṣṇa 意識。請繼續。
Bhavānanda
在《聖典博伽瓦譚》第三篇第二十五章第三十一節中,Kapiladeva 對祂的母親說:「我親愛的母親,那些心裡總是充滿對我蓮足服務的奉獻者,願意為我的滿足做任何事,尤其是那些聚集一起探討我的品質、活動和形體,並從中獲得超然喜悅的人,他們從不渴望與我合而為一。」
Prabhupāda
是的,請繼續。
Bhavānanda
「更不用說與我合而為一,即使他們被賜予與我在我的居所中相同的地位、財富,或與我有相同形體的親密相處,他們也會拒絕,因為他們只滿足於我的奉獻服務。」
Prabhupāda
是的,奉獻者不追求任何形式的解脫,如 sāyujya-mukti。他們甚至不想要 sārūpya-mukti 或 sālokya-mukti。Vaikuṇṭha 的居民可能追求這些,但更高級的奉獻者不在乎主 Kṛṣṇa 將他們置於何處。Yathā tathā vidadhātu lampato mat-prāṇa-nāthas tu sa eva nāparaḥ。純粹奉獻者不與主 Kṛṣṇa 做交易,只求奉獻。請繼續。
Bhavānanda
在《聖典博伽瓦譚》第四篇第九章第十節中,Dhruva 說:「我親愛的主,純粹奉獻者通過冥想您的蓮足獲得的超然喜悅,是非人格主義者通過自我覺悟無法企及的。那些最多只追求升往天堂的果報工作者,怎能理解您?他們的快樂怎能與奉獻者的快樂相比?」
Prabhupāda
因此,這一章精妙地描述了三種快樂:物質快樂、靈性快樂和奉獻快樂。感謝大家。(停頓)Hare Kṛṣṇa。(kīrtana 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