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 David Thoreau

Hayagrīva
這是 B. F. Skinner。他是當代美國人,行為主義者。他相信技術可以控制人類行為。就像我們能調整太空船的航線一樣,環境可以塑造個人,因此我們必須控制環境。

Prabhupāda
這是韋達的制度,將整個群眾分為不同階級:智識階級、行政階級、生產階級和勞動階級,還有低於這些的階級。如果他們在各自的位置上為了共同目標而合作,就能形成一個完美的社會。這就是婆羅門、剎帝利等的制度,稱為 varṇāśrama,包含四種社會階級和四種靈性階段。最終目的是靈性完善,但如果社會秩序沒有組織好,靈性秩序也會出現混亂。所以必須有勞動和活動的分工。這是什麼?

Hayagrīva
Skinner 相信他所謂的強化,強化人們的行為。他不贊成懲罰錯誤行為,而是更相信獎勵制度。他寫道:「政府可以通過讓生活更有趣來防止叛離,比如提供麵包和馬戲,鼓勵運動、賭博、酗酒和其他藥物,以及各種性行為,這樣可以讓人們處於負面制裁的範圍內。」所以他……

Prabhupāda
他推崇這些東西嗎?

Hayagrīva
所以他認為,通過提供感官享受,政府可以防止人們做出反社會行為。

Prabhupāda
這意味著他也屬於同一類人。不,這不會有幫助。就像有個例子說,當有火災時,你認為多倒點酥油能滅火,那是行不通的。要讓社會井然有序,必須根據人的能力進行教育,並讓他們為共同利益而工作。這是必要的。不能靠鼓勵他們的壞習慣來讓事情順利進行。不,那不可能。

Hayagrīva
他最終相信要控制人類行為。他說:「如果文化的演進有任何目的或方向,那就是讓人們越來越受自己行為後果的控制。」

Prabhupāda
是的。人類生命的目的在於控制。這是韋達的過程,tapasya,因為目標是靈性完善。如果我們允許人們隨心所欲地進行物質活動,他們會完全忘記靈性身份。所以,人生在人體中的目標被忽略了。韋達文明是要將人提升到靈性平台,否則他仍是動物。首先我們必須知道生命的目的是什麼,然後再談組織的問題。如果不知道生命的目的是什麼,物質調整不會讓社會狀況變好。

Hayagrīva
他最著名的書是《Walden II》,這本書……Thoreau 住在 Walden,他獨自生活,是一個簡單生活與高尚思考的實驗。他寫道:「我們實踐 Thoreau 的原則,避免不必要的財物。」Thoreau 指出,普通的 Concord 勞動者一生要工作十到十五年,只為了有個遮風避雨的屋頂。我們可以說十週就夠了,這樣更安全。食物充足且健康,但不昂貴。所以他繼續說:「我們追求經濟自由,我們不相信不必要的消費,我們的消費比普通美國人少。」這是一個試圖建立類似 New Vrindaban 的社會,但沒有靈性基礎。

Prabhupāda
這是原始生活,叢林生活,猴子文明。當然,他們聲稱自己是猴子的後代,所以會這樣繼續。但這不是人類文明,把猴子留在叢林裡。我們想要的是和平的生活,沒有不必要的、所謂的必需品。這沒錯。但目標應該是靈性完善。因此,首先要確定生命的目的是什麼。沒有目標,就像在海洋上漂流,你要去哪裡?那是無用的嘗試。我們必須首先知道生命的目的是什麼。這些人不知道生命的目的是什麼,只是表面上試圖調整,說「這樣做,那樣做」。不,這都是心智揣測。首先要知道生命的目的是什麼,然後朝這個方向調整事務,那才是完善。

Hayagrīva
他寫道:「Walden II 不是一個宗教團體。這一點與過去所有相對穩定的團體不同。我們不給孩子任何宗教訓練,雖然父母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這樣做。」然後他繼續說:「簡單的事實是,我們的成員帶到 Walden II 的宗教習俗一點點消失,就像喝酒和抽煙一樣。」他說:「我們不需要正式的宗教,無論是儀式還是哲學。」

Prabhupāda
他說不需要宗教?他是這樣說的嗎?

Hayagrīva
這是他說的。

Prabhupāda
如果沒有宗教,沒有靈性觀念,那人和狗有什麼區別?沒有區別。dharmeṇa hīna paśubhiḥ samānāḥ。這是韋達文明的結論。如果你不知道生命的靈性需求是什麼,為了喚醒靈性興趣,人類社會引入了宗教制度。但當然,僅有那些所謂的宗教制度也幫不了忙。因此我們一再說,宗教意味著執行神的命令。所以如果你對神沒有概念,不知道神的命令是什麼,那也沒有宗教。那不是宗教。那種宗教也可以被忽略,但宗教必須存在。否則,人類社會只是動物的另一種版本。

Hayagrīva
嗯,他的宗教觀念是,播放一些音樂,與超自然事物嬉戲,享受智識美感。他說:「有組織的宗教還能提供什麼?」宗教是一種藝術享受的形式。

Prabhupāda
不,藝術、歌唱、舞蹈都有,但這些是基於靈性觀念的。這是西方國家的困難,他們對宗教的概念不夠全面。因此《聖典博伽瓦譚》說,dharmaḥ projjhita-kaitavaḥ,欺騙的宗教。他們沒有目的,只是物質生活中的另一種娛樂。他們不知道,除了感官享受,還有什麼其他的參與。他們認為宗教也是另一種類型的感官享受,「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做」。實際上這正在發生。每當有節日,他們就把日常生活改變成更多的吃喝、跳舞之類的。但宗教意味著理解神,理解我們與神的關係,並實際生活在神之中。這是真正的宗教。這是生命的目標。

Hayagrīva
在《Walden II》中,他建議女性在十六歲左右結婚,這樣到二十二或二十三歲,女孩就能完成生育,然後可以與男性平等,或者說她的角色可以平等,這樣她就可以把時間投入到其他有趣的前景。

Prabhupāda
什麼是有趣的前景?他不知道。

Hayagrīva
嗯,他提到一起工作,各種工作平等分擔。家庭關係被淡化。孩子通常由社群共同撫養。人們可以過上美好的生活,他定義說:「美好生活意味著有機會發揮才華和能力。我們讓這成為可能。我們有時間從事運動、愛好、藝術和手工藝,最重要的是,對世界的興趣表達,這是最深層次的科學,是對自然的探索。最後,美好生活意味著放鬆和休息。」所以,女性在二十三歲左右完成生育後,就能參與這種美好生活。

Prabhupāda
他們的困難在於,他們不知道理想的生活是什麼,生命的目的是什麼。所以他提出了很多建議,這對人類社會沒有幫助。關於女性,這個想法說她應該在十六歲結婚,這很好,但不是說女性到二十二歲就停止生育。不,有些女性在更高年齡也能生育。就我個人所知,我的母親是最小的女兒,她出生時我祖母已經五十歲了。所以不是說女性到二十二歲就停止生育。現在女性到三十歲、二十五歲才結婚,她怎麼能停止?

Hayagrīva
嗯,他不是說停止。他說:「一對年輕夫婦無論結婚與否都能很好地生活在一起。性本身不是問題。在這裡,青少年能立即且滿意地表達他們的自然衝動。」所以因為孩子由社群共同撫養,婚姻……你可以選擇結婚,但不是必須的。

Prabhupāda
孩子?

Hayagrīva
孩子由社群共同撫養。他們不承認特定的父母。

Prabhupāda
嗯。

Hayagrīva
他覺得他的社會是一個「做你想做的事」的社會。他並不真正譴責任何事。他說:「愛、婚姻或父母身份有什麼錯?性有什麼不健康的?為什麼要製造不必要的問題、不必要的延遲?」想法是簡化一切,消除所有妨礙快樂生活的障礙。

Prabhupāda
但他不知道什麼是快樂的生活。他無法明確定義什麼是快樂的生活。他只是渴望這種生活,這是自然的,但他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快樂的生活。

Hayagrīva
他對快樂生活的定義是:「我們只是安排一個世界,讓嚴重的衝突盡量少發生,或者如果運氣好,完全不發生。」

Prabhupāda
這是什麼意思?嗯?

Tamāla Kṛṣṇa 他在試圖創造一個理想的安排,讓衝突不發生。

Prabhupāda
這在物質層面是不可能的。

Hayagrīva
是的。

Prabhupāda
除非你達到靈性平台,否則完全不可能。但他對靈性生活沒有概念。這些夢想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靈性存在,所以他想要那個理想社會。但因為他沒有靈性的概念或目標,他只是提出一些幾乎是烏托邦的計劃,這永遠不可能實現。

Hayagrīva
他認為 Walden II 應該是一個沒有領袖的社群,嗯……

Prabhupāda
他想成為領袖。

Hayagrīva
是的。

Prabhupāda
這就是他的想法。

Hayagrīva
建立社群的人。

Prabhupāda
沒錯。他在暗示:「讓我做領袖。」這就是……

Hayagrīva
這聽起來很熟悉。

Prabhupāda
每個人都說:「不要接受領袖,接受我做領袖,僅此而已。」但我們的建議是,沒有領袖什麼也做不了。至尊領袖是至尊人格神首,祂的代表應該成為領袖,這樣社會才會完美。至尊領袖是神,祂給予指示,真正的領袖通過師徒傳承接受指示,為了整個人類社會的利益傳播神的訊息。這就是我們的主 Krishna 意識運動。沒有領袖什麼也做不了。即使他說不需要領袖,他的宣講也是一種領導。所以如果不需要領袖,為什麼人們要接受他的領導?

Hayagrīva
這是 Mr. Rose 的立場,他試圖在我們現在有 New Vrindaban 的地方建立一個社群,就是我們最初買下 New Vrindaban 的人。他的立場是:「沒有領袖。」但結果是他想成為領袖。

Prabhupāda
(笑)那是哪位先生?

Hayagrīva
Mr. Rose。你見過他一次,我記得。

Prabhupāda
哦,他不是我們的奉獻者?

Hayagrīva
哦,不,不。他住在西維吉尼亞。

Prabhupāda
哦,是的,是的。在開始的時候。

Hayagrīva
在一開始。

Prabhupāda
是的,是的,我見過他。他和另一位先生一起來的。

Hayagrīva
沒錯。他的死亡理論是,他說:「當我死時,我將在任何意義上都不復存在。作為一個個人形象,我將像我的骨灰一樣無法辨認。」完全不相信永生。

Prabhupāda
那他為什麼急於哲學化?如果一切都會結束,他為什麼要哲學化?他為什麼要這麼費力?這就是這類人被當作哲學家的困難。

Hayagrīva
哦,這本書讓他變得很受歡迎。我不知道怎麼回事。

Prabhupāda
哦,如果你寫這種胡說八道的書,每個人都會喜歡。(笑)

Hayagrīva
這是 B. F. Skinner 的結論。他認為目標是改善世界,然後改善人類。他相信:「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人類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提升自己,通過控制他所處的世界,他最終可能學會控制自己。」

Prabhupāda
人類首先試圖控制世界?

Hayagrīva
先控制世界……

Prabhupāda
嗯。

Hayagrīva
……然後你就能控制自己。這是他的理論。

Prabhupāda
如果他不能控制自己,他怎麼能控制世界?這怎麼可能?

奉獻者 反過來了。

Hayagrīva
最終他認為人類沒有義務。「合理地期待一個時代,當人類很少有什麼必須做的事,雖然他可能會表現出興趣、想像力和生產力。」

Prabhupāda
想像,如果他這樣想,我們的社會會在想像中變得完美,那他能說什麼?這是幼稚的。實際上這正在發生。每個人都來,像他這樣的領袖,試圖根據自己的想像吸引一些追隨者。這正在進行。

Hayagrīva
他相信……

Prabhupāda
他有自己的想像。他相信自己的想像。所以其他人也可以相信自己的想像。那誰會跟隨他?他只能滿足於自己的想像。我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有想像。他為什麼要、為什麼有人要跟隨他?

Hayagrīva
就像 Aldous Huxley,他認為如果幸福不能通過什麼都不做來實現,在不遠的未來,日常生活的動機和情感狀態可能會通過……

Prabhupāda
他可能,也許……

Hayagrīva
……通過使用藥物來維持任何想要的狀態。

Prabhupāda
哦,他是藥物的擁護者。

Hayagrīva
任何你想要的情感狀態,你都可以通過簡單地吃一顆藥丸進入那個狀態。

Prabhupāda
然後讓社會陷入混亂狀態。

Hayagrīva
這樣就可以通過使用藥物來控制社會。

Prabhupāda
誰來控制?

Hayagrīva
嗯,他不相信任何領袖。

Prabhupāda
那誰來控制?沒有控制者,社會能被控制?這是什麼意思?

Rāmeśvara 這是一種共產主義,人們以共產方式一起工作。

Prabhupāda
他們怎麼會一起工作?他們需要列寧、史達林之類的人來強迫他們工作。即使在共產主義國家,也有管理者階級,不僅僅是工人階級。所以這都是烏托邦理論,沒有實際價值。

Hayagrīva
在美國,所有成功的烏托邦社群都有強大的宗教領袖。

Prabhupāda
必須有領袖,無論是宗教的還是非宗教的。每個人都有領袖。共產主義者有領袖,我們主 Krishna 意識的靈性主義者也有領袖。沒有領袖什麼也做不了。他們可能否定領導,否定權威,但否定權威的人,自己想成為權威。這是自然的。沒有領袖什麼也做不了。

Hayagrīva
這就是 B. F. Skinner 的結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