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stotle 亞里斯多德
Hayagrīva
……關於 Aristotle 的引述。 Aristotle 相信 神 通過物質表達自己,雖然他也認為 神 是超然的,與宇宙分離。
Prabhupāda
他一方面相信這個,另一方面又相信那個,那麼哪一個是正確的?
Hayagrīva
他不遵循 Plato 的「此地」與「彼地」的二元論。 Plato 明確區分物質宇宙與靈性宇宙,但 Aristotle 認為沒有這種明確區分,因為 神 通過物質表達自己。既然物質只是 神的能量之一,有限反映了無限。
Prabhupāda
那麼另一種能量是什麼?他知道嗎?
Hayagrīva
他不關心這個。他說,通過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我們可以了解一些關於 神的知識。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所以他的……
Prabhupāda
也許你能了解一些關於 神的知識。那麼你必須承認,你並不知道關於 神的全部。所以他們的知識是不完美的。我們的觀點是,我們從 神 那裡知道關於 神的全部,因此這知識是完美的。如 主 Krishna 在《博伽梵歌》第七章說,mayy āsakta-manāḥ pārtha yogaṁ yuñjan mad-āśrayaḥ。「如果你專注於對我的依戀,並通過瑜伽冥想,始終思考 主 Krishna,這就是 主 Krishna 意識。那麼你就能完全無疑地了解我。」所以,與其臆測 神,不如簡單地思考 神,這會幫助我們。要從黑暗中走出來,如果你通過一些建議或臆想來猜測太陽,這是一種知識。但如果你真正走出黑暗,看到太陽,那就是完整的知識。
Hayagrīva
現在……
Prabhupāda
這些西方哲學家,大多數在黑暗中思考陽光。但這不是了解太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走到陽光下,自己看,看陽光,看太陽。這就是了。
Hayagrīva
還有另一點。 Aristotle 說,不是物質對象試圖覺悟 神,如 Plato 所說,而是 神 通過物質對象覺悟自己。 神 以多樣和無限的方式做到這一點。所以 神 通過創造玫瑰、人類等可被物質感官感知的花或人,來實現玫瑰或人的潛能。因此,對 Aristotle 來說,這個世界比對 Plato 來說更真實。
Prabhupāda
如果 神 創造了物質世界和物質的多樣性,意味著祂完全知道如何完美地做事。這就是 神的完美。祂知道如何完美地、自然地做每一件事。就像我們每天的經驗,即使是一個小孩,當我們在神殿房間裡供奉蛋糕,小孩立刻拿起來放進嘴裡。雖然他還是個很小的嬰兒,不需要任何教育就知道拿蛋糕並怎麼處理,立刻放進嘴裡。所以這種自然的知識,就是 神的知識。祂完美地知道一切,當祂創造一朵玫瑰花時,一切都是完美的。這就是 神的…… 神 不是……祂不需要通過某種來源獲得知識。祂已經完全知道一切。這就是 神。所以祂不必通過物質來知道自己的能力。
Hayagrīva
Aristotle 會說,花是真實的,因為它的基礎是終極實相—— 神。
Prabhupāda
那…… 神 怎麼可能不知道? 祂擁有完全的知識。這就是 神。
Hayagrīva
Plato 會說,花是實相的影子,是實相的扭曲反映。那麼哪個觀點是……?
Prabhupāda
是的,當花在物質世界中……物質世界是靈性世界的扭曲反映。這是事實。我們有經驗,物質事物是被創造的,但在靈性世界,事物不是被創造的;它們已經在那裡,永恆存在。所以看起來 Aristotle 對靈性世界毫無了解。
Hayagrīva
Aristotle 定義 神 為純粹的形式、純粹的行動,且完全非物質的。祂是絕對的靈魂,是不動的推動者。
Prabhupāda
是的,祂是絕對的靈魂,這無疑,但為什麼祂需要通過物質世界來認識自己? 這是有缺陷的。
Hayagrīva
Aristotle 的 神 觀想自己。祂對世界本身沒有任何知識……
Prabhupāda
誰?
Hayagrīva
……本身。
Prabhupāda
誰沒有知識?
Hayagrīva
神。
Prabhupāda
那是什麼樣的 神? (笑)這是 Aristotle 的無知,他不知道 神 是什麼,卻在談論 神。這就是他的無知。
Hayagrīva
他還說, 神 無法回報祂接收到的愛。祂不愛或關心人類。
Prabhupāda
如果祂擁有完美的知識,為什麼不回報? 所以 神 是回報的。《博伽梵歌》中說,ye yathā māṁ prapadyante tāṁs tathaiva bhajāmy aham [Bg. 4.11]。我們對 神 的愛有多少,祂就以相應的合作回應。當我們完全臣服並全心投入愛的服務時,我們就能了解 神,祂的真實面貌。
Hayagrīva
Aristotle 認為愛是單向的。他說, 神 被宇宙中的一切所愛,祂吸引宇宙中的所有對象,因為一切都在朝向祂、渴望祂。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但沒有提到 神 作為人格,雖然他說祂是純粹的形式。這是像 Māyāvādīs 那樣想像的形式嗎?
Prabhupāda
是的。他有點 Māyāvāda 的傾向。這是他對 神 的不完美知識。因為他沒有從 神 那裡接受知識,他臆測,因此他的知識是不完美的。
Hayagrīva
Aristotle 對靈魂的信念改變了。他有三種靈魂觀念。一種是靈魂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另一種是身體是靈魂的工具,第三種是靈魂是身體的形式。
Prabhupāda
是的,這可以解釋。身體就像靈魂的衣服。所以我們的衣服是根據身體做的。裁縫根據身體的尺寸製作外套。所以外套有手,因為我們有手。外套、褲子有腿,因為我們有腿。所以這個身體只是靈魂的外套或襯衫。實際上靈魂有形式、形狀,當衣服與靈魂接觸時,它就有了形狀。
Hayagrīva
對 Plato 和 Aristotle 來說, 神 是通過理性認識的,而不是通過啟示或宗教體驗,不是通過神秘體驗……
Prabhupāda
那是胡說。你不能…… 神 是無限的。你有有限的看、聞、觸的能力。你所有的感官都是有限的,而 神 是無限的。所以你無法通過有限的感官活動了解 神。因此 神 是啟示。我們說,ataḥ śrī-kṛṣṇa-nāmādi na bhaved grāhyam indriyaiḥ [Cc. Madhya 17.136]。你不能通過臆測感官來了解。這是不可能的。當你投入祂的服務,祂會顯現自己。nāhaṁ prakāśaḥ sarvasya yoga-māyā-samāvṛtaḥ [Bg. 7.25]。 神 說:「我不會向所有人顯現。我被 yoga-māyā 覆蓋。」這是事實。所以除非 神 顯現自己……所以 神 不僅顯現,祂還親自降臨,大人物如 Vyāsadeva、Nārada、Śukadeva Gosvāmī,還有 ācāryas,如 Rāmānujācārya、Madhvācārya、Caitanya Mahāprabhu——這些偉大的學者和超然主義者——他們接受了 主 Krishna。所有經典都接受 主 Krishna。早在五千年前,當西方世界還沒有哲學時, 神 親自顯現,面對面。 Arjuna 見到了祂,接受了祂。同樣,其他偉人也接受了祂。所以 神 不是被臆測的,而是通過服務,當祂滿意時,祂會顯現自己。
Hayagrīva
Aristotle 非常強調理性。他說幸福取決於人的理性行為。理性行為是有德的方式。有德的方式是通過智慧洞察的方式。有控制感官的暗示,但沒有 bhakti。所以僅通過心智控制感官就能獲得幸福嗎?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成為人的過程。低等動物不知道這個過程。他們只忙於感官滿足——吃、睡、交配和防衛,這是他們的全部。但人類在適當指導下可以進行思考。就像 Aristotle 或 Plato 在思考,這是人的事業。但這種思考應由權威指導。否則,憑有限的感官思考數百萬年,也不可能了解 神 是什麼。
Hayagrīva
但對於幸福或 ānanda,bhakti、愛或 ānanda 不是必需的嗎?
Prabhupāda
ānanda 意味著…… 神 是完全的 ānanda,sac-cid-ānanda。祂是永恆的,sat;祂是靈性的;祂是 ānanda,幸福。所以除非與 神 接觸,沒有 ānanda 的問題。在《韋達》文獻中我們明白, 神 是所有快樂的源泉,無限的。所以當你與 神 接觸,你才能嚐到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所以物質快樂只是真實快樂的扭曲反映。真正的快樂只有在與 神 接觸時才可能。
Hayagrīva
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 Aristotle 寫道:「道德卓越與快樂和痛苦有關。快樂使我們做出卑劣或不光彩的行為,痛苦阻止我們做出高尚的行為。因此,」如 Plato 說,「人從小就必須被教育在正確的事物上感受到快樂和痛苦,這是正確的教育。」這與《韋達》的教育觀如何對應?
Prabhupāda
《韋達》的教育觀是,物質世界實際上沒有快樂,因為即使我們在物質世界中人為地安排所有快樂,突然間死亡來臨。那快樂在哪裡? 如果你安排了所有快樂,突然死亡降臨到你身上,快樂在哪裡? 所以首先,如果他們聰明,必須安排好能繼續享受他們創造的快樂。否則,快樂在哪裡? 那是失望。這正在發生。他們試圖通過發明許多東西來快樂,但因為他們被某種更高元素控制,隨時可能被踢出快樂平台。那快樂在哪裡? 因此結論應是:物質世界沒有快樂。如果有人在物質世界尋找快樂,就像動物在沙漠中尋找水。沙漠裡沒有水,只是幻象,他在為死亡做準備。因為他渴了,他在尋找水,但用錯誤的方式尋找。最終結果是他會渴死。
Hayagrīva
Aristotle 的最後一句話。在《政治學》中,他說:「身體的美麗可以被看見,而靈魂的美麗無法被看見。」這是真的嗎?
Prabhupāda
靈魂的美麗是真正的美麗,身體的美麗是表面的。不是每個身體都美麗。有許多身體很醜陋,也有許多身體很美麗。所以在物質層次,這種醜陋和美麗,都是人為的。但靈魂的美麗是真實的,不是人為的。所以除非我們看到至尊人格神首 主 Krishna 的美麗,我們無法真正知道什麼是美麗。因此奉獻者想看到 主 Krishna 的美麗,而不是物質世界的任何人為美麗。
Hayagrīva
這之間沒有對應。也就是說,美麗的身體不一定蘊含美麗的靈魂。沒有對應。
Prabhupāda
不,有對應,因為我們說物質世界是扭曲的反映。所以原本靈魂是美麗的,但在這裡美麗被遮蓋。但我們可以從物質的遮蓋中瞥見真實的美麗,但我們必須等待看到靈魂的美麗。這是真正的重點。
Hayagrīva
我讀到 Socrates 是個很醜的人,但他的靈魂非常美麗,人們被他的靈魂吸引。這是據說……
Prabhupāda
是的。例子可以是 quail,稱為 kokil,它很黑,像烏鴉。但當它發出聲音時,非常美麗,人們被吸引。所以身體的美麗是次要的。靈魂的美麗是主要的。所以就像一個無知的人,穿得很漂亮——只要他不說話,他就很美麗。一旦他說話,我們就能知道他的位置。所以外在的美麗不是真正的美麗。如果一個醜陋的人說話很美,他會吸引很多人;如果一個美麗的人說些胡話,沒人在乎他。所以真正的吸引力是不同的,人為的是不同的。
Hayagrīva
我想這就是關於 Aristotle 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