Śrī Brahma-saṁhitā, 詩節 34 1968年9月13日 舊金山
Prabhupāda
(唱) cintāmaṇi-prakara-sadmasu kalpa-vṛkṣa- lakṣāvṛteṣu surabhīr abhipālayantam lakṣmī-sahasra-śata-sambhrama-sevyamānaṁ 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唱!
Devotees
(唱)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Prabhupāda
(唱)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Devotees
(唱)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Prabhupāda
(唱)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Devotees
(唱)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Prabhupāda
這首對 Govinda 的祈禱來自《Śrī Brahma-saṁhitā》。這是非常古老的文獻,沒有人能說出它何時被講述,但據說這些詩節是由 Brahmā 撰寫的,當 Caitanya 遊歷南印度時,祂從一座寺廟中發現了這本手寫的書,然後傳給了祂的奉獻者。所以,這是一本非常權威的書。在這本書中,對 Krishna 的描述非常生動、詳盡。這裡描述了祂的居所、祂的活動、祂的形體,一切都寫得非常清楚。所以,這首詩節,它不是第一首詩節。這是第五章的第三十四首詩節。Cintāmaṇi-prakara-sadmasu kalpa-vṛkṣa-lakṣāvṛteṣu surabhīr abhipālayantam。那個地方,cintāmaṇi……Cintāmaṇi,是一種石頭。在超然世界中,就像我們在這裡的經驗,房子是用磚頭建的,那裡的房子是用 cintāmaṇi 石頭建成的。Cintāmaṇi 石頭……當然沒有確切的翻譯,但據說它像是觸碰石。觸碰石的意思是這種石頭如果觸碰鐵,就能將鐵變成金子。
所以,Krishna 的居所被描述為 cintāmaṇi-prakara-sadmasu。Prakara 意思是房子。Cintāmaṇi-prakara-sadmasu kalpa-vṛkṣa,還有那裡的樹是願望樹。什麼是願望樹?就像在這個物質世界中,一棵樹是用來提供特定的果實或花朵,但願望樹意味著無論你想要什麼,你都能立即從樹上得到。那被稱為 cintāmaṇi-prakara-sadmasu, kalpa-vṛkṣa。Kalpa 意味著隨你所願,隨你想要。Cintāmaṇi-prakara-sadmasu kalpa-vṛkṣa-lakṣāvṛteṣu。這樣的樹不是只有一棵。就像在你們國家,一旦你走出城市,會有成千上萬的樹,這些樹沒有果實也沒有花朵,只是用來當燃料或其他用途。但在那裡,有數百萬棵樹,它們全是願望樹。無論你想要什麼,它們立刻就能提供。樹會立即供應。Prakara-sadmasu kalpa-vṛkṣa-lakṣāvṛteṣu。而 surabhīr abhipālayantam。Krishna 以牧牛男孩的身份,忙於放牧牛群。什麼樣的牛?Surabhī。Surabhī 意味著這種牛能隨你心意提供牛奶,無論你想要多少,隨時都可以從這種牛身上擠出牛奶。無限量的牛奶供應,surabhīr abhipālayantam。Lakṣmī-sahasra-śata-sambhrama-sevyamānam,主被數百、數千位幸運女神以極大的尊敬和奉獻服侍著。那些 gopīs,你們在這裡看到這幅畫。那只是一個小小的樣本。但在超然王國中,主總是被數千位幸運女神以極大的敬意和奉獻服侍。這些幸運女神意味著她們極其美麗,一切都是完美的,這樣的居所、這樣的活動就是關於 Krishna 的描述。
cintāmaṇi-prakara-sadmasu kalpa-vṛkṣa- lakṣāvṛteṣu surabhīr abhipālayantam lakṣmī-sahasra-śata-sambhrama-sevyamānaṁ 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那位至尊人格神首,Govinda,Krishna,是最初之人。如《Vedānta-sūtra》中所說:「Brahman 是誰?Brahman 是什麼?絕對真理是什麼?」(中斷)
Devotees
(唱)…tam ahaṁ bhajāmi。
Prabhupāda
所以,描述是 Govinda 非常喜歡吹奏笛子,venum。Venum 意思是笛子。Veṇuṁ kvaṇantam aravinda-dalāyatākṣaṁ。祂的眼睛就像蓮花瓣。非常美麗的眼睛。Veṇuṁ kvaṇantam aravinda-dalāyatākṣaṁ barhāvataṁsam。祂喜歡頭上插著孔雀羽毛。所以你會發現 Krishna 總是戴著孔雀羽毛。祂戴著非常珍貴的頭盔,頭上的頭盔,但你會發現有一根孔雀羽毛。Barhāvataṁsam asitāmbuda-sundarāṅgam,祂的身體膚色是黑色的,就像新雲一樣。祂的膚色不是白的;祂是黑色的,Krishna,但祂是如此美麗,極具吸引力。在這裡,當然,在這個物質世界中,我們不喜歡黑色的;我們想要白皙的膚色。但 Krishna,最初之人,祂是黑色的,但不是這樣的黑色。Kandarpa-koti-kamaniya-visesa-sobham。祂的美麗超越了數百萬個 Cupid。你聽過 Cupid 的名字。他是一個非常迷人的、充滿愛的人,但這裡描述,kandarpa-koṭi-kamanīya-viśeṣa-śobhaṁ。如果你在一個地方聚集數百萬個 Cupid,仍然無法與 Krishna 的美麗相比,Krishna 是如此美麗。Kandarpa-koṭi-kamanīya-viśeṣa-śobhaṁ。Veṇuṁ kvaṇantam,總是在吹奏笛子。(唱) veṇuṁ kvaṇantam aravinda-dalāyatākṣaṁ barhāvataṁsam asitāmbuda-sundarāṅgam kandarpa-koṭi-kamanīya-viśeṣa-śobhaṁ 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Devotees
(唱)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Prabhupāda
(唱)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Devotees
(唱)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Prabhupāda
所以,試想 Krishna 意識者的地位。每個人都崇拜某個東西。有人崇拜他的妻子,有人崇拜他的丈夫,有人崇拜國家的領袖,有人崇拜某個東西、某個東西、某個東西。如果有人什麼也沒有,那麼有人就崇拜狗、崇拜貓。但我們崇拜最初之人,Krishna。看看我們的地位。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我們不是在奉承普通的事物。我們抓住了最初的。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為什麼不呢?祂是如此……
Devotees
(同時熱情喊道)Jaya, hari bol!
Prabhupāda
祂是如此美麗。(笑聲)Kandarpa-koṭi-kamanīya-viśeṣa-śobhaṁ。並且通過吹奏祂的笛子,優美的笛子,召喚我們。當祂吹奏笛子時,所有的 gopīs 都會放棄她們所有的家庭職責,一切,然後奔向 Krishna、Krishna。她們的父親、兄弟、丈夫會喊道:「你們要去哪裡?這是大半夜!」(笑聲)「不,我們要去 Krishna 那裡。」
Devotees
(笑聲)Jaya, hari bol!
Prabhupāda
所以,Krishna 是如此美好。只是為了吸引我們,你想要愛,在 Vṛndāvana,祂出現在 Vṛndāvana,並展示祂的 līlā,祂的活動,只是為了吸引我們。多麼可愛的對象!你試圖找到某個可愛的東西。你感到挫敗。這裡有完整的東西,如果你愛,你會變得完整。而這個 Govinda 只需愛就能獲得。你不需要任何其他資格。祂是如此偉大,祂是至尊人格神首,祂是一切的主人,但祂向你要求什麼?在《博伽梵歌》中祂說,patraṁ puṣpaṁ phalaṁ toyaṁ yo me bhaktyā prayacchati [Bg. 9.26]。我們可以用一朵小花、一點水果、一點水來崇拜 Krishna,僅此而已。這是多麼通用的!一朵小花、一點水果、一點水,任何窮人都能收集。你不需要賺數千美元來崇拜 Krishna。為什麼 Krishna 會要求你捐獻美元,或數百萬盧比?不。祂自己是完整的。祂擁有一切,完整。所以祂不是乞丐。但祂是乞丐。在什麼意義上?祂在乞求你的愛。因此祂說,patraṁ puṣpaṁ phalaṁ toyaṁ yo me bhaktyā prayacchati。祂不是向你要一朵小花、一點水果,但 Krishna 說:「如果要給我什麼,請試著給我一點東西,因為那是愛的象徵。你從我這裡拿走那麼多東西。我供應你光,我供應你空氣,我供應你水,我供應你生命、食物,一切。你不能為我回報一點東西嗎?我只向你要一點水、一朵小花、一片葉子。」所以,祂想要什麼?祂只想要 yo me bhaktyā prayacchati。祂只想要 bhakti,或愛,純粹的愛。Yo me bhaktyā prayacchati tad ahaṁ bhakty-upahṛtam aśnāmi prayatātmanaḥ。因為奉獻者是 Krishna 的愛人,帶著愛和奉獻奉上這些東西,所以 Krishna 說,aham aśnāmi:「我接受並吃下它。」
Devotees
Jaya, hari bol!
Prabhupāda
所以 Krishna 的崇拜不是什麼昂貴的事情。你只需要決定:「我只愛 Krishna。」如果你只愛 Krishna,那麼你實際上會愛一切。如果你愛……因為你在愛根源。就像如果你給你的胃提供食物,那麼你就為你身體的所有部分提供了食物。這是方法。《聖典博伽瓦譚》描述了這個方法。 yathā taror mūla-niṣecanena tṛpyanti tat-skandha-bhujopaśākhāḥ prāṇopahārāc ca yathendriyāṇāṁ tatha (iva) sarvārhaṇam acyutejyā [SB 4.31.14] 就像,taror mūla-niṣecanena,如果你給樹的根部澆水,水立刻傳到樹枝、葉子、花朵、果實——到處。每个人都知道。这是科学的。但如果你給一片葉子或一千片葉子澆水,並不意味著其他葉子也能得到好處。所以,現在人們被人間福祉活動所吸引。哦,他們能做什麼人間福祉活動?這不在你的能力範圍內。你可以做一些,但非常有限。有生命體,不僅僅是人類。有八百四十萬種生命體,而人類生命體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他們只有四十萬種。其餘的生命體有八百萬。這不難理解。如果你在舊金山市做生命體的普查,居住在這個城市的人類的數量,與鳥類、野獸、水生動物、螞蟻和其他許多生命體相比,會是非常少的一部分。所以,假設你服務了一部分人類生命體,那服務的價值是什麼?那服務的價值是什麼?
因此,《聖典博伽瓦譚》說,就像給樹的根部澆水,你可以服務樹的所有葉子、花朵、樹枝和一切,就像給你的胃提供食物,你可以服務你身體的所有肢體,同樣,只需愛 Krishna,你就能學會如何愛每個人。如果你不愛 Krishna,而愛整個宇宙,那仍然是不完美的。不完美的。因為我們不愛 Krishna,所以我們是宗派的。就像,以你們的國家為例,或者任何國家,無所謂。我舉例,不是攻擊任何人,我只是舉例。你愛你的國民。這很好,但為什麼不愛你國家的牛?它們也是生命體。它們也出生在這個國家。它們沒有生存的權利嗎?哦,你知道在論證、邏輯上,你會接受,「是的。」但因為我們不愛 Krishna,所以有偏見,一部分生命體應該被愛,另一部分生命體應該被送往屠宰場。為什麼有這個缺陷?這個缺陷是由於你缺乏與 Krishna 的愛的關係。一旦你試著愛 Krishna,你會看到,「哦,牛是我的兄弟,哦,黑人是我的兄弟,白人是我的兄弟,螞蟻是我的兄弟,狗是我的兄弟,樹是我的兄弟,每個都是我的兄弟。」這是真正的普世兄弟情。如果只是空談普世兄弟情,而不愛 Krishna,哈哈,那是無用的。(笑聲)那是無用的。因此,實際上正在發生。他們宣揚和平與繁榮,但他們在聯合國爭吵。和平在哪裡?繁榮在哪裡?因為缺乏對 Krishna 的愛。
因此,這 Krishna 意識對人類社會是非常迫切的需要。他們應該學會如何愛 Krishna。然後一切都會很容易調整。這不是烏托邦理論;這是實際的。有很多例子,那些遵循我們社會的學生,問問他們如何愛他人,如何愛每個人,因為他們試著愛 Krishna。所以 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因此我們的過程是,試著愛最初之人。一旦你成為愛的專家……你會在我們的《Back to Godhead》中看到一幅畫,一個獵人,在接受 Krishna 意識啟迪後,甚至愛螞蟻。那些看過我們 Krishna 圖片的人。你們這裡有《Back to Godhead》嗎?你可以展示圖片嗎?
故事是這樣的,一個獵人在森林中殺死了許多動物,因為獵人的工作就是殺戮。所以,我簡單地說。你會在最近出版的《Back to Godhead》中找到這個故事和圖片。Nārada,因為他是 Vaiṣṇava,他是 Krishna 的愛人,當他經過森林中的小路時,看到許多半死的動物在痛苦中掙扎。所以,他非常仁慈。「哦,誰做了這些惡作劇,這些可憐的動物?」於是他找到了那個獵人,去了那裡。獵人問他:「哦,你為什麼干擾我的生意?」Nārada 說:「親愛的獵人,我來向你乞求一些東西。」獵人想:「這個乞丐是來要東西的,可能是來向我要一些皮革,鹿皮或虎皮。」所以他說:「好吧,請讓我做我的生意。我會給你皮革,隨你想要什麼。」Nārada 說:「不,不,我不想要你的任何東西。我來請求你一件事。」「那是什麼?」「如果你要殺動物,為什麼不一次殺死?為什麼半殺,讓它們如此痛苦?」他說:「哦,我是這樣受教育的。我父親就是這樣訓練我殺動物的。我以此為樂。」Nārada 說:「所以我的請求是,如果你想殺動物,請立刻殺死它們。不要半殺。這是非常大的罪。」然後他問:「罪是什麼?」他說:「你殺了這麼多動物,你在累積罪。」然後他解釋了一切,獵人變得有些軟化,問道:「如何擺脫這些罪行?」Nārada 說:「如果你遵循我的指示,你可以從這些罪行中解脫。」「那我要做什麼?」他說:「首先把你的弓折斷,然後我會告訴你。」「哦,如果我折斷我的弓,我的生意工具就沒了。」「不,不用害怕。」「那我怎麼吃飯?」「哦,我會給你送食物。」於是他同意:「如果你解決我的食物問題,我就聽你的。」於是獵人和他的妻子跟著 Nārada 去了,Nārada 在恒河邊的 Prayāga 為他們安排了一個地方,他說:「你們在這裡坐下來,唱誦 Hare Kṛṣṇa。我會送你們需要的所有食物。」「好的,先生,別忘了(笑聲),因為我已經放棄了我的生意。」(笑聲)
第二天,村裡傳開了,說獵人變成了 Vaiṣṇava,一個光頭的男孩(笑聲),Vaiṣṇava。(笑聲)在印度,有個習俗,如果有人去寺廟或拜訪聖人,特別是女士們,會帶一把穀物,至少一掌的量,來捐獻。所以,十個、二十個、五十個人來了,就足夠寺廟管理者的需要。這是印度的制度。現在印度仍有數百、數千座寺廟,印度被認為是貧困的,但這些寺廟仍然由人們從他們的一點食物中維持。他們捐獻。如果一個 sannyāsī 去到戶主家,絕不會被拒絕。至少會給他一點米、一點麵粉。這是制度。所以,很多人來看他們,怎麼變成了 Vaiṣṇava,聖人,捐獻了,有人給麵粉,有人給豆子,有人給米,有人給水果。「哦,」他們想。「哦,Nārada 為什麼送這麼多?我們只有兩個人,夫妻倆,他每天送來的食物超過二十個人的量。」所以,他確信:「如果我唱誦 Hare Kṛṣṇa,我不會挨餓。Nārada 會送來一切。」
於是,通過唱誦,他們在靈性上變得非常進步。有一天,Nārada 對他的朋友 Parvata 說:「親愛的 Parvata,我在 Prayāga 有個弟子。他原本是獵人,我啟迪他唱誦 Hare Kṛṣṇa。我們去看看他怎麼樣了。」兩個朋友去了那裡,按習俗,弟子看到靈性導師,應立即頂禮膜拜,熱情接待。所以當他從遠處去迎接 Nārada 時,他看到腳下有些螞蟻,他試著把牠們移開,以免牠們被踩死……(中斷)
Prabhupāda
(唱)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Devotees
(唱)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Prabhupāda
謝謝。
Devotees
Jaya。(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