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e Comte 孔德 哲學討論
Hayagrīva
……法國人,他被稱為實證主義者。他認為實證主義調和了心靈與理智。他認為神學僅涉及心靈或情感,哲學僅涉及理智,而實證主義則調和了這兩者。他寫道:「實證主義比神學更有效率,同時終結了長久以來存在於理智與心靈之間的分裂。實證主義的基本教義是心靈優於理智,這在政治與哲學上同等重要。當說理智應從屬於心靈時,意思是理智應專注於心靈提出的問題,其最終目的是滿足我們的各種需求。」這指的是物質需求以及精神需求。
Prabhupāda
我們從《博伽梵歌》中得知,粗略的理解是感官,更精細的理解是心靈,再更精細的是理智,然後是靈魂。靈魂是一切活動的原始基礎。所以它變得越來越粗糙,當靈魂在感官和身體的層面上行動時,這些是粗糙的活動。我們的計算是,身體的粗糙活動,然後是心靈的微妙活動,再來是理智的更微妙活動,然後是靈性層面。這也以另一種方式表達:pratyakṣa, parokṣa, aparokṣa, adhokṣaja, aprākṛta。這些是知識的不同階段。直接感知是 pratyakṣa;然後是從他人那裡獲得知識,parokṣa;再進一步是 aparokṣa,韋達知識;然後是 adhokṣaja,超越心靈和感官的經驗;最後是 aprākṛta,超然的靈性層面。這些是知識的不同階段和生命形式的更微妙理解。
Hayagrīva
他說:「即使是太陽系的法則也遠非完美。自然經濟的不完美成為我們所有能力——道德、理智或實際——的強大刺激。這裡有許多痛苦,通過明智且持續的努力結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換句話說,人類可以改善自然。「那些明智地展望社會未來的人會覺得,人類無畏且不自誇地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在一定限度內——比舊有的天意信仰更令人滿足,因為後者意味著我們保持被動。」所以他認為人類改善自然比被動地相信神更好。
Prabhupāda
所以他不相信神?沒有神的信仰?對吧?我們的觀點不同:神是一切的終極決定者。這叫做 daiva-netreṇa。祂可能通過不同的代理人行動,但最終決定由祂做出。祂坐在每個人的心中,作為見證者觀察個體靈魂的活動,給予許可。沒有神的許可,沒有人能行動。所以祂也給予智慧,祂是遺忘的原因。記憶和遺忘這兩件事都來自神。如果祂讓他處於遺忘狀態,他就無法記住;如果祂賦予他記憶的能力,他就能記住很久以前的活動。所以最終,神是最終的指導者。這是我們的觀念。人類無法保持獨立。Prakṛteḥ kriyamāṇāni guṇaiḥ karmāṇi sarvaśaḥ [Bg. 3.27]。一切都是在三種物質模式的推動下進行,而最終的支配者是超靈,或至尊人格神首在祂的局部化身,存在於每個活著實體的心中,甚至在原子中,祂是最高的指導者。
Hayagrīva
他說:「宇宙不應為了自身而研究,而是為了人類,或者說為了全人類。為了任何其他目的而研究不僅是不道德的,也是極其非理性的。」這是古老的希臘智者立場,即人是萬物的尺度。
Prabhupāda
所以人類應當好奇地探究絕對真理,athāto brahma jijñāsā。人類的智慧是用來尋找一切的終極來源。這是智慧。他還說了什麼?
Hayagrīva
「為了任何其他目的而研究不僅是不道德的,也是極其非理性的。」為了除人類福祉之外的任何其他目的研究宇宙。
Prabhupāda
人類的福祉取決於研究宇宙的自然嗎?他怎麼說?
Hayagrīva
研究宇宙的目的是改善自然,改善人類在自然中的處境。改善人類的命運。
Prabhupāda
怎麼改善?就我們而言,任何活著的存在都註定有某種幸福與痛苦的處境。憑藉他過去的活動,他得到特定的身體,註定要受苦或享受。這無法改變。你可以稱之為宿命或命運——每個人都有命運——這無法改變。他的智慧只能改變他與神的關係。他現在的處境是忘記了神以及他與神的關係。所以這種忘記的狀態可以改變,而人類生命的目的是為了這個。所以改善經濟條件或其他條件,這已經固定好了。無法改變。這在《聖典博伽瓦譚》中得到確認:他在創造自己的命運。就像俗話說:「人是他自己命運的建築師。」命運無法改變。它是固定的。Tasyaiva hetoḥ prayateta kovido [SB 1.5.18]。任何聰明且有智慧的人應當知道,命運無法改變,但他可以改變他與神的關係的立場。目前他忘記了自己的關係,但通過良好的交往、韋達知識、訓練,他可以改變自己的立場,這樣他也能改善或改變自己的命運。Karmāṇi nirdahati kintu ca bhakti-bhājām [Bs. 5.54]。一個人通過投入奉獻服務,可以改變他的命運。否則,命運非常強大,無法改變。
Hayagrīva
他區分了無神論和實證主義。他說:「無神論,即使從理智的角度來看,也是一種非常不完美的解放形式,因為它的傾向是無限期延長形而上學階段,繼續尋找神學問題的新解決方案,而不是因為這些研究的完全無用而將其搁置。簡單來說,無神論仍然關注‘為什麼’,而不是‘如何’,而真正的實證主義關注‘如何’,而不是‘為什麼’。」換句話說,他認為宗教本身最好被搁置,因為宗教問題基本上是幼稚的,永遠無法回答。所以他拒絕無神論,因為無神論者「關注神學問題,卻拒絕唯一適當的處理方法。」對他來說,唯一適當的方法是完全忘記這些問題。
Prabhupāda
那他怎麼能忘記?無神論能幫助任何人改善他的處境嗎?就像死亡。無神論者如果不相信神,而神以死亡的形式來到他面前,他怎麼能對抗?他是無力對抗的。我們從《博伽梵歌》中得知,死亡對無神論者來說就是神。無神論者不相信神,但神以死亡的形式來到他面前,向他證明:「我就在這裡。」所以無神論者怎麼能避免?通過無神論的推測,他怎麼能改善現在的處境?無神論者怎麼能獨立?這是不可能的。
Hayagrīva
他的哲學是完全的唯物主義。他說:「一個在物質上沒有努力改善自己的國家,對精神或道德的進步也會缺乏興趣。」
Prabhupāda
物質進步的標準並不固定。一個在物質存在中的人,可能對某種生活條件感到滿足。另一個人對這個位置不滿意;他想要不同的生活標準。所以問題是:「物質生活的標準是什麼?」就我們的韋達文明而言,物質需求是存在的——吃、睡、交配和防衛。這些是物質需求,在動物界或人類界中都同樣可見——無處不在。這只是心智標準的提升,但標準不同。所以物質生活方式的實際標準是什麼?這是問題。
Hayagrīva
他認為比 vaiśya(商人)或 kṣatriya(管理者)更重要的是,引領實證主義的人將是勞動者,或 śūdra。他說:「勞動者的職業顯然比中產階級的職業更利於哲學思考,因為它們不那麼耗神,即使在勞動時間內也能進行連續思考。」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在工作時,他可以思考哲學問題,因為他不需要像商人或 kṣatriya 那樣使用心智。
Prabhupāda
他用了 kṣatriya、brāhmaṇa 這些詞嗎?
Hayagrīva
哦,不,是我在用這些詞。
Prabhupāda
哦。
Hayagrīva
他說的是勞動者。
Prabhupāda
嗯。
Hayagrīva
在這方面,他大大影響了馬克思,特別是他對勞動者價值的信念。
Prabhupāda
但就我們所見,即使是勞動者也需要一個指導者。在當前的共產主義社會中,有勞動者和管理階級。所以一旦你需要接受管理者,僅僅是勞動者並不能幫助我們。必須有管理者。否則,勞動者如何能有系統地從事工作?
Hayagrīva
他相信成立勞動者俱樂部,專注於實證主義的哲學。他寫道:「俱樂部的真正意圖是作為舊時代教會的臨時替代品。」他特別指的是天主教會;他是法國人。「或者說,勞動者要為新的崇拜形式——人類崇拜——的宗教建築鋪路。」
Prabhupāda
什麼是人類?勞動者不知道……
Hayagrīva
人類是全體人類。
Prabhupāda
全體人類要做什麼?
Hayagrīva
他說的人類崇拜,是勞動者將引領或引入的……
Prabhupāda
這些概念不太清楚。人類是什麼意思?提供人類的需求?還是什麼?
Hayagrīva
嗯,對他來說,人類就是所有人。
Prabhupāda
所有人已經存在。所以「所有人」、「人類」是什麼意思?
Hayagrīva
全體人類。
Prabhupāda
好吧,全體人類,但人類是什麼?人類是某些活動?還是僅僅將整個人類集合起來就是人類?
Hayagrīva
所有人類集合起來。
Prabhupāda
嗯。所以所有人類集合起來,但每個人都有些個性。即使你把全人類集合起來,個性怎麼會相同?這是不可能的。
Hayagrīva
嗯,這也是共產主義的主張……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所有人在與國家的關係上基本相同。
Prabhupāda
是的,他們在國家法律之下,但他們的思考、感覺、意願不受國家控制。一個人可能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另一個人以他的方式思考。心理上的思考、感覺、意願怎麼能統一?作為人類,他有兩隻手、兩條腿、一個頭,這沒錯。但大腦的運作、心靈的思考與感覺,都是不同的。他們的每一個活動……我想吃某種東西;你想吃另一種東西。Āpan ruci khāo,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口味吃東西。這些東西怎麼能調整,集合整個人類?這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別口味。你怎麼能讓他們同步?什麼叫同步?
Hayagrīva
調和全人類。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不可能的。
Hayagrīva
沒有人會完全同意。沒有人完全一致。
Prabhupāda
這是不可能的。
Hayagrīva
但他認為實證主義……
Prabhupāda
實證主義,我們可以理解,每個人都吃飯。所以他們必須吃飯。這是積極的。每個人都睡覺;他必須睡覺。但在思考、感覺、意願上,甚至在吃飯、睡覺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味、自己的方式。所以這些東西怎麼能調整?如果你強迫他們「你必須吃這些東西」,那會引起不滿。
Hayagrīva
你在馬克思的討論中提到過這個。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他認為……當 Comte 寫作時,共產主義還處於萌芽狀態,剛剛在一個名叫 Feuerbach 的哲學家影響下開始形成,他認為共產主義和實證主義可以攜手合作。他說:「實證主義無需害怕共產主義。相反,大多數勞動階級的共產主義者可能會接受它。」
Prabhupāda
勞動階級?只有勞動階級?那為什麼有管理階級?如果他們想要無階級,只有勞動階級,那為什麼需要指導和獨裁?為什麼需要這些東西?
Hayagrīva
無產階級的獨裁。這是新觀念。
Prabhupāda
任何地方,有人工作,有人……就像在我們的身體中,手在工作,腿在工作,但大腦在指揮。這是自然的。沒有有經驗的人的指導,勞動階級怎麼能工作?
Hayagrīva
關於男人和女人的特質,Comte 認為女性在體力、智力和實際上不如男性,但她在善良和愛方面超越男性。他寫道:「在所有力量上,無論是體力、智力還是實際,男性無疑超越女性,這符合動物界普遍的法則。如果只有愛這件事要做,女性將是至高無上的。」
Prabhupāda
嗯?那又如何?
Hayagrīva
這是真的嗎?
Prabhupāda
這是男人和女人的自然區別,所以怎麼能改變?女人有特定的活動,男人有特定的活動。所以這怎麼能改變?如果人為改變,它無法改變。就像女人會懷孕,男人不會懷孕。這怎麼能改變?
Hayagrīva
嗯,他從這得出結論,女性因被愛主導,在道德上優於男性。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他認為女性,或所有女性,是他所說的「人類的自然女祭司。她以最純粹的形式體現了我們本性統一所依賴的愛的原則。」所以女性幾乎像 brāhmaṇas,作為女祭司或負責人類的宗教,因為她被心靈主導。
Prabhupāda
這些都是想像。當女人被誤導時,她會變得危險。沒有愛的問題。但根據韋達的生活觀念,女人和孩子處於同一水平,男人應給予她們保護。在童年,保護來自父親;在青年,保護來自丈夫;在老年,保護來自成年的兒子。所以她們永遠不應被給予獨立。應給予她們保護,她們對父親、丈夫或孩子的自然愛會順利成長,這將建立男人與女人的幸福關係,兩人能合作執行真正的功能——靈性生活。女人被稱為男人的更好一半,如果她照顧男人的舒適,男人在外工作並照顧她的舒適,兩人都會滿足,靈性生活會進展。女人有特定的職責;男人有……男人適合努力工作,女人適合家庭的舒適與愛。所以如果兩人在各自的職責上接受適當的訓練,這種男人與女人的結合將幫助他們在靈性生活中進展。
Hayagrīva
Comte 認為愛神總是干擾男人對女人的愛。他說:「愛神與愛我們的同胞是不一致的,騎士愛他的女士勝過愛神是不虔誠的。因此,人類本性中最美好的情感被宗教信仰壓抑。所以女性對延續舊的宗教系統其實不感興趣。」
Prabhupāda
一般來說,女人對舒適的家庭生活感興趣。這是女人的本性。她們對靈性進展或興趣不大。但如果男人有興趣,女人作為母親、妻子或女兒幫助男人,女人保持從屬,男人進行靈性進展,女人幫助男人,兩人都能取得靈性進展。或者女人不為靈性提升工作,因為她幫助男人,她會分享靈性的益處。
Hayagrīva
他設想女人的角色是男人的伴侶。他說:「實證主義首先將女人視為男人的伴侶,不考慮她的母親職責。」這種友誼或伴侶關係以性為基礎。他說:「婚姻結合成為友誼的完美理想,但比友誼更美好,因為雙方互相擁有。對於完美的友誼,性別差異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排除了競爭的可能性。」所以他認為,男人之間幾乎沒有真正的友誼,因為沒有性的基礎,性是男女之間友誼的基礎。
Prabhupāda
嗯。所以女人,性,有性的需求和身體的需求。所以女人不僅給男人性愉悅,還應為男人準備美味的食物。男人在外辛苦工作,當他回到家,如果妻子提供美味的食物和舒適的環境,然後通過性滿足他,兩人都會非常滿足,這是實際的經驗。所以在辛苦工作後,男人回到家,如果發現美味的食物,吃得滿意,然後女人通過性給予滿足,兩人都會完全滿足,然後他們可以改善他們的真正事業——靈性理解,因為人類生命是用來在靈性理解上進展的。首先他們必須知道,靈魂是物質生活的基礎,身體建立在靈魂之上,身體內有靈魂。男人和女人都需要這種理解。雖然女人較不聰明,但在丈夫的幫助下,她可以變得聰明。我們在 Kapiladeva 的教導中看到這一點。Kapiladeva 是 Devahūti 的兒子,他在教導母親。所以女人,無論作為女兒、妻子還是母親,保持從屬,從男人——父親、丈夫或兒子——那裡獲得知識,這樣的生活會得到提升。我們在《布蘭那》中也看到,Śiva 主和 Pārvatī 的婚姻生活中,Pārvatī 總是在提問,Śiva 主在回答。這樣女人得到提升,女人提供舌頭、胃和生殖器的舒適,通過這種合作生活,兩人在靈性生活中進展。
Hayagrīva
他認為在實證主義的初期階段,女人應扮演神的角色。他說:「從童年起,我們每個人都應被教導將女性視為人類幸福和進步的主要來源,無論在公共生活還是私人生活中。簡單來說,男人將向女人跪拜,僅向女人。當女性崇拜形成更系統的形式時,它將因其自身的價值而被重視,作為幸福和道德成長的新工具。女性崇拜滿足了這一條件,遠比崇拜神更有效。」
Prabhupāda
崇拜男人、女人。
Hayagrīva
是的。
Prabhupāda
是的,給予女人保護。這不是真正的崇拜,而是讓她舒適地生活,這是男人的責任。但將女人當作神來崇拜,這不是很好的提議。那樣男人會被女人支配。崇拜神是專為神保留的,不是給其他人。但男人與女人之間的合作,為了崇拜神,這是必要的。不是女人應被當作神崇拜,或男人應被當作神崇拜。但有時這種感情被強調,你把他當作神,或把她當作神,這是感性的。但神與男人或女人不同。兩者都是活著的實體,都應崇拜神。就像有時在韋達觀念中,妻子被認為是 dharma-patnī,宗教的妻子,意味著妻子幫助丈夫在宗教生活中。這在印度教家庭中仍然存在:男人在崇拜神像,女人幫助準備神像崇拜的用具,幫助丈夫讓他能立即進入神像房間舒適地崇拜。所以女人應始終從事協助男人在宗教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中。這是婚姻生活的真正益處。但如果女人不同意男人,男人將女人當作僕人,這不好。男人應給予女人所有保護,女人應給予男人所有服務。這是韋達生活方式設想的理想家庭生活。
Hayagrīva
Comte 認為崇拜女人是為崇拜全人類做準備。他說:「在私人開始並隨後公開慶祝的女性崇拜,對男人來說是必要的,以準備他有效地崇拜人類。」並且「只有人才是至高存在。然而,不應認為新的至高存在像舊的一樣,只是我們抽象能力的結果。真正的存在只能歸於人類。」
Prabhupāda
這是什麼想法?
Hayagrīva
他想廢除天主教,設立人類崇拜,或人的崇拜。他說其他一切都是抽象、推測,只有人才是真正的存在。無神論。
Prabhupāda
人是存在?
Hayagrīva
人唯一的存在。
Prabhupāda
那麼?沒有其他人?動物呢?人唯一的存在,動物呢?它們也是……
Hayagrīva
他似乎不考慮動物。
Prabhupāda
那動物的地位是什麼?它們也是活著的實體。
Hayagrīva
動物對他來說是從屬於人的。
Prabhupāda
所以……
Hayagrīva
如果人類是至高存在……
Prabhupāda
我們無法理解他說的「至高存在」和「人類」是什麼意思。至高存在是神。人類也是神?還是他說的「人類」是什麼意思?人類的明確含義是什麼?
Hayagrīva
全人類,所有人。
Prabhupāda
全人類?有數百萬的人。所以不崇拜神,你可以崇拜數百萬的人。這可能嗎?
Hayagrīva
他一定是泛指人類。
Prabhupāda
好吧,但你怎麼能服務人類?假如我服務一個人,這算崇拜人類嗎?如果不算,你怎麼能同時或在你的一生中崇拜數百萬人?這怎麼可能?
Hayagrīva
嗯,他認為人類崇拜可以系統化,就像崇拜神一樣,他甚至設計了一個日曆,專門用來崇拜著名的已故人物,他認為教會可以暫時作為舉行這些儀式的地方。他說:「為服務神而建的建築可以暫時用於人類崇拜,就像基督教崇拜最初在異教神廟中進行,隨著它們逐漸被廢棄。」
Prabhupāda
是的,除非一個人完全理解神,否則他無法堅持崇拜的方式。我們在洛杉磯有實際經驗,我們買下了那個教會,因為它完全不運作。他們計劃了主日學等等,但不知為何失敗了。沒有人來教會。最後它賣給了我們。現在同樣的教會在那裡,同樣的美國人在那裡,但現在我們的 Rādhā-Kṛṣṇa 寺廟總是人滿為患。原因是什麼?同樣的教會,同樣的人,但以前沒有人來,所以教會賣給了我們。現在它總是滿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僅僅宗教情感、在教會聚集,不會幫助我們,除非有靈性生活,基於哲學和對人生目標的充分理解。這才會使宗教完美;否則不行。
Hayagrīva
這是他的結論,也是最後一點。他說:「實證崇拜的全部效果將使人清楚地感覺到,基於人類之愛的綜合遠比基於神之愛的綜合在各方面都更優越。」換句話說,愛人類比愛神,或所謂的神,更優越。
Prabhupāda
愛人類意味著提升人類對人生真正目標的理解。如果人類或整個人類社會被保持在黑暗中,不知道人生的目標,這不是服務人類,而是讓他們留在黑暗中。但用知識啟發他們,最終的知識是理解神以及我們與神的關係,以及在這種關係中的活動,這是真正的人道工作。否則,如果讓人類停留在黑暗中,只在吃、睡、交配和防衛的範圍內,這是讓他們停留在動物的氛圍中。但教導人類真正的知識,他不是這個身體,他是靈魂,靈魂在身體內,靈魂的本性、靈魂的需要、靈魂的目標——如果真正著手啟發人類,這是對人類的真正服務。讓他們停留在動物的傾向中,這不是對人類的服務。
Hayagrīva
這是 Comte 的結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