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教育家的房間對話 1973年7月11日 倫敦
訪客 (1) (年輕英國女性): 那有什麼意義?
Prabhupāda: Ṭhākura,他們屬於 kṣatriya 階級。婆羅門……根據韋達的觀念,有四個階級:婆羅門、kṣatriya、vaiśya 和 śūdra。僅次於婆羅門的是 kṣatriya。所以這個 Ṭhākura 頭銜是給予 kṣatriya 階級的,管理階級。是的。(停頓,Prabhupāda 低聲念誦 japa)所以在你們的圖書館裡有沒有我們的書?不是全部的書?
訪客 (2) (年輕英國男性): 嗯,不是全部。我們沒有空間存放所有書。
Prabhupāda: 嗯。(停頓)那麼你們知道一些關於我們運動的事情嗎?
訪客 (2): 是的。
Prabhupāda: 你也知道?
訪客 (1): 不。
Prabhupāda: 不知道?
訪客 (1): 不,我是作為一個基督徒來的,什麼也不知道。我現在仍然真的什麼也不知道。
Prabhupāda: 我們的運動是為了喚醒對神的意識。就像一個人正在睡覺,他有個早上六點的約會,但他還在睡。所以有人試圖叫醒他:「起來,起來!你有這個約會。你得……」我們的運動就是這樣。人類社會正在沉睡。我們試圖喚醒他們:「起來!起來!你有這個約會。」這就是我們的事業。這不是我們自創的事業,韋達文獻中說:uttiṣṭha jāgratā prāpta-varān nibodhata。「現在你要醒來。」「現在」意味著「你已經獲得了這個人的身體。你現在可以醒來。」在動物形態的生命中沒有這種可能性。因此,在人的生命形態中,人應該覺悟到 Krishna 意識,或對神的意識。如果他繼續沉睡,他就失去了他的事業。這是我們的使命,喚醒他。當一個人睡著時,如何喚醒他?僅僅通過聲音的振動。沉睡的人只能通過這種方式被喚醒,讓聲音進入耳朵。沒有其他方法。他在睡覺。如果你拿根棍子給他看說:「如果你不起來,我就打你,」那是沒用的。因為他在睡覺。如果你說……很多其他感官……都不會有反應。但只有通過耳朵,如果你喊:「請起來!請起來!現在是你的時間,」那會起作用。所以我們的做法是強迫他聽到。然後他會被喚醒,通過聆聽。因此韋達文獻被稱為 śruti。Śruti 意味著必須通過聆聽來接受。你可能沒受過教育。沒關係。只要你從正確的來源聽到,你就能獲得正確的知識。無需教育。僅僅通過聆聽。
訪客 (1): 你們教導你們的孩子,對吧?
Prabhupāda: 是的,我所有的弟子都受教導。
訪客 (1): 不,我不是指弟子。我是指小孩子,小的那些。
Prabhupāda: 哦,是的。我們也有兒童學校。
訪客 (1): 他們能理解,對吧?
Prabhupāda: 每個人都能理解。因為聽力是存在的。每個人,甚至是孩子,聽到 Hare Krishna 曼陀羅後,他會拍手,他會跳舞,他會加入。這是實際的。我們見過。小孩子,比如四五個月大,在母親的懷裡,他也會動,會拍手。所以這也是一種瑜伽系統,bhakti-yoga。這種方式如此實際,即使是小孩子也能參與,無需高深的知識。通用的。通用的。甚至有時連狗也會參與。我們有實際的經驗。他們不願離開我們。是的,我見過。
奉獻者: 我也見過。
Prabhupāda: 是的。他們喜歡這種唱誦和跳舞。所以我們的任務是喚醒沉睡的人。沉睡的人意味著當你睡覺時,你沒有知識。如果有人要殺你,你無法保護自己。沉睡,這就是沉睡階段,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就是所謂的沉睡階段。即使你所謂的醒著,如果你不知道生命的價值,那是沉睡階段。那是沉睡階段。所以在這種沉睡階段,我們試圖喚醒人類社會。一個人,一個人類,可能在物質上很有資格,但如果他不知道人類生命的價值,他就在沉睡。他在沉睡。你們能區分嗎……?你們都是教育家。人類和動物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訪客 (1): 更高的智力?
Prabhupāda: 什麼?
訪客 (1): 我認為是更高的智力。
Prabhupāda: 那更高的智力是什麼?
訪客 (1): 語言和理解你所聽到的能力。
Prabhupāda: 哦,那狗也能做到。如果你訓練一隻狗說:「如果有外人來,你就吠,」它會做到。
訪客 (2): 意識是……
Prabhupāda: 所以……真正的智力是知道「我是什麼」。我不想受苦。為什麼這個世界上的痛苦強加於我?」這就是智力。舉例來說,沒有人想死。為什麼死亡被強加於他?沒有人想死。如果現在有消息說:「這房子要倒塌了,」我們會立刻逃走。因為我們不想死。如果我們知道這房子即將被轟炸,我們會立刻離開。如果有地震……很多事情。所以沒有人想死。但死亡是肯定的。所以他們做了什麼解決方案?我不想死,死亡卻強加於我。科學家在這方面做了什麼?心理上,如果我不想死,那我必須找出某種方法讓死亡不打擾我。那就是智力。你在談論智力。所以我在解釋什麼是智力。智力意味著「我不想某事,但它被強加於我。如何阻止它?」這就是智力。實際上,整個世界都在進行,我們不想受苦。但痛苦存在。有三種痛苦。一種痛苦是關於身體和心靈的。我不想生病,但突然間,疾病來了。腹瀉。我不想這樣,但它被強加。這就是痛苦。由於身體。有些不協調。心靈……身體健康,但心靈不健康。心靈說:「哦,我今天感覺不太好。」你看。這是一種痛苦。另一種痛苦:其他生命實體給你帶來痛苦。有很多。你的朋友可能變成你的敵人。他讓你陷入困境。或者有很多動物,很多昆蟲。它們給我們帶來麻煩。這是一種痛苦。另一種痛苦:由於自然……突然間,有乾旱。現在,就像在印度有乾旱。他們在受苦。沒有雨。突然間有地震。這也是痛苦。有流行病,瘟疫。你無法阻止它。所以以這種方式,這三種痛苦之一,痛苦正在進行。但那些在沉睡的人,他們無法理解這是痛苦。就像動物。他們無法理解。這就是沉睡階段。當一個人覺醒時,他會想:「我不想要這些痛苦。為什麼它們強加於我?我如何能避免?」這就是智力。所以人類,除非他達到這個智力的平台,他就是動物。動物無法採取任何補救措施。你帶一隻動物去屠宰場。他什麼也做不了。所以沉睡意味著保持無知。覺醒階段意味著在知識中。所以智力意味著必須有知識。這就是智力。所以這種劃分——婆羅門、kṣatriya、vaiśya、śūdra——意味著最高智力的階級被稱為婆羅門。他知道。他有知識。Brahma-bhūtaḥ prasannātmā na śocati na kāṅkṣati [博伽梵歌 18.54]。次一級的智力是 kṣatriya。接下來是 vaiśya。而 śūdra,他們幾乎像動物。他們沒有獨立性。就像動物沒有獨立性。一隻狗,沒有主人,他無法生活。他的生活很危險。所以在當今這個時代,kalau śūdra-sambhavaḥ。在 Kali-yuga,沒有婆羅門,沒有 kṣatriya。有一些 vaiśya。都是 śūdra。因為他們沒有被他人僱用就無法生活。整個文明正在進行,大型工廠,大型……那是什麼?Śūdra。他們在創造 śūdra。「人們應該依賴。」除非你工作……所以人們去五十英里外,去……我在紐約見過。人們從另一邊來……那是什麼?
Haṁsadūta: 康涅狄格州。
Prabhupāda: 不,不。Staten Island?
Haṁsadūta: Staten Island。
Prabhupāda: 坐渡輪過來,一小時。然後等公車,又一小時。然後去辦公室。辦公室結束後,他們回來。又去。整天,他們依賴一切。這就是紐約的情況。應該是:最先進的城市。同樣的事情在每個地方。人們變得依賴,śūdra,就像狗一樣。一隻狗,除非他找到一個好主人,他不快樂。所以在當今這個時代,所有的人口,就像貓和狗,他們是依賴的。他們沒有智力。智力意味著他必須獨立。這就是智力。人們在為獨立而奮鬥。這是他們的動機。每個人都努力爭取獨立。因為那是智力的頂點。所以我們的問題是我們不知道我們是什麼。我們也不知道如何擺脫生命的痛苦狀況。因此我們沒有智力。我們就像貓和狗。這是結論。你們覺得呢?我說得對還是錯?
訪客 (1): 我跟不上你。
Prabhupāda: 什麼?
訪客 (1): 我沒能跟上你。
Prabhupāda: 不,你對我描述的智力和無智力的看法是什麼?
訪客 (1): 我認為你是對的。
Prabhupāda: 謝謝。(笑)
訪客 (1): 但你知道,我的想法可能真的不值什麼。
Prabhupāda: 但我們可以給予智力,讓他變得獨立。這就是 Krishna 意識運動。
訪客 (1): 在一個以金錢為導向的世界裡,我們如何做到?
Prabhupāda: 什麼?
Haṁsadūta: 如何變得有智力或獨立?
訪客 (1): 在一個以金錢為導向的世界裡?
Prabhupāda: 嗯,你可以得到錢。那錢不意味著獨立。
訪客 (1): 不,我知道。
Prabhupāda: 他們在工作時得到錢,但他們不獨立。
訪客 (1): 不,我明白。
Prabhupāda: 是的。所以如果沒有錢,你能變得獨立,那是智力。
Śrutakīrti: 那是她的問題。
Prabhupāda: 啊。如果你能得到主 Krishna,你會……
訪客 (1): 但你是如何,我的意思是你如何……
Prabhupāda: 那個「如何」,我們會教,就像我們教其他人一樣。在博伽梵歌中說:yaṁ labdhvā cāparaṁ lābhaṁ manyate nādhikaṁ tataḥ yasmin sthito na duḥkhena guruṇāpi vicālyate [博伽梵歌 6.20-23]。Yaṁ labdhvā。你得到某種東西,得到後,你會滿足:「我不再想要任何東西。」這是最高的收穫。Yaṁ labdhvā cāparaṁ lābhaṁ manyate nādhikaṁ tataḥ。不需要另一種利益。所以 yasmin sthitaḥ。如果我們保持在這種位置,即使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他也不會被擾亂。(停頓)Paṇḍitjī 在哪裡?
奉獻者: 我去叫他。(停頓)
Haṁsadūta: 要不要開燈,Prabhupāda?
Prabhupāda: 是的。坐下。(停頓)他得到這樣的東西,當他得到時,他會認為他不再想要任何東西。這是最大的收穫。結果是,當一個人得到這個東西,即使他處於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他也不會被擾亂。yaṁ labdhvā cāparaṁ lābhaṁ manyate nādhikaṁ tataḥ yasmin sthito na duḥkhena guruṇāpi vicālyate [博伽梵歌 6.20-23]。嗯。拿那本博伽梵歌。Yaṁ labdhvā, yaṁ labdhvā cāparaṁ lābhaṁ manyate nādhikaṁ tataḥ。我想這是在第六章。
Pradyumna: Yaṁ nam?
Prabhupāda: Labdhvā。
Pradyumna: 哦,cāparaṁ lābhaṁ?
Prabhupāda: 啊。
Pradyumna: 6.22。yaṁ labdhvā cāparaṁ lābhaṁ manyate nādhikaṁ tataḥ yasmin sthito na duḥkhena guruṇāpi vicālyate taṁ vidyād duḥkha-saṁyoga-viyogaṁ yoga-saṁjñikam [博伽梵歌 6.20-23]。「如此確立,他永遠不會偏離真理,獲得這個,他認為沒有更大的收穫。處於這樣的地位,即使在最大的困難中,他也不會動搖。這確實是從物質接觸中產生的所有痛苦中解脫的實際自由。」
Prabhupāda: 解釋。
Pradyumna: 通過瑜伽的練習,一個人逐漸從物質概念中脫離出來。這是瑜伽原則的主要特徵。在這之後,一個人進入三昧(samādhi),這意味著瑜伽修行者通過超然的頭腦和智力覺悟到超靈,沒有任何將自我與超我混淆的誤解。瑜伽練習或多或少基於 Patañjali 系統。一些未經授權的評論家試圖將個體靈魂與超靈等同,一元論者認為這是解脫,但他們不了解 Patañjali 瑜伽系統的真正目的。Patañjali 系統接受超然的愉悅,但一元論者出於對破壞一元論理論的恐懼,不接受這種超然的愉悅。非二元論者不接受知識與知者的二元性,但在這首詩節中,通過超然感官實現的超然愉悅被接受,這得到了瑜伽系統著名闡述者 Patañjali Muni 的證實。這位偉大的聖人在他的瑜伽經中宣稱:puruṣārtha-śūnyānāṁ guṇānāṁ pratiprasavaḥ kaivalyaṁ svarūpa-pratiṣṭhā vā citi-śaktir iti。這種 citi-śakti,或內在潛能,是超然的。Puruṣārtha 意味著物質的宗教、經濟發展、感官滿足以及最終試圖與至尊合一。這種「與至尊合一」被一元論者稱為 kaivalyam。但根據 Patañjali,這種 kaivalyam 是內在的或超然的潛能,通過它,生命實體覺悟到自己的憲法地位。用 Caitanya Mahāprabhu 的話說,這種狀態被稱為 ceto-darpaṇa-mārjanam,即清除心靈的不純鏡子。這「清除」實際上是解脫,或 bhava-mahādāvāgni-nirvāpaṇam。涅槃的理論——也是初步的——與這個原則相對應。在聖典博伽瓦譚中,這被稱為 svarūpeṇa vyavasthitiḥ [聖典博伽瓦譚 2.10.6]。博伽梵歌也在這首詩節中確認了這種情況。在涅槃或物質終止之後,靈性活動或對主的奉獻服務表現出來,被稱為 Krishna 意識。用聖典博伽瓦譚的話說,svarūpeṇa vyavasthitiḥ:這是「生命實體的真實生活」。Māyā,或幻象,是靈性生活被物質感染污染的狀態。從這種物質感染中解脫並不意味著摧毀生命實體的原始永恆地位。Patañjali 也通過他的話 kaivalyam svarūpa-pratiṣṭhā vā citi-śaktir iti 接受這一點。這種 citi-śakti 或超然的愉悅,是真實的生活。這在韋達經中被確認為 ānandamayo 'bhyāsāt [韋達經 1.1.12]。這種自然的超然愉悅是瑜伽的最終目標,通過執行奉獻服務或 bhakti-yoga 很容易實現。Bhakti-yoga 將在博伽梵歌第七章中生動描述。在本章描述的瑜伽系統中,有兩種三昧,稱為 samprajñāta-samādhi 和 asamprajñāta-samādhi。當一個人通過各種哲學研究確立在超然位置時,稱為 samprajñāta-samādhi。在 asamprajñāta-samādhi 中,不再與世俗的愉悅有任何聯繫,因為一個人超越了所有從感官獲得的幸福。當瑜伽修行者確立在這種超然位置時,他永遠不會動搖。除非瑜伽修行者能達到這個位置,否則他是不成功的。當今的所謂瑜伽練習,涉及各種感官愉悅,是矛盾的。沉迷於性行為和麻醉品的瑜伽修行者是對瑜伽的嘲弄。即使那些被瑜伽過程中的成就(siddhis)吸引的瑜伽修行者,也不是完全確立的。如果瑜伽修行者被瑜伽的副產品吸引,那麼他們無法達到完美的階段,如這首詩節所述。因此,沉迷於表演體操技巧或成就的人應該知道,瑜伽的目的以這種方式喪失了。在這個時代,最好的瑜伽練習是 Krishna 意識,這並不令人困惑。一個 Krishna 意識的人在他的職業中如此快樂,以至於他不追求任何其他幸福。在這個偽善的時代,練習 haṭha-yoga、dhyāna-yoga 和 jñāna-yoga 有許多障礙,但在執行 karma-yoga 或 bhakti-yoga 中沒有這樣的問題。只要物質身體存在,就必須滿足身體的需求,即吃、睡、防禦和交配。但一個純粹在 bhakti-yoga 或 Krishna 意識中的人,在滿足身體需求時不會激發感官。相反,他接受生活的最低必需品,充分利用不利的交易,並在 Krishna 意識中享受超然的幸福。他對偶發事件——如意外、疾病、匱乏甚至最親愛的親人的死亡——漠不關心,但他總是警惕執行他的 Krishna 意識或 bhakti-yoga 的職責。意外從不使他偏離職責。如博伽梵歌所述,āgamāpāyino 'nityās tāṁs titikṣasva bhārata。他忍受所有這些偶發事件,因為他知道它們來來去去,不影響他的職責。以這種方式,他實現了瑜伽練習的最高完美。
Prabhupāda: 如果你對這個陳述有任何問題,可以問。
訪客 (1): 只是,只是如何……?
Prabhupāda: 如何,你得學,但這是過程。
訪客 (1): 那是最終的成果。
Prabhupāda: 嗯。你學……我們有這個機構。你可以來看看其他人怎麼做,其他人在學什麼。我們早上七點有課。如果你有時間,歡迎你來。我們不收費。你可以來參加。沒有商業。你可以和我們一起生活。我們不收費。或者你可以來來去去,參加課程。沒有收費。主 Krishna 給我們一切。就像這棟房子。這是二十萬英鎊。George Harrison 買了它,給了我們。同樣,一切都來自主 Krishna。我們的成員沒有人去辦公室或工廠。但我們也吃得好,很好。
訪客 (2): 是的,但如果沒有人去工廠,你們不會,對吧?
Prabhupāda: 什麼?
訪客 (2): 有人得去工作,製作食物,保持國家運轉。
Prabhupāda: 不。我們不討厭工作。那不是我們的事業。如果我們得到工作,我們為主 Krishna 工作。收入歸於主 Krishna。但如果我們沒有工作,我們也不會煩惱,「沒有工作。我吃什麼?睡哪裡?我去哪裡?」不,沒有這樣的煩惱。所以所有的成員,我想,百分之八九十,他們不出去工作。
Haṁsadūta: 百分之九十九。
Prabhupāda: 什麼?(笑)但他們得到食物、住所和一切。即使他們與妻子、孩子一起生活。所以我們……主 Krishna 給予。不僅是我們只是 sannyāsī、brahmacārī。有 gṛhasthas,居士,丈夫、妻子、孩子。他們也生活。所以這不是我們的問題。如何吃,如何睡,那不是我們的問題。我們唯一的問題是如何滿足主 Krishna。這是……
訪客 (1): 是的。那是讓我困惑的問題。什麼是……?
Prabhupāda: 那你得學。不是一刻就能理解。這麼大的主題?
訪客 (1): 是的。
Prabhupāda: 我們要解決生命中的所有問題。這樣一個美好的提議。你不覺得需要一點耐心來理解如何做到嗎?
訪客 (1): 這需要一點勇氣。
Prabhupāda: 什麼?
訪客 (1): 這也需要勇氣。
Prabhupāda: 是的。因為我們有主 Krishna 的背景,所以個人不需要練習勇氣。就像一個孩子有能幹的父親保護。他很快樂。「不管發生什麼,父親會處理。」他很快樂。他有信心。「我父親在;我母親在。誰能傷害我?」他有信心。
訪客 (1): 有太多不對的事情。
Prabhupāda: 所以同樣,如果你依靠主 Krishna,神,祂會照顧你。祂在博伽梵歌中說: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ahaṁ tvāṁ sarva-pāpebhyo mokṣayiṣyāmi mā śucaḥ [博伽梵歌 18.66]。Yoga-kṣemaṁ vahāmy aham。Teṣāṁ nityābhiyuktānāṁ yoga-kṣemaṁ vahāmy aham [博伽梵歌 9.22]。一切都在那裡。你得實際理解。(停頓)你們都住在附近,這個村子?不。你們是從遠處來的?
訪客 (1): 是的。
Prabhupāda: 哦。所以只要你有時間,你可以來,或者,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和我們一起生活。我們有足夠的地方。女孩和女士們,她們分開住。男孩和先生們,他們分開住。那些結婚的,我們有為居士準備的公寓。逐漸地,我們在改善,安排更多的設施。首先,你試著參加我們的晨間課程,詢問你所有的疑惑。對 Krishna 意識運動有個清楚的了解。盡可能閱讀我們的文獻。我看到你拿了一些書。所以如果你同意這個原則,我們會負責你。你不用擔心如何得到 prasāda。我們會安排……
訪客 (3) (年輕英國女性): 宗教,意味著試圖服務神,比另一個更正確嗎?
Prabhupāda: 這不是宗教。這是唯一的事業。宗教是另一回事。就像……我已經解釋過,你在睡覺,你有個很好的約會。有人試圖喚醒你,「你要去那裡。起來!起來!」所以這種事業不是宗教。宗教是一種信仰,一種情感。那是不同的東西。這是人類的主要事業。因為我們是……就像一個男孩,他是個很富有的父親的兒子。不知何故,他離開了家,沒有食物,沒有住所而受苦。有人給他信息說:「我知道你是某某大人物的兒子。你為什麼在街上徘徊?你為什麼不回家,回到你父親身邊?」所以這不是最好的事業嗎?所以每個人在受苦。我已經解釋過他們如何受苦。我們試圖通過送他回家,回到至尊人格神首,來拯救他的痛苦。這是我們的事業。所以這不是宗教。這是最重要的人道工作。你覺得呢?
Haṁsadūta: 是的。
Prabhupāda: 是的。我們提供正確的信息,讓人類真正快樂。這是終極。這不是宗教情感。宗教意味著一種信仰。今天我是印度教徒;明天我是基督徒;後天我是穆斯林。改變所謂的信仰能帶來什麼好處?除非我明白我的憲法地位,我為什麼受苦,如何擺脫它?那是真實的生活。所以 Krishna 意識運動是這樣。它不是一種情感的宗教信仰。不是這樣的。這對人類是絕對必要的。我們談論的是人類,因為如果不是人類,沒有人能……貓和狗無法理解問題。在人的生命形態中,你可以解決生命中的所有問題。這是一門科學,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教導這個。我們不是在談論宗教。宗教……有人會說,「我相信,」「我們相信……」另一個人會說,「我們相信……」你相信,如果這不是事實,這樣的相信有什麼用?我們處理的是事實,不是相信或不相信的問題。事實就是事實。如果你不接受事實,你就錯過了機會。(停頓)你們有沒有訪客登記簿?要……?
Haṁsadūta: 訪客登記簿,簽名?
Prabhupāda: 是的。
Haṁsadūta: 不,我想沒有。
Prabhupāda: 有人告訴我他們有。你們看過我們所有的書?看過了?
訪客 (2): 是的。
Prabhupāda: 你看過了?
訪客 (2): 一些小的……(停頓)(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