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這是本文件的舊版!


第7章,1966年11月4日,紐約

Prabhupāda: 今天是 Govardhana Pūjā, Govardhanadhārī, Giridhārī, 主 Krishna 在這一天舉起了山。根據韋達文獻,宇宙中有許多次神。有時在希臘神話中,你會聽到水神、雷神之類的說法。這些不是幻想,而是真實存在的事實。只是因為我們的知識不足,我們不知道物質自然是如何被控制的。當 主 Krishna 來到這個星球,扮演牧牛男孩的角色時,全宇宙都知道「神來了,祂化身為人,在地球上的 Vṛndāvana 扮演牧牛男孩」。但即使神化身為人,有人相信,有人懷疑。當 主 Krishna 真實出現在地球上時,並不是每個人都明白祂是至尊人格神首,甚至到今天也是如此。只有少數人,比如 Pāṇḍavas 的五兄弟和 Vṛndāvana 的少女們,屈指可數,大概只有一百或兩百人知道祂是至尊人格神首。其他人則認為:「祂只是個普通人,跟我們一樣,只是特別有力量。」同樣,其他星球的次神也覺得:「這些人太傻了,把一個牧牛男孩當成神」,帶著點高高在上的態度。特別是天皇 Indra,他非常強大,覺得:「什麼神來了?我的神,祂不可能來。」這是當時的一些猜測,甚至 Brahmā 也曾懷疑。但 主 Krishna 想向 Indra 證明:「是的,我確實來了。」這就是今天 Govardhana Pūjā 的由來。

bhagavān api tatraiva baladeva-saṁyutaḥ apaśyan nivasan gopan indra-yāga-kṛtodyamān。根據韋達傳統,有不同種類的祭祀,用來向次神表示尊敬和致敬。比如太陽提供光亮,月亮提供月光, Indra 則負責降雨。同樣,在博伽梵歌中提到,devan ya yajayantī deva-bhavan,這些都在韋達文獻中有記載,建議人們通過祭祀來滿足次神。在 Vṛndāvana 村莊, 主 Krishna 的養父 Nanda Mahārāja 和他的伙伴們每年都舉行 Indra-yajña 祭祀。因為他們是農民,依賴充足的雨水,而且他擁有許多牛。 Nanda Mahārāja 是個農牧人,靠農業和養牛為生。商人階級,vaiśya 社群,根據博伽梵歌 [18.44],有三件事:kṛṣi-go-rakṣya-vāṇijyam,農業、保護牛隻和貿易。 Nanda Mahārāja 屬於 vaiśya 社群,是個非常富有的人,擁有九十萬頭牛。過去,根據韋達文明,一個人的財富是根據他擁有的糧食和牲畜(牛隻)來衡量的。Dhānyena dhanavān,如果一個人擁有充足的糧食,就被認為是富人;同樣,擁有大量牛隻也代表富有。當時沒有銀行或紙幣,真正的財富是糧食和牛奶。這是經濟問題的解決之道。如果你有足夠的牛奶,可以製作許多營養豐富、充滿維生素的食物;有了糧食,就不會有經濟匱乏的問題。這是古代的經濟標準。

他們準備祭祀來滿足次神 Indra,因為他負責提供充足的雨水,沒有雨水就無法成功種植。他們正在準備這個祭祀。 主 Krishna 和 Balarāma 看到了這些準備。 主 Krishna 是弟弟, Balarāma 是哥哥。 Balarāma 是 Rohiṇī 的兒子, 主 Krishna 是 Devakī 的兒子。 Rohiṇī 和 Devakī 都是 主 Krishna 父親 Vasudeva 的妻子。 Balarāma 比 主 Krishna 大一兩歲,當時 Balarāma 大約八歲, 主 Krishna 七歲。bhagavān tatraiva baladevena saṁyutaḥ。Bhagavān,至尊人格神首 主 Krishna,和祂的哥哥 Baladeva 一起,apaśyan,看到 nivasan gopan indra-yāga-kṛtodyamān,包括祂的父親在內的所有牧牛人正在準備 Indra-yajña 祭祀。

tad abhijño 'pi bhagavān sarvātmā sarva-darśanaḥ praśrāyavanato 'pṛcchad vṛddhān nanda-puro-gamān。祂是至尊人格神首,什麼都知道,因為祂住在每個人的心中。但因為祂扮演一個牧牛男孩的角色,祂假裝什麼都不懂,向祂的父親和協助準備祭祀的長輩們詢問。Tad abhijño 'pi,雖然祂什麼都知道,Bhagavān 意味著祂擁有所有榮耀:財富、力量、名聲、美貌、知識和出離。祂不可能缺乏知識。所以這裡特別提到,雖然祂知道一切,tad abhijño'pi bhagavān sarvātmā,祂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sarva-darśanaḥ,能看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仍然 praśrāyavantaḥ,像一個順從的兒子,謙卑地 apṛcchad vṛddhān nanda-puro-gamān,向父親的朋友和伙伴們詢問。

kathyatāṁ me pitaḥ ko 'yaṁ sambhramo vā upāgataḥ kiṁ phalaṁ kasya coddeśaḥ kena vā sādhyate makhaḥ etad brūhi mahān kāmo mahyaṁ śuśruṣave pitaḥ。「親愛的父親,我很恭敬地問,這是什麼安排?你們為什麼忙著準備祭祀儀式?這有什麼結果?是要滿足誰?這祭祀的目的是什麼?我不太明白,請你解釋給我聽。」Etad brūhi mahān kāmo,「我很想知道」,mahyaṁ śuśruṣave pitaḥ,「我是你順從的兒子,請你告訴我。」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na hi gopyaṁ hi sādhūnāṁ kṛtyaṁ sarvātmanām iha asya-svapara-dṛṣṭināṁ amitro-dāsastad viṣām。「如果你覺得這很機密,不能告訴我,我想像你這樣公開進行祭祀的人,應該不會對我隱瞞。」Na hi gopyaṁ hi sādhūnāṁ,聖人沒有秘密,沒有隱私。在世俗生活中,私生活和公眾生活有區別。比如一個老師,教學很好,但私生活不好,那他不是真正的老師,不是聖人。根據韋達的觀念,教師必須以自己的行為作為榜樣,沒有隱私。現代人說:「我們不在乎私生活,只關心他的教學。」但這樣的教學沒有效果。 Caitanya Mahāprabhu 說:āpanī ācārī prabhu jīverī śikṣāya,教師必須在生活中實踐他所教的,這就是 ācārya 的意思。因此 主 Krishna 說:「你不能隱瞞什麼,請告訴我。」Udāsīno 'rivad varyam ātmavat suhṛd ucyate,「即使很機密,我是你的兒子,你可以告訴我,我是你的朋友。」

jñātvājñātvā ca karmāṇi jano 'yam anutiṣṭhanti viduṣaḥ karma-siddhiḥ syāt tathā na viduṣo bhavet。「這是迷信嗎?」看看 主 Krishna 怎麼說。「這是迷信還是真有實際效果?」祂建議不要因為迷信而進行任何宗教儀式。祂不喜歡人們因為迷信而做事。應該有實際效果。比如韋達文獻中推薦的 putreṣṭī-yajña,如果一個人沒有兒子,進行這個祭祀就能生子,這是事實。很多這樣的儀式都有實際效果。

主 Krishna 說,宗教儀式必須有實際效果,不能只是形式。現在許多宗教,包括印度教、基督教,都有很多儀式,但人們說只是形式,沒有效果。這樣的儀式 主 Krishna 不推薦。就像 Caitanya Mahāprabhu 與穆斯林地方官 Chand Kazi 的對話,當 Caitanya Mahāprabhu 開始 saṅkīrtana 運動時,有人投訴,說這擾民。我們的 saṅkīrtana 運動也常收到類似投訴。當時, Caitanya Mahāprabhu 說:「這個時代唯一的宗教是念 Hare Krishna, Hare Krishna, Krishna Krishna, Hare Hare / Hare Rāma, Hare Rāma, Rāma Rāma, Hare Hare,這能滿足所有願望。」但婆羅門階級擔心:「如果大家都只念 Hare Krishna,誰還來我們的廟、教堂、清真寺?」他們向地方官投訴,說這不是印度教,是 Caitanya Mahāprabhu 自己發明的。地方官先警告祂不要念,後來甚至派人打破鼓。 Caitanya Mahāprabhu 不理會,發起了公民不服從運動,在 Nabadwip 全城進行 saṅkīrtana。後來與地方官談判時, Caitanya Mahāprabhu 問:「你們的宗教怎麼殺父母?」地方官說:「怎麼說我們殺父母?」 Caitanya Mahāprabhu 說:「牛給你們奶喝,你們卻殺牛,這就是殺母。」地方官說:「你們的韋達文獻也有牛祭。」 Caitanya Mahāprabhu 回答:「那不是殺牛,是讓老牛復活,通過韋達曼陀羅給牛新生命。但現在沒有這樣的婆羅門,所以牛祭被禁止。」

如果儀式不實際,就不應該做。如果靈性或宗教儀式有實際效果,那就很好,否則就是迷信。 Caitanya Mahāprabhu 認為,這個時代的韋達祭祀很難執行,缺乏專家,因此只要念 Hare Krishna,無需儀式或花費,只要用舌頭念、耳朵聽,就能提升靈性。 主 Krishna 說:jñātvā ajñātvā ca karmāṇi jano 'yam anutiṣṭhanti,「一般人出於迷信或習俗,無知地進行宗教儀式。」Viduṣaḥ karma-siddhiḥ syāt tathā na viduṣo bhavet,「聰明人知道祭祀必須有結果,愚人只是迷信地做。」

主 Krishna 不贊成迷信的行為,必須有實際效果。不要因為「我是基督徒、猶太人、穆斯林」就拒絕念 Hare Krishna,這是狂熱主義。如果念 Hare Krishna 能帶來喜悅,為什麼不試?這是超然的聲音,從靈魂層面觸動每個人,不分宗教。不要有宗派偏見。 主 Krishna 說:tatra tāvāt kriyā-yogo bhavatāṁ kiṁ vicāritaḥ athavā laukikas tan me pṛcchata sādhu (bhaṇyatām)。「你們確信這祭祀有結果嗎?還是只是村裡的習俗?」祂問父親,表現出好奇。

Nanda Mahārāja 解釋:parjanyo bhagavān indro meghās tasyātma-mūrtayaḥ te 'bhivarṣanti bhūtānāṁ prīṇanaṁ jīvanaṁ payaḥ。「親愛的孩子,水很重要,沒有雨就沒有收成。雨由 Indra 控制,他是雲的主人,能送來或阻止雲雨。當他降雨,人們就滿足,得到收成。」taṁ tāta vayam anye ca cārmucāṁ patim īśvaram dravyais tad-retasā siddhyair yajante kratubhir narāḥ。「因此我們有責任向他表示敬意,通過祭祀來感謝他。」這是韋達的規定,就像我們繳電費、電話費,但沒人感謝太陽的光芒。 Nanda Mahārāja 說:tac cheṣeṇopajīvanti tri-varga-phala-hetve puṁsāṁ puruṣa-kāraṇāṁ parjanyaḥ phala-bhāvanaḥ。「水能讓我們生產糧食,讓我們活下去,這很重要,所以要滿足 Indra。」ya evaṁ visṛjed dharmaṁ pāraṁ paryāgataṁ naraḥ kāmā lobhād bhayād dveṣāt sa vai nāpnoti śobhanam。「我們不能放棄這傳統,我們的祖輩一直這樣做。」他明白 主 Krishna 的意圖,覺得這個聰明的孩子想阻止他。

主 Krishna 回應,śrī bhagavān uvāca,提出類似無神論的 karma-mimāṁsā 觀點:karmāṇa jāyate jantuḥ karmaṇaiva pralīyate。「每個人因過去的行為而出生,根據現在的行為決定下一世。」這是 karma-mimāṁsā 哲學,認為只要做好工作,就能逐步提升,無需相信神。他說:sukhaṁ duḥkhaṁ bhayaṁ kṣemaṁ karmaṇaivābhipadyate。「幸福、痛苦、恐懼或經濟問題都取決於行為。」asti ced īśvaraḥ kaścit phala-rūpy anya-karmaṇāṁ kartāraṁ bhajate so 'pi na hy akartuḥ prabhur hi saḥ。「假設有神,祂也必須根據你的行為給結果。祂是執行者,必須給你應得的結果,所以不需要討好祂。」就像考試,成績取決於你的努力,不是討好考官。 主 Krishna 說,Indra 是神的代表,負責供水,像紐約的水務部門,你繳稅就行,不需要討好。

kim indreṇeha bhūtānāṁ sva-sva-karmānuvartinām anīsenānyathā kartuṁ svabhāva-vihitaṁ nṛṇām。「所以沒必要滿足 Indra,父親,你在浪費時間。」svabhāva-tantro hi janaḥ svabhāvam anuvartate svabhāva-stham idaṁ sarvaṁ sa-devāsura-mānuṣam。「每個人根據自己獲得的自然模式行動,無論是人、超人還是動物,都受自然模式的控制。」dehān uccāvacāñ jantuḥ prāpyotsṛjati karmaṇā śatrur mitram udāsīnaḥ karmaiva gurur īśvaraḥ。「高低不同的身體是根據行為獲得的,敵人、朋友、老師、領袖,一切由行為決定。」tasmāt sampūjayet karma svabhāva-sthaḥ sva-karma-kṛt añjasā yena varteta tad evāsya hi daivatam。「所以不要崇拜次神,忠於自己的工作,結果自然會來。」

主 Krishna 說:ājīvaikataraṁ bhāvaṁ yas tv anyam upajīvati na tasmād vindate kṣemaṁ jārān nāry asatī yathā。「放棄自己的職業,就像不貞的女人離開丈夫與他人交往。」varteta brāhmaṇo vipra rājanya rakṣayā bhuvaḥ。「婆羅門應堅持靈性修練,剎帝利應保護人民。」vaiśyas tu vārtayā jīvet śūdras tu dvīja-sevayā。「商人應靠貿易生活,首陀羅應服務其他三個階級。」kṛṣi-vāṇijya-go-rakṣā kusīdaṁ tūryam ucyate vārtā catur-vidhā tatra vayaṁ go-vṛttayo 'niśam。「根據經典,我們是 vaiśya,靠農業和養牛為生,應忠於自己的職責,不需要崇拜次神。」

主 Krishna 提出 Kapila 的無神論 sāṅkhya 哲學:sattvaṁ rajas tama iti sthity-utpatti-anta-hetavaḥ。「物質世界的創造來自三種自然模式,沒有其他原因。」rajasotpadyate viśvam anyonyaṁ vividhaṁ jagat。「熱量導致水蒸發,形成雲,雲帶來雨,這是自然規律,無需崇拜 Indra。」prajās tair eva sidhyanti mahendraḥ kiṁ kariṣyati。「雨帶來農業收成,無需 Mahendra。」na naḥ puro jana-padā na grāmā na gṛhā vayam vanaukasas tāta nityaṁ vana-śaila-nivāsinaḥ。「我們不住在城市,是村莊的居民,應該崇拜這片土地, Govardhana 山。」因為 主 Krishna 在 Govardhana 山放牧,祂暗示應該崇拜這座山。

這故事很長,有三四章,講起來需要時間。結果是,當 主 Krishna 這樣說後, Nanda Mahārāja 和其他長輩同意停止祭祀。 Vṛndāvana 的居民非常愛 主 Krishna,祂說什麼他們就聽。雖然 主 Krishna 是個男孩,祂說服了父親和長輩停止 Indra-yajña。結果, Indra 非常生氣,降下滔滔大雨,淹沒了 Vrajabhūmi,牛隻和居民都受苦。他們無計可施,只好求 主 Krishna:「救救我們!」 主 Krishna 說:「好,我會保護你們。」雖然祂只有六七歲,卻舉起了 Govardhana 山,這座山至少五六英里寬,祂舉了七天,直到洪水退去。之後, Indra 向祂祈禱。

今天是 主 Krishna 舉起山的日子,因此祂被稱為 Giridhārī,意為「舉山者」。今天是 Govardhana Pūjā 的周年紀念。我們作為 主 Krishna 的奉獻者,遵循祂的教導。今天中午我們將舉行這個儀式,邀請大家參加,享受 prasādam,應該在十一點準備好,請大家一起來。(結束)

本網站使用 Cookie。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在您的電腦上儲存 Cookie。此外,您確認已閱讀並瞭解我們的隱私權政策。如果您不同意,請離開本網站。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