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迪講道 1971年8月22日 倫敦
Prabhupāda: (與奉獻者應答念誦:) oṁ aparitraḥ pavitro vā sarvāvasthāṁ gato 'pi vā yaḥ smaret puṇḍarīkākṣaṁ sa bahyābhyantaraḥ śuciḥ 這個 曼陀羅 的目的,apavitraḥ pavitro vā……Apavitraḥ 意為受污染、被感染,pavitra 意為淨化。所以 曼陀羅 說:「無論一個人處於受污染的階段還是淨化的階段……」Apavitraḥ pavitro vā sarvāvasthām。Sarva 意為所有,avastha 意為環境。「在任何環境中,無論何種情況,無論是受污染還是淨化的階段,」yaḥ smaret,「任何人只要憶念 Puṇḍarīkākṣam……」Puṇḍarīkākṣam 意為 主 Krishna 或 Viṣṇu。Puṇḍarīkākṣam,蓮花眼。所以 Viṣṇu 主的眼睛就像蓮花瓣,因此祂被稱為 puṇḍarīkākṣam。所以這樣的人,只要憶念、念誦主的名字,puṇḍarīkākṣam,sa bahya……Bahya 意為外在,abhyantaram,內在,śuciḥ。Śuciḥ 意為淨化。Śrī viṣṇu śrī viṣṇu śrī viṣṇu。所以只要簡單地憶念 Viṣṇu 主的聖名,人在任何人生階段都能被淨化。這是事實。有一句孟加拉語的 詩節 說,eka kṛṣṇa nāme yata pāpa hare, ai haya tati pāpa karibare nare。僅僅念一次 主 Krishna 的聖名,罪人就能消除如此大量的罪業反應,他無法犯下那麼多罪。這是事實。但不幸的是,我們通過念誦消除了各種罪業。這沒問題。但下一刻我們又開始犯。這是缺陷。就像我服了毒藥,現在你去找醫生,他給你藥,毒性被消除了。你現在沒事了。但剛從醫生家出來,你又服毒,然後又去找醫生。醫生會給你藥,但這是什麼行為?從醫生家出來抵消毒性,又回去再服毒?這是什麼行為?這是很聰明的行為嗎?如果你想服毒,那就服毒然後死去。為什麼去找醫生抵消毒性,又回去再服毒?你看?
所以有某些制度……就像基督教,他們每週去教堂,懺悔他們的罪業,這被抵消了。沒問題。神或神的代表可以抵消一切。但剛從教堂出來又開始同樣的事?這是最嚴重的罪行。這是 韋達 的教導。Nāmno balād yasya hi pāpa-buddhiḥ。任何人依靠念誦 Viṣṇu 聖名的力量故意犯罪,哦,他的罪業即使通過無數次祭祀或苦行也無法消除。不可能。他被譴責。就像你犯了某種罪行,被帶到法庭,你說:「法官大人,我不知道這個行為。我犯了這個罪。請原諒我。我不會再犯。」然後你被原諒,沒問題。但如果你被原諒後又回去重複同樣的罪行、犯罪行為,再次被逮捕,你會被非常嚴厲地懲罰。這是常識。人們怎麼會認為「因為我念 Hare Kṛṣṇa 或神的聖名或去教堂,所以我可以犯很多罪,沒關係。下週或下一刻我再念就抵消了。」這是念 Hare Kṛṣṇa 曼陀羅 的最嚴重冒犯。你應該永遠記住。通過這次啟迪,念 Hare Kṛṣṇa 曼陀羅,你的罪業反應無疑會被抵消。但不要再次犯。這將是最嚴重的冒犯。有十種冒犯。你應該小心。你們有那些列印的十種冒犯的紙張嗎?是的,拿去。這是事實。Yaḥ smaret puṇḍarīkākṣaṁ sa bahyābhyantaraḥ śuciḥ。只要你念 主 Krishna 的聖名,Hare Kṛṣṇa,你就從所有罪業反應中解脫。
我們每個人,任何來到這個物質世界的人,從 Brahmā 主開始,更不用說我們自己,直到小小的螞蟻,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犯了罪業;因此我們在這個物質世界。這是事實。現在,在這個物質世界有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生命形態。你們知道,有八百四十萬種生命形態,我們在所有這些生命形態中穿梭。根據我們的罪業處境,我們被安置在神創造的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種類的地方。所以這一直在進行。我們在整個宇宙中旅行,徘徊,通過許多生命形態和許多星球。這一直在進行。所以 Caitanya-caritāmṛta 說,ei rūpe brahmāṇḍa bhramite kona bhāgyavān jīva [Cc. Madhya 19.151]。這樣,有情眾生在整個宇宙中徘徊……有時在好地方、好的生活、好的社會……沒有什麼好地方,但我們認為「這是好的,那是壞的。」這是我們的心智捏造。實際上,在物質世界中沒有幸福,沒有好地方,因為無論你去哪裡……正如 博伽梵歌 所述,punar āvartino 'rjuna。即使你去到最高的星球系統,Brahmaloka,那裡也有 punar āvartinaḥ,意為物質存在的四個原則,即出生、死亡、老病,會伴隨你。無論你去哪裡。你可能有很長的壽命,但你必須面對死亡。這是強制的。一旦你面對死亡,你必須進入某種母親的子宮,發展另一個身體,再次出來,開始另一種生活。這一直在進行。所以 主 Krishna 在 博伽梵歌 中說,ā-bhrama-bhuvanāl lokāḥ punar āvartino 'rjuna。即使你去到物質世界中最高的星球系統,Brahmaloka,這過程仍在繼續,重複出生、死亡、老病。因為這個物質身體,無論你得到什麼樣的,無論你是美國人、英國人、印度人、月球星球、太陽星球或 Brahmaloka 星球,無論你去哪裡,你會得到某種身體,但那個物質身體受制於這四個原則:出生、死亡、疾病和老病。
這在 博伽梵歌 第十三章有述,janma-mṛtyu-jarā-vyādhi-duḥkha-doṣānudarśanam [Bg. 13.9]。這是給予修習知識的人的指引。對愚人來說,一切都沒問題。那是另一回事。對小孩來說,如果你給小孩一點毒藥,哦,他會吃,因為他不知道。不管他拿到什麼。如果你給火,哦,他會試著吃。所以……但那些在修習知識的人,對他們來說,博伽梵歌 中有二十個項目。Amānitvam adambhitvam ahiṁsā kṣāntir ārjavam ācāryopāsanam [Bg. 13.8]。Ācāryopāsanam,接受靈性導師,這也是二十個項目之一,用於進步知識。所以這個啟迪過程是 ācāryopāsanam,開始崇拜靈性導師。在那個,進步知識的清單中,這四個原則,janma-mṛtyu-jarā-vyādhi-duḥkha-doṣānudarśanam……一個人應始終記住:「無論我多麼專業,我必須面對死亡,我必須出生,我必須變老,我必須遭受疾病的痛苦。」那麼進步是什麼?無論你成為非常富有的人或成為 Brahmā 或成為小螞蟻,你必須死。就像當 Hiraṇyakaśipu 崇拜 Brahmā 主並請求恩典說:「先生,讓我永生。」Brahmā 說:「我自己都不是永生的。我怎麼能讓你永生?」所以永生是不可能的。那麼怎麼可能?我們想要永生。現在我們坐在這裡。如果有警報聲,這個房子的屋頂上會立即落下原子彈。我們會立即逃離這個地方。為什麼?因為我們不準備迎接死亡。我們不希望死。這是事實。但死亡是強加的。這是知識,「我不希望死。為什麼死亡強加於我?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死亡?」śāstra 說:「是的,有。」博伽梵歌 說,主 Krishna 說,yad gatvā na nivartante tad dhāma paramaṁ mama [Bg. 15.6],如果你……Mad-dhāma gatvā punar janma na vidyate。「如果你來到我的星球,dhāma,」dhāma 意為星球,地方,「那麼你將永遠不再回到這個物質世界出生。」
所以任何有智慧的人,如果他真有理智,他應該為此努力。特別是在這個人類生命形態中,可以實現這個恩典,變成永生,變成充滿喜樂,變成充滿知識——sac-cid-ānanda。主 Krishna 是 sac-cid-ānanda-vigraha [Bs. 5.1],如果你成為 Krishna意識,你最終也會像祂一樣,sac-cid-ānanda-vigraha。Vigraha 意為形體,身體,sat 意為永恆,cit 意為知識。Sat, cit, ānanda。Ānanda 意為喜樂。所以這個身體,無論你是……你可能是美國人,可能是英國人,可能是非常富有的人,可能是非常貧窮的人,可能是白人,可能是黑人,無論你是什麼,這個身體不是 sac-cid-ānanda。它不是永恆的;它會結束。它充滿無知。我們不知道如果走出這個門會發生什麼。充滿無知。我們不知道牆外發生什麼。所以……總是充滿焦慮。哪裡有 ānanda?沒有 ānanda。所以這個身體不是 sac-cid-ānanda vigraha。但如果你成為 Krishna意識並依此行事,你最終會得到 sac-cid-ānanda 的形體。你的形體是 sac-cid-ānanda,因為你是 sac-cid-ānanda 主 Krishna 的一部分。Mamaivāṁśo jīva-bhūta [Bg. 15.7]。「所有有情眾生是我的部分,」主 Krishna 說。在另一處祂說, sarva-yoniṣu kaunteya sambhavanti mūrtayaḥ yāḥ tāsāṁ mahad yonir brahma ahaṁ bīja-pradaḥ pitā [Bg. 14.4] 祂是每個人的父親。
所以就像在這裡,父親有病,兒子得到病的身體,受感染。如果父親健康,兒子、孩子也健康。同樣,如果 主 Krishna 是 sac-cid-ānanda vigraha,如果 主 Krishna 是原始父親,那麼我們也是 sac-cid-ānanda vigraha [Bs. 5.1]。但目前我們的狀況如何?Manaḥ ṣaṣṭhānīndriyāṇi prakṛti-sthāni karṣati [Bg. 15.7]。現在因為我們有了這個物質身體,我們接觸了外在能量,物質能量,我們有了這個物質身體;因此我們在與心智和物質感官進行生存鬥爭。這是我們的處境。Manaḥ ṣaṣṭhānīndriyāṇi-prakṛti-sthāni。Prakṛti-sthāni 意為物質的。Karṣati,艱難的鬥爭。所以這是我們的處境。如果你想擺脫它……如果你是愚蠢的,說「不管怎樣,讓我們現在享受吧。別談這些……」,那是另一回事。但那些有理智、真正追求知識、真正想要解決這個物質痛苦狀況的人,他們必須接受 Krishna意識。這是唯一的解決方法。Kṛṣṇa nāma kara āra saba miche。只要接受 Krishna意識。其他一切都只是幻象,虛假。Palaibe phat yei jo mache piche。你無法逃脫。死亡總在等待。你有機會。如果不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另一個死亡即將到來,你將根據你的 karma 等待另一種身體。我們在製造我們的下一具身體。這是我們的處境。所以這個啟迪意味著進入超然生活。為什麼?為了徹底解決這個物質存在的問題。這稱為幻象。Ādau gurvāśrayaṁ sad-dharma-prcchāt sādhu-mārganugamanam。你們會在我們的書《奉獻的甘露》和 博伽梵歌 中讀到這些。你們應該閱讀所有這些書,並在明年參加考試。就像今年,許多男孩參加了考試。他們將獲得 Bhakti-śāstri 的稱號。所以要利用你的人生。這個 Krishna意識運動不是為某個特定地方。主 Krishna 不是印度人。主 Krishna 說:「所有生命形態中的每個人都是我的兒子。」祂宣稱自己是每個人的父親。你不要拒絕祂,說「主 Krishna 是印度人」,「主 Krishna 是印度教徒」,「主 Krishna 是什麼。」不。祂是為每個人。所以如果 主 Krishna 說:「我是每個人的父親,」你為什麼要拒絕祂?這是智慧。這是智慧。父親說:「你是我的兒子,」如果兒子說:「不,你不是我的父親,」那能怎麼辦?那是另一回事。
所以這個啟迪意味著 Krishna意識的開始。你們已經在與我們的團體交往。你們已經學到了一些基本的知識,你們應該小心遵守四項禁制原則。那些是什麼?你告訴我我們的禁制是什麼?嗯?
Devotee: 不吃肉,不吃蛋,不吸毒……
Prabhupāda: 大聲說,讓其他人聽到。
Devotee: 不吃肉……
Prabhupāda: 不吃肉。不,不,不吃肉,不吃肉。
Devotee: 不吃肉。
Prabhupāda: 是的。
Devotee: 不吃蛋……
Prabhupāda: 肉在那裡。你不能說「不吃肉。」(笑)而是不吃肉。是的。
Devotee: 不吸毒,不抽菸。
Prabhupāda: 不吸毒包括抽菸。抽菸也是一種毒品。喝茶也是毒品。喝咖啡也是毒品。所以為了達到……還有……
Devotee: 不非法性行為。
Prabhupāda: 不吃肉,不吃蛋,不吃魚,不吃雞,什麼都不吃。只要素食。主 Krishna……甚至不是素食;是 主 Krishna-prasādam。我們甚至不接受素食。我們只接受 主 Krishna-prasādam。所以 主 Krishna-prasādam 是蔬菜的。主 Krishna 不吃肉,因為祂在 博伽梵歌 中說,patraṁ puṣpaṁ phalaṁ toyaṁ yo me bhaktyā prayacchati [Bg. 9.26]。主 Krishna 說:「從植物王國準備的食物,任何人以奉獻和信仰供養我,我會吃。」祂說:「我會吃。」所以當 主 Krishna 說祂會吃,你應該供養祂這樣美好的 prasādam,讓祂吃,你拿 主 Krishna-prasādam。Prasāde sarva-duḥkhānāṁ hānir asyopajāyate。所以你拿 主 Krishna-prasādam。還有什麼?
Devotee: 不非法性行為。
Prabhupāda: 不非法性行為。你不能有非法的性生活。這裡我已經讓這些男孩和女孩結婚了。我不允許像男朋友、女朋友這樣生活。不。(笑)在我們的團體中不允許這樣。所有這些結婚的女孩和男孩,都是由我主持結婚的。或許這是第一個出家人創造居士的例子。(笑)出家人創造出家人。人們害怕與出家人交往,因為他們認為「出家人會讓我成為出家人。」但這裡沒有這種恐懼。這裡是一個出家人正在創造居士。
Indian guest: Swamijī,(印地語或孟加拉語)
Prabhupāda: (印地語或孟加拉語)brahmacārī。(印地語或孟加拉語)非法性行為。非法性行為,(印地語或孟加拉語)……一個人不應有多於一個女人或一個男人。這很好。因此在人類社會中有婚姻。動物社會中沒有。結婚意味著一個人應滿足於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僅此而已。沒有離婚的問題。離婚是現代無賴引入的,但任何宗教人士都不認可。你看?所以我們遵守這些規則:不非法性行為,不吃肉,不吸毒,不賭博。所以我的學生,他們嚴格遵守這些規則,因此他們進步很快。是的。你看到他們進步很快,因為他們聽從我的指示。他們非常順從,因此靠 主 Krishna 的恩典……Yasya deve parā bhaktir yathā deve tathā gurau [ŚU 6.23]。這是 奧義書 的陳述。「任何人對神和靈性導師有堅定的信仰……」Yasya deve parā bhaktir。Deve 意為神。Parā bhaktir,堅定的信仰。Tathā gurau,同樣對靈性導師。Tasyaite kathitā hy arthāḥ prakāśante mahātmanaḥ。對他來說,所有 韋達 知識會自動顯現。我的學生,不僅在英國倫敦,所有地方,如果你去洛杉磯、舊金山、紐約,還有許多其他地方——我有二十個分部——在日本、檀香山,他們都嚴格遵守,取得了驚人的進展。現在我第一次來這裡。之前我派了我的六個學生,結婚的學生。他們最多跟我一年。我派他們說:「你們去倫敦試試。」他們盡了最大努力。所以他們在倫敦人中創造了一些印象,我的一個神兄弟四十年前來過。他沒能做到。他是出家人。但這些男孩和女孩怎麼做到的?因為他們如此真誠。是的。真誠……在靈性生活中,真誠是第一資格。Ārjavam。Ārjavaṁ saralaksa。Ārjavam。Satyaṁ śaucam ārjavam。這些是婆羅門資格。一個人必須非常真誠。在物質世界中,虛偽可能是很好的資格,但在靈性生活中,虛偽不是資格。所以這些男孩,雖然他們很年輕——他們甚至不到三十歲;二十五、二十六歲,所有的男孩和女孩——但他們創造了一些印象。許多印度人公開承認:「Swamijī,你做得太棒了。這些男孩和女孩非常好。」這是我的驕傲,這些男孩和女孩聽從我的指示,而且……我沒有給他們任何錢或賄賂。不。(笑)他們只是真誠地聽從我的指示。我是個托缽僧。我沒錢,我是個乞丐。但 主 Krishna 在幫助他們。所以你們遵循這些原則。成功一定會到來。
Rūpa Gosvāmī 說過如何在奉獻生活中取得成功。所以, utsāhān dhairyāt niścayād tat-tat-karma-pravartanāt sato vṛtteḥ sādhu-saṅge ṣaḍbhir bhaktiḥ prasidhyati 這六個原則,一個人必須非常熱情:「是的,這一生我要完成我的 Krishna意識事業。我不會等到下一生。這一生我要完成。」這叫 utsāhān。還有 dhairyā。Dhairyā 意為耐心。不是說「有時我覺得自己進步不大。」但你應該有耐心。還有 niścayāt,帶著信心。「因為我們遵循標準規則和規範,成功是肯定的。」這種信心必須有。就像二加二等於四。這是事實。同樣,如果你遵循 śāstras 規定的原則,成功是肯定的。但如果你不遵循,主 Krishna 說,yaḥ śāstra-vidhim utsṛjya vartate kāma-kārataḥ, na siddhiṁ savāpnoti [Bg. 16.23]。任何人不遵循嚴格的原則,就不會成功。
我們的原則很簡單。我們避免這四項限制原則,念 Hare Kṛṣṇa 十六圈,拿 主 Krishna prasādam。非常快樂的生活。所以沒有困難,但如果我們簡單地帶著信仰和信心遵循規則和規範……Utsāhān dhairyāt niścayād tat-tat-karma-pravartanāt。Tat-tat-karma 意為你必須遵循規定的規則和規範。Tat-tat-karma-pravar……Sato vṛtteḥ,你必須誠實,不虛偽。你在靈性導師面前接受說:「我會去做,」如果你不去做,那不好。你必須去做。所以 sato vṛtteḥ sādhu-saṅge,與奉獻者的交往。Asādhu-sange,那些不是奉獻者的人,如果你與他們交往,你學到的東西會忘記。他們的影響太壞了。因為我們不是很強大;因此在不良交往中,我們學到的東西很可能會忘記。Sato vṛtteḥ sādhu-saṅge ṣaḍbhiḥ。Ṣaḍbhiḥ,通過遵循這六個原則,bhaktiḥ prasidhyati,你的奉獻生活會發展,你會被啟發。
utsāhān dhairyāt niścayād tat-tat-karma-pravartanāt sato vṛtteḥ sādhu-saṅge ṣaḍbhir bhaktiḥ prasidhyati 所以你們遵循,成功是肯定的。與你的神兄弟合作,學習如何行動,你的生活會成功。現在念。(奉獻者行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