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托砵僧啟迪講座 1973年1月26日 加爾各答

Prabhupāda:  …… 以及 sat 意指 om tat sat,絕對真理。桑雅斯。請停止那個聲音。所以,單純地放棄某些東西,並不是什麼好主意。你必須擁有更好的東西。Paraṁ dṛṣṭvā nivartate [博伽梵歌 9.59]。如果你得到了更好的東西,你才會放棄次等的東西。我們的 Vaiṣṇava 毗濕奴派哲學,捨棄意味著捨棄感官享樂。Māyāvāda 幻相派的桑雅斯則意味著 karma-tyāga,僅僅閱讀韋達哲學、sāṅkhya 數論哲學,並放棄一切。但我們的毗濕奴派哲學是放棄錯誤的東西,同時接受正確的東西。兩者並行。如果僅僅出於情感放棄,認為 brahma satyaṁ jagan mithyā,即「世界是虛假的,梵是真實的」,這樣的桑雅斯並不會持久。許多桑雅斯人,我們看到,他們放棄了所謂虛假的世界,試圖通過冥想、冥想、再冥想來覺悟梵。但因為沒有真正的梵,沒有真實的東西,所以在長時間冥想後,他們得出結論:「我現在是桑雅斯人,我必須開辦學校、學院,進行 daridra-nārāyaṇa sevā 貧民那羅延服務,甚至進行 goat-nārāyaṇa 山羊那羅延的屠殺。」這樣的桑雅斯毫無意義。Daridra-nārāyaṇa sevā,通過屠殺山羊那羅延?山羊不是那羅延。如果你接受一個是那羅延,為什麼不接受另一個也是那羅延呢? 

這樣的虛假桑雅斯,毗濕奴派是不接受的。毗濕奴派的桑雅斯是為了更好的活動。更好的活動意味著奉獻一生以滿足至尊人格神首。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任何為 Krishna 犧牲一生的人,他就是桑雅斯人。這在博伽梵歌中說得很清楚:anāśritaḥ karma-phalaṁ kāryaṁ karma karoti yaḥ, sa sannyāsī [博伽梵歌 6.1]。Na niragnir na cākriyaḥ。桑雅斯人不應該自己烹飪。Niragniḥ,不生火。但真正的桑雅斯是 anāśritaḥ karma-phalaṁ。放棄意味著放棄行動的結果。Tyāgī 意味著放棄行動的果報。這才是真正的放棄。假設你在做生意,賺了數十萬盧比的利潤。如果你能將這些利潤奉獻給 Krishna,那就是桑雅斯。否則,說「我完全享受利潤,同時我是一個偉大的奉獻者」?這不行。桑雅斯意味著不依賴行動的結果。Kāryaṁ karma karo,這是我的職責。就像 Arjuna 阿周那所做的那樣。Arjuna 明白 Krishna 想要他戰鬥。他接受了這是他的職責:「我必須這樣做,因為 Krishna 想要這樣。我的任務是滿足 Krishna。我不能像自己錯誤地想的那樣,假裝非暴力,說『Krishna,我不想和我的堂兄弟、侄子、祖父戰鬥。』那是我的感官滿足。」 Krishna 立即說:「你在說什麼不戰鬥的胡話?這不好。」 Kutas tvā kaśmalam idaṁ viṣame …… 「你在戰場上說什麼非暴力?這不像我的朋友、我的堂兄弟該說的話。這樣不好看。」 Anārya-juṣṭam asvargyam akīrti-karam [博伽梵歌 2.2]。這是由非雅利安人做的,不是君子所為。會讓你蒙羞。不要這樣做。然後 Krishna 向他解釋了博伽梵歌。當 Arjuna 明白了,他接受了桑雅斯。什麼是桑雅斯?Kariṣye vacanaṁ tava [博伽梵歌 18.73]:「是的,我會戰鬥。」就是這樣。 

這就是桑雅斯。Anāśritaḥ karma-phalaṁ [博伽梵歌 6.1]。他一開始在判斷:「如果我殺了我的堂兄弟、祖父,會有壞結果,我會下地獄。」後來他決定:「地獄或天堂,我不在乎。」這就是 anāśritaḥ。「我不依賴地獄或天堂,我只依賴 Krishna。」奉獻者不區分什麼是地獄,什麼是天堂。Nārāyaṇa-parāḥ sarve na kaścana na bibhyati [聖典博伽瓦譚 6.17.28]。一個完全奉獻於那羅延的人,他不在乎地獄或天堂。Svargāpavarga-narakeṣu api tulyārtha-darśinaḥ。對他來說,沒有地獄,沒有天堂。他無論去哪裡都宣揚 Krishna意識。就像 Narada,他去地獄,也去天堂。他有自由去任何地方。Tulyārtha-darśinaḥ。對他來說,地獄和天堂無差別。他只宣揚 Krishna意識。比如我們去 Ahmedabad 的 Savarmati 監獄,監獄當局接待了我們,囚犯們也唱了 Hare Krishna 曼陀羅。那是一個很好的活動。我們去監獄,但我們和監獄有什麼關係?同樣,有時我們被邀請到富人或州長的家,那是天堂。我們去那裡。但我們從天堂或地獄都不拿什麼。我們的任務是無論在哪裡都唱 Hare Krishna 曼陀羅。 

Nārāyaṇa-parāḥ sarve na kutaścana bibhyati svargāpavarga-narakeṣv api tulyārtha-darśinaḥ [聖典博伽瓦譚 6.17.28]。  為了宣揚 Krishna意識而捨棄,這才是真正的桑雅斯。就像我去你們的國家,根據印度的標準,有時我住在像地獄一樣的地方。但能怎麼辦?地獄或天堂,我必須履行我的職責。無關緊要。事實上……我不想描述那些事。所以桑雅斯意味著不關心個人的感官滿足——「這不方便,那方便。」只是繼續宣揚 Krishna意識。這就是桑雅斯。Anāśritaḥ karma-phalaṁ kāryaṁ karma karoti yaḥ, sa sannyāsī yogī。他就是瑜伽行者,桑雅斯人,無論做什麼都只為 Krishna工作。行動會有結果,損失或收穫。如果有損失,那是 Krishna的;如果有收穫,也是 Krishna的。不是損失歸 Krishna,收穫歸我。不是這樣。一切都屬於 Krishna。我們要為 Krishna工作。來,接受這個曼陀羅。 

Śyāmasundara:  這是兩個曼陀羅的副本。兩頁。 

Prabhupāda:  不,來吧,先是 Bhavānanda。你也來。念這個曼陀羅:Etām…… 站起來。  etāṁ sa āsthāya parātma-niṣṭhām upāsitāṁ pūrvatamair mahadbhiḥ ahaṁ tariṣyāmi duranta-pāraṁ tamo mukundāṅghri-niṣevayaiva  (曼陀羅再念兩次,與奉獻者應答)來吧,這是誰的?你的?把花環給他。 

Devotee:  Haribol! 

Prabhupāda:  是的,站起來。這個詩節的含義是,etāṁ sa āsthāya,我接受這個桑雅斯秩序。為什麼?Etāṁ sa āsthāya parātma-niṣṭhām。為了將我的心牢牢固定在至尊人格神首的蓮花足下,parātma-niṣṭhā。我生命的唯一目的是服務至尊那羅延,不是 daridra-nārāyaṇa 貧民那羅延。這是我的目標。如果我們服務至尊那羅延,貧民那羅延會自動得到服務。根本沒有 daridra-nārāyaṇa 這個詞。貧窮的靈魂會自動被服務。就像 taror mūla-niṣecanena tṛpyanti tat-skandha-bhujopaśākhāḥ。如果給樹根澆水,樹幹、樹枝、細枝、花朵都會自動得到滋養。Prāṇopahārāc ca yathendriyāṇām。就像給胃部提供食物,所有感官都會自動得到滿足。給了兩個例子。有人可能會說:「我給樹根澆水,也給葉子澆水,有什麼問題?」規定的教導是,無需給葉子澆水,只需給樹根澆水。但如果你說:「給根澆水,也給葉子、樹枝澆水,有什麼害處?」就像有人說:「好吧,為什麼只崇拜 Krishna?為什麼不崇拜其他半神人?」雖然這並不需要。但第二個例子說,prāṇopahārāc ca yathendriyāṇām。就像給胃部提供食物,感官會自動健康。如果你說:「同樣地,我給胃部食物,也給耳朵、眼睛食物。」結果會怎樣?你的耳朵和眼睛會停止運作。所以這個例子告訴我們,這完全不需要。同樣,通過崇拜 Krishna,你不需要額外努力去崇拜半神人、貧民或其他東西。一切都會自動完成。 

就像我們的寺廟,每天在各地,如 Los Angeles、New York、Māyāpur,我們都為五百到一千人提供食物。他們是貧民。我們不僅為印度教徒提供食物,也為穆斯林提供。任何來的人都可以拿 prasādam 聖食。整個村莊對這些活動都很滿意。寺廟的職責是有足夠的食物,任何人來要食物都應該給予。通過崇拜 Krishna,這些事情會自動完成,無需額外努力。Parātma-niṣṭhā。這就是 parātma-niṣṭhāEtāṁ sa āsthāya parātma-niṣṭhā。不僅現在,從古至今,印度所有的寺廟都有充足的食物。即使在 Nātha-dvāra,只要你付一安納或四安納,他們就會給你很多美味的 prasādam。兩安納、四安納由祭司拿走,其他的 prasādam 則分發。所以通過崇拜 Krishna…… Krishna 不餓,祂完全滿足,不需要吃。寺廟崇拜意味著將 prasādam 分發給窮人。這就是寺廟崇拜。寺廟崇拜不是說你從鄰居那裡拿點米,煮了,自己吃,然後睡大覺。不是這樣。寺廟崇拜意味著必須分發 prasādam 給窮人。窮人不僅是經濟上的窮人,每個人在靈性上都是窮人,都應該得到 prasādam。通過吃 prasādam,prasāde sarva-duḥkhānāṁ hānir asyopajāyate。這就是 paramātma-niṣṭhā。這是 yajña 祭祀。Yajña-śiṣṭāśino santo mucyante sarva-kilbiṣaiḥ。這不是簡單的貧民施食,而是分發祭祀的結果。這個崇拜是 yajña。所以,yajña-śiṣṭāśino santaḥ mucyante sarva-kilbiṣaiḥ。通過分發 prasādam,人們的罪業會被消除。因為每個人都只在做 duṣkṛtinaḥ 罪惡的活動,吃各種東西,做各種事情,生活充滿罪業。因此,分發 prasādam 是為了救贖他們。Mucyante sarva-kilbiṣaiḥ。不是像飯店一樣烹飪,偶爾出於同情分發 prasādam。那樣是 bhuñjate te aghaṁ pāpā ye pacanty ātma-kāraṇāt [博伽梵歌 3.13]。只是為了自己吃而烹飪。所以我們被禁止隨便接受 prasādam。因為如果沒有供奉給神,接受食物意味著我們分擔了那人的罪業。所以要小心。除非是 prasādam,否則我們不應該隨便接受邀請。否則,我們會承擔那人的罪業結果。因此,桑雅斯人過去的規矩是只在婆羅門家接受 prasādam,因為婆羅門應該是那羅延的崇拜者。每個婆羅門家裡都有 Nārāyaṇa-śilā。即使 Caitanya Mahāprabhu,祂也不接受非毗濕奴派婆羅門的 prasādam。必須是婆羅門,同時是毗濕奴派,祂才接受。 

我們應該遵循這個規矩。我們只接受 prasādam。如果有人想給我們食物,必須先烹飪並供奉給那羅延、Viṣṇu 或 Krishna,我們才能接受。否則,bhuñjate te aghaṁ pāpā ye pacanty ātma-kāraṇāt。為自己烹飪、吃東西,就是在吃罪惡。因此我們會受苦。我們要小心。Bhuñjate te aghaṁ pāpā。這就是 parātma-niṣṭhā,我們不接受未供奉給 Viṣṇu 或 Krishna 的東西。Etāṁ sa āsthāya parātma-niṣṭhā。這不是我們發明的。Pūrvatamair mahadbhiḥ upāsitām。我們的先賢,如 Rāmānujācārya、Madhvācārya,甚至 Caitanya Mahāprabhu,祂也是桑雅斯人,都遵循這些做法。MahadbhiḥMahājano yena gataḥ sa panthāḥ [Cc. Madhya 17.186]。我們必須遵循大師。Ācārya upāsana。結果是什麼?Ahaṁ tariṣyāmi。我將跨越…… tariṣyāmiDuranta-pāraṁ。跨越無邊無際的物質存在之海。Tamo mukundāṅghri-niṣevayaivaTama 意味著這個物質世界,是黑暗的。我們的任務是走出黑暗,走向光明。Tamasi mā jyotir gama。這就是過程。通過服務 Mukunda 的蓮花足,我能做到這一點。Mukunda 意為 Krishna,祂給予解脫。Hari 意為拿走你所有罪業的人。Ahaṁ tvāṁ sarva-pāpebhyo mokṣayiṣyāmi [博伽梵歌 18.66]。祂拿走罪業,所以祂名為 Hari。Mukunda 是另一個名字,意為 muk 解脫,ānanda 喜樂。Krishna 給你解脫,從這個物質世界的黑暗中解脫,給你超然的喜樂,因此祂名為 Mukunda。Mukundāṅghri:Mukunda 的蓮花足。Niṣevayaiva:僅僅通過服務 Mukunda 的蓮花足,我就能做到。 

雖然在這個時代,桑雅斯是被禁止的,因為許多無賴會接受桑雅斯然後做荒唐事。但 Caitanya Mahāprabhu 和毗濕奴派大師們,他們為了宣教而接受桑雅斯,不是為了胡作非為。Mukundāṅghri-niṣevayaiva。Mukunda,Krishna,祂想要什麼?祂想要博伽梵歌的哲學傳遍全世界。你要堅定這個決心,穩固你的桑雅斯。這是我的請求。 

謝謝大家。(完) 

本網站使用 Cookie。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在您的電腦上儲存 Cookie。此外,您確認已閱讀並瞭解我們的隱私權政策。如果您不同意,請離開本網站。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