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Kierkegaard

Hayagrīva
這是 Kierkegaard,他是丹麥哲學家,1813年至1855年在世,被普遍視為存在主義之父。他是基督徒。他寫道,或者說他相信,如果宗教的真理不是人內在固有的,就必須由一位老師帶給我們。如果神以祂本來的面貌來教導,人會被震懾或無法承受。因此,祂以神的僕人、以人的形體出現。

Prabhupāda
人的普遍處境與動物無異。因此,在人類社會中有教育系統。但人因為意識更進步,可以接受適當的教育,從而通過權威的教導理解什麼是神,這就是我們的韋達系統。在人的生命形態中——不是普遍情況,而是在特殊情況下——有些人非常渴望了解神。這在技術上稱為 brahma-jijñāsā,探究絕對真理。這只有在人的生命形態中才可能。一般來說,任何人都可以接受靈性生活或神意識的教育,但如果有人喚醒了這種探究,如《聖典博伽瓦譚》中所述,tasmād guruṁ prapadyeta jijñāsuḥ śreya uttamam [SB 11.3.21],如果一個人真正渴望探究神或至高知識,他就必須接近一位導師。這是事實。沒有接近真正的導師,就不可能理解神的本質及我們與祂的關係。因此,必須接受一位導師。接受導師不是一種時尚,而是必要。如果一個人真正有探究之心,這是必須的。導師的資格也在其中給出,應該尋找什麼樣的導師。Śābde pare ca niṣṇātam [SB 11.3.21]。導師是那個在靈性知識或韋達知識的海洋中接受過完整訓練的人,śābde pare。Śābde 指的是韋達的語言或聲音的振動,但這不是普通的物質聲音,而是靈性聲音。就像我們唱誦 Hare Kṛṣṇa mahā-mantra 這樣的靈性曼陀羅。所以,一個在靈性聲音的海洋中完全沐浴過的人,他的生命特徵是什麼呢?這樣的導師不再對物質生活感興趣。這樣的導師不會製造金子或用花言巧語吸引愚人來賺錢。那不是導師。導師是指對物質事物不再感興趣的人。Śābde pare ca niṣṇātaṁ brahmaṇy upaśamāśrayam。他完全依止至尊主,徹底滿足了他的物質慾望。所以,應該接近這樣的導師,然後 tad viddhi praṇipātena paripraśnena sevayā [Bg. 4.34]。通過服務這樣的真導師,向他臣服,然後向他提問,就能真正進展靈性生活,進而正確理解什麼是神,與祂的關係是什麼。這就是人生的完美。

Hayagrīva
但他說如果神以本來的面貌來教導,人會被震懾,因此祂以神的僕人、以人的形體出現,這種說法不正確嗎?

Prabhupāda
是的。主 Krishna 以祂本來的面貌來,並教導。但人們誤解了祂,因為祂像人一樣說話。當祂說 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Bg. 18.66],人們認為「這要求太高了」,於是他們被誤導了。因此,後來祂以奉獻者的身份出現,作為 Caitanya Mahāprabhu,來教導如何接近神。這是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 的功能。Sārvabhauma Bhaṭṭācārya 理解了祂的活動,寫了約一百首詩歌頌 Caitanya Mahāprabhu 的作為,第一首是: vairāgya-vidyā-nija-bhakti-yoga- śikṣārtham ekaḥ puruṣaḥ purāṇaḥ śrī-kṛṣṇa-caitanya-śarīra-dhārī kṛpāmbudhir yas tam ahaṁ prapadye [Cc. Madhya 6.254] 他在與 Caitanya Mahāprabhu 討論《韋檀多哲學》時,明白了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 就是主 Krishna;現在祂來教導人類社會 bhakti-yoga,這是 vairāgya-vidyā。奉獻生活意味著放棄的生命。Vairāgya-vidyā,vairāgya 意味著放棄。任何對物質生活不再感興趣的人,那就是 bhakti-yoga。這裡是 Śrī Kṛṣṇa Caitanya,以主 Caitanya Mahāprabhu 的形式出現。他就是原本的主 Krishna。祂來教導我們在《博伽梵歌》中教導 Arjuna 的相同哲學,但這次祂以主 Krishna 的奉獻者身份出現。同樣,另一位權威 Rūpa Gosvāmī 也理解了祂,認為「這裡是主 Krishna,祂是最慷慨的化身,因為主 Krishna 為了將自己給予奉獻者,要求完全的臣服。而這裡,Caitanya Mahāprabhu 無需任何要求,不僅給予主 Krishna,還給予對主 Krishna 的愛。因此祂是 namo mahā-vadānyāya kṛṣṇa-prema-pradāya。」所以,主 Krishna,至尊人格神首,對我們充滿慈愛,因為我們都是祂的兒子。我們在這物質生活中腐朽。祂親自來,以本來的面貌來,或以奉獻者的身份來,在《博伽梵歌》中留下祂的教導,又建議祂的奉獻者宣揚《博伽梵歌》的哲學。所以,祂總是渴望啟發人類如何回歸家園,回歸至尊人格神首。

Hayagrīva
Kierkegaard 寫了一本書《愛的作為》,他在其中將神視為愛的隱藏源泉。他說:「人必須以無條件的順從愛神,並以崇拜的態度愛祂。如果有人敢以這種方式愛自己,或愛另一個人,或允許他人以這種方式愛自己,那是對神的不敬。你必須以無條件的順從愛神,即使祂的要求看似對你有害,因為神的智慧與你相比是無可比擬的。」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博伽梵歌》的教導。神要求:「放棄你自己的計劃,或任何其他所謂聰明人或哲學家的計劃。接受我的計劃,」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Bg. 18.66],「完全向我臣服,我就會照顧你,讓你不受苦。」這是我們的處境。如果我們完全依賴主 Krishna,至尊人格神首,祂會指引我們如何進展回歸家園,回歸至尊人格神首。

Hayagrīva
關於愛的定義——人們常談論愛——他說:「如果有人問什麼是愛,保羅回答:『愛是律法的實現。』愛是良知的問題,因此不是衝動或傾向的問題,也不是情感或智力計算的問題。只有一種愛。」他說那是靈性之愛。

Prabhupāda
是的。在物質世界中,愛是不可能的。在物質世界中,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感官滿足而感興趣。男人與女人、年輕男孩與女孩之間的愛,不是愛,是慾望,因為雙方都為了感官滿足而感興趣。但那不是愛。愛意味著雙方不考慮自己的感官滿足,而是考慮所愛之人的感官滿足。那是純粹的愛。在物質世界中,這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在 Vrindavan 的畫面中看到愛的例子。在 Vrindavan 村莊中,每個人——人、動物、果實、花朵、水,一切——都只為了愛主 Krishna。他們不期望從主 Krishna 那裡得到任何回報。這是真正的愛,anyābhilāṣitā-śūnyam [Brs. 1.1.11]。如果一個人帶著某種動機愛神,那是物質的愛。純粹的愛只是為了滿足至尊人格神首的願望。因此,在物質世界中,愛這個詞被誤用了。慾望的傾向被當作愛。真正的愛只與神有關——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主 Krishna,至尊人格神首,是愛的至高對象,無論是通過崇拜、服務、與祂做朋友、像孩子般愛祂,還是像摯愛般愛祂——有五種不同的關係:śānta、dāsya、sākhya、vātsalya、mādhurya——這是真正的愛。

Hayagrīva
他說:「最終,對神的愛是決定性的。從中衍生出對鄰人的愛。如果你愛神高於一切,你也會愛你的鄰人,愛每一個人。幫助另一個人愛神,就是愛另一個人。被另一個人幫助來愛神,就是被愛。」

Prabhupāda
這是我們的主 Krishna 意識運動。我們在學習如何愛神,並將這一原則教給全世界,沒有任何分別,認為「神是唯一的。」沒有不同信仰的不同神。神不可能是兩個。Eko brahma dvitīyaṁ nāsti。神是唯一的。祂沒有競爭者。祂的名字是 Asamaurdhva;沒有人與祂平等,沒有人比祂偉大。因此神是偉大的。所以,無論在哪種宗教中,如果教導愛神,那就是一流的宗教。不管是基督教、印度教還是伊斯蘭教。檢驗的標準是追隨者學會了多愛神。既然神是愛的中心,一切都是神的擴展,所以愛神的人愛每個人。他不區分「只有人類應該被愛,應該被服務。」不。他關心所有活著的實體,無論它以何種形式存在。所以他是……愛神的人愛每個人,愛傳遞給每個人。這方面的例子是,澆灌樹根意味著為樹的所有其他部分——樹幹、樹枝、葉子、細枝——提供營養。或者,將食物供給胃部,滿足身體所有部分的需要。這是事實。神是一切,mayā tatam idaṁ sarvam [Bg. 9.4],如《博伽梵歌》中所述,沒有神,什麼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祂的擴展。《毗濕奴往世書》中還有另一句話說,火雖然停留在一個地方,卻散發出它的熱量和光芒。Eka-sthāne sthitasyāgner jyotsnā vistāriṇī yathā。同樣,神在祂自己的居所,但通過祂的能量,祂無處不在。Sarva-vyāpī,全遍。神的遍在特徵意味著一切都是祂能量的顯現。沒有神,什麼都不存在。但這不意味著一切都是神。一切依賴於祂的能量,但不是一切都是神。儘管擴展,祂通過不同的能力保持祂的個性。這就是神。

Hayagrīva
關於個性,Kierkegaard 寫道:「神是一切個性的起源和源泉。擁有個性就是相信每個人的個性,因為個性不是我的。它是神賜予的禮物,通過它,祂允許我存在,允許每個人存在。」

Prabhupāda
這是事實。他解釋……這一事實在《卡塔奧義書》中解釋,nityo nityānāṁ cetanaś cetanānām (Kaṭha Upaniṣad 2.2.13),祂是活著的實體,我們也是活著的實體。所以祂是永恆的,我們也是永恆的。質上我們是一體的,但量上我們不同,因為 eko yo bahūnāṁ vidadhāti kāmān:那一個、單數的永恆活著實體,主 Krishna 或神,祂在維繫每個人。所以這是區別。一個至高的活著實體,偉大的活著實體,在維繫作為祂部分的其他人。所以我們都是活著的實體,個體的,永恆的,但神是至高的;我們是從屬的。這是差別。所以我們的自然位置應該是愛神,因為我們是祂的一部分。

Hayagrīva
(旁白:早上把這個捲起來。) 關於祈禱的目的,他寫道:「祈禱的真正關係不是神聽到祈禱的內容,而是祈禱的人繼續祈禱,直到他成為聽到神意願的人。」

Prabhupāda
是的。這很好。他變得有資格理解神,與神交談,接受神的指引。這在《博伽梵歌》中說: teṣāṁ satata-yuktānāṁ bhajatāṁ prīti-pūrvakam dadāmi buddhi-yogaṁ taṁ yena mām upayānti (te) [Bg. 10.10]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放棄這個物質世界,回歸家園,回歸至尊人格神首。所以這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如果我們向至尊主祈禱……不只是祈禱。祈禱是服務之一。這也是九種服務之一。有九種不同的服務: śravaṇaṁ kīrtanaṁ viṣṇoḥ smaraṇaṁ pāda-sevanam arcanaṁ vandanaṁ dāsyaṁ sakhyam ātma-nivedanam [SB 7.5.23] Vandanam。祈禱意味著 vandanam。所以這也是一種服務。無論你採用所有九種不同的項目,或只選其中一些,或至少其中之一,你都能在靈性生活中進展。所以有些人祈禱,就像基督徒、穆斯林,他們祈禱。這與印度教徒在寺廟中服務、裝飾神像、清理寺廟、供奉食物是一樣的。他們這樣參與。這稱為 arcanam。Arcanam 也是奉獻服務,與祈禱一樣。所以通過這種奉獻服務,一個人能在靈性生活中進展,當他真誠服務時,神在他內心,會負責他,給他指示如何快速接近神。這是事實。我們……祂並不渴望我們的服務。祂本身是完整的。祂不需要任何人的服務。但如果我們向祂提供服務,我們會變得純淨,並……[中斷]……完全純淨。我們可以與神交談,看到神,接受祂的指引,就像 Arjuna 親自與神交談,接受祂的指引並依此行動。

Hayagrīva
Kierkegaard 認為神的意願……他說:「有神。祂的意願通過聖經和我的良知向我顯現。」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神通過個人依據聖經行動介入世界。

Prabhupāda
是的。這有個詞,sādhu śāstra guru vākya cittete koriyā aikya。我們可以通過理解聖人、研究韋達經典、由真導師直接解釋來接近神。所以 sādhu 是聖人,śāstra 是經典,guru 是靈性導師——這些應該互相印證。聖人是依據經典說話的人。同樣,導師是依據經典說話的人。導師不能製造與經典不符的言語。經典也不是與導師和聖人的話不符的。所以這三者應該互相印證,然後我們能理解誰是導師,誰是聖人,什麼是經典。然後我們接受他們的指引,就能完美地進展,理解至尊人格神首。

Hayagrīva
他說:「唯一能進入神,祂是全然威嚴的,是順從。」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很容易看出,對一個一切都同等重要又同等無關緊要的存在,唯一感興趣的是順從。」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需要的,主 Krishna 或神要求完全的順從。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Bg. 18.66]。這是資格。Tad viddhi praṇipātena [Bg. 4.34]。所以對至尊人格神首的原始順從,同樣對靈性導師的順從是神的代表。任何人執行神的命令,就能成為真導師,因為他不製造任何東西。他只是呈現神說的或經典說的。神作為化身來時,祂不說任何與經典不符的話。就像在《博伽梵歌》中,主 Krishna 參考《布茹阿瑪經》,《韋檀多經》。祂是神。祂說的都是最終的,那是事實。儘管如此,祂仍然尊重《韋檀多經》。Brahma-sūtra-padaiś caiva hetumadbhir viniścitaiḥ [Bg. 13.5]。祂參考《布茹阿瑪經》,因為靈性知識在那裡以邏輯和哲學斷言。所以我們不能接受任何說胡話、不與標準經典相符的人作為神的化身。

Hayagrīva
關於崇拜,他寫道:「表達神威嚴感的唯一適當方式是崇拜祂,放棄一切作為獻給神的崇拜行為,不是因為祂需要用你作為工具,而是你自己放棄一切,視自己為最無關緊要的多餘品,一件奢侈品。這就是崇拜。」也就是說,崇拜是放棄。

Prabhupāda
是的。崇拜從放棄開始,或放棄任何動機。Ahaituky apratihatā。我們的唯一任務是愛神。這是一流的宗教系統,教導追隨者無動機地愛神。Ahaituky apratihatā。這種崇拜不會被任何物質條件阻礙。在任何生活條件下,一個人都能愛神。神會幫助。Buddhi-yogaṁ dadāmi tam。這是純粹的崇拜和對神的純粹之愛。[中斷]

Hayagrīva
這是我們對 Kierkegaard 的最後一點,關於神的個性。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他寫道:「神當然是個人的,但祂是否希望與個人保持個人關係,取決於是否讓神高興。」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神願意與你保持個人關係是祂的恩典。如果你拋棄祂的恩典,祂會以客觀或非個人的方式對待你來懲罰你。」

Prabhupāda
(笑)這很對。這很好。非個人的神觀念是麻煩的事。《博伽梵歌》中說:kleśaḥ adhikataras teṣām avyakta āsakta cetasām。請找出這段經文。

Hari-śauri kleśo 'dhikataras teṣām avyaktāsakta-cetasām avyaktā hi gatir duḥkhaṁ dehavadbhir avāpyate [Bg. 12.5] 「那些心智執著於至尊非顯化、非個人特徵的人,進展非常困難。在這種修行中,對有身體的人來說,進展總是困難的。」

Prabhupāda
註釋。

Hari-śauri 追隨至尊不可思議、非顯化、非個人特徵的超然主義者群體稱為 jñāna-yogīs,而完全投入主 Krishna 意識、從事奉獻服務的人稱為 bhakti-yogīs。這裡清楚表達了 jñāna-yoga 和 bhakti-yoga 的區別。jñāna-yoga 的過程,雖然最終達到同樣的目標,但非常麻煩,而 bhakti-yoga 的道路,直接服務至尊人格神首,對有身體的靈魂來說更簡單自然。個體靈魂自無始以來就有身體。僅僅在理論上理解他不是身體是很困難的。因此,bhakti-yogī 接受主 Krishna 的神像作為可崇拜的對象,因為心中有某種身體觀念,可以應用。當然,在寺廟中崇拜至尊人格神首的形體不是偶像崇拜。韋達文獻中有證據,崇拜可以是 saguṇa 和 nirguṇa——至尊擁有或不擁有屬性。寺廟中的神像崇拜是 saguṇa 崇拜,因為主以物質屬性呈現。但主的形體,雖然以物質屬性如石頭、木材或油畫呈現,實際上不是物質的。這是至尊主的絕對本質。 這裡可以舉一個粗略的例子。我們在街上看到一些郵箱,如果我們將信投入這些郵箱,它們自然會順利到達目的地。但如果是一個隨便的箱子,或某處的仿製品,不是郵局授權的,就不會起作用。同樣,神在神像形式中有授權的代表,稱為 arca-vigraha。這是至尊主的化身。神會通過這種形式接受服務。主是全能全能的;因此,通過祂作為 arca-vigraha 的化身,祂能接受奉獻者的服務,只是為了方便受條件限制的人。 所以,對奉獻者來說,立即直接接近至尊沒有困難,但對追隨非個人道路實現靈性的人來說,這條路很困難。他們必須通過《奧義書》等韋達文獻理解非顯化的代表,學習語言,理解非感官的感受,覺悟所有這些過程。這對普通人來說不容易。一個在主 Krishna 意識中的人,從事奉獻服務,僅通過真導師的指引,僅通過對神像的規範敬拜,僅通過聆聽主的榮耀,僅通過食用供奉給主的剩餘食物,就能輕鬆覺悟至尊人格神首。毫無疑問,非個人主義者不必要地走上麻煩的道路,冒著最終無法覺悟絕對真理的風險。而個人主義者,沒有任何風險、麻煩或困難,直接接近至尊人格。《聖典博伽瓦譚》中也有類似的段落。說如果一個人最終要向至尊人格神首臣服(這種臣服過程稱為 bhakti),卻花費一生去理解什麼是 Brahman,什麼不是 Brahman,結果只是麻煩。因此這裡建議不要走這條麻煩的自我覺悟之路,因為最終結果不確定。 活著的實體永遠是個體靈魂,如果他想融入靈性整體,可能會覺悟他原始本質的永恆和知識部分,但幸福部分無法覺悟。通過某位奉獻者的恩典,這種精通 jñāna-yoga 的超然主義者可能會達到 bhakti-yoga 或奉獻服務的階段。那時,長期的非個人主義修行也成為麻煩的來源,因為他無法放棄這種觀念。因此,有身體的靈魂在非顯化中總是困難,無論在修行時還是覺悟時。每個活著的靈魂都有部分獨立性,應該確切知道這種非顯化的覺悟違背他靈性幸福的本質。不應該採用這種過程。對每個個體活著實體來說,主 Krishna 意識的過程,涉及完全的奉獻服務,是最好的方式。如果一個人忽略這種奉獻服務,就有轉向無神論的危險。因此,專注於不可思議、超越感官的非顯化過程,如本節所述,絕不應在任何時候鼓勵,特別是在這個時代。主 Krishna 不建議這樣做。

Hayagrīva
他說:「如果你拋棄祂的恩典,祂會以客觀的方式對待你來懲罰你,在這個意義上,儘管有許多證據,有人會說世界沒有個人的神。但當學者和牧師繼續談論關於神個性的無數真理時,真相是,已經沒有能承受擁有個人神壓力和重量的人了。」因為他覺得個人神會對人提出要求,因此人們拒絕個人神的觀念。

Prabhupāda
是的。個人神意味著祂有要求,如主 Krishna 要求,man-manā bhava mad-bhakto mad-yājī māṁ namaskuru:[Bg. 18.65] 「總是想我,崇拜我,向我致敬,成為我的奉獻者。放棄所有其他事務,只從事我的服務。」這是神的要求,如果我們執行祂的要求,我們就完美了。Tyaktvā dehaṁ punar janma naiti [Bg. 4.9]。如果僅僅執行神的命令,你就有資格,適合回歸家園,回歸至尊人格神首。這清楚地說了。Tyaktvā dehaṁ。我們必須放棄這個身體,但純粹的奉獻者,放棄這個身體後,不再接受另一個物質身體,而是以他原本的靈性身體回歸家園,回歸至尊人格神首。

Hayagrīva
這是 Kierkegaard 的結束。(完)

本網站使用 Cookie。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在您的電腦上儲存 Cookie。此外,您確認已閱讀並瞭解我們的隱私權政策。如果您不同意,請離開本網站。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