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tz en 2025年8月28日,紐西蘭,哲學對話錄

Śyāmasundara Śyāmasundara 說道:今天我們來探討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tz 的哲學。他是一位偉大的數學家,發明了微積分,但他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他認為宇宙中的每一行為都有其目的,宇宙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覺悟至尊人格神首所設定的旨意。

Prabhupāda Prabhupāda 回應:這說得太好了,我認為他的觀點堪稱一流。的確,生命的終極目標就是接近至尊人格神首。這正是聖典博伽瓦譚的教導:na te viduḥ svārtha-gatiṁ hi viṣṇum [SB 7.5.31]。那些愚昧無知的人不知道生命的目標是達到至尊人格神首。他們懷抱著虛幻的希望,追求外在的物質享樂,卻永遠無法覺悟。他們的希望就像水中撈月,永遠無法實現。真正的關鍵在於臣服,但這些愚人卻固執地拒絕臣服,因此 māyā(幻象)會以各種方式給他們帶來痛苦,直到最終覺醒。我的導師 Guru Mahārāja 曾計劃讓我來傳播這份教義,這是他最初的指示。但我當時卻想著不接受出家修行,留在世俗生活中再去做這些事。然而,主 Krishna 有特別的恩典,祂說:yasya anugṛhnī harisye…「當我特別希望某人改過自新時,我會先奪走他所有的財富。」

Śyāmasundara Śyāmasundara 問:這段話出自哪裡?

Prabhupāda Prabhupāda 回答:這出自聖典博伽瓦譚。這是 Yudhiṣṭhira Mahārāja 提出的問題。有時候,這是一種特別的恩典。主 Krishna 會強行改變一個人的計劃,讓他無路可走,只能轉向祂。因為在《蔡坦亞傳》中解釋說,愚人一方面想親近主 Krishna 或至尊人格神首,另一方面又想享受物質世界。然而,追求至尊人格神首意味著必須放棄對物質世界的執著。當主 Krishna 看到這種矛盾阻礙了靈性進展,祂會強行打破這種執著,讓人在無助中臣服。聖典博伽瓦譚中說:「我會奪走他所有的財富。他試圖再賺錢,我再次奪走。當他一無所有,感到絕望時,他才會向我臣服。」一旦他失去財富,所谓的親戚、朋友、妻子、孩子都會疏遠他,認為他「無用」。於是,他在失去金錢、朋友和家人愛護後,無奈地向主 Krishna 臣服。這就是自然的計劃:讓那些試圖在物質世界尋求快樂的愚人受挫,每一次嘗試都會失敗,經過無數次的輪迴後,他們終於覺悟。聖典博伽瓦譚說:bahūnāṁ janmanām ante jñānavān māṁ prapadyante [博伽梵歌 7.19]。至尊人格神首的計劃是將所有靈魂帶回祂的身邊,沒有人能永遠留在物質世界。祂的計劃是讓每個靈魂都回歸,但那些固執的人就像頑皮的孩子,父親說「來吧」,他們卻哭喊著「不,我不走」。父親的任務就是強行拉他們回來。因此,在博伽梵歌中,主 Krishna 最終說出了最機密的教導:sarva guhyatamam,「放棄所有這些愚蠢的爭辯,向我臣服。」 Arjuna 一開始還在爭辯,但主 Krishna 說:「我給你最機密的指示,放棄這些愚蠢的想法,全心向我臣服,我會保護你。」祂說這是最機密的教導,因為只有真誠的奉獻者才能接受這樣的指引。

Śyāmasundara Śyāmasundara 說:他解釋了自然的機械現象,比如自然法則。他認為這些法則是實現至尊人格神首旨意的唯一有效方式。

Prabhupāda Prabhupāda 回應:沒錯。所有自然法則都在運作,身體就像一座堡壘,受到 Durgā 的管理。這被稱為 durgā,意為堅固的堡壘,沒有人能隨意進出。而堡壘的管理者就是 Durgā,她是主 Krishna 的忠誠侍女,但她的任務是懲罰那些執迷於物質的惡魔。她會給予惡魔想要的一切:「給我金錢,給我美貌的妻子,給我名聲,給我力量。」她會說:「好吧。」但同時,她也在懲罰他們。這就是自然的運作方式:一方面滿足物質欲望,另一方面不斷懲罰。這一切都在主 Krishna 的指示下進行。布拉瑪經(Brahma-saṁhitā)中說:(梵文)。Durgā 是物質世界的堡壘女神,她有無比的力量,能創造、維持和毀滅。她是如此強大,但她只是主 Krishna 的影子,沒有獨立的行動力。就像影子隨著手的移動而動,她的一切行動都在主 Krishna 的指引下。因此,布拉瑪經說:「我崇拜 Govinda,祂是一切因果之源。」這些愚人以為物質自然是為他們的享樂而存在,這是物質主義的觀點。例如,有人看到一朵花,就說:「自然為我創造了這朵花,一切都是為我服務。」就像《聖經》中,耶穌說動物是交給人保護的,但他們卻認為:「至尊人格神首把動物給我們是為了吃。」這是多麼愚蠢的想法!保護變成了吃掉!甚至一些 Māyāvādī 哲學家支持這種觀點,比如 Vivekananda 說:「吃動物有什麼問題?我和動物都是 Brahman,吃了就合一了。」我問他:「為什麼不去和老虎 Brahman 合一?」他們認為自己是 Brahman,山羊是 Brahman,所以人吃山羊就合一了。但為什麼不和老虎合一?這就是愚蠢的邏輯。任何沒有主 Krishna 意識的人,都是愚人。我們的挑戰是:無論他是偉大的哲學家還是宗教家,若沒有主 Krishna 意識,他就是愚人。就像糞便,無論是乾的一面還是濕的一面,都是糞便。

Śyāmasundara Śyāmasundara 說:Leibnitz 認為真理可以用符號表示,並發展成一門精確的數學科學——符號邏輯學。

Prabhupāda Prabhupāda 回應:符號是什麼?好人和壞人的符號是什麼?我們有我們的符號:如果一個人有主 Krishna 意識,他就是好人;如果沒有,他就是壞人。這就是我們的符號表示法。例如,韋達經典說,黑皮膚是罪業生活的象徵。因此,婆羅門被稱為 śukla,意為膚色白皙。如果一個婆羅門是黑皮膚的,就不是真正的婆羅門,可能他的父親不是真正的婆羅門。同樣,如果一個首陀羅膚色白皙,他也不是真正的首陀羅。這些都是符號。就像在印度,穆斯林如果是矮小的,就不是真正的穆斯林,因為來自阿富汗的穆斯林通常很高大。還有妓女的兒子或養子,他們都被認為是愚人。養子因為得到富人的財產而肆意揮霍。我在倫敦見過一個叫 Mr. Sil 的人,他繼承了巨額財富,但最後卻淪為街頭乞丐。我親眼見過,他的唯一事業就是如何花光養父的錢。

Śyāmasundara Śyāmasundara 說:Leibnitz 認為有兩類真理:一是邏輯必然的真理,如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這是天生的知識;二是通過經驗獲得的偶然知識,如雪是白色的,但也可能因為環境而呈現紅色。

Prabhupāda Prabhupāda 回應:真正的真理是至尊人格神首有一個計劃,知道這個計劃的人才是真正明白真理的人。這種知識是天生的,由自然賦予。聖典博伽瓦譚說:nitya siddha kṛṣṇa bhakta,奉獻的真理早已存在,只是被遺忘了。通過奉獻服務、唱誦和聆聽,這種真理會被重新喚醒。真理是:我是主 Krishna 的永恆僕人。這是真理的標誌,沒有其他的標誌。就像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雪是白色的,水是液體,石頭是堅硬的,辣椒是辣的,糖是甜的,這些都是永恆的真理。同樣,靈魂是至尊人格神首的永恆僕人,這是永恆的真理。當靈魂試圖服務 māyā(幻象),那就是不真實的。真理只有一種,沒有兩種類型的真理。所謂的「另一種真理」是 māyā(幻象),就像鏡子裡的倒影,看起來像真實的臉,但它不是真的。誤認為真理的東西只是幻象。

Śyāmasundara Śyāmasundara 說:Leibnitz 認為這些單子(monads)是構成物質的最終單位,甚至原子也是由單子組成,這些單子有意識、活躍,從最低等的物質到靈魂,再到最高的至尊人格神首。

Prabhupāda Prabhupāda 回應:我們說原子內有主 Krishna,祂是那股力量。Leibnitz 說有某種推動力,我們直接說那是主 Krishna。布拉瑪經說:aṇḍāntara-stha paramāṇu-cayāntara-stham [Bs. 5.35],主 Krishna 存在於每個原子中。祂是全能的,可以無限擴展。靈魂有微小的獨立性,因為靈魂是至尊人格神首的一部分,但最終一切都在主 Krishna 的控制下。Leibnitz 的單子理論不完全正確,因為他認為物質中的單子也有獨立性,而我們說物質中的力量是主 Krishna,不是獨立的靈魂。

Śyāmasundara Śyāmasundara 說:Leibnitz 認為單子之間沒有因果關係,比如球棒擊球,實際上球棒並未影響球,它們是獨立的。

Prabhupāda Prabhupāda 回應:這是無稽之談。球棒不會自己擊球,是我拿起球棒擊球的。最終的因是主 Krishna 的意願。例如,羅摩詹陀羅(Lord Rāmacandra)將石頭扔進海中,石頭浮起來了,這違反了重力法則,但因為至尊人格神首的意願,石頭可以浮起來。因此,一切的因都是主 Krishna 的意願。Leibnitz 否認因果關係是錯誤的,至尊人格神首是一切因果之源:sarva-kāraṇa-kāraṇam [Bs. 5.1]。

Śyāmasundara Śyāmasundara 說:Leibnitz 認為這個世界是至尊人格神首安排的最佳世界,儘管可以有其他安排,但這是最好的。

Prabhupāda Prabhupāda 回應:這不是至尊人格神首的計劃,而是靈魂想要模仿至尊人格神首、統治物質自然而被給予的機會。博伽梵歌說:duḥkhālayam aśāśvatam [博伽梵歌 8.15],這個世界是痛苦之地,且無法久留。靈性世界才是真正的完美世界。Leibnitz 認為這個物質世界是最好的,這是錯誤的。更高層的星球有更好的生活條件,例如月球上的生命長達一萬年。我們的目標是回歸靈性世界,而不是留在這個痛苦的物質世界。

Śyāmasundara Śyāmasundara 說:Leibnitz 認為人有天生的真理,比如數學真理,這些是在出生前就植入心智的。

Prabhupāda Prabhupāda 回應:天生的真理是奉獻精神。每個人都想奉獻於某人,但因為奉獻錯置而感到不快。當奉獻轉向至尊人格神首時,人會感到滿足。這是主要的真理。就像孩子會自然地向雷電致敬,這是奉獻精神,只是被誤導了。通過正確的奉獻服務,這種天生的奉獻精神會被引導到至尊人格神首。

Śyāmasundara Śyāmasundara 說:今天我們討論 David Hume,他是最著名的英國哲學家。他對能否獲得確定知識持懷疑態度,認為我們能擁有的知識只是觀念的序列,無法證明其真實性,知識僅來自感官,但即使這些知識也只是假設。

Prabhupāda Prabhupāda 回應:我們也說,因為感官不完美,通過感官鍛鍊無法獲得完美知識。但我們不同意只有感官是知識來源的說法。知識可以從超越感官的更高權威那裡獲得,這是完美的知識。例如,我們從博伽梵歌中得知有靈性世界,這是超越感官的知識。我們的過程是從權威那裡接受知識,這是完美的。Hume 認為不可能有完美知識,這是懷疑主義。

Śyāmasundara Śyāmasundara 說:Hume 認為靈魂只是一堆感知,僅僅是觀念的集合。

Prabhupāda Prabhupāda 回應:觀念背後必須有實體,否則觀念從何而來?如果感官有缺陷,比如眼睛有疾病,看到兩個月亮,但健康的眼睛看到一個月亮。因此,必須從無缺陷的人那裡獲取知識,而不是說因為感官有缺陷就無法獲得正確知識。

Śyāmasundara Śyāmasundara 說:Hume 認為只有數學證明和直接感官感知是確定的知識,其他都是相對的。

Prabhupāda Prabhupāda 回應:他只從相對的平台談論,否認絕對真理的存在。但只要說「相對」,就意味著有「絕對」的存在。他否認本體(noumena),只承認現象(phenomena),這是知識的不完整。他認為一切可能沒有原因,只是永恆存在,這是荒謬的。死亡、季節的更替,這些現象背後必須有原因。博伽梵歌說:mayādhyakṣeṇa prakṛtiḥ [博伽梵歌 9.10],一切都在主 Krishna 的指導下運作,沒有什麼是偶然的。

Śyāmasundara Śyāmasundara 說:Hume 認為道德是個人根據自己的良心制定的,道德取決於個人情感。

Prabhupāda Prabhupāda 回應:個人情感可能不被他人認可,這就是愚人天堂。道德最終由至尊人格神首的意願決定。例如,Arjuna 起初認為不戰鬥是道德的,但主 Krishna 命令他戰鬥,這就成了道德。因此,道德與不道德取決於至尊人格神首的認可,而不是個人或社會的意見。

Śyāmasundara Śyāmasundara 說:今天我們討論 Immanuel Kant。他試圖追溯先天觀念(不依賴感官經驗)和後天觀念(感官印象)之間的關係,試圖統一這兩者。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問題:「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知識的來源是什麼?

Prabhupāda Prabhupāda 回應:知識的來源是智慧。智慧通過心智運作,得出結論。例如,「人是會死的」,這是先天知識;看到一個人,就知道他會死。先天意味著之前的知識,後天是通過感官經驗獲得的。Kant 提到「超驗美學」,這是什麼意思?超驗知識是超越感官經驗的知識,例如我們從博伽梵歌中得知有靈性世界,這是從更高權威獲得的知識。通過奉獻服務,這些知識會逐漸顯露。普通人無法理解,因為這超越了粗糙的感官。但通過臣服和服務,超驗知識會顯現,這不是靠猜測能達到的。

Śyāmasundara Śyāmasundara 說:Kant 認為思想若無內容則空洞,感知若無思想則盲目。心智需要感官提供內容,感官需要思想來理解。

Prabhupāda Prabhupāda 回應:思想來自超驗知識,從更高權威獲得,這叫 parokṣa。然後用感官檢驗,得出結論,這叫 aparokṣa。接著是 adhokṣaja(超驗知識)和 aprakṛta(靈性知識)。例如,權威說有靈性世界,我們用感官和理性推斷:我由靈魂和物質組成,既然有物質世界,為什麼沒有靈性世界?這就是應用感官和理性的過程,但基礎知識來自權威。

Śyāmasundara Śyāmasundara 說:Kant 認為有天生的知識,例如數學真理,是出生前就植入心智的。

Prabhupāda 是的,我已經解釋過了:超然的。我們在追求永恆。我發現自己是靈魂,我是永恆的;所以我必須尋找一個永恆的世界。這裡不是我的歸宿。我是永恆的。就像魚被從水裡取出來,牠會感到不適,只有回到水裡才會舒服。同樣地,我是靈魂,與這個物質身體在一起並不舒服。因此,正確的結論是:如何前往靈性世界,或獲得一個靈性身體。我們從《博伽梵歌》中得到這樣的資訊:一個人若能理解主 Krishna 或培養對主 Krishna 的愛,學習如何見到主 Krishna,他就能獲得一個靈性身體去見主 Krishna。因為若一個人非常渴望,這些想法會持續存在,在他死亡、結束這個身體時,若他充滿了主 Krishna 意識,就會立刻被轉移到靈性世界。這是《博伽梵歌》中主 Krishna 所保證的。所以我們的目標應是:主 Krishna 是永恆的;主 Krishna 說:「我曾在四千萬年前對太陽神說話。」阿周那問:「這怎麼可能?」祂回答:「這是我的本性:我不忘記,你會忘記。」所以主 Krishna 的身體是永恆的,因為忘記是由於身體的改變。就像我不記得前世發生了什麼,這意味著我必須改變身體。而主 Krishna 記得一切,意味著祂不改變身體,對吧?我會忘記,為什麼?因為我改變了身體。但主 Krishna 不會,祂的身體是永恆的。經典也證實,祂是「sat-cid-ānanda vigrahaḥ」(永恆、意識與喜樂的形體)。所以若你變得有主 Krishna 意識,你也能獲得像主 Krishna 一樣的靈性身體。若你能有物質身體,為何不能有靈性身體?這只是需要一個過程,如何獲得靈性身體。他們不知道這些。

Śyāmasundara 他在暗示,康德。 普拉布帕達:是的,通過智性推測,確實可能得到一些暗示,但不是完美的知識。

Śyāmasundara 他說,例如,這種純粹理性或超然理性存在,是為了引導人類理解更廣泛的知識,引導他的理解達到知識的整體,換句話說,純粹理性的目標是找到所有事物的總和,理解一切。通過認識終極實相,就能理解一切。 Prabhupāda 所以只要理解自己是靈魂,就能逐漸明白有個靈性世界。這個靈性世界充滿了多樣性,一切都與這裡相似,但那是永恆的,這裡是暫時的。

Śyāmasundara 他說這種純粹理性有調節作用,通過將特定現象與整體經驗聯繫起來,試圖把握所有條件。例如,至尊存在的概念是理性的調節原則,因為它告訴我們要將世界上的一切視為與至尊存在相關聯,彷彿一切都源自這個必要的因。 Prabhupāda 至尊存在是一切因的因。

Śyāmasundara 是的,他說假設或運用純粹理性來得出有至尊存在的結論是一種調節功能,因為它使一切變得有規律。通過得出有至尊存在的結論,所有現象都與至尊存在相關聯而變得有規律。這是自然的衝動。 Prabhupāda 這在《博伽梵歌》中說得很清楚:「在我的指導下,整個物質自然在運作,一切都在進行。」(mayādhyakṣeṇa prakṛtiḥ sūyate sa-carācaram [Bg. 9.10])因此,這個宇宙的運作是有規律的。所有韋達經典都這樣描述,這些現象背後有個人指導,祂是至尊人格神首。

Śyāmasundara 所以他說這是自然的衝動,理性本身的本質是尋找規律,尋找所有事物的總和規律,因此必須假設有至尊存在以找到那個總和。 Prabhupāda 在你的宣講中,你可以利用康德的這句話,他如何證實《博伽梵歌》的說法。《博伽梵歌》直接說了,他作為哲學家也發現這是事實。這對我們的宣講工作有幫助。

Śyāmasundara 他說現象無窮無盡,僅靠理性無法到達終極實相,因為存在一些他稱為超然幻相的東西。 Prabhupāda 因此你必須接受主 Krishna 的斷言。我對這些現象的變化感到困惑,你無法理解這些是如何發生的。但一旦你來到主 Krishna 面前,祂說:「這是我在背後操控。」那你的結論就完美了。

Śyāmasundara 他說,當你用理性檢視物質現象時,會遇到某些矛盾,他稱之為二律背反。二律背反意味著兩邊都是真的。 Prabhupāda 在梵文中,這叫 bhiruda dharma,意為既是「是」又「非」的詞。他能調整這兩個對立的東西。

Śyāmasundara 他說,從邏輯上來說,這些二律背反並非謬誤,兩邊都是真的。例如,他的第一個二律背反是:「世界在時間上有開端,且在空間上有限。」這是正題。反題是:「世界在時間上無開端,在空間上無限,無邊無際。」他說,理性上這兩個結論都是真的。 Prabhupāda 那如何調和?《博伽梵歌》中已有調整方法。它說這個物質現象世界有生有滅,週而復始。(bhūtvā bhūtvā pralīyate [Bg. 8.19])所以物質自然有顯現又消失,這過程也是真的。就像白天和黑夜,來來去去,這是真的。但黑夜不是白天,白天不是黑夜。

Śyāmasundara 第一個二律背反描述世界的量。第二個二律背反涉及世界的質。正題是:「世界上每個複合物質都由簡單部分組成,沒有什麼東西不是簡單的或由簡單部分組成的。」反題是:「世界上沒有複合物是由簡單部分組成的,簡單的東西在世界上也不存在。」一方面,一切都是簡單的,由簡單部分組成;另一方面,沒什麼是簡單的,一切都是複雜的。 Prabhupāda 是的,簡單的說法是,整个世界由物質能量構成,這是簡單的。但物質能量的組成部分有很多——mahat-tattva、pradhāna、puruṣa,然後是二十四元素,五種粗大元素,八種微妙元素,五種感官,感官對象,等等,如此有許多分析上的複雜性。

Śyāmasundara 他的第三個二律背反是關於世界的因果關係或聯繫。正題是:「符合自然法則的因果關係不是世界上所有現象的唯一因果關係。要解釋這些現象,必須假設還有一種自由因果關係。」反題是:「沒有自由,一切在世界上發生的事完全遵循自然法則。」所以,一方面,他說有時我們觀察到自然法則的例外,有些事情完全無因或無法解釋,因此因果法則並非絕對的。 Prabhupāda 不,絕對有嚴格的因果關係。他無法解釋——你不知道——但一定有某個原因。因此最終原因是主 Krishna,或至尊人格神首。

Śyāmasundara 有時當有某種異常現象…… Prabhupāda 沒有什麼是意外的。我們不接受任何意外,沒有意外這回事。

Śyāmasundara 所以如果看到某種奇蹟,可以解釋是主 Krishna…… Prabhupāda 是的。奇蹟意味著你無法理解它是如何發生的。就像我說的例子,你想畫一朵玫瑰花,需要許多東西,但畫出來的也不是真的玫瑰花。雖然可能是完美的,但你得費盡心思收集顏料、顏色,耗費精力,時間長了可能才畫得完美。但同樣的能量運作得如此迅速,你會看到一朵玫瑰花自動出現。同樣的例子,飛機有成千上萬複雜的電子機械裝置,但你只看到飛行員按一個按鈕。對外行人來說,「僅僅按個按鈕,就有奇蹟發生。」但實際上,按下按鈕後有許多複雜的機械一個接一個運作。所以,神的能量如此微妙,只需祂的意願,過程就發生了,如此迅速而完美,我們看起來像是奇蹟。沒有什麼奇蹟,過程就在那裡,只是太快太好,我們覺得是奇蹟。就像一個無知的人,給他一張紙條說:「拿給巴瓦南達。」他給你一萬盧比。他會說:「這是什麼奇蹟?幾行字就換來一萬盧比?」但巴瓦南達說:「普拉布帕達要一萬,我就給。」他看到我的簽名,就給了。但這人不知道,對他來說是奇蹟。對傻瓜來說是奇蹟!

Śyāmasundara 所以它們可以同時存在。一方面,自然法則非常嚴格,無人能違背;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像主 Krishna 舉起戈瓦爾達納山的奇蹟。 Prabhupāda 那也不是奇蹟。因為在瑜伽成就中,你可以讓任何東西比棉花還輕。所以主 Krishna 是 Yogeśvara(瑜伽之主),祂用瑜伽力量讓整座山像棉花一樣輕。這是瑜伽原理。但對普通人來說,練習這瑜伽需要數百萬年才能達到完美。而主 Krishna 是 Yogeśvara,祂一願意,立刻就實現。這不是奇蹟,是瑜伽原理。就像主 Krishna 讓許多大行星漂浮在空中。現代科學家可能說這是無稽之談,但對他們來說是奇蹟,對主 Krishna 來說不是。祂有這種力量,Yogeśvara,祂能做到。

Śyāmasundara 什麼是這種瑜伽力量?這是什麼意思? Prabhupāda 這叫 laghimā siddhi、aṇimā siddhi。Aṇimā,你可以變得最小。瑜伽修行者可以被裝進箱子裡。我見過,有人被裝進袋子裡,密封後放進箱子,箱子鎖上又密封,他卻出來了。這叫 aṇimā siddhi。簡單來說,無論你怎麼密封,總有小孔,靈魂是頭髮尖端的萬分之一大小,就能從那孔出來。

Śyāmasundara 然後他在外面再物質化另一個身體? Prabhupāda 是的。

Śyāmasundara 其他瑜伽力量呢? Prabhupāda 有八種:aṇimā、laghimā、prāpti、mahimā、prākāmya、īśitā、vaśitā。Prāpti,你坐在這裡,忘了東西在倫敦,你不用電話,伸手就能拿到。他們可以通過太陽光束到達太陽。Mahimā,你可以變得比最大的還大。例如,哈努曼跳過海洋,這是因為他變得更大。你能跳過這個空間,若你有更大的身體,就能跳過更大的空間。這是 mahimā-siddhi。Vaśitā,你可以控制任何人,你說什麼,他就做什麼。就像那個騙子馬哈里希,他有些瑜伽力量,控制別人,給你一個曼陀羅,說你會成為神,這些都是胡說,但他控制了你,你會付錢給他。這是假的。

Śyāmasundara 像催眠術? Prabhupāda 是的,催眠術。我在《奉獻的甘露》中討論過這些。即使普通瑜伽行者也能做到這些,何況主 Krishna,祂是 Yogeśvara,所有神秘力量的主人。所以不知道這些的人說:「這都是故事。」這不是故事,也不是奇蹟,這是可能的。我們的瑜伽過程是依靠主 Krishna,祂會行動,你得到功勞。就像我們的運動:主 Krishna 在做,我得到功勞。為什麼要自己去獲得這些神秘力量?依靠主 Krishna,祂是 Yogeśvara,祂會做一切,你得到功勞。主 Krishna 希望如此,就像祂對阿周那說:「這已經計劃好了,你不戰鬥他們也不會回去,這不可能。你只要拿功勞就好。」

Śyāmasundara 他的第四個二律背反關於世界的模式,是否需要一個絕對存在。正題是:「存在一個絕對必要的存在,屬於世界,作為其部分或原因。」反題是:「無論在世界內外,都不存在絕對必要的存在作為其原因。」所以僅靠理性,可以說有神或無神。 Prabhupāda 有神,這是理性。如何支持無神的觀點?那是什麼理性?

Śyāmasundara 純粹根據質、量、關係和模式的類別,也可以得出結論,沒有什麼超越物質自然。 Prabhupāda 但你的感官從哪裡來?

Śyāmasundara 有人可能說它們只是物質的組合。 Prabhupāda 但物質從哪裡來?

Śyāmasundara 根據物質理性,可以說不需要假設物質有原因。 Prabhupāda 但我們看到物質在增長。就像一棵樹,它是物質,它在增長。

Śyāmasundara 它可能是永恆存在的。 Prabhupāda 怎麼永恆存在?樹不是永恆存在的。這個銅鍋是金屬,有人製造了它。

Śyāmasundara 但物質本身可能是永恆存在的。 Prabhupāda 同樣地,我們看到物質,樹在增長。樹是木頭,木頭也是物質。石頭也在增長。怎麼增長的?

Śyāmasundara 純粹從物質角度說,可能有物質原因…… Prabhupāda 就像我的物質身體,它成長了。原本不存在,通過父母的結合,身體形成並成長,然後消失。這是物質的特性:誕生、成長、產生副產品、衰退、消失。任何物質都是如此。這個物質世界也是這樣。這些樹都從種子長出來,種子從哪裡來?

Śyāmasundara 從父樹。 Prabhupāda 父樹。主 Krishna 說:「我是所有生物的種子。」(bījaṁ māṁ sarva-bhūtānām [Bg. 7.10])所以主 Krishna 是一切的原因。

Śyāmasundara 他的觀點是,這些矛盾——說「有神」或「無神」——這些矛盾是因為理性試圖將其類別應用於超然的絕對,而這些類別只適用於經驗。所以僅靠理性我無法…… Prabhupāda 這是理性:我看到一切都在成長,所以整個宇宙一定從某個源頭成長。這是理性。

Śyāmasundara 這是超然的理性。 Prabhupāda 不,是普通理性。每種物質都從某個源頭成長,所以這個物質世界一定從某個源頭成長。

Śyāmasundara 為什麼有些人看著樹的種子會得出不同結論? Prabhupāda 從某個源頭。所以完美的理性是這個宇宙的成長來自某個源頭。我們從權威的韋達文獻中得到這些知識,說明它如何成長。

Śyāmasundara 如何有人用物質理性得出不同結論? Prabhupāda 那是什麼理性?他必須通過經驗證明。他自己存在是怎麼來的?他的物質身體如何形成?是由他的父親引起的。他怎麼能否認原因?他的存在依賴於某個原因。

Śyāmasundara 根據休謨的觀點,因果不一定相關,只是習慣性聯繫。 Prabhupāda 科學家會說父親生孩子,為什麼不相關?這是瘋狂的說法。沒有父親,哪有孩子出生?有這樣的例子嗎?他自己是胡說八道。他由父親生出,原因是他父親。同樣,他的父親也是他父親的果。所以有至尊父親,宇宙的父親。你怎麼能否認?這是推測者的缺陷:他們自相矛盾。

Śyāmasundara 這正是他說的,當你試圖推測絕對時,會遇到矛盾。 Prabhupāda 是的,矛盾意味著不完美的知識。完美知識是堅持原則的人。我們的固定結論是主 Krishna 是一切原因的因。韋達文獻詳細說明了這些類別如何一個接一個發展。但總結是:主 Krishna 渴望或注視物質自然,物質自然受孕,然後產生許多東西。物質與靈魂結合,宇宙顯現出來。

Śyāmasundara 回到因果的觀念,康德說,就像時間和空間是先驗概念或心智創造——換句話說,在任何感官經驗之前,我們已有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因果也是人類理解的先驗類別。 Prabhupāda 所以先驗存在是時間和空間。

Śyāmasundara 時間、空間和因果。 Prabhupāda 我出生在某個時間,時間在我出生前就存在,我死後時間繼續存在。同樣,空間也是。但我暫時佔據一些時間,那是我的壽命。或我佔據一些空間,這是暫時的。時間和空間是永恆的,至少時間是永恆的,因為空間也是在時間中誕生的。

Śyāmasundara 這怎麼說? Prabhupāda 《聖典博伽瓦譚》中有描述。因為物質空間(āāśa)也是從更微妙的意識和智慧中誕生。空間也是創造物。

Śyāmasundara 休謨說因果是習慣性假設,我們自然假設某個效果跟隨某個原因,但原因不一定產生效果。 Prabhupāda 不,我們不同意。沒有原因,沒有效果。讓他證明有什麼存在沒有原因。

Śyāmasundara 休謨的例子是,如果在海灘上發現腳印,通常我們假設是人留下的…… Prabhupāda 那是事實,為什麼是通常?這是事實。

Śyāmasundara 仍是可能性。 Prabhupāda 為什麼是可能性?

Śyāmasundara 可能有其他東西留下腳印。 Prabhupāda 怎麼可能?

Śyāmasundara 可能有人用另一隻腳的模具做出來,其他可能性存在。 Prabhupāda 那是胡說。有人來做腳印誤導你!那也是有原因的。所以這是愚蠢的想法,仍然有原因。

Śyāmasundara 這正是康德說的。他說我們天生就有因果的概念,這是先驗的…… Prabhupāda 這是事實:因果永遠存在。

Śyāmasundara 他說直覺上,當我們看到某事時,我們理解什麼是因,什麼是果。 Prabhupāda 你無法理解原因是什麼,但一定有原因。沒有原因,什麼都不會發生。這是他的不完美知識,認為有些事無因發生。不,沒有這種事。

Śyāmasundara 例如,鳥在樹枝上飛,果子掉下來。可能是鳥讓果子掉下來,或果子自己掉了,但原因仍然存在。 Prabhupāda 是的,你接受這個原因或那個原因沒關係,但原因必須存在。就像有人愚蠢地問靈魂何時墮落,這問題有什麼用?只要接受它是墮落的。

Śyāmasundara 有原因。 Prabhupāda 有原因。你可能找不到原因,就像一個病人,有某個原因。所以不要去找原因,去治療疾病,治癒它。但原因一定存在。否則他為什麼被感染,其他人沒有?原因必須存在。

Śyāmasundara 他說物理法則不是自然固有的,而是思維的模式。 Prabhupāda 這也是胡說。有法則。所有物理現象都有法則。就像溫度低於零度,水會變成固體,這是物理法則。

Śyāmasundara 是的,當溫度低於零度時會發生,但我們對這現象的理解,物理法則,只是因為我們的思維過程。我們的思維分析它。 Prabhupāda 分析也是思維過程,但你不能認為水在某個溫度變成固體時還是液體。這是事實。這裡有醫生,有疾病。我們可能找不到原因,但他知道一定有原因。

Śyāmasundara 他說,水可能會結冰,物理自然會變化,但它只在我們開始思考時成為法則。 Prabhupāda 為什麼在你腦中?那是法則。當溫度降到某個點,水會結冰變成固體。這是法則。你怎麼能說沒有法則?

Śyāmasundara 但法則的概念是思維的模式。 Prabhupāda 那是人類社會的不完美。但自然的法則,神的法則,不是這樣。自然的法則:火會燒,無論在哪裡都燒。這是永恆的事實。不是在某些情況下燒,某些情況下不燒。火燒是普遍的。即使小孩觸碰火,也會燒。沒有考慮。就像人類法律,小孩偷竊和大人偷竊,法庭會說:「他是小孩,饒了他。」但自然法則不是這樣。火燒,無論大人小孩觸碰,都會燒。這是自然法則。

Śyāmasundara 當我們想到「火燒」,我們是在塑造對現象的解釋。我們體驗過,所以塑造解釋,這成為我們心中的法則。 Prabhupāda 不管你想不想,法則都會運作。只是文字遊戲,毫無意義。對一些愚人來說,他被當作偉大哲學家,但這只是文字遊戲。

Śyāmasundara 他說,因為心智將這些法則先驗地強加於自然,視為必要且普遍的,這證明心智是有創造性的,不是空白的。 Prabhupāda 心智有創造性,這是事實。它在創造又拒絕。這是心智的活動,saṅkalpa-vikalpa。

Śyāmasundara 他說,應用這四個理性類別於對象以理解它們,這創造了確定的知識,超越這些類別的進一步判斷是猜測或無法證明的教條。但他說,心智對這些部分解釋不滿足。即使超越這些類別的知識是猜測,心智仍渴望知道更多。 Prabhupāda 這就是哲學。這種探究性叫哲學。原因的因:這是由這個引起的,這個的因是什麼?除非找到最終原因,他不滿足。這是高等心智的本性,稱為 muni,深思熟慮的人。所以大我的本性是找到最終原因。因此,《韋達經》說:「athāto brahma jijñāsā」,探究什麼是 Brahman(絕對真理)。這不是 Brahman,那不是 Brahman……答案是:「Brahman 是 janmādy asya,宇宙萬物的至高源頭。」除非達到至高源頭,他不滿足。那些靠心智推測的人,來到無人格特徵,然後若進一步前進,就像《伊沙奧義書》說:「請收起你耀眼的無人格特徵,讓我們清楚看到你。」通過無人格 Brahman,當你來到主 Krishna,你會滿足。這在《博伽梵歌》中解釋:經過許多生世的探究,當他得出主 Krishna 是一切原因的因,vāsudevaḥ sarvam iti,那個大我非常罕見。(bahūnāṁ janmanām ante jñānavān māṁ prapadyate [Bg. 7.19])

Śyāmasundara 昨天我們討論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他試圖僅通過理性理解事物的整體。今天我們討論他這一嘗試的結論。他說,人類在試圖將類別分析應用於超然知識失敗後,試圖創造超越經驗的宇宙理念。他發現,試圖理解超越物質自然的東西時,他的努力失敗了,所以他試圖創造超越經驗的理想。 Prabhupāda 所以他在物質知識上失敗,然後獲得超然知識。這是什麼意思?

Śyāmasundara 他無法通過物質知識的技巧理解超然知識。 Prabhupāda 是的,這意味著用物質感官無法達到超然知識。那他如何形成超然的理念?

Śyāmasundara 在這次嘗試中,康德試圖僅通過純粹理性形成這些理念。 Prabhupāda 你說物質感官無法達到超然,那理性的意義是什麼?如果你的感官不完美,用感官推理也是不完美的。

Śyāmasundara 他說理性是先驗的,獨立於感官,理性可以理解有神、靈魂等,不用依賴感官。 Prabhupāda 這是可能的。

Śyāmasundara 事實上,他認可三個純粹理性的理想:靈魂、終極世界或實相、以及神。他說這三個理想是理性的先驗概念,天生就有,我們知道這些。 Prabhupāda 這也是真的。我們也接受。nitya siddha kṛṣṇa bhakti。我們對主 Krishna 的服務傾向是天生的。柴坦尼亞·瑪哈帕布說,人是永恆的僕人,這傾向應是自然的,但被物質無知遮蓋。

Śyāmasundara 他說,感官知覺無法提供靈魂和神的資訊,但純粹理性可以深入不可知的領域,提供概念來把握實相的整體。 Prabhupāda 這不太清楚,說感官知覺無法達到靈魂,但他說理性超越感官。

Śyāmasundara 是的,他說我們可以通過純粹理性把握神和靈魂的概念。 Prabhupāda 理性如何運作?

Śyāmasundara 他得出結論,這些完美知識的理想被設立,但無法證明和不可知。我們只能知道有神、有靈魂、有實相,但無法知道更多。 Prabhupāda 靠個人努力無法知道更多。但通過 paramparā(師徒傳承)的過程可以知道。

Śyāmasundara 他說僅靠純粹理性無法知道。他後來承認可以用其他方式知道。但僅通過理性,我們無法知道關於神或靈魂的更多資訊,即使我們知道它們存在。 Prabhupāda 當神說話時,就可能知道。這是我們的過程。我們聽神說——祂在哪、如何、是什麼——我們的知識就完美。康德說,靠理性和感官無法接近最終的神,這是事實。韋達說:avāṅ-manasā gocaraḥ,言語和心智無法達到。但他確信有神,若神以無因的慈悲降臨並說話,你就能理解神。

Śyāmasundara 他以某種方式達到了這一點,說他將我們所能知的限制於現象,因此必須否認對神、自由和不朽的知識,以為信仰留空間。換句話說,通過理性和感官無法知道神、靈魂、自由或不朽,其餘的靠信仰。 Prabhupāda 不,信仰是一種妥協,不是事實。這很好,他承認我們無法通過感官或理性接近最終的神。但信仰也不是完美的。所以西方哲學家創造了不同信仰,宗教變成信仰。有人信這個,有人信那個。但這不是事實。事實是:如果你確信有神,神是全能的,祂以全能降臨。《博伽梵歌》說:「當宗教原則出現偏差,人們變得不敬神時,我就降臨。」(yadā yadā hi dharmasya glānir bhavati bhārata [Bg. 4.7])祂降臨有兩個原因:保護奉獻者(paritrāṇāya sādhūnām)和消滅惡人(vināśāya ca duṣkṛtām)。就像希蘭亞卡希普、康薩、羅婆那,他們是惡人的象徵。有人說神偏心,不,神對奉獻者和惡人都仁慈。惡人被神殺死,立刻得到解脫;奉獻者見到神,明白神的真實地位。神在 Vrindavana 展示祂的靈性世界本性,與牧牛男孩玩耍,與 gopīs 跳舞。這些實際展示,讓奉獻者確信:「結束這個物質身體後,我們將去主 Krishna 那裡,參與祂的娛樂。」這是 paritrāṇāya sādhūnām。奉獻者從經典聽說這些,神實際展示,他們加倍確信來世的生活。超然世界、神的活動,我們通過聽聞也能覺悟。因為神是絕對的,見祂和聽聞祂沒有分別。

Śyāmasundara 所以在他完成對純粹理性的分析後,他開始研究《實踐理性批判》,探討應用於實際生活的理性,找出其限制。他的觀點是:道德法則是必要且普遍的,是人類意志的對象,必須被所有人接受,無例外。他稱這為絕對命令,意味著某些道德命令是普遍的,每個人都必須遵守,不考慮個人欲望或情況。 Prabhupāda 不,道德因社會發展而異。有些社會認為很道德的事,在另一個社會可能是極不道德的。

Śyāmasundara 沒有普遍的道德? Prabhupāda 普遍的道德是服從神,這就是全部。

Śyāmasundara 神的法則有固定的嗎? Prabhupāda 這包含在內。若你服從神,所有法則都包含在內。這是普遍的道德。《博伽梵歌》說:「心繫於我,成為我的奉獻者,崇拜我,向我頂禮。」(man-manā bhava mad-bhakto mad-yājī māṁ namaskuru [Bg. 18.65])這是道德。

Śyāmasundara 這是道德的基礎? Prabhupāda 是的。否則,很多不道德的事被接受為道德。你怎麼能找出真正的道德?

Śyāmasundara 他說有些…… Prabhupāda 我不願說,但《古蘭經》中說:「從今天起,你應停止與母親的性關係。」

Śyāmasundara 他承認這一點,說有些…… Prabhupāda 像耶穌說:「不可殺生。」但許多不道德的事被接受為不罪。

Śyāmasundara 他承認這點,說我們天生知道某些絕對命令…… Prabhupāda 他應實際說出什麼。絕對道德是:你應服從神,這就是全部。

Śyāmasundara 他說絕對命令的標準是,一個人應只以他希望全世界都遵循的方式行動。就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他的…… Prabhupāda 這是妥協,不是道德。

Śyāmasundara 你應只以你希望全世界都遵循的方式行動,這應成為普遍法則。 Prabhupāda 所以你讓我按我的方式做,我也讓你按你的方式做。

Śyāmasundara 他用違背承諾的例子,說如果有機會違背承諾,我永遠不應違背,因為我永遠不希望別人違背承諾。 Prabhupāda 是的,這正在發生,人造的法律。但這不是道德。道德的標準在一國是一個樣,在另一國可能是相反的。

Śyāmasundara 違背承諾不是普遍的道德命令,無論在哪個國家都不應違背承諾? Prabhupāda 這沒錯,但實際上他們每時每刻都在違背承諾。

Śyāmasundara 是的,他明白這點,但他的想法是想找到道德的基礎…… Prabhupāda 這是好的品質,是婆羅門的品質,不違背承諾,誠實。這是善。

Śyāmasundara 這是判斷自己行為的例子;應根據你希望別人如何做來判斷自己的行為,這必須是…… Prabhupāda 但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做到。就像誠實,可能是普遍真理,但你不能期望每個人都誠實。這不可能。所以不是普遍的,只適用於某些人。你怎麼能說這是普遍的?

Śyāmasundara 但他說,我應該做的這一事實意味著我能做到,每個人都能做到。 Prabhupāda 這很好,我應該做,但我做不到。所以有科學的分類方法,叫 varṇāśrama。有些人做不到,雖然他們知道應該做,他是 śūdra。能實際做到的,是婆羅門。所以必須有分類。《博伽梵歌》中主 Krishna 說:「我創造了四個階級。」(cātur-varṇyaṁ mayā sṛṣṭam [Bg. 4.13])你無法找到所有人都平等,這不可能。

Śyāmasundara 道德命令必須無例外地遵守? Prabhupāda 這很好,但不可能。

Śyāmasundara 個人情況不應有影響。 Prabhupāda 是的,文明的基本原則是,無法做到的人應被訓練。這是我們的主 Krishna 意識運動。我們將人從最低層次提升到最高層次。這是我們實際在做的。所以有四個階級,通過教育和訓練,最低層次的人可被提升到最高層次。這是我們的運動。

Śyāmasundara 所以理想上,每個人都有道德義務服從道德命令,但…… Prabhupāda 不是道德命令——至尊的命令。你認為的道德,對別人可能是非道德。一個人的食物是另一個人的毒藥。所以主 Krishna 對 Yudhiṣṭhira 說:「去說謊。」那是道德。對阿周那說:「這是什麼胡說?你去戰鬥,殺死他們。」那是道德。所以道德是服從主 Krishna 或祂代表的命令。你不能創造道德。你不完美,你的感官不完美,你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道德。所以我們應無條件服從主 Krishna 或祂代表的命令。這是道德。

Śyāmasundara 所以真正的絕對命令是服從至尊。 Prabhupāda 對,這是道德。其他都是不道德的。

Śyāmasundara 他說我們必須出於對義務的尊重,而不是機械地遵循。 Prabhupāda 是的,假設我說:「你做這個。」就像主 Krishna 說:「你去對 Droṇācārya 說。」若沒有絕對的信心,Yudhiṣṭhira 會說:「我怎麼能說謊?」但阿周那是更好的,他想:「雖然我認為不殺親屬是道德,但主 Krishna 喜歡,我必須做。」

Śyāmasundara 他說倫理或道德應制度化,不考慮個人情況。 Prabhupāda 他提到情況。所以道德應根據情況而定。

Śyāmasundara 他說相反:不論個人情況,每個人都應遵循道德命令。但我們說情況決定如何遵循。 Prabhupāda 那假設國家說:「不可殺生。」為什麼還有殺戮?

Śyāmasundara 在戰爭中。 Prabhupāda 在任何情況下。不是說殺戮停止了,雖然國家禁止殺戮。但在屠宰場、在戰爭中,殺戮仍在進行。

Śyāmasundara 他更多是從個人角度考慮如何行動,說「我不應違背道德命令。」 Prabhupāda 不,因為假設這裡有條蛇,很危險,會咬人,殺戮是必要的。但若你說:「不,我不殺這蛇,讓它咬,讓大家都死……」這只是心智推測。他沒有完美知識。

Śyāmasundara 他認為我們知道什麼是道德正確的。 Prabhupāda 你不知道什麼是道德正確!所以你必須聽從主 Krishna 或祂代表的指導。你不知道。

Śyāmasundara 我們天生沒有正確的知識? Prabhupāda 不,先驗的意義是,每個人都有對主 Krishna 或神的服從傾向,即使未開化的人。當他們看到雷電,會祈禱。就像這些非洲人來這裡,向我們頂禮。這是天生的。雖然說他們未開化,但這種傾向存在,只是未充分顯現。

Śyāmasundara 所以我們不太知道,但有些概念。 Prabhupāda 是的,這無處不在。

Śyāmasundara 他說,不是行為本身是好或壞,而是行為背後的意志。 Prabhupāda 是的,但意志有時未顯現。所以需要上級的幫助來發展這種意志。

Śyāmasundara 他說,當你看到一個行為,行為本身不能判斷好壞,而是背後的意志決定好壞。 Prabhupāda 這不是很重要,除非有意志。所以好壞也需訓練。被條件化的靈魂,在物質世界中處於無知,稱為黑暗。這個物質世界是黑暗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黑暗中。韋達說:「不要留在黑暗中,去光明。」靈性世界是光明。就像白天和黑夜。所以意志在黑暗中是不完美的,需被拖向光明,這需要上級的幫助。

Śyāmasundara 他說,當你看到一個行為,例如士兵殺人,你不能說殺人好壞;如果他的意志是為國家服務,意志是好的,殺人就是好的。但如果有人為了錢在街上殺人,意志是壞的,殺人就是壞的。所以行為本身無好壞,意志決定。 Prabhupāda 是的,但意志需訓練。否則他會自己製造想法:「我認為這是好的,所以是好的。」這是胡說。所以需要指導。

Śyāmasundara 所以沒有天生永遠正確的觀念。 Prabhupāda 即使有天生的,也需上級確認。

Śyāmasundara 他說,因為人尊重道德法則並實踐它,他是具有無限尊嚴的人格。他相信人的尊嚴基於遵循道德原則。 Prabhupāda 這已解釋過,varṇāśrama-dharma,因為婆羅門遵循好的法則,所以有尊嚴。婆羅門被認為是社會中最優等人,因此受尊重。

Śyāmasundara 他說,其他一切都有交換價值或價格,但只有人擁有自我引導或尊嚴,這是無價的,我們永遠不應屈服賣自己。 Prabhupāda 這種尊嚴是他對至尊服從的固有品質。我們不應犧牲這一點。現代文明是:他知道自己不獨立,服從神的意志,卻人為地違抗神,製造許多哲學、偽善。

Śyāmasundara 他看到人像商品一樣賣自己。為了得到東西,他們出賣自己。 Prabhupāda 是的,為了名利、崇拜,他犧牲了。

Śyāmasundara 他說,人應遵循道德準則,這樣才有尊嚴,因為他有自我引導,決心遵循道德原則。 Prabhupāda 道德準則存在,若有人真正遵循,他就有尊嚴。

Śyāmasundara 他說人屬於「目的王國」,因為他追求理想或完美,將一切與完美目的相關聯,引導生活,因此手段與目的是完美的。 Prabhupāda 目的是什麼?他沒描述。

Śyāmasundara 他稱目的是道德法則,絕對命令。 Prabhupāda 道德法則在不同情況下不同,這又是他觀念的不完美。

Śyāmasundara 他稱目的是黃金法則,行為應…… Prabhupāda 這只是抽象觀念,他沒給具體例子。

Śyāmasundara 他給了違背承諾的例子。 Prabhupāda 違背承諾有時是道德的。像主 Krishna 自己違背承諾。祂說:「在這場戰爭中我不拿武器。」但當阿周那被 Bhīṣma 的戰鬥壓制時,祂立刻拿起武器接近 Bhīṣma,因為 Bhīṣma 承諾:「明天我要這樣戰鬥,阿周那會死,除非主 Krishna 採取特別行動。」這意味著祂必須違背承諾。所以 Bhīṣma 想讓主 Krishna 為了保護奉獻者而違背承諾。當祂違背承諾,Bhīṣma 停止戰鬥:「這是我的目的,你為了保護奉獻者違背了承諾。」

Śyāmasundara 他說人不應成為純粹的功利對象,不應僅因實際而降低標準。 Prabhupāda 他或多或少是嚴格的道德主義者。但這不是最高階段。超越道德原則才是完美。因為道德價值在物質世界中,屬於善的模式。即使婆羅門完美,他仍在物質世界。從超然靈性視角,整個物質世界是可譴責的。就像在監獄裡,即使是第一等囚犯,如政治家,有特殊待遇,他仍是罪犯。同樣,在物質世界中,無論婆羅門或 śūdra 資格,都是被條件化的靈魂。道德可能幫助他超越,但到達超然平台不依賴道德,是獨立的。像阿周那為了道德不殺親人,但這沒幫他。直接服從主 Krishna 的命令,他超越了道德。所以道德不總是有幫助。

Śyāmasundara 就像你說的:道德可能幫助他超越。他開始感知道德背後有更高的東西。 Prabhupāda 不,這種高尚仍在物質世界內。像甘地,他被認為很高尚,但他是物質主義者。通過虔誠行為,他可能在物質上提升,但這不是解決條件化生活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我想停止生老病死的痛苦。沒有對主 Krishna 的愛,沒人能逃脫物質條件。

Śyāmasundara 所以康德開始覺悟到,即使一個人犯罪,道德法則存在於他的人格中,若正確訓練,他能理解,這本身是神聖的。理解道德原則的傾向是天生的神聖特質。他說,自我決定是一切道德的必要條件,為了道德,必須自我決定。 Prabhupāda 我們已討論過,應自我決定。但有時無法自我決定。首先他不知道生命的目的是什麼。假設他變得道德或不道德,有什麼區別?我說不道德更容易謀生,為什麼要道德?那他應被譴責嗎?若被譴責,為什麼?

Śyāmasundara 因為他沒覺悟人的真實本性,是有尊嚴和道德的。 Prabhupāda 但他必須說人的真實本性是什麼。

Śyāmasundara 他通過研究道德找出人的本性,後來理解人的目的。 Prabhupāda 他說生命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Śyāmasundara 終極目的是達到自身的完美,達到…… Prabhupāda 但他沒描述什麼是完美。

Śyāmasundara 完美是幸福與美德的結合。 Prabhupāda 每個人都認為幸福。醉漢感到幸福,那是幸福嗎?豬吃糞便感到幸福,那是幸福嗎?

Śyāmasundara 但這沒與美德結合。 Prabhupāda 為什麼不是美德?如果你得到幸福,那就是美德。這意味著他沒有標準知識。若非主 Krishna 的奉獻者,他沒有好品質。他可能是偉大哲學家、科學家,但仍是胡說。(harāv abhaktasya kuto mahad-guṇā [SB 5.18.12])他靠心智推測,一次次回到物質平台,毫無幸福或生命目標的觀念。他的知識不完美。

Śyāmasundara 今天我們討論哲學家黑格爾,德國哲學家。他的基本方法是綜合所有對立面以達到真理,結論是一切存在皆是理性,凡真實的皆理性,凡理性的皆真實。 Prabhupāda 這意味著他想達到絕對,沒有二元性。這就是主 Krishna。因為主 Krishna 說祂的使命是保護奉獻者,消滅惡人。(paritrāṇāya sādhūnām vināśāya ca duṣkṛtām [Bg. 4.8])祂實際這樣做了。像祂殺死巨妖 Pūtanā,表面上是殺,但她得到如祂母親 Yaśodā 的地位。愛 Yaśodā 和殺 Pūtanā 有什麼區別?因為祂是絕對的,無論做什麼,都是好的。神是好的。所以表面看神做壞事,實際不是壞,是好。兩個對立元素能調和(viruddhata samanvaya),祂能做到。若他來到主 Krishna,變得有主 Krishna 意識,臣服於主 Krishna,他的哲學目標就實現了。

Śyāmasundara 他看到前人越來越抽象,試圖找出本質的實體,最後幾乎化為虛無。 Prabhupāda 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是 vairasana(無形)。當無法具體說明神的本性、形式,通過推測無法得出正確結論,出於挫敗說:「沒有神。」

Śyāmasundara 就像分析一個對象,將其分成越來越小的部分,最後什麼也沒。 Prabhupāda 絕對不能分成部分。《博伽梵歌》說:「刀不能切割它。」(nainaṁ chindanti śastrāṇi [Bg. 2.20])物質東西可以切割,但靈性存在是不可分割的。Māyāvāda 理論說絕對是遍在的,但提到祂的形式,他們知識貧乏。絕對保持祂的形式,卻能擴展自己。主 Krishna 說:「我以無形的形式遍布整個創造。」(mayā tatam idaṁ sarvaṁ jagad-avyakta mūrtinā [Bg. 9.4])神有三種特徵:無人格(brahman)、局部(paramātmā)和人格(bhagavān)。(brahmeti paramātmeti bhagavān iti śabdyate [SB 1.2.11])若不理解這科學,難以得出絕對真理的正確形式。所以知識貧乏的人得出虛無結論,但實際不是。

Śyāmasundara 但他想扭轉這趨勢,從抽象到具體。他認為每個現象對象與整體有關,整體是實相。要理解實相,需檢視每個對象與整體及其他對象的關係,就能明白真理。 Prabhupāda 是的,我們也是這樣。整體是主 Krishna。就像物質例子,太陽是整體,陽光擴展也與整體相關。同樣,主 Krishna 是整體,一切與主 Krishna 相關。這是我們的哲學。我們不放棄任何東西,試圖將一切用於主 Krishna 的服務。Māyāvādī 哲學家說一切是 Brahman,但說這不是 Brahman,說「neti, neti」(非此非彼)。他們說主 Krishna 崇拜是 māyā。我們說沒有 māyā,只是幻相。他們說是一,但當主 Krishna 實際出現,他們說主 Krishna 是 māyā。我們的哲學是一切是主 Krishna 能量的顯現。能量與能量的源頭是一體的。Nārada 說:「這個宇宙是 bhagavān,但看起來像分離的。」(idaṁ hi viśvaṁ bhagavān ivetaro)這可通過主 Krishna 意識運動理解。普通人認為有主 Krishna 和非主 Krishna,實際上沒有非主 Krishna,這是幻相,一切是主 Krishna。

Śyāmasundara 這也是黑格爾的想法,一切加起來是靈性整體,沒什麼能與靈性整體分離,一切與之相關。有一點我想澄清,我們討論過的康德,他從柏拉圖得到想法,說現象是靈性或本體的表達方式,本體通過對象表達自己。 Prabhupāda 我們也這樣說。就像太陽通過陽光的熱和光表達。我們通過遍布的熱和光理解太陽。同樣,我們通過主 Krishna 的兩種能量理解祂。《博伽梵歌》說有物質能量和靈性能量。靈性能量是高等能量,物質能量是低等能量。這是我們的考慮,因為我們無法理解。否則只有一種能量,靈性能量。當靈性能量被無知遮蓋,就叫物質能量。就像天空,本來清澈,但有雲時看不到太陽。太陽在那裡,當我們無法理解主 Krishna,這就是物質。否則沒有物質,一切是靈性的。

Śyāmasundara 但黑格爾說法不同。他說對象本身是靈性表達自己,而康德說靈性通過對象表達。 Prabhupāda 對象本質上是靈性。

Śyāmasundara 本質上是靈性? Prabhupāda 是的,因為它是主 Krishna 的能量,事實上是主 Krishna。

Śyāmasundara 這是主 Krishna? Prabhupāda 是的,主 Krishna。

Kīrtanānanda 你感知的物質東西,其原因是靈性。但你感知的是物質。 Prabhupāda 就像金子。你做了耳環,你說是耳環,但它是金子。另一個例子,土壤。你用土壤做鍋、玩偶,說是鍋、玩偶,但它仍是土壤。不管什麼狀態,它是土壤。

Śyāmasundara 所以這鍋、這磚不是影像,它們是土壤…… Prabhupāda 你做成影像,但仍是土壤。打破後仍是土壤。原本是土壤。《聖典博伽瓦譚》中主 Krishna 說:「創造之初我存在,我維持創造,創造結束我仍存在。」(aham evāsam evāgre)

Kīrtanānanda 但 Māyāvādī 說所有形式是 māyā。 Prabhupāda 是的,我們說是暫時的,他們說是 māyā。

Kīrtanānanda 我們說靈性世界充滿形式,不是…… Prabhupāda 是的,他們不知道,這是他們的無知。形式從哪來?《韋達經》說:「janmādy asya yataḥ」,從源頭而來。

Kīrtanānanda 這裡的形式是永恆的嗎? Prabhupāda 不,這不是永恆的,是模仿,扭曲的反射。反射不是永恆的,條件一消失,沒有反射。

Śyāmasundara 他說它們不永恆,但形式間的交互是永恆的過程,一個形式與另一個形式交互…… Prabhupāda 他們無法解釋。真實的是這形式不永恆,但有永恆形式。像水,在沙漠中的水不是真的,也不是永恆的。但有永恆的水,否則我哪來的這水概念?Māyāvādī 不知道。

Śyāmasundara 但若宇宙是理性的,一切有目的,這暫時形式也是靈性的,因為它有某種目的。 Prabhupāda 是的,我們利用一切,善用壞交易。

Śyāmasundara 即使有人看不到,沒有目的嗎? Prabhupāda 為什麼看不到?他在看。為什麼說看不到?他在看車。

Śyāmasundara 他在看,但可能不知道那是什麼。 Prabhupāda 那是另一回事。但他在看。

Śyāmasundara 我的問題是,那對象仍是靈性的嗎? Prabhupāda 是的。他知道或不知道無關。事實是事實。

Śyāmasundara 任何對象。 Prabhupāda 是的。他沒有眼睛看到那是靈性的,沒有知識。

Śyāmasundara 所以神的計劃在無處不在展開,無論我們是否理解。 Prabhupāda 是的,祂在展開自己。《博伽梵歌》中祂派代表來展開。

Śyāmasundara 即使在物質世界,水侵蝕土地,樹木生長死亡,這些仍是靈性的? Prabhupāda 是的。就像土壤,成形時是土壤,無形時也是土壤。土壤永遠存在。所以是靈性能量。天空是天空,有雲時你說天空縮小了,你看不到。雲來雲去,天空永遠在那裡。

Kīrtanānanda 它既是物質又是靈性的,本質上是靈性的。 Prabhupāda 本質是靈性的。我的不完美視野使它成為物質。

Śyāmasundara 他的想法也是,一切有目的,宇宙是理性的。 Prabhupāda 當然,那些不接受這一點的,像許多胡說哲學家,說人生無目的,隨機的,他們是傻瓜。

Śyāmasundara 但他的想法是,要理解這實相或真理,必須檢視所有事物之間的關係。 Prabhupāda 是的,我們教導原初是主 Krishna。主 Krishna 的能量擴展是一切。就像熱和光,整個物理存在是熱和光。熱和光來自火。靈性和物質能量從主 Krishna 這火中散發出來。一切由熱和光構成,物質的東西。能看到這是靈性的,就有靈性眼光。看不到的,認為是物質。

Śyāmasundara 另一種看法是,黑格爾認為前人抽象,將整體分割成靜止的部分,但他認為真理是動態的,總在變化,這些孤立因素他稱為片刻,片刻的總和是運動的力量,真理是動態的,非靜止的。 Prabhupāda 這可從我們自身理解。我是靈魂,我存在,身體特徵在變化。所以它是物質的,靈魂在所有條件下存在。這是靈魂與物質的區別。

Pradyumna 我想問,一切在某種意義上是靈性的,但有些東西在我們以靈性眼光看時有更多效果。像恆河水與普通水的區別,對不知恆河水是靈性的人,他仍得靈性益處嗎? Prabhupāda 是的,主 Krishna 使恆河水與普通水不同。我們重視恆河水,因為它從主 Krishna 的腳趾流出。當其他水接觸主 Krishna 的蓮足,怎麼不是恆河水?不知的人,通過接觸蓮足,這水會變成恆河水。

Pradyumna 你在《博伽梵歌》中寫,用於主 Krishna 服務的東西會恢復靈性品質。 Prabhupāda 是的,為什麼重視恆河水?因為它從主 Krishna 的腳趾流出。任何水接觸主 Krishna 的蓮足,就變成恆河水。就像我們供奉的水,在印度通常用恆河水崇拜。那在美國崇拜主 Krishna 就停止了嗎?我們創造恆河水。一旦接觸主 Krishna,就是恆河水。

Pradyumna 所以即使不知的人來…… Prabhupāda 不知的人我們不談。問題是為什麼恆河水重要,因為它從主 Krishna 的腳趾流出。任何水接觸主 Krishna 的蓮足,就是恆河水。邏輯是:等於同一事物的東西彼此相等。

Pradyumna 所以用物質東西在主 Krishna 意識中…… Prabhupāda 若有物質觀念,就會……就像火讓鐵變熱、紅熱。紅熱的鐵,你不能說是鐵,它在燃燒。觸碰紅熱的鐵,它像火一樣。同樣,一切為主 Krishna 服務,沒有其他用途,就是靈性的。就像這錄音機,你不為其他目的用,所以它是靈性的。這叫 prachurja,原本的功能停止。就像木頭,覆上金箔,大家說是金的。這是 prachurja,木頭品質被覆蓋,所以是金的。或是完全用金子做成。兩者都是金的。

Kīrtanānanda 但它們不平等。 Prabhupāda 為什麼不平等?當它服務於金子的目的,為什麼不平等?金桌能做什麼,這金箔桌也能做。

Kīrtanānanda 那這裡的錄音機用於主 Krishna 服務,與靈性天空的錄音機功能無差別? Prabhupāda 是的。prachurja。《博伽梵歌》說:「以純粹的奉獻服務我的人,超越物質模式,成為 Brahman。」(māṁ ca 'vyabhicāreṇa bhakti-yogena yaḥ sevate sa guṇān samatītyaitān brahma-bhūyāya kalpate [Bg. 14.26])因為物質功能停止了。你們不再有非法性行為、吃肉、喝酒、賭博,這些停止了,功能不同,所以是靈性的。

Devotee 《聖典博伽瓦譚》第一篇說,Yudhiṣṭhira 和阿周那在主 Krishna 離開地球後,以同樣的身體回到靈性天空。這是否表示他們的身體因靈性活動而變得靈性,不再是物質的?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可能的。現在談這哲學家,若提出太多問題,我們無法繼續。

Śyāmasundara 他的想法是,真理是所有片刻的總和,他稱之為有機真理理論。真理不是靜止的或由孤立部分組成,而是所有事物的總和,持續變化。他說,這些現象或自然事實,這些片刻,按宇宙理性或世界精神(weltgeist)規定的進程進化。世界精神通過現象事件展開自己。 Prabhupāda 這是胡說。宇宙理性從哪來?除非有個人,沒有理性的問題。他不知道。

Śyāmasundara 他稱之為世界精神,weltgeist,意為世界心智。 Prabhupāda 世界精神?那是個人。除非接受個人,哪有理性的問題?《博伽梵歌》說:「在我的指導下。」(mayādhyakṣeṇa [Bg. 9.10])方向意味著理性。所以一談到理性,必須接受至尊人格神首,祂給予理性,指導一切。

Śyāmasundara 所以世界事件、現象是世界理性展開的表達?有漸進發展。 Prabhupāda 是的,有計劃。這個之後做這個,這個之後做那個。否則為什麼主 Krishna 說「在我的指導下」?就像你讓助手:「這樣做,那樣做。」有計劃、方向和理性。

Śyāmasundara 計劃的目的是什麼?有終極……? Prabhupāda 整個計劃是:靈魂是主 Krishna 的部分,因某種原因想享受物質世界,主 Krishna 給他們機會。就像小孩想玩,父親引導:「不要這樣玩,這樣玩。」主 Krishna 說:「我在每個人心中,我給他們智慧、記憶和忘記。」(sarvasya cāhaṁ hṛdi sanniviṣṭho mattaḥ smṛtir jñānam apohanaṁ ca [Bg. 15.15])他想玩:「好,給他玩的機會。」但計劃是讓他玩,然後回來。這是韋達知識。他想玩:「好,你玩。」但當他玩累了,說:「放棄這些,來我這裡。」(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Bg. 18.66])

Śyāmasundara 所以世界是學校或遊樂場,我們在這裡受教育…… Prabhupāda 是的,遊樂場,叫 field(場)。《博伽梵歌》說:「這個身體是場。」(idaṁ śarīraṁ kaunteya kṣetram ity abhidhīyate [Bg. 13.2])你想玩:「好,拿這個場去工作。」這是場,行動的場。

Śyāmasundara 不是無目的的,有漸進進化…… Prabhupāda 不,有目的,主 Krishna 也給予知識。韋達在那裡,主 Krishna 來給知識,說這種玩不會幫你,所以祂說:「放棄這些,來我這裡。」這是重點。

Śyāmasundara 所以黑格爾有個方法,將所有現象對象與整體相關聯…… Prabhupāda 黑格爾的方法沒用,因為他沒概念。

Śyāmasundara 他的方法叫辯證法。 Prabhupāda 辯證法是推測。

Śyāmasundara 就像他分為三部分,三段式…… Prabhupāda 好,他這樣做,但辯證法是什麼意思?

Śyāmasundara 是兩個對立元素的綜合,像正題、反題和合題。 Prabhupāda 我明白,論證。你說一些,我說一些,然後得出結論。

Śyāmasundara 和解。 Prabhupāda 對,結論。前提是:人是會死的,約翰是人,所以約翰會死。

Śyāmasundara 不,那是亞里斯多德的過程,他否定亞里斯多德的過程。 Prabhupāda 他否定亞里斯多德,但真實情況是這樣的,你的有限理性得出這個結論。

Śyāmasundara 他的過程更像是:人是永生的,反題是人會死,合題是結合這兩個。 Prabhupāda 什麼是合題?

Śyāmasundara 合題可能是人的身體會死,但他是永生的。 Prabhupāda 可能是,沒有確定性。

Śyāmasundara 人的身體會死,他是永生的。 Prabhupāda 這結論是什麼?

Śyāmasundara 我只是舉例。你說人是永生的,約翰是人,所以約翰是永生的,那是亞里斯多德的邏輯。 Prabhupāda 這意味著他的工作是打敗亞里斯多德的哲學。

Śyāmasundara 是的,他說那種推理是靜態的…… Prabhupāda 有兩種過程:歸納和演繹。這是演繹過程。

Śyāmasundara 是三段論,處理事物的「是性」。 Prabhupāda 是的,另一種是歸納。看看人是會死還是永生,去研究。有兩種過程:āroha panthā(上升)和 avaroha panthā(下降)。我們說下降過程是完美的。

Śyāmasundara 你舉的例子很好,他說所有事物的基本辯證法是:正題是存在,反題是非存在。你說人是永生的,那是存在;反題是人會死,是非存在;如何調和這兩個…… Prabhupāda 調和是:身體是無,靈魂是有。這是我們的提議。身體是無,是假的,但我是真的。無知的人只取一邊。我們取兩邊:身體存在,是假的,是暫時的。我說我不是這身體,但若有人打我,我會痛。所以這是暫時的。《博伽梵歌》說:「由於身體,我感到冷熱、快樂痛苦。」(mātrā sparśās tu kaunteya śītoṣṇa-sukha-duḥkha-dāḥ [Bg. 2.14])佛陀說讓身體歸零,就無痛苦快樂。但這不完美,因為我存在,會接受另一個身體。死亡不等於解脫。《博伽梵歌》說:「你會接受另一個身體。」(tathā dehāntara-prāptir)解脫是不再在物質世界,回靈性世界。

Śyāmasundara 他說存在與非存在的持續鬥爭使世界運轉。 Prabhupāda 這也是我們的提議。靈魂使世界運轉。(yayedaṁ dhāryate jagat [Bg. 7.5])我們談兩種能量:高等靈性能量和低等物質能量。

Śyāmasundara 合題是什麼? Prabhupāda 合題是因為高等靈性能量接受了物質能量,物質世界的能量在運作。我進入這身體,所以它動。我離開後,這身體是一團物質。

Śyāmasundara 他說存在與非存在的辯證法是成為的基礎,因為這兩個衝突,我們總在成為。 Prabhupāda 成為意味著我現在處於尷尬位置,我是永生的,卻被會死的東西困住,所以我在改變位置。當我停止換位置,保持我的存在,那就是合題。

Śyāmasundara 你之前的例子,約翰是人,人是永生的…… Prabhupāda 那是身體,表面上的。

Śyāmasundara 他說那是靜態分析,只處理「是性」…… Prabhupāda 靜態是那些只看身體的人,沒有內省,是表面的。

Śyāmasundara 所以這是正題與反題的結合,成為合題。 Prabhupāda 是的,當你完全到達那位置,你成為合題。

Śyāmasundara 這是黑格爾試圖找出的最終合題。 Prabhupāda 他必須找出,但他沒有知識,他要從我們這裡拿知識。我們能幫他。

Śyāmasundara 但他的基本想法是,每個事實只能通過與其對立面相關來理解。 Prabhupāda 這是相對世界,因為這裡一切是相對的。你不理解父親,除非有兒子;不理解兒子,除非有父親。這是相對世界,不是絕對世界。在絕對世界,黑白一切是一體的。

Śyāmasundara 他說,通過追蹤物質世界的黑白關係,最終能理解絕對。 Prabhupāda 是的。《博伽梵歌》說:「經過許多生世,智者臣服於我,因為我是絕對。」(bahūnāṁ janmanām ante jñānavān māṁ prapadyate [Bg. 7.19])我們的主 Krishna 意識運動教導接近絕對。

Śyāmasundara 他說,例如,通過將一個觀念與其對立面相關,我們發現超越它們單獨真理的不同真理。 Prabhupāda 是的,《博伽梵歌》說:靈魂在身體內,是永生的,身體是會死的。(dehino 'smin yathā dehe [Bg. 2.13])有兩個對立的東西。

Śyāmasundara 所以合題超越它們的單獨存在。 Prabhupāda 分離意味著會死與永生。

Śyāmasundara 合題高於兩者? Prabhupāda 合題是讓靈魂從物質的尷尬位置解脫。

Śyāmasundara 這比單獨理解靈魂更高? Prabhupāda 是的,靈魂解脫是更高理解。靈魂在物質世界中處於尷尬位置。

Śyāmasundara 被困的狀態增強了解脫的理解嗎? Prabhupāda 是的,除非理解自己被困,沒有解脫的問題。若他無知地認為這是真實生活……普通人認為這是真實生活,我們教育說:「不,這不是真實生活。主 Krishna 意識是真實生活。」

Śyāmasundara 在監獄裡又獲釋的人,比從未進監獄的人更珍惜自由嗎? Prabhupāda 這很容易理解。應用到你生活中不難。每個人都能理解。

Śyāmasundara 所以為了增強對自由的理解,若有人…… Prabhupāda 你來到自由的平台。

Śyāmasundara 但假設有人一直在靈性世界自由,他來到物質世界…… Prabhupāda 他帶著使命來,像主 Krishna。祂不以物質方式出生。祂的奉獻者也帶著使命來,不是墮落。

Śyāmasundara 我說的是靈性世界的人墮落到物質世界…… Prabhupāda 墮落是不同的。

Śyāmasundara 是的,然後他再次解脫…… Prabhupāda 他再次自由。

Śyāmasundara 他解脫後的理解比之前更高嗎? Prabhupāda 是的,他學到東西,變得自由。像 Nārada 對 Vyāsadeva 說他的前世。他知道自己是女僕的兒子,這樣變得自由。這是自由。當他達到靈性意識,知道:「我曾在那可憎的狀態,現在我在好的位置。」

Śyāmasundara 所以來到物質世界又離開是好的嗎? Prabhupāda 不好。若好,為何要回神那裡?但若有人不知怎地墮落……那些帶使命來的,不是墮落。像州長去監獄檢查,不是囚犯。若囚犯認為:「州長來了,也是我們之一。」那是錯的。所以禁止認為 guru 是普通人。(guruṣu nara-matir)或 Vaiṣṇava 是某種種姓,或崇拜的神像是石頭。(arcye śilā-dhīr)《博伽梵歌》說:「愚人因我以人形出現而輕視我。」(avajānanti māṁ mūḍhā mānuṣīṁ tanum āśritam [Bg. 9.11])

Śyāmasundara 黑格爾的想法與我們不太不同,他說…… Prabhupāda 差別很大。他要經過數百萬生世才能到我們的理解。

Śyāmasundara 是的,他認為絕對真理總在變化,卻也永恆。 Prabhupāda 絕對真理怎能變化?

Śyāmasundara 但同時是永恆的。 Prabhupāda 不,這

本網站使用 Cookie。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在您的電腦上儲存 Cookie。此外,您確認已閱讀並瞭解我們的隱私權政策。如果您不同意,請離開本網站。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