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奉愛的甘露》 1972年11月4日 溫達文

Pradyumna
從第二頁開始。「免除物質苦惱」。在《博伽梵歌》中, 主 Krishna 說,人應完全皈依祂,放棄所有其他事務。祂也在那裡保證,祂會保護這些皈依的靈魂,免受所有罪業反應的影響。Śrīla Rūpa Gosvāmī 說,罪業帶來的苦惱來自於罪行本身以及我們前世所犯的罪。

Prabhupāda
「免除物質苦惱」。行動有兩種:善行和惡行。一般來說,我們認為惡行帶來痛苦,善行帶來享受。但實際上,在物質世界裡,沒有真正的享受。Kṛṣṇadāsa Kavirāja Gosvāmī 解釋說,dvaite bhadrābhadra sakali samāna,在二元對立的物質世界中,無論我們認為是善行或惡行,其實都處於同一層次。我們以為那是快樂。就像我多次解釋過,人們在物質世界日夜辛勤工作,當他們獲得一些物質利益時,覺得「這是利潤,這是快樂」。但實際上,哪裡有快樂?如果一個人如此辛苦工作,哪來的快樂?這就是幻覺。經典說,一般人在物質世界中處於 rajo-guṇa(激情模式),因此他們把辛苦工作當作快樂。如果有聖人不去工作,而是從事奉獻服務、冥想或唱頌,有時會被誤解為逃避,因為人們覺得辛苦工作才好。他們認為聖人過著托缽生活,靠他人供養,是逃避社會義務之類的說法。他們喜歡辛苦工作。

但我們的 Krishna 意識運動是將這種辛苦工作的傾向轉向為 主 Krishna 服務。這種努力工作的傾向可以被利用。就像 Māyāvādī 哲學家認為,kāma(欲望)和 krodha(憤怒)是敵人,kāma-krodha-lobha-moha-mātsarya。但 Narottama dāsa Ṭhākura 說,kāma 也可以用於 主 Krishna 的服務,kāmaṁ kṛṣṇa-karmārpane。如果一個人熱衷於為 主 Krishna 工作,這種 karmī(果報工作者)辛苦工作追求感官享樂的傾向可以被轉化。同樣,krodha(憤怒)也可以用於 主 Krishna 的服務。例如,Hanumān 為了 主 Rāmacandra 而對 Rāvaṇa 發怒,為 主 Rāmacandra 的服務燒毀了 Rāvaṇa 的黃金之城 Lanka。他的憤怒從未用於個人感官滿足。這樣,一切都可以被用於 主 的服務。正如我向其他人解釋的,純粹奉獻服務有六個特點,是吸引 主 Krishna 的唯一方式。你不能用 karmī、jñānī 或 yogi 的方式吸引 主 Krishna,只能通過奉獻服務。主 Krishna 明確說,bhaktyā mām abhijānāti,「僅通過奉獻服務,人能理解我。」當 karmī 的行動為 主 Krishna 的滿足而進行,即使辛苦工作,我們也能……

實際上,奉獻服務依賴於主要原則:śravaṇaṁ kīrtanaṁ viṣṇoḥ smaraṇaṁ pāda-sevanam, arcanaṁ vandanaṁ dāsyam。但在 dāsyam(奴僕心態)範疇內,例如 Hanumānjī,他在 dāsyam 層次上服務;Arjuna 在 sakhyam(朋友心態)層次上服務。他們也非常辛苦工作。Kurukṣetra 戰場不是輕鬆坐下、靜默的地方。Arjuna 戰鬥時像士兵一樣,承擔所有士兵的職責。但這是為了 主 Krishna,這就是吸引之處,這是純粹奉獻服務。主 Krishna 也給他證書:bhakto 'si priyo 'si,「親愛的 Arjuna,你是我的摯友和奉獻者。」所以,任何行動若為 主 Krishna 的滿足而進行,就是奉獻服務,就能吸引 主 Krishna 的注意。吸引 主 Krishna 的注意只能通過無私動機的純粹奉獻服務。這種動機、指令,通過靈性導師的傳承而來,教導我們如何讓 主 Krishna 滿足。在現今狀況,我們不知如何讓 主 Krishna 滿足,但從 śāstra(經典)和靈性導師的指引中,我們能知道。Viśvanātha Cakravartī Ṭhākura 說,必須遵循靈性導師的指引,他是領袖。若他滿意,即意味 主 Krishna 滿意,yasya prasādād bhagavat-prasādaḥ 。

奉獻服務是唯一途徑。karmī 為了個人利益辛苦工作,不是為 主 Krishna。jñānī 也為了個人利益追求 mukti(解放),nirbheda-brahmānu-sandhana。yogi 追求物質力量,aṣṭa-siddhi-yoga,如 aṇimā、laghimā-siddhi。Caitanya-caritāmṛta 說,bhukti-mukti-siddhi-kāmī sakali aśānta,除了純粹奉獻者只想滿足 主 Krishna,其他人—karmī、jñānī、yogi—都為個人利益而努力。但 主 Krishna 說,純粹奉獻服務是吸引祂的唯一方式。Rūpa Gosvāmī 說,純粹奉獻服務是吸引 主 Krishna 的唯一方式。無知不是藉口。繼續讀。

Pradyumna
一般來說,人因無知而犯下罪行。但無知不是逃避罪業反應的藉口。

Prabhupāda
是的。通常我們有意或無意地犯下罪行。就像走在街上,我們無意中殺死許多螞蟻,這也是罪業。你不想殺螞蟻,但無意中殺了。當你從水罐取水時,罐邊有許多小動物,你取水時有些會死去。當我們用杵臼磨碎香料時,許多小昆蟲死去。這些都在發生。所以,有意或無意,我們都在犯下罪行。如何解脫?《博伽梵歌》回答:yajñarthe karma anyatra loko 'yaṁ karma-bandhanaḥ。若不從事 Krishna 意識的事業,你會因罪業而受牽連。因此,必須投入 Krishna 意識,否則會被 karma-bandhanaḥ(業力束縛)纏繞。即使是善行,也會受束縛,必須再次出生。善行意味著出生於好家庭、富裕家庭,這也是束縛。你必須進入母胎,住在狹窄、密封的空間十個月,這不是舒適的生活條件。但我們忘記這些,不在意這些。實際上,有意或無意,我們都在被牽連。若完全投入 主 Krishna 的無染奉獻服務,試圖理解 主 Krishna 的活動、形體、名字、品質、隨從,結果如 主 Krishna 說,tyaktvā dehaṁ punar janma naiti mām eti,無罪業反應。即使無意中犯下罪行,奉獻者不會有意犯罪,而 主 Krishna 會負責,ahaṁ tvāṁ sarva-pāpebhyo mokṣayiṣyāmi,無需憂慮。

因此,主題是免除物質苦惱。若無動機、真誠地投入 Krishna 意識,你的處境就安全。主 Krishna 會負責,kaunteya pratijānīhi na me bhaktaḥ praṇaśyati,祂的奉獻者永不敗亡。就像 Arjuna,他起初考慮殺死親人、侄子、兄弟、祖父的罪業,認為殺戮不好,是罪行。但在理解《博伽梵歌》後,他同意:kariṣye vacanaṁ tava,「是的,我會戰鬥。」這是否意味他明知罪業仍去做?不。即使表面上是罪行,若為 主 Krishna、遵從祂的命令、為祂的滿足而做,這也是奉獻。這很難理解,我們不應自行編造。但事實是,若真為 主 Krishna 行動,無罪業反應。這就是免除物質苦惱。物質苦惱因罪業而來。《Brahma-saṁhitā》說,karmāṇi nirdahati kintu ca bhakti-bhājām,每個人受業力牽連,但奉獻者免受業力反應,karmāṇi nirdahati kintu ca bhakti-bhājām。只要完全投入 Krishna 意識活動,為取悅至尊人格神首,奉獻者始終自由。繼續。

Pradyumna
罪行分兩種:成熟的和未成熟的。目前我們所受的苦是成熟的罪行。儲存在我們體內、尚未受苦的許多罪行,稱為未成熟的。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另一個觀點。我們因罪業反應而受苦。一旦得到物質身體,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的身體,物質身體本身就受制於三重苦難。因此, 主 Krishna 建議 Arjuna:āgama apāyino anityāḥ tāṁs titikṣasva bhārata,你無法避免身體的苦難,必須忍受,別無他法。但不要創造另一個身體,這就是奉獻服務。karmāṇi nirdahati kintu ca bhakti-bhājām,因過去業力,karmaṇā daiva-netreṇa,我們在高級監督下得到某種身體,可能是國王、窮人或動物。但不要創造另一個身體,這是人生的目標。

《聖典博伽瓦譚》說,nūnaṁ prammattaḥ kurute vikarma,人因感官享樂而瘋狂,prammattaḥ,pra 意為 prakṛṣṭa-rūpeṇa,mattaḥ 意為瘋狂。我們來到物質世界追求感官享樂,因此瘋狂,nūnaṁ prammattaḥ kurute vikarma。vikarma 是違背規律的行為。《韋達》教導我們應如何行事,若不遵從,便是 vikarma,帶來痛苦。我們因感官享樂的瘋狂而不顧一切。就像小偷明知偷竊會受懲罰,仍因瘋狂而冒險偷竊,nūnaṁ prammattaḥ kurute vikarma,yad indriya-prītaya āpṛṇoti。Ṛṣabhadeva 說,na sādhu manye,這不好,yata ātmano 'yam,因為物質身體本身帶來痛苦。得到物質身體,就處於物質自然的痛苦中。我們不應創造另一個身體,讓自己再次受苦,這是智慧。

若投入奉獻服務,便可避免創造另一個身體的風險。若為感官享樂,yad indriya-prītaya āpṛṇoti,便創造另一個身體。但若從事奉獻服務,karmāṇi nirdahati kintu ca bhakti-bhājām,奉獻者免於創造新的物質身體。Narottama dāsa Ṭhākura 說,karma-kāṇḍa jñāna-kāṇḍa, sakali viṣera bhāṇḍa,amṛta baliyā yeba khāya,nānā yoni brahman kare, kadarya bhakṣaṇa kare,tāra janma adhah-pāte yāya。不要追求 karma-kāṇḍa(果報活動)以升天界,或 jñāna-kāṇḍa(知識活動)以停止生死、融入無人格梵。這些都是毒罐,viṣera bhāṇḍa,以為是甘露,結果是接受另一個身體,承受物質自然的痛苦,有時是天皇之身,有時是食糞的豬。這在繼續,nānā yoni brahman kare,tāra janma adhah-pāte yāya。

我們不應浪費人生創造另一個身體,應小心不創造物質身體。安全的途徑是什麼?主 Krishna 說,janma karma me divyaṁ yo jānāti tattvataḥ,若試圖理解 主 Krishna,祂如何降生,如何成為 Devakī、Nanda Mahārāja、Yaśodā 之子,若不視 主 Krishna 為普通人—avajānati māṁ mūḍhā—理解 Krishna 科學,yei kṛṣṇa-tattva-vettā sei guru haya,不論是 brāhmaṇa、śūdra、sannyāsī 或 gṛhastha,若知 Krishna 科學,便是靈性導師。如何真實理解?主 Krishna 說,bhaktyā mām abhijānāti yāvān yaś cāsmi tattvataḥ,非 karma、jñāna、yoga,僅通過奉獻服務。若全心全意服務 主 Krishna,teṣāṁ satata-yuktānāṁ bhajatāṁ prīti-pūrvakam,祂會賜予智慧,buddhi-yogaṁ dadāmi tam,淨化你的心和處境。《聖典博伽瓦譚》說,śṛṇvatāṁ sva-kathāḥ kṛṣṇaḥ,puṇya-śravaṇa-kīrtanaḥ,hṛdy antaḥ stho hy abhadrāṇi,vidhunoti suhṛt-satām,僅聽聞 主 Krishna 的事蹟,從正確來源—純粹奉獻者,而非職業人士、jñānī、karmī、政客—satāṁ prasaṅgād mama vīrya-saṁvidaḥ,效力會發揮,你會成為更虔誠的奉獻者,khanera gītā diya mora me pasile mora me pasile,生命成功,超越所有罪業或善行,samatītyaitān,māṁ ca avyabhicāreṇa bhakti-yogena yaḥ sevate, sa guṇān samatītyaitān。

我們的痛苦因三種物質模式(guṇa)的影響,kāraṇaṁ guṇa-saṅgo 'sya sad-asad-janma-yoniṣu,得到不同身體,如國王或狗。我們以為國王之身好,狗之身不好,但任何物質身體都不好,na sādhu manye yata ātmano 'yam asann api kleśada āsa dehaḥ。若全天從事 Krishna 意識活動,sa guṇān samatītyaitān brahma-bhūyāya kalpate,立刻處於 brahma-bhūtaḥ(解放)狀態。就像病人進入康復階段,若保持正確,不復發疾病,便安好。同樣,保持 Krishna 意識,不偏離奉獻服務,māṁ ca avyabhicāreṇa bhakti-yogena yaḥ sevate,便保持超然狀態,brahma-bhūtaḥ。從 brahma-bhūtaḥ 可提升至 parā bhakti,自發的奉獻服務,brahma-bhūtaḥ prasannātmā,na śocati na kāṅkṣati,samaḥ sarveṣu bhūteṣu,mad-bhaktiṁ labhate parām,這是穩固的奉獻服務。

若僅停留在寺廟崇拜的規矩原則,屬 kaniṣṭha-adhikārī,sa bhaktaḥ prākṛtaḥ smṛtaḥ。必須提升至 madhyama-adhikārī,成為傳教者。uttama-adhikārī(最上層奉獻者)無需傳教,因他視一切皆好,無人缺乏 Krishna 意識,認為「只有我無 Krishna 意識」,如 Kavirāja Gosvāmī 說,purīṣera kīṭa haite muñi sei lagiṣṭha,視自己低於糞便中的蟲。但 uttama-adhikārī 不應模仿,應保持 madhyama-adhikārī,知誰是 主 Krishna(īśvara)、奉獻者(tad-adhīneṣu)、無辜者、反對者。這是傳教。kaniṣṭha-adhikārī 只知崇拜神像,arcāyām eva haraye śraddhayā pūjāṁ śraddhayehate。

靈性導師的職責是將奉獻者從 kaniṣṭha-adhikārī 提升至 madhyama-adhikārī,而非停留。我的 Guru Mahārāja 曾感嘆,許多弟子僅停留 kaniṣṭha-adhikārī,從事 arcana-mārga,無人成為出色傳教者。kaniṣṭha-adhikārī 不識奉獻者與他人職責,na tad-bhakteṣu cānyeṣu,忙於寺廟崇拜為個人利益,這也很好,但應進一步成為 madhyama-adhikārī,分析誰是神、奉獻者、無辜者、反對者,依此行事:與奉獻者交友,愛 主 Krishna,向無辜者傳教,啟發 Krishna 意識,避開無神論者。這四原則讓人生快樂,viśvaṁ pūrṇaṁ sukhāyate,這是「免除物質苦惱」的標題。若依 Śrīla Rūpa Gosvāmī 的描述保持奉獻服務,便無物質苦惱。

謝謝大家。Hare Kṛṣṇa。

Acyutānanda 說一等、二等、三等奉獻者都是純粹奉獻者。

Prabhupāda
是的,純粹奉獻者是無其他動機、僅為服務 主 Krishna 的人,不論一等、二等或三等,anyābhilāṣitā-śūnyam。若有動機,就不是純粹奉獻者,即使不先進,若無動機,就是純粹奉獻者。若想利用 主 Krishna 為個人利益,便是不純,必須先成為純粹奉獻者。(結束)

本網站使用 Cookie。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在您的電腦上儲存 Cookie。此外,您確認已閱讀並瞭解我們的隱私權政策。如果您不同意,請離開本網站。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