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的甘露》,1972年11月12日,Vṛndāvana
Pradyumna
如何 主 Krishna 被祂的奉獻者的奉獻服務所吸引,由 Nārada 在 聖典博伽瓦譚 第七篇第十章第三十七節中描述。Nārada 在對 Yudhiṣṭhira 王表示讚賞 Prahlāda Mahārāja 品格的榮耀時說道。一位奉獻者總是欣賞其他奉獻者的行為。Yudhiṣṭhira Mahārāja 在讚賞 Prahlāda 的品質,這是一個純粹奉獻者的特徵。一位純粹的奉獻者從不認為自己偉大;他總是認為其他奉獻者比自己更偉大。國王心想:「Prahlāda Mahārāja 才是真正的 主 奉獻者,而我什麼都不是。」在這樣想的同時,Nārada 對他說:「我親愛的 Yudhiṣṭhira 王,在這個世界上,你們 Pāṇḍava 兄弟是唯一幸運的人。 至尊人格神首 出現在這個星球上,以普通人的身份呈現在你們面前。祂在任何情況下都與你們同在。祂與你們一起生活,卻掩蓋自己不讓他人看見。其他人無法理解祂是 至尊人格神首,但祂仍以你們的表親、朋友,甚至是使者的身份與你們同在。因此,你們必須知道,世上沒有人比你們更幸運。」
在 博伽梵歌 中,當 Krishna 顯現祂的宇宙形態時,Arjuna 祈禱說:「我親愛的 Krishna,我一直把你當作我的表親兄弟,因此在許多方面對你不敬,稱你為 Krishna 或朋友,但你是如此偉大,我無法理解。」這就是 Pāṇḍava 兄弟的處境;雖然 Krishna 是 至尊人格神首,偉大中的最偉大,祂仍然與這些皇室兄弟在一起,被他們的奉獻、友誼和愛所吸引。這證明了奉獻服務的過程是多麼偉大。它甚至能吸引 至尊人格神首。神是偉大的,但奉獻服務比神更偉大,因為它能吸引祂。那些不從事奉獻服務的人永遠無法理解為 主 服務的巨大價值。
Pradyumna
「奉獻的初步階段。」Śrīla Rūpa Gosvāmī 在 Bhakti-Rasāmṛta-Sindhu 中描述的三類奉獻服務包括實踐中的奉獻服務、狂喜中的奉獻服務和對神的純粹愛的奉獻服務。每個類別中都有許多細分。一般認為,實踐中的奉獻服務有兩種品質;狂喜中的奉獻服務有四種品質;對神的純粹愛的奉獻服務有六種品質。這些品質將由 Śrīla Rūpa Gosvāmī 稍後解釋。在這方面,Śrīla Rūpa Gosvāmī 建議,有資格進行 Krishna 意識或奉獻服務的人可以根據他的特定喜好來分類。他說,奉獻服務是從前世延續的過程。除非有前世的某種聯繫,沒有人能開始奉獻服務。例如,假設我在今生某種程度上實踐了奉獻服務,即使不完美,我所做的一切也不會失去。在來世,我將從今生停止的地方繼續開始。這樣,總是有連續性。但即使沒有連續性,只要一個人偶然對純粹奉獻者的教導產生興趣,他就能被接受並在奉獻服務中進步。無論如何,對那些天生喜愛理解 博伽梵歌 和 聖典博伽瓦譚 等書的人來說,奉獻服務比那些僅習慣於心智推測和爭論過程的人更容易。
Prabhupāda
因此,Nārada Muni 在 聖典博伽瓦譚 的 tyaktvā sva-dharmaṁ caraṇāmbujaṁ harer [SB 1.5.17] 這節經文中教導 Vyāsadeva:「即使一個人以某種方式皈依 主 Krishna 的蓮花足下……」如 聖典博伽瓦譚 中所述,kāmād lobhād bhayāt。就像 gopī 們,她們表面上因慾望而皈依 Krishna,但這不是慾望,而是純粹的愛。但在物質世界中,這會被認為是慾望。那麼,愛神和慾望有什麼區別?因為普通人會認為 gopī 們是被 Krishna 的慾望吸引的。Caitanya-caritāmṛta 的 Kṛṣṇadāsa Kavirāja Gosvāmī 說,愛神和物質慾望之間有區別。他將愛神比作黃金,慾望比作鐵。愛神和慾望的區別在於:物質世界中的所謂愛是慾望,因為雙方都關注個人感官滿足。但在這裡,gopī 或任何奉獻者,他們希望滿足 Krishna 的感官。這就是物質慾望和愛神的區別。ātmendriya-prīti-vāñchā tāra nāma kāma [Cc. Ādi 4.165]。當一個人渴望自己的感官滿足……在物質世界中,假設一個男孩愛一個女孩,女孩愛一個男孩,那是個人感官滿足。一旦個人感官滿足得不到滿足,愛就立刻破裂。在 Kali-yuga,經文中說,dāmpatye ratim eva hi。夫妻之間的愛一旦性滿足受到干擾,就會破裂。在西方國家,我們看到……在我們的國家也開始了,有許多離婚案例。大多數離婚案例是因為性滿足受阻。這是慾望。但在 Krishna 和 gopī 的情況下,則不同。gopī 們打扮自己是為了讓 Krishna 感到滿足。她們為了 Krishna 的滿足而打扮。這很難理解,但我們應該從經文中學習。gopī 們沒有感官滿足的慾望。她們希望滿足 Krishna。
kṛṣṇendriya-prīti-vāñchā tāra nāma prema
ātmendriya-prīti-vāñchā dhare, tāre nāma kāma
[Cc. Ādi 4.165]
這就是區別。愛 Krishna 意味著滿足 Krishna,而不是滿足感官。從 博伽梵歌 中可以看到實際例子。Arjuna 起初想滿足自己的感官。他拒絕與他的祖父、老師、侄子和兄弟作戰。他認為如果他們死了,他不會滿足。這是他的感官滿足。但在理解 博伽梵歌 的精髓後,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Bg. 18.66],我們的職責是滿足 Krishna 的感官。於是,為了滿足 Krishna,他殺死了他的親人、祖父和老師。這是必須的——滿足 Krishna,而不是個人利益。繼續讀吧。
Pradyumna
為了支持這一陳述,古代學者有許多權威的論述。根據他們的普遍觀點,一個人可能因自己的論證和決定而被某些信念支配。然後,另一個可能更擅長邏輯的人會否定這些結論並建立另一個論點。這樣,爭論的道路永遠不安全或最終。 聖典博伽瓦譚 因此建議人們應遵循權威的腳步。這裡是……
Prabhupāda
mahājano yena gataḥ sa panthāḥ [Cc. Madhya 17.186]。僅靠爭論無法確立信仰和修行。tarko apratistha。爭論無法建立。śrutayo vibhinnā。經典有多種。śrutayor vibhinnā nāsau munir yasya mataṁ na bhinnam。每個哲學家必須與另一個哲學家不同。因此,mahājano yena gataḥ sa panthāḥ:我們必須遵循偉大權威的腳步。他們也在 聖典博伽瓦譚 中提到,偉大的權威:
svayambhūr nāradaḥ śambhuḥ
kapilaḥ kumāro manuḥ
prahlādo janako bhīṣmo
balir vaiyāsakir vayam
[SB 6.3.20]
Yamarāja 說:「這些是八位權威。」因此我們有 sampradāya:Brahma-sampradāya、Rudra-sampradāya、Lakṣmī-sampradāya、Śrī-sampradāya 和 Kumāra-sampradāya。現今的 ācārya 包括 Rāmānuja-sampradāya、Śrī-sampradāya、Madhva-sampradāya、Brahma-sampradāya。我們遵循 Caitanya Mahāprabhu 的腳步,Mādhva-Gauḍīya-sampradāya,由六位 Gosvāmī 闡述,
śrī-rūpa sanātana bhaṭṭa-raghunātha
śrī-jīva gopāla-bhaṭṭa dāsa-raghunātha
因此我們必須遵循權威的腳步。我們不能自行創造。無需研究工作。只要遵循偉大權威所指引的道路,就能幫助我們。繼續吧。
Pradyumna
這裡是 Śrī Rūpa Gosvāmī 在 Bhakti-rasāmṛta-sindhu 中對奉獻服務的一般描述。之前提到,奉獻服務可分為三類——實踐中的奉獻服務、狂喜中的奉獻服務和對神的純粹愛的奉獻服務。現在 Śrī Rūpa Gosvāmī 提出描述實踐中的奉獻服務。實踐意味著運用我們的感官進行某種特定工作。因此,奉獻服務的實踐意味著利用我們不同的感官器官為 Krishna 服務。有些感官用於獲取知識,有些用於執行我們的思考、感覺和意願的結論。因此,實踐意味著在實際奉獻服務中運用心智和感官。這種實踐不是為了發展某種人為的東西。例如,一個孩子學習或練習走路。這走路並非不自然。走路的能力本來就存在於孩子身上,只需一點練習,他就能走得很好。同樣……
Prabhupāda
nitya-siddha kṛṣṇa-bhakti sādhya kabhu naya。不是通過練習某種外在、不自然的東西,我們就變得習慣。雖然有時也會這樣。但這種奉獻服務,Krishna 意識,不是那種練習。它已經存在。nitya-siddha kṛṣṇa-bhakti sādhya kabu naya。不是通過人為的練習……它已經在那裡。śravaṇādi-śuddha-citte karaye udaya。它需要被喚醒。就像孩子天生會走路,但如果給予一些幫助,他就能走得很好。這種實踐,vidhi-mārga,奉獻服務,只是為了喚醒人類內在沉睡的 Krishna 意識。就像我們的傳教工作在西方國家所見。這些歐洲、美國的男孩,四年前從未聽過 Krishna 的名字,但他們認真地接受了 Krishna 意識,因為它已經沉睡在他們心中。只是被喚醒了。通過吟唱 Hare Krishna 曼陀羅,這純粹的超然音振喚醒了他們,他們被喚醒到 Krishna 意識。這不是人為的接受。任何人都可以檢驗他們在 Krishna 意識中的進展,他們對 Krishna 意識的堅定信念。因為它已被喚醒。這種自然已被喚醒……
這就是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 的傳播工作。祂希望在世界上的每個城鎮和村莊,在地球表面,祂的名字,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 開創的 saṅkīrtana 運動,應被傳播。目的是喚醒無處不在的沉睡 Krishna 意識。我們正在體驗這一點。現在在非洲,雖然被認為文明不甚發達,他們也很好地參與了 Krishna 意識運動。歐洲、美國人是先進、文明的人,但即使在非洲,我們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功。他們正在成為 Vaiṣṇava。因此,在 聖典博伽瓦譚 中說,kirāta-hūṇāndhra-pulinda-pulkaśā ābhīra-śumbhā yavanāḥ khasādayaḥ [SB 2.4.18]。這些 kirāta 是非洲人。他們也開始感興趣,hūṇa、āndhra 等人,根據 韋達 文明被認為是低生的。但 韋達 文明不禁止任何人接受 Krishna 意識。根據我們的 karma,我們可能是高生或低生。這無關緊要。ahaituky apratihatā。Krishna 意識不受任何物質障礙的阻礙。這是不可能的。ahaituky apratihatā。這是自然的。Krishna 說,māṁ hi pārtha vyapāśritya ye 'pi syuḥ pāpa-yonayaḥ [Bg. 9.32]。祂說,即使是一些被認為是 pāpa-yoni、低生的人,也無關緊要,他們可以皈依 Krishna 的蓮花足下。prabhaviṣṇave namaḥ。prabhaviṣṇave namaḥ。kirāta-hūṇāndhra-pulinda-pulkaśā ābhīra-śumbhā yavanāḥ khasādayaḥ, ye 'nye ca pāpā。比這些人更低生的,śudhyanti,他們可以被淨化,如果他們真正皈依純粹的奉獻者。他們可以被淨化。這是經文的教導,Śukadeva Gosvāmī。śudhyanti。有人可能爭論這樣的低生者如何能被淨化。答案是:prabhaviṣṇave namaḥ。這是 Viṣṇu 至尊的力量。這是可能的。
Krishna 說,通過 Krishna 意識的過程,每個人都可以被拯救。那麼,誰的責任是啟發他們接受 Krishna 意識?我剛與 Harijana Gosvāmījī 談論,誰的責任是啟發人們接受 Krishna 意識?這是 guru 的責任。我們得出這個結論。誰是 guru?śrotriyaṁ brahma-niṣṭham [MU 1.2.12]。這意味著完全通曉 韋達 文獻並堅定地覺悟 Brahman。這意味著第一流的婆羅門。如果第一流的婆羅門不關心這些 pāpa-yoni,那麼誰來拯救他們?我們是……有人正在鼓動說,這個 Krishna 意識運動正在扼殺印度教。你看。這是知識的貧乏。第一流婆羅門的責任是啟發這些 pāpa-yoni。否則誰來啟發他們?guru 會啟發。誰是 guru?śrotriyaṁ brahma-niṣṭham [MU 1.2.12]。brahma-niṣṭham 意味著他必須是婆羅門。如果所謂的婆羅門不關心他們,局限在某些有限的區域內,不走出去,那麼誰來拯救他們?這些不是很健全的論點。這是非常殞地的想法。婆羅門意味著 udāra。婆羅門的對立詞是 kṛpaṇa,吝嗇的人。婆羅門不能吝嗇。即使在一百年前,婆羅門也會給予任何人成為婆羅門的機會。我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是婆羅門的責任。paṭhana pāṭhana。婆羅門應該有學問,並使他人有學問,成為其他婆羅門,而不是滿足於自己是婆羅門而其他人不能成為婆羅門。不。他應該讓他人成為婆羅門。就像一個大律師,他讓他的助手成為律師。一個學識淵博的教授,他讓他人成為教授。否則,這被稱為 jñāna-khala,知識的吝嗇鬼。知識應該被分享。任何科學家的發現,他們都會分享。同樣,婆羅門應該是 udāra。不僅他個人應該知道什麼是 Brahman,還應該分享知識。因此 Caitanya Mahāprabhu 說,
bhārata-bhūmite manuṣya-janma haila yāra
janma sārthaka kari' kara paropakāra
[Cc. Ādi 9.41]
這是婆羅門的責任。paropakāra。如果不是人類,怎能成為婆羅門?貓狗不能成為婆羅門。完美的人類意味著婆羅門,第一流的完美存在。這就是婆羅門。婆羅門的責任是為了 paropakāra。paṭhana pāṭhana yajana yājana dāna pratigraha。ṣaṭ-karma-nipuṇo vipro mantra-tantra-viśāradaḥ, avaiṣṇava-gurur na sa syāt。一個 Vaiṣṇava……就像 Caitanya Mahāprabhu。祂成為 guru,因為祂是 udāra。Vaiṣṇava 意味著 para-duḥkha-duḥkhī。
vāñchā-kalpatarubhyaś ca
kṛpā-sindhubhya eva ca
patitānāṁ pāvanebhyo…
[我向所有 Vaiṣṇava 奉獻者致敬。他們能滿足每個人的願望,就像願望樹,他們對墮落靈魂充滿慈悲。]
Vaiṣṇava 是 patitānām pāvana。他能拯救所有墮落的靈魂。
我們變得殞地了。因此有人說「這個 Krishna 意識運動正在扼殺我們的印度教原則。」不。這是真正的 韋達 原則,一個人應該有學問,並為 paropakāra 分享知識。這是婆羅門精神。para-duḥkha-duḥkhī。kṛpāmbudhir yas tam ahaṁ prapadye [Cc. Madhya 6.254]。lokānāṁ hita-kāriṇau。這些是經文中的陳述。nānā-śāstra-vicāraṇaika-nipuṇau sad-dharma-saṁsthāpakau lokānāṁ hita-kāriṇau。這些 Gosvāmī 編纂了 Bhakti-rasāmṛta-sindhu,不是為了少數人的研究。lokānāṁ hita-kāriṇau:為了整個人類社會的利益。這正在發生。我們將 Bhakti-rasāmṛta-sindhu 翻譯成英文,這本書的銷量最大。每個人都喜歡。它是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的研究書籍。他們喜歡它。這是需要的。我們有如此豐富的知識寶庫。每本書,尤其是 Vaiṣṇava 文獻,Bhāgavata 文獻,應該被翻譯成英文,分發到全世界。這是 lokānāṁ hita-kāriṇau,為了整個人類社會的利益。不是局限在某個界限內。這不是婆羅門精神,也不是 Vaiṣṇavism。
感謝大家。Hare Krish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