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愛的甘露》,1973年1月25日,加爾各答
奉獻者
「根據一般觀點,一個人可能因自己的論點和決定而形成某些信念。然而,另一個更擅長邏輯的人可能會推翻這些結論,提出另一個論點。這樣,爭論之路永遠不安全或無定論。因此,《聖典博伽瓦譚》建議,人應追隨權威的腳步。」
Prabhupāda
是的,要在奉獻服務中進步,不能自行編造。必須遵循 ācāryas 的權威教導。mahājana yena gataḥ sa panthāḥ。我們不應自行發明。如 śāstras 所述,由靈性導師和 ācāryas 確認的,才應接受。沒人能說:「我認為奉獻服務應是這樣。」不行。因此靈性導師是引導者,他是 ācāryas 的代表。以此方式進步,不靠臆造。繼續。
奉獻者
「這裡是 Śrī Rūpa Gosvāmī 在《Bhakti-rasāmṛta-sindhu》中對奉獻服務的一般描述。之前提到,奉獻服務可分為三類:實踐中的奉獻服務、狂喜中的奉獻服務和對神的純愛奉獻服務。現在 Śrī Rūpa Gosvāmī 提議描述實踐中的奉獻服務。實踐意味著運用我們的感官進行特定工作。因此,實踐中的奉獻服務意味著利用不同感官器官服務主 Krishna。有些感官用於獲取知識,有些用於執行我們思考、感受和意願的結論。所以實踐意味著在實際奉獻服務中運用心智和感官。這實踐不是為了發展人為之物。例如,孩子學習或練習走路,這走路並非不自然。走路能力原本就在孩子身上,只需稍加練習,他就能走得很順暢。同樣,對至尊主的奉獻服務是每個生靈的天性。即使未開化的原住民,也會對自然法則展現的奇妙事物致敬,並欣賞這些奇妙展現或行動背後有某種至尊存在。所以,這種意識,雖在物質污染者中處於休眠狀態,但存在於每個生靈中。當淨化時,這稱為 Krishna 意識。」
Prabhupāda
這種順從,對更高權威的服從感,愛某人的傾向,每個人都有。我們見過孩子在 saṅkīrtana 時也拍手、試著跳舞,這是天性。這需稍加組織,即實踐。否則這些傾向是休眠的。有時因不良交往,這休眠傾向被抑制。他們忘了。現在的情況如此。所謂的物質進步壓制了愛神或主 Krishna 的休眠傾向。因此 Bhaktivinoda Ṭhākura 說:jaḍa-vidyā saba māyāra vaibhava,jaḍa-vidyā saba māyāra vaibhava, tomāra bhajane bādhā。人工的物質文明進步越多,我們離奉獻服務越遠。我們實際看到,人們忙於發展物質資源,每個人都忙。如果我們的人接近他們,他們覺得是浪費時間。「好吧,他們要點什麼,給點錢讓他們走,我要好好做生意。」這是 Bhaktivinoda Ṭhākura 觀察到的傾向:jaḍa-vidyā saba māyāra vaibhava。物質文明進步越多,Krishna 意識越落後。因此我們的原則是盡可能減少人工生活需求。nirbandhe kṛṣṇa-sambandhe,anāsaktasya viṣayān。我們應吃、睡,非為物質舒適。吃是必要的,不吃無法生存。睡覺是為了休息片刻。為此目的而吃、睡……nirbandha kṛṣṇa-sambandhe,anāsaktasya viṣayān。不應執著,這使靈性進步穩固。繼續。
奉獻者
「有特定規定的方法運用我們的感官和心智,以喚醒愛主 Krishna 的休眠意識,就像孩子稍加練習就能走路。無基本走路能力者無法通過練習走路。同樣,Krishna 意識不能僅靠練習喚醒。實際上無這樣的練習。當我們希望發展奉獻服務的內在天性,接受並執行某些過程會喚醒這休眠能力,這稱為 sādhana-bhakti。」
Prabhupāda
Sādhana-bhakti、rāga-bhakti、prema-bhakti,這是三個階段。首先我們必須接受 sādhana-bhakti,即實踐。繼續。
奉獻者
「在物質能量的影響下,每個生靈被認為處於異常的瘋狂狀態。《聖典博伽瓦譚》說:『通常,受條件限制的靈魂是瘋狂的,因他總從事導致束縛和痛苦的活動。』靈魂在原始狀態是喜悅、幸福、永恆且充滿知識的。只因涉入物質活動,他變得痛苦、短暫且無知。這是因為 vikarma,意指不該做的行為。因此我們必須實踐 sādhana-bhakti,即早上進行 maṅgala-ārātrika(神像崇拜),避免某些物質活動,向靈性導師致敬,遵循許多將逐一討論的規則和規範。這些實踐幫助治癒瘋狂。如人的精神疾病在精神病學家指導下治癒,sādhana-bhakti 治癒受 māyā、物質幻象影響的靈魂的瘋狂。」
Prabhupāda
任何無 Krishna 意識的人應視為瘋狂。piśācī pāile yena mati-cchanna haya māyā-grasta jīvera se dāsa upajaya。就像人被鬼附身,做出異常行為,認不出親人,辱罵父親,諸多擾亂。nūnaṁ pramattaḥ kurute vikarma(《聖典博伽瓦譚》5.5.4)。他們如此瘋狂,只從事罪惡活動。有三種 karma:karma、akarma、vikarma。Karma 非隨意而為,而是規定職責。janma karma, guṇa karma。根據物質自然模式的影響……在善性模式下的人,其 karma 不同於無知模式下的人。這由老師或 ācāryas 決定。《博伽梵歌》描述善性模式者的特徵:satya śama dama titikṣa(《博伽梵歌》18.42)。激情模式者追求感官享樂,無知模式者懶惰、嗜睡,nidrālasya。根據模式,他們行動。奉獻服務對任何模式的人都開放,無論善性、激情或無知,任何人可接受 sādhana-bhakti,只要同意接受靈性導師的指導。奉獻是超然的。《博伽梵歌》確認:māṁ hi pārtha vyapāśritya ye 'pi syuḥ pāpa-yonayaḥ(《博伽梵歌》9.32)。pāpa-yonayaḥ 指最低無知部分。Krishna 說,即使 pāpa-yoni、stri、vaiśyās、śūdrās,若在靈性導師指導下走奉獻服務的正道,即是 sādhana-bhakti。遵循靈性導師的指導,他根據 śāstra 或 ācāryas 給予指引。若我們遵循,這稱為 sādhana-bhakti,即實踐。開始需 sādhana-bhakti,然後對 Krishna 產生依附,稱為 rāga-bhakti。依附增加,達 prema-bhakti。不能突然成為 kṛṣṇa-premī,哭喊後說:「喉嚨乾了,給支菸。」這種奉獻無價值。許多 sahajiyās 專業表演哭泣,但無對 Krishna 的愛。我在孟買見過一人,他能哭,吸引許多人,但他的寫作和言論顯示無對 Krishna 的信仰。tāvac śobhate mūrkha yāvān kiñcin na bhāṣate。只要不說不寫,愚人看似美好,但一開口或寫作,就暴露其本質。僅哭泣無用。真正為 Krishna 哭泣者永不墮入物質平台。Caitanya Mahāprabhu 說祂的哭泣是做秀。真正 prema-bhakti 時,哭泣自然來,但需逐步到達,非模仿。sādhana-bhakti、rāga-bhakti、prema-bhakti。繼續。
奉獻者
「Nārada Muni 在《聖典博伽瓦譚》第七篇第一章第三十節提到 sādhana-bhakti,對 Yudhiṣṭhira 說:『親愛的國王,必須以任何方式將心專注於 Krishna。』這是 Krishna 意識。靈性導師的職責是為弟子找到方法,將心專注於 Krishna。這是 sādhana-bhakti 的開始。」
Prabhupāda
是的,這很重要。無論如何,需將心專注於 Krishna。Krishna 非固定模式,很廣泛。若想服務 Krishna,有許多方式。如我們的團體,有人畫畫,有人打字,有人推廣或賣雜誌、編輯雜誌,許多不同職責。靈性導師需看弟子傾向,運用其天性服務 Krishna。某人有某種傾向,可用於 Krishna 的服務。不難,只需訓練和指導。sva-karmaṇā tam abhyarcya, saṁsiddhi labhate naraḥ(《博伽梵歌》18.46)。無論什麼工作、才能,若能用於 Krishna 的滿足,人生就成功。svanuṣṭhitasya dharmasya saṁsiddhir hari-toṣaṇam(《聖典博伽瓦譚》1.2.13)。我們的唯一任務是滿足 Krishna。繼續。
奉獻者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 為此給予我們一個以念 Hare Krishna 曼陀羅為中心的權威計劃。」
Prabhupāda
這是每個人都可實踐的通用平台,無論傾向如何。念 Hare Krishna mahā-mantra 為所有人鋪路。繼續。
奉獻者
「這念誦有巨大力量,立即使人依附於 Krishna。這是 sādhana-bhakti 的開始。無論如何,需將心專注於 Krishna。偉大聖人 Ambarīṣa Mahārāja 雖是負責任的國王,卻將心專注於 Krishna,任何人若這樣做,將迅速成功恢復原本的 Krishna 意識。sādhana-bhakti 或奉獻服務的實踐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稱為規範原則,必須依靈性導師的命令或權威經典的力量遵循,無拒絕餘地,稱為 vaidhi 或規範的,無需爭論。另一部分稱為 rāgānugā,指通過遵循規範原則,對 Krishna 產生依附,自然出於愛執行奉獻服務。例如,奉獻服務者可能被命令清晨起床進行 ārātrika(神像崇拜)。開始時依靈性導師命令清晨起床進行 ārātrika,但後來產生真正依附,自動嘗試裝飾神像,準備不同服飾,思考不同計劃以出色執行奉獻服務。雖屬實踐範疇,這愛的服務是自發的。
奉獻服務的實踐,sādhana-bhakti,可分為規範和自發兩部分。Rūpa Gosvāmī 定義第一部分 vaidhi-bhakti:『當無依附或自發愛主服務,僅出於服從靈性導師命令或遵循經典而服務,稱為 vaidhi-bhakti。』《聖典博伽瓦譚》第二篇第一章第三十五節,Śukadeva Gosvāmī 指導即將去世的 Mahārāja Parīkṣit。Parīkṣit 遇 Śukadeva Gosvāmī 時距死亡僅一週,他困惑於該做什麼。許多聖人到場,無人能給正確指引。Śukadeva Gosvāmī 說:『親愛的國王,若想無懼面對下週的死亡(因每個人在死亡時都害怕),必須立即開始聆聽、念誦和憶念神。』若能念和聽 Hare Krishna,總憶念主 Krishna,定能無懼死亡,死亡隨時可能來臨。」
Prabhupāda
是的,我們的處方是「不停念 Hare Krishna 曼陀羅」。即使死亡來臨,若能念「Krishna」或憶念 Krishna,一念 Krishna 名,就憶起 Krishna 的形體、過去時光等。若二十四小時念 Hare Krishna 曼陀羅,無任何阻礙。ahaituky apratihatā。沒人能阻止。若決心「我將永遠念 Hare Krishna 曼陀羅」,無人可阻。但我們對念誦不夠依附,因此受阻。所以我們定下一定圈數,如十六圈,至少作為規範原則必須念。然後逐漸增加,自動念 Hare Krishna 曼陀羅,這是很好的方法。繼續。
奉獻者
「Śukadeva Gosvāmī 說,至尊人格神首是 Krishna,應總聆聽關於 Krishna 的事,不推薦聆聽和念誦 demigods。Māyāvādīs(非個人主義者)說念任何名字,Krishna 或 demigods,結果相同。但這非事實。根據《聖典博伽瓦譚》的權威版本,應只聆聽和念誦關於主 Viṣṇu(Krishna)的事。」
Prabhupāda
特別提到 śravaṇaṁ kīrtanaṁ viṣṇoḥ,非 Māyāvādīs 說的任何名字皆可。śāstra 說:śravaṇaṁ kīrtanaṁ viṣṇoḥ smaraṇaṁ pāda-sevanam arcanaṁ vandanaṁ dāsyaṁ sakhyam ātma-nivedanam(《聖典博伽瓦譚》7.5.23)。如 śāstras 推薦,念 Hare Krishna, Hare Krishna, Krishna Krishna, Hare Hare。為何念其他 demigods 的名字?Māyāvādī 哲學家誤導我們。śāstra 說:harer nāma, harer nāma, harer nāma,三次,只念主 Śrī Krishna、Hari 的名字。harer nāma harer nāma harer nāmaiva kevalaṁ kalau nāsty eva nāsty eva nāsty eva gatir anyathā(《Caitanya-caritāmṛta》Ādi 17.21)。多處提到。kīrtanād eva kṛṣṇasya mukta-saṅgaḥ paraṁ vrajet(《聖典博伽瓦譚》12.3.51)。Śukadeva Gosvāmī 說,僅念 Hare Krishna 曼陀羅,就可解脫,轉往靈性世界。kalau doṣa-nidhe rājann hy asti eka mahān guṇaḥ,此時代有許多缺陷,但有一極佳益處,僅念 Hare Krishna 曼陀羅,就能從物質世界解脫,轉往靈性世界。繼續。
奉獻者
「Śukadeva Gosvāmī 對 Parīkṣit Mahārāja 推薦,為無懼死亡,需以任何方式聆聽、念誦和憶念至尊人格神首 Krishna。他提到至尊人格神首是 Sarvātmā,意為『每個人的超靈』,Krishna 也是 Īśvara,至尊控制者,居於每人心。若某種方式依附於 Krishna,祂使我們免於危險。《博伽梵歌》說,主的奉獻者永不被擊敗,其他人總被擊敗。被擊敗意味著獲得人身後未脫離生死糾纏,錯過寶貴機會。這樣的人不知被自然法則拋向何處。
若未在此人身發展 Krishna 意識,將被拋入包含八百四十萬種生命的生死輪迴,靈性身份將迷失。不知會成為植物、野獸、鳥類或其他,因生命種類繁多。Rūpa Gosvāmī 建議,認真將心專注於 Krishna,恢復原本 Krishna 意識,無懼死亡。死亡後不知去向,因完全受自然法則控制。只有 Krishna,至尊人格神首,控制自然法則。若認真皈依 Krishna,無懼被拋回無數生命種類。真誠奉獻者定被轉往 Krishna 的居所,如《博伽梵歌》確認。」
Prabhupāda
我們受物質自然控制,每個人都能覺悟,無人可自由。但自由之道也述於此:daivī hy eṣā guṇamayī mama māyā duratyayā, mām eva ye prapadyante(《博伽梵歌》7.14)。若皈依 Krishna 蓮足,服務祂,自然法則將鬆弛或幾乎無效。karmāṇi nirdahati kintu ca bhakti-bhājām(《Brahma-saṁhitā》5.54)。這是 śāstras 的陳述。物質自然法則即 karma,按某方式行動,得好壞結果,稱為 karma。sat-karma 或 asat-karma。實際上皆是 asat-karma。antavat tu phalaṁ teṣāṁ tad bhavaty alpa-medhasām(《博伽梵歌》7.23)。即使認為善行好,也帶來束縛。如布施,按自然法則,施一得四。但接受這四,需再次出生。因此 Narottama dāsa Ṭhākura 說:karma-kāṇḍa jñāna-kāṇḍa sakali viṣera bandha。karma-kāṇḍa 指若虔誠行事,下世得高貴出生、財富、janma iśvarya-śruta、好教育、美麗身體,這是 sat-karma 的結果。asat-karma 則使人貧窮、醜陋、無教育、無財富、總饑餓。這是 asat-karma 的結果。而 jñāna-kāṇḍa 試圖融入主的存有,即使做到,因非個人主義印象,又墮落。因此 Narottama dāsa Ṭhākura 說,sakali viṣera bandha,毒藥無論在金罐或鐵罐,效果相同。奉獻非 karma-kāṇḍa 或 jñāna-kāṇḍa。jñāna-karmādy-anāvṛtam(《Caitanya-caritāmṛta》Madhya 19.167)。真奉獻應純粹,anyābhilāṣitā-śūnyaṁ jñāna-karmādy-anāvṛtam ānukūlyena kṛṣṇānu-śīlanaṁ bhaktir uttamā(《Bhakti-rasāmṛta-sindhu》1.1.11)。結果將快速且美好。繼續。
奉獻者
「《Padma Purāṇa》也建議同樣過程,說應總憶念主 Viṣṇu,稱為 dhyāna 或冥想,總憶念 Krishna。《Padma Purāṇa》推薦將心專注於 Viṣṇu 的形體,永不忘祂,這狀態稱為 samādhi 或出神。」
Prabhupāda
是的,satatam, satataṁ smartavyaḥ viṣṇuḥ,應總憶念 Viṣṇu 的形體。只有在愛 Krishna 或 Viṣṇu 的道路上稍進時才可能。premāñjana-cchurita-bhakti-vilocanena santaḥ sadaiva hṛdayeṣu vilokayanti(《Brahma-saṁhitā》5.38)。若認真,一切皆可能。否則 Rūpa Gosvāmī 何必費力撰寫《Bhakti-rasāmṛta-sindhu》,引用無數 śāstras?sad-dharma-pravarta。nānā-śāstra-vicāraṇaika-nipuṇau sad-dharma-pravartakau。Gosvāmīs 對墮落人類社會充滿慈悲,特別是 Rūpa Gosvāmī,搜集靈性生活的資料,每行引用 śāstras。這是 sādhu 的任務。sādhu-śāstra-guru,按同樣方式行事,無不同意見。sādhu-śāstra-guru-vākya tinete kariyā aikya。需通過 śāstras 或其他 sādhu 驗證 sādhu 的陳述。
奉獻者
「我們應始終調整生活活動,使我們不斷憶念 Viṣṇu 或 Krishna,這是 Krishna 意識。」
Prabhupāda
如寺廟中,一切事務與 Krishna 相關。否則這房子與隔壁有何不同?隔壁無 Krishna,這裡一切皆 Krishna。這是普通房子與寺廟的區別。普通房子也忙於買菜、烹飪、吃得好,但 śāstras 說他們吃的是罪。ye pacanty ātma-kāraṇāt(《博伽梵歌》3.13)。bhuñjate te aghaṁ pāpam。寺廟中同樣買菜、烹飪、吃,但與 Krishna 相關。只要有 Krishna 的關係,每個房子都成寺廟。這是我們的宣傳。每個 gṛhastha、每個房子,有何困難?每人可安放神像,全家聚一起念 Hare Krishna mahā-mantra,讀 śāstras,如寺廟所做。但現今傾向是人們有時間抽菸、玩牌、喝酒、看電影、看運動,卻無時間發展 Krishna 意識。這是難處。一談 Krishna 意識,他們立即說:「先生,沒時間。」對 Kali-yuga 的雜事卻有足夠時間。他們讀報紙,充滿無聊新聞:「某人偷竊、某人綁架、某人刺傷。」他們興致勃勃地讀。一呈上《Bhakti-rasāmṛta-sindhu》,「這不好。」這是現狀。
因此推動 Krishna 意識運動極有必要,這是對人類社會的最佳福祉活動。他們是無知者,abodha-jāta。śāstra 說:parābhavas tāvad abodha-jāta。他們被物質自然的猛攻擊敗,卻以為自己是偉大領袖、慈善家、民族主義者、政治家、科學家、哲學家,但他們在害自己和他人。na te viduḥ svārtha-gatiṁ hi viṣṇu。略懂 Krishna 意識價值的人,應認真參與此運動,傳播給墮落靈魂,這是最佳工作。繼續。
奉獻者
「無論將心專注於四臂 Viṣṇu 還是雙臂 Krishna,效果相同。《Padma Purāṇa》推薦無論何種情況,總是思念 Viṣṇu,不忘祂。這是最基本的規範原則。有上級命令做某事,同時有禁止。命令是總憶念 Krishna,禁止是永不忘祂。在這簡單的命令和禁止中,所有規範原則皆完備。此規範原則適用於所有 varṇas 和 āśramas,種姓和……」
Prabhupāda
是的,規範原則適用於所有人、所有 varṇas 和 āśramas。不是說「我是 sannyāsī,最高平台,規範原則不適用於我,只適用於 kaniṣṭha……」這是無知。yajña-dāna-tapaḥ-kriyā na tyājyam。遵循規範原則是 tapasya。「我放棄世界,成為 sannyāsī……」不意味放棄 yajña-dāna-tapaḥ-kriyā。yajña-dāna-tapaḥ-kriyā na tyajyam,不可放棄。yajña-dāna-tapaḥ-kriyā pāvanāni manīṣiṇām。即使成為偉大聖人,仍應繼續 yajña-dāna-tapaḥ-kriyā。這是 śāstra 的指令,任何階段不可放棄。pāvanāni manīṣiṇām。
好,念 Hare Krish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