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Origen 奧利金

Hayagrīva
這是 Origen,生活在西元185年至254年,他在埃及亞歷山大港學習,與 Plotinus 同時期。事實上,他認識 Plotinus,但 Origen 是基督徒,被認為是基督教哲學的創始人。他相信終極真實是靈性的,包括至高的無限人格, 神,以及個體人格。終極真實是人格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與無限人格, 神 的關係。因此,他在相信 神 具有人格這一點上與 Plotinus 不同。

Prabhupāda
是的。 神 是有人格的。他也相信人格。「父親」,他說, Plotinus,但他的觀念不太清晰。他, Plotinus,不是說「祖國」嗎?

Hayagrīva
:他提到父親,但那……

Prabhupāda
父親是人格。無論如何,我們明天再討論這個。

Hayagrīva
:這個……

Prabhupāda
這個哲學家是誰?

Hayagrīva
: Origen。

Prabhupāda
Origen。好的。我們明天再討論。

Hayagrīva
:你想明天討論?[中斷] 我只是觸及這些要點,因為我們不關心比較神學,我只談及這些早期基督教神學哲學家的主要哲學差異。 Origen 相信終極真實是靈性的,包括至高的無限人格, 神,以及個體人格。終極真實是人格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與無限人格, 神 的關係。因此他在這一點上與希臘人不同,希臘人基本上是無人格主義者。

Prabhupāda
我們的 韋達 觀念幾乎相同,個體靈魂或生命體無數,每個都與 至尊人格神首 有親密的關係。在物質生活狀態中,生命體忘記了他的關係,當他通過奉獻服務的過程回到解放狀態時,他恢復了與 至尊人格神首 的舊有關係。

Hayagrīva
: Origen 信奉三位一體的教義。在三位一體中, 神 父親是至高的, 神 之子,被稱為 logos,L-O-G-O-S,希臘語意為「道」,他是次於父親的,他創造了物質世界。

Prabhupāda
誰?

Hayagrīva
:子。 神 之子創造了物質世界。 神 父親不是直接創造者;子是直接創造者。聖靈是三位一體的第三面向,他又次於子。所以這些聖靈,他們比作……

Prabhupāda
聖靈,他是子?

Hayagrīva
:有父親。

Prabhupāda
父親。

Hayagrīva
:有子,他是物質世界的直接創造者,類似 Brahmā。

Prabhupāda
子,子。

Hayagrīva
:像 Brahmā,完美的子。然後有聖靈,他是無所不在的。這三個面向都是神聖的、共永恆的。它們一直存在於 神 的三位一體中。它們始終同時存在。

Prabhupāda
所以我們的觀念是——「我們的」意指 韋達 觀念—— Krishna 是原始的 至尊人格神首,如 博伽梵歌 中所確認,ahaṁ sarvasya prabhavaḥ [博伽梵歌 10.8]:「我是一切的起源。」無論你稱之為子或聖靈,無關緊要,但 至尊人格神首 是起源。然後,祂有擴展。這種擴展實際上不是祂的子……或者有兩種擴展:祂的個人擴展和作為部分的擴展。祂的個人擴展稱為 Viṣṇu-tattva,部分擴展稱為 jīva-tattva——用梵文術語,svāṁśa 和 vibhinnāṁśa。個人擴展也有許多種類——puruṣa-avatāra,saktyāveśa-avatāra,manvantara-avatāra,許多種類。一般來說,祂的個人擴展用於創造這個物質世界的也是三個,被接受為 Brahmā,Viṣṇu,Maheśvara。Viṣṇu 是個人擴展,Brahmā 是生命體的擴展,或 vibhinnāṁśa。另一個擴展,介於個人擴展和 jīva 擴展之間的媒介擴展,稱為 Śiva。所以物質創造主要由個人擴展完成——整個物質成分,然後用這些成分,guṇa-avatāra,Brahmā,他具體創造。而 Śiva 主,當時間到來時,他毀滅。所以這物質創造被創造,維持一段時間,然後再次被溶解或毀滅。bhūtvā bhūtvā pralīyate [博伽梵歌 8.19]。這是外部能量的本質。有其他詳細資訊,在 Caitanya-caritāmṛta 中有描述,但 jīva,或生命體,被視為子,他們有兩種狀態:一種是解放狀態,一種是受條件限制狀態。那些解放的,與 至尊人格神首 親自交往,那些墮入這個物質世界的,幾乎都忘記了,在這個物質世界中以不同形式的物質身體受苦。但他們可以通過 Krishna 意識的理解,從這物質條件生活被解放到解放狀態,這意味著有 韋達 知識的 śāstras,以及完全通曉 韋達 知識並代表 至尊人格神首 宣講和解救受條件靈魂的 guru。這是 韋達 的觀念。

Hayagrīva
: Origen 相信通過神聖恩典和人的自由意志共同作用,個體靈魂達到完美,完美在於獲得與無限人格的個人關係。

Prabhupāda
是的。這被稱為 Bhakti-mārga。絕對真理以三種特徵顯現:Brahman,Paramātmā,Bhagavān。Bhagavān 是人格特徵,Paramātmā 特徵可比作聖靈,位於每個人的心中。而 Brahman 特徵,無處不在。通過祂的能量,祂存在於每個地方。所以靈性生活的最高完美,是理解 至尊人格神首 的人格特徵,生命體從事祂的服務。然後他處於他的原始憲法地位,他永遠快樂和幸福。

Hayagrīva
:正如人的自由意志導致了他的墮落,人的自由意志也能帶來他的救贖。通過脫離物質,人可以回到 神,但這種脫離物質是由 Christ 的協助實現的。

Prabhupāda
是的。這也是我們的觀念,墮落的靈魂在這個物質世界、這個宇宙中輪轉,在不同生命形式中上下,當他理解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他被 神 啟迪,如 博伽梵歌 中所教導,靈性導師給予他完全的啟迪。然後他說什麼,完美?

Hayagrīva
:他脫離物質……

Prabhupāda
是的。當他理解他與 神 的愉悅處境,paraṁ dṛṣṭvā nivartate [博伽梵歌 9.59]。當他理解他生命的超然愉悅處境,他自動放棄這物質身體的執著。這是他的自由。當他實際上,以他的靈性身份,從事 主 的服務,那是他的正常位置。[中斷]

Hayagrīva
:這是 Origen 的延續。 Origen 相信物質身體中存在的所有元素也在靈性身體中,他稱之為內在的人。他說:「 神 創造人不是像第二次那樣取地上的塵土,而是按照 神 的形象創造他,」即最初,「這是按照 神 的樣子,是無形的,超越任何肉體假設。因此我們每個人有兩個人,因為每個外在的人都有對應的內在的人。所以對祂的所有成員都是如此,可以說外在人的每個成員在內在人中都可以找到這個名稱。」所以對應於外在身體的每個感官,在內在或靈性身體中也有對應的感官。

Prabhupāda
靈魂在這個物質身體內,但靈魂原本沒有物質身體。靈魂的靈性身體永遠存在,物質身體只是靈性身體的外衣。這種物質身體被視為外衣,襯衫外套。它根據身體形狀裁剪。就像我們平常看到的,裁縫根據身體形狀製作襯衫和外套。同樣,這些物質元素,土、水、火等,混合在一起,變得像黏土,覆蓋在靈性身體上。靈性身體與物質身體無關。所以因為靈性身體有形狀,物質身體也呈現形狀。這是理解。但物質身體與靈性身體無關。它只是外部覆蓋,或者是一種為了靈魂受苦的污染。一旦他被這物質污染覆蓋,他與這覆蓋認同,忘記了他真正的靈性身體。這被稱為 māyā,無知,這種無知持續到他完全具備 Krishna 意識。當一個人完全具備 Krishna 意識,他理解這物質身體是外部覆蓋;他與這物質身體不同。這種狀態,這種未被污染的理解,被稱為 brahma-bhūtaḥ。靈魂是 Brahman。他在身體概念的幻覺下——這被稱為 jīva-bhūtaḥ——當他理解他不是這個身體,他是身體內的靈魂,這被稱為 brahma-bhūtaḥ。所以當一個人達到這種靈性身份的理解,他變得快樂,brahma-bhūtaḥ prasannātmā na śocati na kāṅkṣati [博伽梵歌 18.54],他不再有任何渴望或哀嘆。在那個位置,他看到所有其他生命體作為靈魂。他不看外在的覆蓋。即使在狗身上,他也看到被狗的身體覆蓋的靈魂,類似地,一個博學的 brāhmaṇa,他也看到被稱為博學 brāhmaṇa 的物質身體覆蓋的靈魂。因此在 博伽梵歌 中,這一觀念被總結,vidyā-vinaya-sampanne brahmaṇe gavi hastini śuni caiva śva-pāke ca paṇḍitāḥ sama-darśinaḥ [博伽梵歌 5.18]。所以在動物的身體概念生活中,一個人無法理解他的靈性身份。但在文明的生活形式中,當社會分為八個部分,varṇa 和 āśrama——四個 varṇa 和四個 āśrama——brahman,kṣatriya,vaiśya,śūdra,四個 varṇa,brahmacārī,gṛhastha,vānaprastha,sannyāsī……所以從社會地位的 brāhmaṇa,當他提升到 sannyāsī 的地位,那是這個物質世界中的最高完美階段,在那個階段他才能 覺悟 他的原始憲法地位並相應地行動,於是他被解放,這被稱為 mukti。mukti 意味著理解他自己的憲法地位並相應地行動,受條件限制的生活意味著與身體認同並相應地行動。所以在 mukti 狀態的活動與受條件狀態的活動不同。因此奉獻服務是解放階段的活動。所以任何從事奉獻服務的人,他保持他的靈性身份,因此他被稱為解放,即使在這個受條件的物質身體中。

Hayagrīva
: Origen 相信內在的人,或靈性身體,也有靈性感官,使靈魂能夠品嘗、看見、觸摸和思考 神 的事物。

Prabhupāda
是的,那是奉獻生活。

Hayagrīva
:在 Origen 的生涯中,他是一位偉大的教師,需求很大。對他來說,宣講僅僅意味著解釋 神 的話語,僅此而已。他相信首先一個宣講者必須是一個祈禱的人,必須與 神 聯繫,應該為更好地理解經文而祈禱。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真正的宣講者。這在 韋達 文獻中有解釋,śravaṇaṁ kīrtanam。首先他通過聆聽變得完美。這被稱為 śravaṇam。當他通過從完全授權的人完美聆聽而完美處於靈性生活中時,下一階段開始,kīrtanam。這是宣講。śravaṇaṁ kīrtanam,每個人在這個物質世界中都在聆聽。每個人在聆聽。即使是這個物質教育家,他也從物質的人,教授那裡聆聽。那種聆聽存在。然後當他長大,通過考試,有時作為教授行動。同樣的過程:如果一個人從完美的靈性化的人那裡聆聽,他變得完美,然後他成為真正的宣講者。宣講,śravaṇaṁ kīrtanam,關於 Viṣṇu,不是關於這個物質世界中的任何人。至高的人,超然的 至尊人格神首,聆聽關於祂並宣講關於祂,這是解放靈魂的責任。

Hayagrīva
:關於經文中看似矛盾和看似荒謬的地方, Origen 認為這些是 神 允許存在的絆腳石,以便人超越字面意義。他說:「在某些情況下,顯而易見的解釋沒有有用的意義,但經文中的一切都有靈性意義,但並非所有都有字面意義。」

Prabhupāda
字面……一般來說,經文中的每個詞都有字面意義,但一個人因為沒有從正確的人那裡聆聽而不能正確理解,他會進行一些解釋。但 神 的話語不需要解釋。可能是 神 的話語有時普通人無法理解;因此他需要通過透明的 guru 這個媒介來理解。guru 完全通曉 神 說的話語。因此,一個人必須接受一個 guru 以正確通過經文。一般來說, 神 的話語沒有歧義,但由於我們缺乏完美的知識,我們有時無法理解並試圖解釋。但這種解釋完全不可行,因為不完美的人解釋,無論他解釋什麼,都是不完美的。所以經文或 神 的話語的正確含義應該從一個 覺悟 神 的人那裡理解。

Hayagrīva
:對 Origen 來說有兩次重生。一次是洗禮,類似於一種啟迪,然後是完全的淨化,在與 Christ 的靈性世界中重生。所以洗禮被比作終極重生的影子,當靈魂與 Christ 重生時,它獲得像 Christ 的靈性身體,並與 Christ 面對面。

Prabhupāda
與 Christ 見面?

Hayagrīva
:當個體靈魂獲得他的靈性身體時,他可以與 Christ 面對面。

Prabhupāda
Christ 的地位是什麼?

Hayagrīva
: Christ 的地位是什麼?

Prabhupāda
他有沒有描述什麼?

Hayagrīva
:嗯,不是 Origen。 Christ 的地位是他坐在父親的右邊,他在靈性天空與父親同在。

Prabhupāda
不,當 Christ 在這裡時,許多人見到他。所以他的地位是什麼?

Hayagrīva
:那些人的地位是什麼?那些見到他的人是非常特殊的人,但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見到他,就像當 Krishna 在這個地球上時,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見到祂。

Prabhupāda
(旁白)這是,那個,干擾。

Hayagrīva
:嗯?這清楚嗎?

Prabhupāda
不,我在和他說。(停頓)所以不同的人,這沒問題。根據一個人的地位,他個別地看到另一個人。這沒問題。所以 Christ 是完全的靈性身體,這是他的觀念?

Hayagrīva
:這是觀念。

Prabhupāda
哦,是的。我們也這樣認為。

Hayagrīva
:他不相信個體靈魂從永恆存在。它是被創造的。

Prabhupāda
不。

Hayagrīva
:最初創造的理性本質並非一直存在。它們在被創造時才存在。

Prabhupāda
這不正確。生命體是永恆存在的,如 神 永恆存在,生命體是 神 的部分。但生命體,如我們多次說的……作為一個小火花,有時光輝會暫時熄滅或停止,但他永恆存在,改變身體,na hanyate hanyamāne śarīre [博伽梵歌 2.20],在身體毀滅後。物質生活意味著身體被毀滅,一個身體接著另一個,但生命體永恆存在,na hanyate hanyamāne śarīre [博伽梵歌 2.20]。

Hayagrīva
:他用這個比喻。他寫道:「人體有統一性,因為它的各個成員都有特定的功能,並被一個靈魂束縛。同樣地,我認為整個巨大的世界應該被視為一個由 神 的力量和 logos 維持生命的單一存在,如同由一個靈魂。」

Prabhupāda
但他說單一靈魂是被創造的。但那個單一靈魂,他的靈性身份從未被創造。這是物質和靈魂的區別。任何物質的,都是被創造的。靈性從未被創造。

Hayagrīva
:同時……

Prabhupāda
(旁白)你去用流水洗臉。

Hayagrīva
:同時, Origen 與後來的教會傳統不同,他相信靈魂的輪迴。雖然他相信靈魂最初是被創造的,但他相信它會輪迴,因為個體靈魂總是可以拒絕將自己交給 神,雖然他相信最終會有一個時間,所有人都會回歸, 神 的統治將恢復其原始完整性。這與後來的基督教傳統不同,後者認為在這一生中做出的選擇對永恆是決定性的。 Origen 不相信這一點。他相信如果你在這一生結束時沒有達到終極目標,你會以其他形式轉世。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我們的 韋達 版本。除非他被解放或進入 神 的王國,他會重複、轉換或輪迴,從一個物質身體到另一個,因為物質身體不是永恆的。你可以進入一個物質身體;物質身體成長或維持一段時間;然後它變老,然後它對任何目的都無用;你必須放棄這個物質身體並再次進入一個新的物質身體。然後你在那个身体中继续或实现你的愿望,身体再次变老,你必须再次放弃,然后再次接受一个新的身体。因为一切物质都会恶化,灵魂作为永恒的存在,无法在恶化的身体中继续物质地运作;因此灵魂的轮回是必要的。就像给出的例子,当你有一件物质的衬衫和外套,当它足够旧,无法使用时,你必须扔掉它,接受另一件新的衬衫和外套。物质条件生活就是这样。这被称为轮回。

Hayagrīva
:有趣的是, Origen 并未拒绝轮回, Christ 也未拒绝轮回。直到后来的哲学家,我们接下来讨论的 Augustine,才……

Prabhupāda
轮回是……

Hayagrīva
:轮回(不清楚)。

Prabhupāda
……哲学性和,我的意思是,事实。 博伽梵歌 中给出了非常好的例子,用衣服来比喻。就像一个人不能永远继续穿同一件衣服——衣服变旧,无用,他必须更换衣服——所以生命体是永恒的,但他必须接受物质身体以进行物质感官享受。但身体不能永远持续。因此很自然地理解,他必须更换身体,就像他必须更换衣服一样。

Hayagrīva
:这就是 Origen 的结论。(结束)

本網站使用 Cookie。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在您的電腦上儲存 Cookie。此外,您確認已閱讀並瞭解我們的隱私權政策。如果您不同意,請離開本網站。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