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o 柏拉圖
Hayagrīva
這是關於 Plato 的補充筆記。對 Plato 來說,靈性世界不是一種心智概念。對他而言,真理等同於終極實相、理想或最高的善,所有顯現和認知都從此流出。 Plato 使用「理念」(idea)一詞來表示一個事物的原始存在,或者可以說是其原型。我認為 主 Krishna 用了 bījam 這個詞。
Prabhupāda
嗯?
Hayagrīva
Bījam,種子,「我是一切存在的種子」?
Prabhupāda
哦,是的。
Hayagrīva
例如……
Prabhupāda
bījāhaṁ sarva-bhūtānām。《博伽梵歌》中說,mattaḥ sarvaṁ pravartate,靈性世界和物質世界,一切都是從祂顯現出來的。區別在於,物質世界中的一切被創造、維持然後消滅。靈性世界則不是這樣。就像物質世界中的這個身體,靈性世界中的靈魂。身體被創造、維持然後消滅;靈魂則不會。na hanyate hanyamāne śarīre [Bg. 2.20]。在身體毀滅後,靈魂不會被毀滅。他會怎樣? 他會接受另一個身體。而一個完美的人,他會直接回到 主 Krishna 那裡,tyaktvā dehaṁ punar janma naiti mām eti [Bg. 4.9]。所以我們可以讓這一生……因為我們在為下一生做準備,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機會回到家,回到至尊人格神首呢? 這是我們的使命。你必須準備自己,無論是去更高的行星系統,yānti devān deva-vratāḥ……你可以去更高的行星系統,也可以去更低的,或者回到至尊人格神首。所以,如果我必須更換這個身體並去其他地方,為什麼不去 神 那裡? 這就是智慧。現在有什麼好處? 如果你去到 神 那裡,你就不必再次更換這個身體。那是永恆的、幸福的。因此我們的智慧應該用於如何回到家,回到至尊人格神首。這就是智慧。
Hayagrīva
你曾對 Śyāmasundara 說,水在我們對 H2O 的心智概念之前就存在了。我們想到 H2O,開始分析水,說它是兩份氫、一份氧。但在我們開始思考這個之前,水就已經存在了。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因此,H2O 不是水的永久本質或原始存在,但 Plato 說的是,存在的每一件事物都有其種子、本質或理念。
Prabhupāda
種子最初來自 主 Krishna。
Hayagrīva
是的,種子,然後, 主 Krishna 說 bījam,「我是一切的種子……」
Prabhupāda
bīja ahaṁ sarva-bhūtānām。無論什麼顯現出來,最初的種子都在 神 那裡。
Hayagrīva
那……bījam 是未顯現的……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是物體未顯現的本質。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嗯。那……
Prabhupāda
就像樹。在顯現之前,它是一個種子,但那個種子裡包含了整棵樹。
Hayagrīva
Plato 會稱之為理念或原型。
Prabhupāda
那不是理念,那是事實。
Hayagrīva
不是理念,是事實。
Prabhupāda
事實。如果你種下一顆玫瑰花的種子,它會長成玫瑰樹。如果你種下一顆芒果樹的種子,它會長成芒果樹。所以這不是理念,是事實。只是它處於初始狀態,但它是事實。你不能用你的理念說:「這是一顆種子,讓它變成芒果樹。」這不會實現。如果是玫瑰樹的種子,它會長成玫瑰樹。所以你的理念沒有價值。種子意味著初始狀態。
Hayagrīva
初始……
Prabhupāda
初始。怎麼說?
Hayagrīva
Nescient?
Prabhupāda
是的,初始。拼寫是什麼?
Hayagrīva
N-e-s-c-e-n-t。尚未發展。
Prabhupāda
顯現,是的,是的。
Hayagrīva
Plato 說,物質世界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靈性世界超越時間和空間。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他還說,時間隨著物質世界的創造而開始。這與《韋達》說時間是永恆的如何一致?
Prabhupāda
是的,時間是永恆的。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的三個特徵,是相對的。你的過去或未來,對 Brahmā 來說不是過去或未來。 Brahmā 活了數百萬年。所以在這數百萬年中,我有許多過去、現在和未來。過去、現在、未來是相對的,根據人的不同而不同,但時間是永恆的。這是重點。清楚了嗎? 過去、現在、未來是根據身體相對的。否則時間是永恆的。時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
Hari-śauri 這意味著時間實際上就像是存在?
Prabhupāda
不。存在……它總是存在。比如一個小細菌,它活三分鐘。所以它的過去、現在、未來在三分鐘內,而我還活著。所以我不在它的過去、現在、未來中。因此過去、現在、未來是相對的。我的過去、現在、未來與一個小細菌的過去、現在、未來不同。這就是概念。
Hayagrīva
關於創造, Plato 說,物質自然或 prakṛti 一直以混亂狀態存在,但 神 拿起 prakṛti 並將其塑造成形式,以創造宇宙。所以在這個意義上, 神 是手工匠或大師設計者。 神 是從預存物質中創造形式的創造者,但祂不直接創造。
Prabhupāda
嗯?
Hayagrīva
說的是……
Prabhupāda
不。就像我創造了一台機器來製造東西。我啟動它,產品就自動出來了。
Hayagrīva
自動。
Prabhupāda
我只需要設置機器。就像印刷廠,設置好機器,你會看到雜誌自動出來,印刷、裝訂——一切都完成,你只需拿走。許多這樣的機器,你設置好,站在旁邊看,從原始狀態到完成狀態。所以 bījāhaṁ sarva-bhūtānām。祂創造了這樣的種子,你種下種子,樹就會長出來。這是 神的機器。祂只創造了種子。宇宙的種子從祂而來。yasyaika-niśvasita-kālam athāvalambya [Bs. 5.48]。祂在呼吸,無數宇宙的種子出來,然後顯現出來。同樣,種子。當祂吸氣時,一切都結束。所以顯現與不顯現取決於祂的呼吸過程。當祂呼氣時,你看到顯現;當祂吸氣時,一切都結束。這一直在進行。所以創造和消滅的原因是祂的呼吸。所以祂一直在呼吸,但創造和消滅的過程一直在進行。但如果你認為「 主 Krishna 像我一樣呼吸」,那你的知識就完了。avajānanti māṁ mūḍhā mānuṣīṁ tanum āśritam [Bg. 9.11]。「因為我像人一樣對這些傻瓜說話,他們認為我跟他們一樣。」這是他們的錯誤。他們是 mūḍha,被誤導了。一旦他認為 主 Krishna 是「啊,祂像我一樣的人。祂出生在 Mathurā,我見過。祂怎麼會是 神?」 Brahmā 也困惑了。「這個牧牛男孩被認為是 神。讓我試試。」 Indra 也被誤導了。muhyanti yat sūrayoḥ。即使是大天神也會困惑。所以 主 Krishna 回答他們。 Brahmā 偷了祂的牛犢和朋友,當他回來看祂在做什麼時,一切都一樣。祂擴展了自己。他很驚訝。「我確實拿走了祂的牛犢和牛。它們在我的魔法下睡著了。」然後他回答:「是的,祂是 神。」然後他在畫中祈禱。
Hayagrīva
Plato 說,宇宙中的每個物體都有某種目的,其理想目標是朝向其原型或本質所在的理想。所以根據《韋達》的說法, 主 Krishna 是宇宙中最具吸引力的對象,因此所有事物都必須朝向祂移動。為什麼 jīva 似乎背離 主 Krishna,參與生死的輪迴世界?
Prabhupāda
那是 māyā,幻象。他不應該背離,但受到 māyā 的影響,他這樣做並因此受苦。所以 主 Krishna 說,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m [Bg. 18.66]。「停止這些計劃。只要向我臣服,照我說的做,你就會快樂。」這是實際的。
Hayagrīva
這是 Plato 的一段著名引言。他說:「 神 將智慧放入靈魂,靈魂放入身體,這樣祂」,也就是 神,「可以創造出本質上最好的作品。」
Prabhupāda
我們說,生命體是 神 的一部分,mamaivāṁśa。在這種情況下,他幾乎擁有 神的全部品質,但只是部分,因為 神 是偉大的,我們是微小的。即使我們擁有 神的某些品質——不是全部,大約百分之七十八——也是微量的。就像 神 有創造力,我們也有創造力。我們創造了 747 飛機。好,給你這個功勞,但你不能創造像太陽這樣漂浮在天空的飛行球。這就是 神 與我的區別。你可以因懸浮在空中的 747 飛機而獲得榮譽,但你無法讓數百萬個行星漂浮在空中。這是不可能的。所以 神 是偉大的,我是渺小的。這是真正的 主 Krishna 意識。一旦他說「我跟 神 一樣好或一樣偉大」,他就是傻瓜。那是 Māyāvādī。他在 māyā 中。就像印度的一個人,展示一些雜耍。他這樣一弄,創造了一些金子,一點金子,愚蠢的人就驚嘆:「啊,他是 神。」但我們不驚嘆,我們知道他可能創造一小塊金子,但 神 創造了無數金礦。所以如果創造金子是成為 神的標準,為什麼我們要接受這個創造了一點金子的小人物為 神,而不是創造無數金礦的 神? 在這個星球上有無數金礦,還有那麼多行星。我讀到 Trikūṭa 山,八千英里高,八千英里寬和長,它有三個巨大的山峰,一個是鐵,一個是銀,一個是金。八千英里高的山,金、銀的山峰。誰能製造這樣的金子?你無法製造金子。這是不可能的。即使你能製造,你能製造一座金峰嗎?
Hayagrīva
不。(笑)它會隨時間變暗。
Prabhupāda
嗯?
Hayagrīva
它會隨時間變暗,不會持久。
Prabhupāda
一位國王,靠 Śiva 主的恩典,在喜馬拉雅山某處得知有金子,他大量製造金器。祭祀中一切都是金的,婆羅門得到金盤和金子。在那個時代,婆羅門不貪婪,他們想:「誰要背這重東西? 扔掉,麻煩。」國王以為「我在做很珍貴的慈善」,但他們覺得「這器皿算什麼?我得背著。扔掉。」所以這些金器堆積起來。當 Yudhiṣṭhira 國王因戰爭耗盡國庫,想舉行祭祀時,他問 Arjuna:「你去哪裡弄點錢。」 Arjuna 有些困惑。 主 Krishna 給他提示:「你去那裡,那裡堆著金器,你可以拿來。」當他拿回來,他的名字成了 Dhanañjaya,「財富的征服者」。有那麼多金峰、金礦。誰在乎? 物質主義者會看重這些,而 主 Krishna 意識的人會說:「我要這些金子幹什麼?我需要點錢來傳播。否則堆積金子有什麼用? 沒用。」
Hayagrīva
Plato 認為,死亡是個人感官生活的結束——他的思想、感知和體驗——然後個人回到他來時的理想世界。
Prabhupāda
這意味著他相信永恆。我們也接受有三個階段:清醒(jāgrati)、睡夢和深睡。深睡意味著無意識。所以當一個人從清醒狀態死亡,他進入夢境狀態,然後進入深睡狀態。所以靈魂的輪迴意味著他放棄這個粗重身體,微細身體——心智、智慧——帶他到另一個身體,除非新身體準備好,他在深睡中。當人類在七個月時身體準備好,他恢復意識。他感到:「哦,為什麼我被困在這個封閉的狀態。」如果他虔誠,他會很不舒服。他向 神 祈禱——這些在經典中都有描述——「請寬恕我這尷尬的處境。這次我會成為奉獻者。」這就是處境。靈魂是不朽的,但仍會經歷不同的生命階段。當他出來時,相同的不同身體階段繼續。童年與少年不同,少年與青年不同,但他仍是同一個人,只是經歷不同的……這叫進化。所以當他達到 主 Krishna 意識的完美階段,他的生命就成功了。就像一朵花,在芽階段、結果階段、開花階段,當完全綻放時,看起來非常美麗。同樣,當你逐漸發展到 主 Krishna 意識階段,你的全部美麗就展現出來。
Hayagrīva
他還強調記憶的過程。這被稱為 Plato 的回憶說。他說,你可以問一個對某科目無知的男孩,你可以從他那裡引出答案,他可能給你正確的答案,這表明他在前世獲得了這些知識。
Prabhupāda
是的。因此我們看到學校裡的學生,有的很聰明,有的較不聰明。否則同樣年齡,為什麼一個更聰明,理解很快,另一個不那麼聰明? 這就是一切,putra-janma dṛḍhaṁ vidyā putra-janma dṛḍhaṁ dhanam。知識、教育和財富,特別是這兩樣,是前世掙來的,不是突然變富或突然變得很學識淵博。這是連續的。所以如果一個人特別有學問,應該理解這是他前世修行的結果。同樣,如果一個人特別富有,應該理解這是他過去虔誠行為的結果。janmaiśvarya-śruta-śrī [SB 1.8.26],這四件事——好出身、好財富、好教育、好美貌——是過去虔誠行為的結果。所以你可以在你們國家看到黑人和白人的實際區別。白人在各方面更先進,而黑人雖然有同樣的機會,卻處於劣勢。為什麼? 這是 putra-janma dṛḍham。前世的證明。但對我們來說,我們不關心黑人還是白人。他們都在 māyā 的控制下。我們想教育所有人接受 主 Krishna 意識,他們有平等的機會,《聖典博伽瓦譚》中說,kirāta-hūṇāndhra-pulinda-pulkaśā ābhīra-śumbhā yavanāḥ [SB 2.4.18]。不管他的身體如何,如果他願意接受 主 Krishna 意識的訓練,那是靈魂的平台,我們可以做到。
Hayagrīva
對 Plato 來說,完美的幸福在於試圖變得像 神 一樣。
Prabhupāda
嗯?
Hayagrīva
完美的幸福在於試圖變得像 神 一樣。
Prabhupāda
像 神?
Hayagrīva
像 神,神聖的。
Prabhupāda
神聖的,是的。
Hayagrīva
只要人像 神,他就是有倫理的。人內心的邪惡力量與他實現這終極目標的努力作對。 Plato 不是宿命論者。他強調自由意志,堅持認為邪惡行為是由於人未能承擔責任,不是來自全然善良的 神。
Prabhupāda
一切都來自 神,但我們必須做出選擇。這個理想的例子:大學來自政府,監獄也來自政府,但監獄是為罪犯準備的,大學是為高學識的學者準備的。政府花錢維持這兩個部門,因此,就政府的認可而言,必須維持。但我們自己選擇是去監獄還是去大學。那是每個人都有的少許獨立性。我們必須做出選擇。
Hayagrīva
他說,感官世界中的完美永遠無法達到……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 主 Krishna 也說了類似的話,嗯……
Prabhupāda
是的,祂說……
Hayagrīva
「不完美……總會有像煙和火的不完美」,類似這樣的話。
Prabhupāda
是的,祂說一切物質都有缺陷。即使是火,如此強大,也有缺陷:煙。所以除了這些不完美,如果我們嚴格按照經典規定的職責執行,即使有些缺陷,我們也能達到完美。就像 主 Krishna 意識運動給予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中變完美的機會。不管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還是什麼,根據《韋達》文明,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提供知識,剎帝利提供保護,吠舍提供食物,首陀羅為所有人提供一般幫助。如果一切都在婆羅門的指導下進行,剎帝利執行婆羅門的命令,吠舍提供食物——因為食物是物質需要的——那麼一切都是完美的。
Hayagrīva
好的,這是……在《共和國》中, Socrates 說:「在知識的世界中,最後被感知到的,且極難感知的,是善的本質形式。一旦感知到,必須得出結論,對於所有事物,這是正確和善的原因。在可見世界中,它孕育了光和光的 主,而在可理解的世界中,它本身是至高的,是智慧和真相的父母。如果沒有看到這個形式,」他用了大寫「F」,形式,「沒有人能在個人生活或國家事務中以智慧行動。」這裡, Socrates 提到形式,但沒有提到人格。他提到善的形式,但通過知識(jñāna),如何可能感知 神的形或善的形式?他可能指的是什麼?
Prabhupāda
這與《韋達》相同。只要有教導,就有形式。 主 Krishna 在教導時,總是說「我」、「你」,這是人格的。祂對 Arjuna 說「你」,對自己說「我」。所以 Arjuna 是有形式的, 主 Krishna 也是有形式的, 主 Krishna 還說:「你、我、以及在這裡的所有這些生命體、國王和士兵,他們過去存在,現在存在,將來也會繼續存在。」所以你可以理解:「現在我有形式,所以過去我有形式,將來我也會有形式。那哪裡有無形的?」從我現在的位置,我可以理解我的過去和未來。所以 主 Krishna 說我們過去存在。現在我們存在,我的意思是繼續存在。祂從未說「過去我們是無形的,現在我們有了形式。」這沒有說。相反,祂譴責,avyaktaṁ vyaktim āpannam manyante mām abuddhayaḥ [Bg. 7.24]:「過去我是無形的,現在我是人格」,這是 Māyāvādī 的想法,認為當 神 有了形式,祂是接受了 māyā 的形式。所以他們被譴責為 abuddhayaḥ,無知。avyaktaṁ vyaktiṁ āpannaṁ manyante mām abuddhayaḥ [Bg. 7.24]。那些缺乏智慧的人這樣想,認為「 神 過去是無形的,現在以形式說話,意味著祂接受了 māyā 的身體。」這就是 Māyāvāda 哲學。
Hayagrīva
關於教育,他說:「我們必須得出結論,教育不是一些人所說的那樣,把知識放入沒有知識的靈魂,就像把視力放入盲人的眼中。相反,我們的說法表明,每個人的靈魂都擁有學習真相的能力和看到真相的器官,就像一個人需要轉動整個身體,讓眼睛看到光而不是黑暗,整個靈魂也必須從這個變化的世界轉向,直到它的眼睛能承受觀察實相和我們稱為善的至高輝煌。因此,可能有一種藝術,其目的是實現這一轉換,讓靈魂轉向正確的方向,不是把視力放入靈魂的眼中——它已經有了——而是確保它不再看錯方向,而是朝向應有的方向。」
Prabhupāda
這就是 主 Krishna 意識運動。
Hayagrīva
是的。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他說這是一種藝術。
Prabhupāda
這是一種藝術,我們生命的目標是通過這些受感官影響的感官……現在我們受感官影響。我想吃美味的東西,我就吃。我不在乎這美味的飲食會誤導我還是引導我走正確的路。因此我們在宣傳。所以你的飲食過程沒有停止。你吃,但不要吃肉,吃 主 Krishna 的 prasādam。如果我們同意這個過程,逐漸我們通過 主 Krishna 意識得到淨化。我們的目標達到了。這就是 主 Krishna 意識。不要停止飲食。感官活動也沒有停止。眼睛在物質方式下想看美麗的事物。我們說:「是的,看美麗的 主 Krishna。品嚐 主 Krishna 的 prasādam。」一切都在,只是我們淨化。paraṁ dṛṣṭvā nivartate [Bg. 9.59]。如果接受這個過程,當他看到真正的美、真正的食物,他會滿足。這就是我們想要的。
Hayagrīva
最後一點, Socrates、Plato 或 Aristotle 從未提到對 神的服務;他們總是談論對 神 的實相或至高輝煌的觀想。總是觀想、冥想。這是知識分子(jñānī)的典型特徵嗎? 還是……沒有提到服務。
Prabhupāda
不,這是認識 神 的過程。他們部分有助於認識 神的真實面貌,但當他真正認識 神 時,他會看到「祂是偉大的,我是渺小的。」所以渺小的職責是服務偉大的。這是自然的規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實際看到,因為你渺小,你去服務大工廠。否則你沒有其他路。每個人都在服務,但當他覺悟到「我在服務,我不是主人」,這就是實際情況。問世界上任何人他是主人還是服務者,結論是他服務。他的自然位置是服務。所以如果一個人沒有家庭要服務,他就養一堆狗來服務。這一直在進行,特別在西方國家,老年時沒有孩子,就養一兩隻或三隻寵物來服務。所以服務的位置已經在那裡,當服務者想成為主人,那是 māyā。因為 māyā 這個詞意味著他實際上在服務,卻認為自己是主人。這是 māyā。māyā 意味著不真實。所以通過冥想,當他真正成為覺悟的靈魂,他會明白:「哦,我是服務者。為什麼我要服務 māyā? 讓我服務 主 Krishna。」這就是完美。所以如果他的導師、靈性導師從一開始就讓他服務 神,他會很快變得完美,因為他是服務者,他必須服務 主 Krishna。這就是他的完美。他錯誤地認為自己是主人,那是 māyā。這裡也是一樣,他們只是在服務。就像 Nixon 總統,他認為「我是美國的主人。」但實際上他不是。主人是公眾。只要公眾說「你立刻下來」,他就得下來。所以如果一個大州的總統都錯誤地以為自己在服務卻是主人,其他人更不用說了? 每個人在服務,卻認為自己是主人。所以完美的知識是當他到達這個平台:「 神 是至高主人,祂是偉大的,我們是服務者。」這就是生命的完美。
Hayagrīva
在《政治學》中, Plato 晚年改變了想法。起初他認為在理想國家中,領袖不應擁有自己的財產或家庭。他認為他們必須共同生活,妻子和孩子共有,以防止政府中的腐敗、賄賂和裙帶關係。他認為精英哲學家應與高品質的女性結合,產生最適合負責職位的孩子。這種共有妻子和孩子的觀點與《韋達》的說法如何對應?
Prabhupāda
是的,《韋達》文明是,putrārthe kriyate bhāryā。一個男人應該為了 putra,為了兒子而接受妻子。為什麼要兒子? putra-piṇḍa-prayojanam:一個兒子應負責提供 piṇḍa,這樣即使我死後因錯誤或其他原因處於錯誤位置,通過 piṇḍa 我可以被提升。這是理念。所以婚姻是為了有好兒子,這是事實,他甚至可以救我脫離地獄。因此有 śraddhā 儀式。即使父親在地獄,通過這個 śraddhā 儀式他可以被解救。這是理念。所以除非有兒子,沒人會為他提供 śraddhā 供品,即使一個人很仁慈,也不會指望他。但這是兒子的責任,如 putra 所示。pu 是地獄 pundama 的名字。pu 和 tra,tra 意味著解救者。如果我偶然被放入 pundama naraka trayate,解救我脫離那地獄生活的人,他是 putra,為了這種 putra 我接受妻子,不是為了我的性享受。《博伽梵歌》中也證實,為了宗教活動使用性生活,「我將得到好父親,好兒子來解救我」,這需要婚姻。否則毫無用處。dharmāviruddho kāmo 'smi。 主 Krishna 說:「不違反宗教原則的性生活,那就是我。」違反宗教原則的性生活是感官享樂,會引向地獄。所以這個理論:我們應該結婚,應該有性生活來創造好後代。我的 Guru Mahārāja 曾說——他是 sannyāsī brahmacārī——他說:「如果我能產生真正 主 Krishna 意識的孩子,我可以一百次使用性生活。否則為什麼我要用我的性生活產生貓狗?」他這樣說。所以經典也說,pitā na sa syāt janani na sa syāt:父母的責任是如何救他們的孩子脫離生死輪迴。這才是真正的父母。否則貓狗也是父母。這不是我們想要的。《韋達》文化不同。為孩子提供這樣的教育和成就,讓他脫離生死輪迴,putra 應有這樣的資格,即使父親到了 pundama 的地獄狀態,他也能解救他。這是成為父親和家庭的理念。
Hayagrīva
他認為最好的政府形式是開明的君主制,開明的君主制。
Prabhupāda
是的,是的。這就是我們說的 rājarṣi,rājarṣi。imaṁ rājarṣayo viduḥ [Bg. 4.2]。rājarṣi 意味著國王,同時是聖人。
Hayagrīva
聖人。
Prabhupāda
這是理念。他從《韋達》文獻中獲得了這些想法。
Hayagrīva
當這種形式墮落時,它變成暴政。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當它墮落時。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第二好的形式是貴族制,當它惡化時,變成寡頭政治,腐敗者的統治。他認為民主制是最差的政府形式之一……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我說的……
Hayagrīva
……因為當它惡化時,變成暴民統治。
Prabhupāda
是的,是的,這是事實,很好。但最好的形式是君主制,因為如果君主是 rājarṣi,他不只是國王……這是必要的。 主 Krishna 希望政府由這樣的人統治;因此我們讚揚並如此尊敬 Yudhiṣṭhira 國王、Parīkṣit 國王和 Rāmacandra 主,如何成為理想的國王。他是至尊人格神首。他展示了如何成為 Rāma-rājya。所以這很好,因為不昂貴。一個人由國家很好地維持,而如今的民主暴民統治意味著一個州有三十萬個國王,他們掠奪辛苦賺來的錢,通過所得稅等,一切都如此污染。所以我們支持對民主的譴責。它是暴民統治。毫無價值。
Hayagrīva
Socrates 和 Plato。
Prabhupāda
沒錯。
Hayagrīva
他們有城邦,是……
Prabhupāda
小型國家。
Hayagrīva
……民主制。它們很小,每個人都可以聚在一起。
Prabhupāda
在印度是 pañcayat。所以每個村莊的人,為了減輕國家的責任,一些小案件由 pañcayat,一些村莊的重要人物坐在一起,他們的決定,國家和法院會接受。以減少法院在多個案件中的責任。所以在印度有 pañcayat 系統。
Hayagrīva
什麼?
Prabhupāda
Pañca,pañcayat 意味著……
Hayagrīva
Pañcat?
Prabhupāda
Pañca。
Hayagrīva
Pañca。
Prabhupāda
Pañca 意味著五,村莊選出五個人,坐下來決定案件。這會被政府接受。
Hayagrīva
希臘,希臘不是一個國家;它由小城鎮或城市組成,雅典是……
Prabhupāda
任何地方。
Hayagrīva
……雅典是最大的,每個人都聚在一起,最聰明的人發言,他們對決定投票。
Prabhupāda
這是議會的開始。
Hayagrīva
議會。
Prabhupāda
所以在君主制中也有學者、婆羅門、聖人的顧問團。即使 Yudhiṣṭhira 國王也是這樣被指導的。 Rāmacandra 主也是這樣被指導的。這是系統。即使有君主制,仍然有學者、婆羅門和聖人的建議,他會根據他們的決定行事。 Vena 國王不按規矩統治。婆羅門來勸告他:「親愛的國王,你做得不好。你應該這樣做。」當他拒絕時,他被殺,他的兒子 Prthu 國王被委以重任。所謂的民主是可笑的,這是事實。所有傻瓜和無賴通過賄賂、這方式那方式上台,上了台只是揮霍金錢。他們從大人物那裡收賄賂,說「我會十倍回報你,給我錢。」
Hari-śauri 每四年換一次政府的系統意味著……
Prabhupāda
每四天!
Devotee 四年內「我要盡可能為個人利益利用,然後退休致富。」
Prabhupāda
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狀況,這所謂的民主。沒人在乎。所以有時需要緊急狀態,但如果再次用於個人擴張,也不好。實際上,政府的完美是君主制,君主應是理想的 rājarṣi。這是印度的《韋達》系統。《韋達》系統在各地都有;因此仍然有君主。但他們只是維持君主制,實際上君主沒有權力。
Hayagrīva
我想在西方歷史中,所有君主都是暴君,可能除了 Constantine,他是基督教君主,我想他是唯一例外。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但這不是……
Prabhupāda
君主,這是理念,rājarṣi。rāja 和 ṛṣi。他處於 rāja 的位置,但實際上是偉大的聖人。這是必要的。然後一切都會完美。rājarṣayo viduḥ, 主 Krishna 說。如果國家領袖明白《博伽梵歌》,一切都會立刻完美。立刻。以前的國王是(聽不清楚)。imaṁ rājarṣayo viduḥ [Bg. 4.2],清楚說道。但現在沒有君主制,所有的無賴階級掌管政府。他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會知道? 他們去那裡是為了賺錢。「我現在有地位,賺這麼多錢(聽不清楚)。」他們知道:「五年後我什麼也不是,所以趁我在部長位置上多積累點錢。」這就是現況。誰關心公民的福祉? 如果我們討論這些,會是大批判,但這就是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