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這是本文件的舊版!


章節:未知,日期:未知,地點:未知

Hayagrīva:\\這是 Plotinus。 Plotinus 生活在西元204年至269年。他不是基督徒。他被稱為新柏拉圖主義者,許多他的哲學思想來自 Plato。但他相信流出說,認為靈魂從智能(即 Aristotle 所說的 nous 或智能)流出,而智能則從「一」流出,他稱之為「一」,「一」是無所不在的、超然的,是所有多樣性的原因,是萬物之主。因此在 Plotinus 的思想中存在一個層次結構:一、智、個體靈魂。

Prabhupāda
「一」是 韋達 的觀念,ekaṁ brahma dvitīyaṁ nāsti,絕對真理,無二之智。這是我們的哲學,這些生命體、靈魂,它們與至高「一」具有相同的品質,但它們是碎片化的部分,從祂流出。祂擁有相同的智能、相同的意識,但範圍有限。 神 是……那個「一」是無所不在的,而我們不是無所不在的,但我們存在。祂是全知的;而我們不是全知的,但我們是有意識的,不是無生命的物質。以此方式,那個「一」擁有所有靈性品質的完滿;而我們擁有靈性品質,但僅是微量。這是我們的憲法地位。我們就像火花,而至高「一」就像大火。當我們離開大火的聯繫,作為火花,我們就熄滅了,意即我們的照耀停止了。這被稱為 māyā,māyā andhakāra,黑暗。我們也可以復甦,重新與「一」結合,恢復我們的靈性光輝,與至高「一」和平共存,享受永恆幸福的生活。

Hayagrīva
Plotinus 是無人格主義者。他認為將屬性賦予 神 會限制 神。

Prabhupāda
嗯?

Hayagrīva
他認為將品質或屬性賦予 神 必然會限制 神,所以他是無人格主義者。

Prabhupāda
限制?

Hayagrīva
限制。任何屬性或品質必然是限制的。這是典型的無人格主義立場。

Prabhupāda
如果他是……

Hayagrīva
那個「一」,「一」是超然的,但祂沒有多樣性。這意味著無人格。雖然祂是所有多樣性的原因,是所有生命體的原因,但祂自己……

Prabhupāda
是的,祂是所有生命體的原因。這是 韋達 的觀念。nityo nityānāṁ cetanaś cetanānām (Kaṭha Upaniṣad 2.2.13)。祂是永恆者中的至高者,有意識者中的至高者,但除非祂擁有無限的超然品質,祂如何能無所不在、全知、全能呢?這不是完美的觀念。對至高「一」的完美觀念是:祂是無限的,我們是有限的。這才合理。祂是萬物的原因,怎麼會是有限的?我不知道他們說的「限制」是什麼意思。祂不可能被任何東西限制。即使是無人格的 Brahman,sarvaṁ khalv idaṁ brahma:一切皆是 Brahman,無限的。為什麼祂會是有限的?mat-sthāni sarva-bhūtāni [博伽梵歌 9.4]:一切都從祂流出並依附於祂。這是祂的無人格觀念。祂無處不在。而人格化的祂是局部的,但……從人格中,無人格的光輝散發出來。我們從 博伽梵歌 中理解:brahmaṇaḥ ahaṁ pratiṣṭhā。就像大陽光從局部的太陽球體散發——太陽球體位於一處,但陽光的光芒遍布宇宙——同樣,絕對真理的無人格特徵是通過祂的超然光芒,prabhā,yasya prabhā prabhavata [Bs. 5.40],照耀。就像火有熱和光,它會擴展。所以 主 的無人格特徵無限擴展,而人格特徵看似有限,但祂通過祂的能量是無限的。這是完美的觀念。brahmeti paramātmeti bhagavān iti śabdyate [聖典博伽瓦譚 1.2.11]。通過祂的無人格特徵,祂是無所不在的。通過祂的局部特徵,祂存在於每個地方,無所不在,甚至在所有生命體的心中,甚至在原子中。通過祂的人格特徵,祂被 奉獻者 崇拜。只要有 奉獻者,祂就親自 顯現。tatra dṛṣṭami dhanataḥ yatra nayanti mad-bhaktaḥ (?)。這是祂無所不在的意義。雖然祂在 Goloka Vṛndāvana,沒有人能計算那個星球有多遠,但當像 Prahlāda 這樣的 奉獻者 遇到危險時,祂立即 顯現 那裡。這就是無所不在的意義。不是因為祂在億萬里之外,祂就無法保護遠在億萬里之外的 奉獻者。這就是無所不在的意義。

Hayagrīva
是的。他還認為 神 存在於所有事物中,卻仍然與所有受造物保持超然和區別。

Prabhupāda
這在 博伽梵歌 中有解釋,mat-sthāni sarva-bhūtāni nāhaṁ teṣu avasthitaḥ [博伽梵歌 9.4]:「一切都依附於我,但我不在其中。」

Hayagrīva
關於個體靈魂,有些是無形的,有些是有形的。他認為有些是天界的——屬於天堂的——這些靈魂不受苦,而在地球上的靈魂會受苦。無論如何,它們都是個體的。

Prabhupāda
沒錯。靈魂有無數個。anantāya kalpate。沒有人能數清有多少靈魂。所以所有靈魂如上所述。它們擁有與「一」相同的品質,但量少。有些靈魂墮落了。就像火中有許多火花,但一兩個可能從火中掉落。其他則留在火中。那些不墮落的,被稱為 nitya-mukta,永遠解放。他們從不受條件限制。而那些為了感官享受墮入這個物質世界的,則是 baddha,被稱為 nitya-baddha,永遠受條件限制。永遠的意思是沒有人能估計一個受條件限制的靈魂在這個物質世界存在多久,因為創造一直在持續——有時顯化,有時不顯化。但沒有 Krishna 意識的受條件靈魂在這個物質世界中持續存在。在創造之前,他處於休眠狀態。隨著顯化,他又出來。這一直在進行。他們是受條件限制的。為了他們的解脫,那個至高「一」降臨,派遣祂的化身,派遣祂的 奉獻者 來召喚他回到家,回到 至尊人格神首 那裡。這也在進行。那些幸運的,接受 Krishna 意識,回到家,回到 至尊人格神首 那裡,而那些不幸的,不接受 神 親自給予的教導,後來祂的 奉獻者 被派遣去宣講,他們不理會;他們繼續在這個物質世界中受條件限制。物質世界被創造又被毀滅,他在這個物質世界中遭受這種毀滅之苦。但有智慧的生命體,如果他幸運,他接受 Krishna 意識,於是回到家,回到 至尊人格神首 那裡。

Hayagrīva
他認為靈魂是永恆的、無形的,存在於人、動物,甚至植物中,在這一點上他與當時的其他哲學家不同。

Prabhupāda
什麼……他與其他哲學家有何不同?因為他接受……

Hayagrīva
接受靈魂存在於動物和植物中。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事實。他是對的。這是 韋達 的結論。sarva-yoniṣu,所有不同的生命形式中,都有靈魂,是 至尊人格神首 的部分。為什麼有些愚蠢的人認為動物沒有靈魂?有什麼理由?沒有很強的論據。動物可能不那麼聰明。孩子可能比父親聰明少;這不意味著他沒有靈魂。這種粗俗的、狗一樣的、動物的心態正在摧毀人類文明。現在他們墮落到認為胚胎沒有靈魂。這樣,人類被推入更深、更黑暗的無知區域。每個人都有靈魂。這是真實的。我們從 Krishna 那裡得到:sarva-yoniṣu。不同形式的生命中都有靈魂,毫無疑問。這是靈魂的真實觀念。進化意味著他從一個較低等的軀體進化到另一個較高等的軀體,這樣通過進化他來到人的生命形式。在這個人的生命形式中,他可以理解 博伽梵歌 的教導,如果他願意,他可以臣服於至高 主,回到家,回到 至尊人格神首 那裡,如果他不這樣做,他就繼續在這個物質世界中,承受出生、死亡、老年和疾病的重複。肉身。

Hayagrīva
Plotinus 認為個體靈魂通過三個階段回歸到 神 或「一」。第一階段是禁慾主義,脫離物質世界。第二階段,脫離推理過程本身。那將是心智的臆測。第三階段,智能超越自身,進入未知的領域,「一」的領域,他稱之為狂喜,一種參與,或自我超越。所以這是他設定的 神 覺悟 的三個階段。

Prabhupāda
這意味著,他所說的三個階段,是 karmī,jñānī,yogi。karmī 們試圖通過物質科學和物質教育的進步來改善他們的狀況,有些人通過虔誠的活動試圖去天界星球。這些是 karmī。而比 karmī 更高的是 jñānī。他們通過教育推測絕對真理,得出結論 神 是無人格的;當我們融入那個無人格特徵時,那就是我們的解放。而 yogi,他們試圖通過修練神秘瑜伽系統來獲得一些神秘力量——奇妙的力量,aṣṭa-siddhi,八種完美:變得比最輕的更輕,比最小的更小,比最大的更大。他們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他們可以控制任何人,將其置於控制之下。但真正的瑜伽意味著在心中看到至高 主。dhyānāvasthita-tad-gatena manasā paśyanti yaṁ yoginaḥ [聖典博伽瓦譚 12.13.1]。這樣有不同的過程。它們被稱為 karma,jñāna 和 yoga。但它們都需要努力提升,艱苦的努力,所有這些修練。但至高的過程是簡單地臣服於至高「一」,祂給予智慧如何從這物質糾纏中解脫,這被稱為 bhakti-yoga。執行起來非常愉快,且無需太多努力。只需完全臣服於至高 主,他立即從所有物質污染中被淨化,稍作 bhakti-yoga 的修練使他完全適合回到家,回到 至尊人格神首 那裡。

Hayagrīva
關於惡, Plotinus 認為物質是惡的,因為它禁錮了靈魂,但可見的宇宙……

Prabhupāda
這是我們的觀念。 Plotinus 的觀念幾乎百分之九十與我們相同。這是……

Hayagrīva
但可見的宇宙是美麗的,惡不是來自創造者。

Prabhupāda
是的。個體靈魂被這虛幻的能量吸引,來到這裡為了感官享受。這不是至高「一」的意願。是他個人的意願。所以 神 給予他自由。因此他從這個物質世界中非常崇高的位置開始生命——有時像 Brahmā。但由於物質活動,他變得糾纏,以至於從像 Brahmā 這樣崇高的位置墮落,變成糞便中的蟲。因此我們發現這麼多種生命。這種墮落和提升一直在進行——有時提升,有時墮落——這樣,個體靈魂在受苦。這是他的苦難,物質的悲慘狀況。當他理解到「這種墮落和提升的永恆進行是我的苦難」,那時他變得幸運。那時他尋求至高「一」, Krishna,通過 Krishna 的恩典,他得到真正的靈性導師。通過靈性導師和 Krishna 的慈悲,他得到從事奉獻服務的機會,少許努力和真誠使他完美,回到家,回到 至尊人格神首 那裡。

Hayagrīva
雖然他的哲學大多是無人格的——他對 神 的觀念主要是無人格的——他寫道:「讓我們逃向親愛的祖國。這是明智的建議。但這逃亡是什麼?我們如何到達開闊的海域?我們的祖國是我們從那裡來的地方。那裡有父親。」所以他似乎對 神 作為父親有一些觀念。

Prabhupāda
他,他是困惑的,因為他也在推測。所以這些事情會保持困惑,絕對真理是人格還是無人格。一般來說,沒有靈性進展,沒有人能理解絕對真理,因此他的疑惑繼續存在。但當談到絕對與相對之間的愛時,必須有人格的觀念,實際上祂是人格, Krishna。通過 Krishna 的慈悲,當他接觸到 奉獻者,他的無人格觀念被移除,然後他崇拜絕對真理的人格面向, Krishna,和 奉獻者。那時他的生活是成功的。

Hayagrīva
關於靈魂的墮落, Plotinus 認為人的靈魂從未完全離開靈性領域。

Prabhupāda
因為他本質上是靈性存在,他不是這個物質世界的產物。他是至高「一」的部分。但他被物質元素包覆,物質元素需要改變。它會變老。就像我們的鞋子、衣服,它會變舊。我可以有一件襯衫和外套,但一旦我改變了身體,襯衫和外套不再適合這個身體,所以我必須改變。所以物質生活意味著改變。它被稱為 jagat。jagat 意味著改變。但我們是永恆的,相同的靈魂。這種物質生活不太快樂,因為它會改變。即使我們處於非常舒適的生活條件或悲慘的生活條件,它會改變到更好或更低的生命等級。這一直在進行。所以為了從重複改變身體的苦難中解脫,如果我們想保持我們原本的、永恆的靈性形式,我們必須接受 Krishna 意識,然後我們從這個出生、死亡、老年和疾病的重複的腐敗事業中解脫。

Hayagrīva
他說:「如果靈魂留在智能或靈性領域,與靈魂,或超靈同在,它們就不會受到傷害,並參與靈魂的治理。它們就像與高王同住並與祂一起治理的國王,不會從宮殿下來。但如果它們想獨立,如果它們厭倦了與他人共存……」

Rāmeśvara: Śrīla Prabhupāda,抱歉。sannyāsī……

Hayagrīva
所以當個體靈魂決定退出,他變得碎片化、孤立和虛弱,當他決定退出靈性領域,從高王的治理中退出。

Prabhupāda
退出物質世界?

Hayagrīva
當他決定退出靈性領域,退出靈性王國。

Prabhupāda
王國。是的。這是他的墮落。當他決定放棄靈性生活,他墮入物質生活,這是他物質苦難的開始。只要他保持一絲物質幸福,自然的生活,他就必須接受某種類型的物質身體,有各種各樣。所以在所有條件下,靈魂仍然是至高 主 的部分,但根據不同的身體,他得到不同的環境。一隻狗因為狗的身體而認為自己是狗。一個人因為人的身體而認為自己是人。同樣的,一個美國人因為從美國得到的身體而認為自己是「美國人」。同樣的,一個印度人、印度教徒、穆斯林、基督徒,所有這些稱呼,都是因為身體。所以當他理解到「我不是這個身體」,這是靈性教育。「我是不同的,我是 至尊人格神首 的部分」,然後他變得解放,無人格地。當他進一步進展,來到理解絕對真理作為至高人格, Krishna,並從事 Krishna 的服務,那是他的真實生活。 Krishna,在靈性世界,在 Vaikuṇṭha 星球,在 Goloka Vṛndāvana 星球,他們可以被提升到其中任何一個——Vaikuṇṭha 星球或 Goloka Vṛndāvana 星球。然後他作為 Krishna 的同伴快樂。他可以永恆地享受生活。

Hayagrīva
Plotinus 認為靈魂基本上有兩個部分:較低的部分,朝向身體;較高的部分,朝向靈性。

Prabhupāda
是的。他容易墮落,因為他是非常微量的,他是小的,所以有墮落的傾向。同樣的例子:火中的小火花,因為它非常小,有時會從火中掉落。所以我們因為非常小, 至尊人格神首 的微小粒子,我們被這個物質、外部能量糾纏。就像例子:一個不太聰明的人,在無知中,犯下犯罪行為,然後他進監獄。他不應該進監獄,但因為他的智慧少或無知,他犯了犯罪的事情。這種犯罪行為是由不太聰明的階層所做的。同樣,來到這個物質世界的人,他們不太聰明。kṛṣṇa bhuliya jīva bhoga vāñchā kare。他們認為他們可以獨立享受生活,沒有 Krishna。這是較少的智慧。就像一個非常富有的父親的兒子,如果他認為「如果我獨立生活,不依賴父親」,那是他的愚蠢。他怎麼能獨立於父親而快樂?至高的父親是全能的,擁有一切,而我只是微小的。如果我在父親的照顧下生活,自然會非常舒適,像富人的兒子。但如果我選擇獨立生活,那是我的愚蠢。所以只有傻瓜和無賴試圖獨立於 Krishna,他們受苦。這是後果。那些聰明的,即使在這個物質生活中,通過與 奉獻者 的交往和靈性機會,當他理解到「我是 Krishna 的兒子。祂聲稱,ahaṁ bīja-pradaḥ pitā [博伽梵歌 14.4],‘我是父親’,所以我是 Krishna 的兒子,為什麼我要這樣腐爛?讓我回到我的父親」,那是回到家,回到 至尊人格神首 那裡——那是智慧。但只要生命體保持愚蠢和無賴,他就繼續在這個物質世界中受苦。只要他足夠聰明……這在 Caitanya-caritāmṛta 中有描述,kṛṣṇa ye bhaje sevā (indistinct):任何有 Krishna 意識的人,他是第一流的聰明人。沒有第一流的聰明人,沒有人能來到 Krishna 意識。所以這種訓練, Krishna 意識,是那些幸運的人接受 Krishna 意識。這運動在訓練他們如何完美地知道他是……他將永遠在 Krishna 中非常非常快樂,沒有 Krishna 不行。這是 Krishna 意識運動。當我們實際看到任何放棄這 Krishna 意識運動的人,他們不快樂。我沒發現任何人。這是事實。他們不快樂。他們在墮落中腐爛。那是他們的不幸,較少的智慧。

Hayagrīva
他認為宇宙秩序根據每個人的功德獎勵和懲罰所有人。所以這也是一種對 karma 的信仰。

Prabhupāda
是的。就像我們在討論 Ajāmila 的,這個 Ajāmila 將要被懲罰。Yamarāja 在那裡,官員在那裡。他派了他的手下去逮捕。所以就像父親的責任,如果兒子走錯路,父親總是慈愛的。他試圖通過懲罰或其他方式或手段將他帶回家。這是父親的責任。所以這一直在進行。那些在這個物質世界中的,他們只是因為愚蠢而受苦。所以他們被懲罰。這種懲罰意味著糾正他,糾正到正確的位置,這一直在進行。沒有被糾正,如果一個人足夠聰明,他臣服於 Krishna,恢復他的原本憲法地位,那是靈性生活的平台,幸福和知識的平台。

Hayagrīva
他用以下比喻說:「我們就像一群圍繞著指揮者的合唱團,注意力被觀眾分散。如果他們」——也就是我們,個體靈魂——「轉向他們的指揮者,他們會如應當的那樣歌唱,並真正與他同在。我們總是圍繞著『一』。如果我們不在,我們將會解體並停止存在。然而我們的注視並未固定在『一』上。當我們看著它,我們就達到了我們欲望的終點並找到休息。然後所有的不和諧都消失了。我們圍繞它跳一支靈感之舞。在這舞蹈中,靈魂注視著生命的源泉,智能的源泉,存在的根源,善的原因,靈魂的根源。所有這些實體從『一』流出,卻不減少,因為它不是物質的質量。」

Prabhupāda
是的。這有道理, 神 是個體,靈魂是個體。如他給出的比喻或類比,演唱會的團體……

Devotee: 指揮者和合唱團。

Prabhupāda
……他們在調子中歌唱,有時注意力被觀眾分散,就走調了。同樣的,我們,當我們將注意力轉向虛幻的能量時,我們就墮落了,雖然我們仍然是 主 的部分,但物質能量的影響覆蓋我們,我們與覆蓋的元素認同,生命接著生命,身體改變,我們與覆蓋認同,這是我們物質存在的悲慘狀況。因此第一教育是「我不是這個覆蓋。」這是靈性教育。這是 博伽梵歌 教導的開始,「你不是這個身體。 Arjuna,你不是這個身體。為什麼你要如此認真地看待這種身體概念的生活,你的親戚,你的家庭?這都是愚蠢的。這是偶然的。你出生在這個家庭,你有所謂的親戚。你實際上是靈魂。所以現在你與這種身體概念的生活認同,你是 Kuru 家族的成員。然後一旦這身體改變,你又將進入狗的家庭或貓的家庭或半神的家庭。你又認同,‘我是狗’,‘我是貓’,‘我是半神’。」所以這是我們的無知。我們必須停止這種身體概念的心態,認同自己是靈魂, 至尊人格神首 的部分,並按照祂的指示行動。ānukūlyena kṛṣṇānu-śīlanam [Cc. Madhya 19.167]。 Krishna 說什麼,如果我們行動,逐漸地,sarvopādhi-vinirmuktam [Cc. Madhya 19.170],我們立即從所有 upādhi,稱呼中解脫,逐漸發展我們的 Krishna 意識。這是 Caitanya Mahāprabhu 的教導, Krishna 意識運動試圖將這知識傳播到全世界。

Hayagrīva
Plotinus 以這種方式解釋靈魂的墮落。他說:「靈魂為何忘記生他們的神性?這種降臨於他們的惡,其源頭在於自我意志,在於出生,在於變得不同並渴望獨立。」

Prabhupāda
是的,這我已經解釋過了……

Hayagrīva
「一旦嘗到獨立的樂趣,他們使用自由走向任何遠離他們起源的方向,當他們走得很遠時,甚至忘記他們從那裡來。」

Prabhupāda
這是事實。越來越墮落。這我已經解釋過了。他從像 Brahmā 這樣崇高的位置開始他的生活,下降到糞便中的蟲。那是他的墮落。然後,通過自然的方式,通過進化,他來到人的生命形式。這是一個理解他如何墮落的機會。如果他接受 Krishna 意識,則從這一生他又回到 Krishna。tyaktvā dehaṁ punar janma naiti [博伽梵歌 4.9]。如果他完全在 Krishna 意識中受訓……每個人都要放棄這個身體,所以一個 奉獻者 會放棄這個身體,但他不會再接受物質身體。立即轉移到靈性世界。mām eti:「他來到我這裡。」這是優勢。有時,愚蠢的人說「你也會死。」是的,你會死,我也會死,這是事實,但 奉獻者 的死意味著放棄這個身體並保持在他原本的靈性身體中。有時說,jīvo vā maro vā。一個 奉獻者,無論他是活著還是死了,他的事業是相同的。而那些在物質生活最低平台的人,就像屠夫,他被建議,mā jīva mā maro,「不要活;不要死。」因為他過著非常可憎的生活,每天割斷許多動物的喉嚨。這是很好的生活嗎?所以這是可憎的,一旦他死了,他將要受苦。所以他的處境是,無論他活著還是死了,他的處境都非常可怕。而一個 奉獻者,無論他活著還是死了,他的事業是相同的——服務 Krishna。所以 jīvo vā maro vā。他與 Krishna 無異,所以活著或死了,對他來說沒有意義。因此他被稱為解放,jīvan-muktaḥ。jīvan-muktaḥ 意味著雖然他在物質身體中,他是解放的。jīvan mukta sa ucyate。īhā yasya harer dāsye karmaṇā manasā vacaḥ。這是 Rūpa Goswami 的定義。一個百分之百從事 Krishna 服務的人,karmaṇā,通過行動,manasā,通過心智,vacaḥ,通過言語,他不再被認為擁有物質身體。jīvan-muktaḥ sa ucyate。他已經解放,在靈性平台上,雖然表面上他像有物質身體。jīvan-muktaḥ sa ucyate。在 博伽梵歌 中也確認,brahma-bhūyāya kalpate,sa guṇān samatītyā:他不再受物質自然模式的條件限制。他已經在 Brahman 平台上,brahma-bhūyāya kalpate [博伽梵歌 14.26]。因此 Krishna 意識運動是如此美好。任何認真對待它的人,他立即解放,因為解放意味著從事 Krishna 的服務。這是解放。我們從事 māyā 的服務。那是我們的束縛。但服務我們必須執行。我們是僕人——要麼是 māyā 的僕人,要麼是 Krishna 的僕人。僕人是我們的憲法地位。jīvera svarūpa haya nitya kṛṣṇa dāsa [Cc. Madhya 20.108-109],Caitanya Mahāprabhu 說。我們的真實身份是 Krishna 的永恆僕人。所以即使他在這個物質身體中,如果你從事 Krishna 的服務,那是解放。hitvā anyathā rūpaṁ sva-rūpeṇa vyavasthitiḥ。當我們放棄我們的另一種生活……「另一種生活」意味著從事 māyā 的服務——作為家庭的頭,社區的頭,這或那的成員。我們在許多方面有稱呼。這是我們的條件生活。而同樣的服務,當我們百分之百為 Krishna 服務,我們解放。sva-rūpeṇa vyavasthitiḥ。這是 mukti。mukti,他們,通過無人格主義,因為知識貧乏,他們認為 mukti 意味著不再活動。為什麼不再活動?因為靈魂是活躍的,活躍的靈魂在身體內;因此我們發現這些身體活動。身體本身不活躍;靈魂活躍。所以當他從這個物質塊中解放,他必須保持活躍。這在 Bhakti-śāstra 中有解釋,當他不再在身體概念的生活中,然後他保持活躍,但活動 hṛṣīkena hṛṣīkeśa-sevanaṁ bhaktir ucyate [Cc. Madhya 19.170]。當他的感官完全從事 Hṛṣīkeśa 的服務——Hṛṣīkeśa 是 Krishna 的另一個名字——這被稱為 bhakti。bhakti 意味著解放生活的活動。一個人可能理解或不理解;如果他實際從事 Krishna 的服務,在靈性導師的指導下,他是解放的。但如果他自願再次接受 māyā 的服務,則他變得受條件限制。這是秘密。

Hayagrīva
這是 Plotinus 的結論。

Prabhupāda
好了。(結束)

### 內容摘要(中文)

- Plotinus 的哲學觀點:Plotinus 是新柏拉圖主義者,提出靈魂從智能(nous)流出,智能從「一」流出,「一」是無所不在、超然的,是一切多樣性的原因。 - Prabhupāda 的回應:強調 韋達 觀念,認為「一」是絕對真理,靈魂是其碎片化的部分,擁有微量靈性品質。靈魂如火花,若離開「一」則陷入 māyā(黑暗),可通過 Krishna 意識復甦,回到永恆幸福。 - 無人格與人格之爭:Plotinus 認為賦予 神 屬性會限制祂,持無人格主義;Prabhupāda 反駁, 神 必須擁有無限超然品質,無人格特徵是光芒擴展,人格特徵則通過 奉獻者 崇拜 顯現。 - 靈魂的狀態:Plotinus 認為靈魂分天界與地上,地上靈魂受苦;Prabhupāda 同意靈魂無數,分為永遠解放(nitya-mukta)與受條件限制(nitya-baddha),後者因感官享樂墮落,需 Krishna 意識解脫。 - 靈魂的普遍性:Plotinus 認為靈魂存在於人、動物、植物,Prabhupāda 確認 韋達 觀點,靈魂遍布所有生命形式,進化至人的形式有機會覺悟。 - 神 覺悟的階段:Plotinus 提出三階段(禁慾、脫離推理、超越智能);Prabhupāda 對應為 karmī、jñānī、yogi,強調 bhakti-yoga(臣服 Krishna)是最簡單有效的解脫之道。 - 惡的來源:Plotinus 視物質為惡,禁錮靈魂,但宇宙美麗;Prabhupāda 同意,靈魂因追求感官享樂墮落,需通過 Krishna 意識脫離物質糾纏。 - 神 作為父親:Plotinus 雖偏無人格,但提及 神 為父親;Prabhupāda 認為這顯示其困惑,真正的 神 是人格化的 Krishna,通過 奉獻者 移除無人格觀念。 - 靈魂的墮落與解放:Plotinus 認為靈魂未完全離開靈性領域,因自我意志墮落;Prabhupāda 同意,靈魂因愚蠢追求獨立而受苦,通過 Krishna 意識回到靈性世界,成為解放的 jīvan-muktaḥ。 - 宇宙秩序與 karma:Plotinus 相信宇宙根據功德獎懲;Prabhupāda 比喻為父親懲罰兒子以糾正,強調臣服 Krishna 是最終解脫。 - 靈魂的比喻:Plotinus 以合唱團比喻靈魂圍繞「一」,Prabhupāda 認同,強調靈魂因物質吸引走調,需通過 Krishna 意識恢復靈性本質

本網站使用 Cookie。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在您的電腦上儲存 Cookie。此外,您確認已閱讀並瞭解我們的隱私權政策。如果您不同意,請離開本網站。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