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文件的舊版!
斯賓諾莎 Benedict Spinoza 的哲學討論1975年8月26日,美國紐約
Hayagrīva:斯賓諾莎。斯賓諾莎說:「無限的上帝必須具備無限的屬性。」他的意思是,上帝作為一切存在的基礎,不能以物質的方式來描述。他是泛神論者,相信只有一種實體存在。然而,他認為上帝擁有無限的神聖屬性,其中只有兩種屬性屬於人類經驗的範疇,那就是思想和延伸,或者說心靈與物質。
Prabhupāda:關於上帝,毫無疑問祂是無限的,祂的品質也是無限的。因此,祂最重要的品質之一被稱為 Bhakta-vatsala,祂對奉獻者極為親愛,Bhakta-vatsala。祂有無數的奉獻者,與他們的互動也是無限的,因此祂是無限擴展的。這就是泛神論。但這並不意味著因為祂無限擴展,祂的個體性就喪失了。祂始終是個體,即使祂無限擴展。這是韋達的觀點:pūrṇasya pūrṇam ādāya pūrṇam eva avaśiṣyate [Iso Invocation]。祂是完整的,即使從祂中擴展出另一個完整的形態,祂仍然是完整的,祂不會喪失。物質的觀念是,如果從一個單位中取出某物,它就會變得少一些。但上帝是如此完整,你可以無限地從祂那裡取出,祂仍然是無限的。這就是泛神論。我認為他們是無人格主義者。
Hayagrīva:是的,斯賓諾莎是無人格主義者。他主張上帝不能是創造的遙遠原因。他說,創造從上帝流出,就像數學中的結論從原則流出一樣。上帝有創造的自由,但祂是顯著的原因,也就是說,創造是祂自身的延伸。
Prabhupāda:是的,祂通過祂的能量創造。就像在《博伽梵歌》中所述,bhūmir āpo 'nalo vāyuḥ khaṁ mano buddhir eva ca bhinnā me prakṛtiḥ aṣṭadhā [Bg. 7.4]。這八種物質元素——地、水、火、風、空、心、智和自我——它們是物質能量,這個物質世界是由這些物質元素構成的。因此,因為它是由上帝的能量構成的,所以被稱為上帝創造的。但這是祂能量的創造。Prakṛtiḥ pradhāna, upadhāna, pradhāna。成分來自於祂,prakṛtiḥ(自然)創造。這是創造的觀念。所以上帝是遙遠原因,也是顯著原因,因為這些元素是上帝的能量。因此,《博伽梵歌》中確認,mayā tatam idaṁ sarvam:「一切皆由我擴展。」當祂說「由我」,祂就是顯著原因。因此,祂既是遙遠原因,也是顯著原因。
Hayagrīva:是的,既是遙遠原因,也是顯著原因。
Prabhupāda:是的。
Hayagrīva:他說,每個靈魂與其身體相一致。也就是說,靈魂獲得一個適合它的身體……靈魂可以超越身體,通過轉向上帝而不是物質世界來認識靈性真理。
Prabhupāda:是的。
Hayagrīva:或者,如斯賓諾莎所說,通過轉向上帝的延伸。他稱之為上帝的延伸,因為他是泛神論者。
Prabhupāda:不。我們也接受擴展。有一個專有名詞,pracāra(?)。擴展,在《聖典博伽瓦譚》中說,mayā tatam idaṁ sarvam:「一切皆由我擴展。」這句話就是這樣用的。所以擴展也是上帝,但同時在擴展中沒有上帝。「沒有上帝」的意思是沒有個體性。擴展是無人格的,但擴展來自個體。就像政府是無人格的,但總督是個體。所以政府意味著在總督的控制之下。因此,上帝的無人格擴展是由個體上帝控制的。這就像泛神論。我認為,因為一切都是上帝,斯賓諾莎認為上帝沒有個體存在,對嗎?
Hayagrīva:是的。泛神論者會說上帝存在於一切之中。
Prabhupāda:一切之中。
Hayagrīva:但沒有個體或遙遠的……
Prabhupāda:這是物質思想。因為你手中的紙,如果被撕成碎片並散開,擴展出去,原來的紙就失去了。這是物質觀念。但靈性觀念是,祂可以無限擴展自己,仍然保持祂的個體性。
Hayagrīva:他認為,只要人由身體和靈魂組成,就會處於激情模式,只要靈魂被局限在身體中,生命體必然會依附於物質世界。
Prabhupāda:是的。我們稱之為 māyā。因此,人生目標是將靈魂從物質身體中分離出來,恢復其原本的靈性形態。這是人類生活的整個理想目標,因為只要他依附於身體……但他必須更換身體。這也是我們的實際經驗。我們總是在更換身體,一個接一個,如果我們放棄對這個身體的依附,我們就得到解放。這被稱為 mukti,保持在靈性身體中。這只有通過始終思念上帝才能實現。這是真正的冥想。Man-manā bhava mad-bhakta,始終思念主 Krishna。成為主 Krishna 的奉獻者,崇拜主 Krishna,總是致敬:「我的主,我是您的永恆僕人,請讓我從事您的服務」——這樣的祈禱就足夠了,沒有更多。然後他始終處於…… [中斷]
Hayagrīva:繼續討論斯賓諾莎。斯賓諾莎認為善與惡僅與人類有關。它們在上帝中沒有基礎,因為上帝超越善與惡。
Prabhupāda:對。但既然一切都是上帝,斯賓諾莎對惡的看法是什麼?他的觀念是什麼?
Hayagrīva:上帝超越善與惡。
Prabhupāda:上帝超越,但惡的立場是什麼?惡存在,但他說上帝沒有惡。那麼惡從何而來?
Hayagrīva:似乎不一致。
Prabhupāda:是的。我們說,善與惡也是從上帝發出的。惡是背面,善是正面。
Hayagrīva:他寫道:「知道自己和自己的情感清楚明白,並伴隨著對上帝的觀念的人是快樂的,因為他認識並愛上帝。通過認識自己,人可以認識上帝的某些方面,這樣人可以快樂並愛上帝。」但這裡沒有提到服務。
Prabhupāda:愛意味著服務。就像母親愛孩子,她提供服務。父親愛孩子,他也提供服務。所以,dadāti pratigṛhṇāti guhyam ākhyāti pṛcchati bhuṅkte bhojayate caiva ṣaḍ-vidhaṁ prīti-lakṣaṇam。愛意味著給予和接受愛者的禮物,餵養他並從他那裡接受食物,向他透露自己的心意並理解他的心意。這六種互動是愛。所以愛包括服務。
Hayagrīva:斯賓諾莎的上帝顯然不是個體上帝。他是無人格主義者,他的愛上帝更多是理智或哲學性的,而不是神學或宗教性的。作為無人格主義者,斯賓諾莎相信個體靈魂與上帝的同一性。這不是說他認為個體靈魂是無限的,而是它與上帝無異。他寫道:「因此,靈魂的愛是上帝愛自己的一部分無限愛。」他認為靈魂對上帝的理智愛和上帝對個體靈魂的愛(存在於人內)是同一種愛。
Prabhupāda:愛有五種:śānta、dāsya、sākhya、vatsalya、mādhurya。愛的開始是敬畏和崇拜:「哦,上帝如此偉大。上帝是一切。」當他理解上帝的無限力量時,靈魂崇拜祂。這種崇拜也是愛。當這種崇拜進一步發展,他就以主人與僕人的關係服務上帝。當服務更加親密,就成為朋友與朋友的關係——一個朋友為另一個朋友服務,另一個朋友也回報服務,如此互動。然後進一步擴展,愛轉化為父母之愛,再進一步擴展為婚姻之愛。所以愛有不同階段。斯賓諾莎只觸及愛的開始,只是崇拜,欣賞上帝的力量和擴展,僅此而已。但當這種崇拜之愛擴展,就被稱為 dasya-rasa、sākhya-rasa、vatsalya-rasa、madhurya-rasa。所以他在愛上帝的初始階段,還未進一步發展。
Hayagrīva:他似乎相信存在於所有生命中的 Paramātmā,但不相信與 Paramātmā 一起的 jīva。這是典型的無人格主義立場嗎?
Prabhupāda:這意味著他不知道什麼是愛。如果上帝愛生命體,祂必須是生命體的善意者、朋友。因為上帝無限擴展自己,祂與無限的生命體同在。這在《博伽梵歌》中說:īśvaraḥ sarva-bhūtānāṁ hṛd-deśe arjuna tiṣṭhati [Bg. 18.61]。在《奧義書》中也確認,兩隻鳥棲息在樹上;一隻吃果實,另一隻只是見證。這隻見證的鳥是上帝,因此 Paramātmā 和 jīvātmā 一起存在。還有其他地方——sarvasya cāhaṁ hṛdi sanniviṣṭo [Bg. 15.15]。祂提醒生命體:「如果沒有 Paramātmā,我就會忘記過去生活的一切。」因為我在過去生活中想享受某物,上帝給予機會並提醒:「你想要這個,現在是機會,去做吧。」所以 Paramātmā 總是與 jīva 同在。
Hayagrīva:他不相信上帝有身體,因為他說,通過身體,我們理解某種具有長、寬、深的量,被某種固定形式限制,將這些歸於上帝,一個絕對無限的存在,是最大的荒謬。
Prabhupāda:不。上帝有身體,但不是這個物質身體。物質身體是有限的。這不意味著……這是對靈性品質的不完全知識。上帝有身體,這在韋達文獻中得到確認,sac-cid-ānanda vigrahaḥ [Bs. 5.1]。Vigraha 意味著身體,一種形式。但祂的形式是永恆的,祂是全知的 sat-cit,並且永遠充滿喜樂。所以這個身體既不永恆,也不喜樂,也不全知。因此這個身體與上帝的身體不同。但上帝有不同品質的靈性身體。
Hayagrīva:他寫道:「上帝沒有激情,也不會被任何喜悅或悲傷的情感影響。嚴格來說,上帝不愛任何人,也不恨任何人,因為上帝不受任何喜� happiness or sorrow, and consequently he neither loves nor hates anyone.“ Prabhupāda:是的,祂被稱為 ātmā-pama(?)。祂不需要從任何人那裡得到任何東西。祂是完整的。但如果有人出於愛奉獻給祂,那對奉獻者是有益的。上帝不需要任何東西。就像在《博伽梵歌》中,上帝說,patraṁ puṣpaṁ phalaṁ toyaṁ yo me bhaktyā prayacchati [Bg. 9.26]:「一個奉獻者出於愛,即使只奉獻我一片葉子、一點水、一朵花,」tad aham aśnāmi,「我接受它。」所以上帝在自己內是完全滿足的。為什麼祂希望從奉獻者那裡得到 patraṁ puṣpaṁ phalaṁ toyam?這不是為了祂的利益。而是如果他開始出於愛奉獻,他的愛就從上帝開始。祂給予他機會。所以奉獻給上帝不意味著上帝受益。是奉獻者的利益,他開始奉獻,如果他逐漸發展這種愛,他的生活就成功了。這是一個機會。上帝不需要任何東西,但奉獻者奉獻的任何東西,都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就像一個例子,如果你的臉被裝飾,鏡子中的臉的倒影也自動被裝飾。所以我們是上帝的倒影。如果上帝被裝飾,我們也變得被裝飾。這就是觀念。
Hayagrīva:所以當主 Krishna 消滅惡魔時,祂是沒有激情或仇恨地這樣做的?
Prabhupāda:是的,自然地。這是為了惡魔的利益。
Hayagrīva:斯賓諾莎寫道:「伴隨著對上帝的觀念,沒有悲傷存在。沒有人可以恨上帝。」
Prabhupāda:因此祂是 sac-cid-ānanda。這是韋達文獻的描述,ānanda-mayo 'bhyāsāt,祂的本性總是充滿喜樂。祂是喜樂的源泉。因此我們看到主 Krishna 的畫像,當祂與 gopīs 共舞時,祂看起來非常愉悅,當祂殺死某個惡魔時,祂也看起來非常愉悅。不是因為祂在殺戮而感到沮喪,因為你知道祂不是在殺戮;祂在給予救贖。
Hayagrīva:他說沒有人可以恨上帝,但 Kaṁsa 和其他人呢?
Prabhupāda:那是惡魔的本性。自然地,人應該愛上帝。但當他處於 māyā 中,他認為自己與上帝分離。不是愛祂,他認為自己與上帝分離。不是愛祂,他認為上帝是感官滿足的障礙、競爭者,因此要避免上帝,殺死上帝,我成為絕對的感官滿足者。任何恨上帝的人,意味著他是惡魔。
Hayagrīva:斯賓諾莎寫道:「我們越了解個體對象,就越了解上帝。」這是正確的過程嗎?你會不會說,我們越了解上帝,就越了解個體對象?哪個是……
Prabhupāda:任何你接受的,都是對上帝知識的完善。哪一件事與上帝無關?一切都與上帝相關。在物質世界中,你接受的任何東西都是由五種元素構成的,但這五種元素是上帝能量的擴展。所以有智慧的人看到每件事都與上帝的能量擴展有關。這是奉獻者的立場。他不認為任何東西與上帝分離。因為他是上帝的愛者、奉獻者,他希望將一切用於上帝的利益,因為如果一切都是上帝的財產,那就應該用於上帝的利益。這是奉獻者的觀念。阿修羅(惡魔)對上帝沒有概念。他們既不服從上帝,也不愛上帝。他認為物質世界是為了他的享受。他看不到物質世界是上帝能量的擴展。因此,任何人為了個人利益使用物質產品,他就是小偷。就像我創造了某物,如果有人使用它而不考慮所有者,他就是小偷。小偷的定義是,在我們小時候學到的,任何未經許可拿走的財產就是盜竊。這很好。所以這個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與上帝的能量擴展有關。如果你不將一切視為 prasādam,你就是小偷,你會受到懲罰。小偷總是會受到懲罰。因此,那些不參考上帝而享受事物的人,都是惡魔,他們是小偷,應該受到懲罰。
Hayagrīva:關於斯賓諾莎的討論到此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