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 哲學討論
Hayagrīva
這是 William James。所有這些引述都來自他最著名的書,名為《宗教經驗的種種》。他是一位美國哲學家。他這樣定義宗教:「如果我們僅限於此觀點,我們得將宗教定義為一種外在的藝術,贏得神青睞的藝術。這種關係是心與心、靈魂與靈魂之間的直接聯繫,介於人與其造物主之間。」
Prabhupāda
不論是人還是其他,都有各種各樣的活著實體;我們不只將人視為活著的實體。我們看到,從水中的生物到更高的行星系統,有各種各樣的活著實體,形形色色。我們多次提到,jalajā nava-lakṣāṇi sthāvarā lakṣa-viṁśati,如此等等,水中有九百萬種形體,然後是植物、樹木、藤蔓、昆蟲。所以這些都是活著的實體。神關心所有這些實體。為什麼創造了人?我們每一個以不同形體存在都不是被創造的;我們是神的一部分。一句話,神是所有活著實體的父親。所以簡單的關係是,神是維繫者,我們是被維繫者。這是我們的關係。在物質世界中,就像一個男人可能有不止一個妻子,同樣地,神有兩種 prakṛtis,或從屬能量——物質的和靈性的。所以在物質世界中,物質自然是母親,神是父親,各種活著的實體都是由至高的父親維繫的。這是普世兄弟情誼的概念。如果我們明白我們與神作為父與子的關係……有許多兒子。這在《博伽梵歌》中得到確認,sarva-yoniṣu。所有不同的生命形式,物質自然是母親,神說,ahaṁ bīja-pradaḥ pitā:[Bg. 14.4]「我是播種的父親。」所以應當知道這種關係,如果我們按照這種關係行動,就會有真正的和平、繁榮和所有知識的進展。這是我們需要的。
Hayagrīva
關於宗教的創立,James 寫道:「每個教會的創始人最初擁有權力,是因為他們與神的直接個人交流。不僅是超人的創始人——基督、佛陀、穆罕默德——而且所有基督教宗派的創始人都如此。所以個人宗教即使對那些認為它不完整的人來說,仍然是最原始的東西。」
Prabhupāda
是的。神是人。如果祂是至高的父親,父親就是人。我們沒有父親不是人的經驗。我的父親是人,他的父親是人,他的父親的父親也是人。這樣追溯下去,至高的父親也是人。這毫無疑問。無論是人類的父親還是動物的父親,每個活著的實體都是人。因此正確的結論是,所有活著實體的父親神是人。個人神的概念在每個宗教中都有——基督教、伊斯蘭教或韋達宗教。在韋達宗教中,oṁ tad viṣṇoḥ paramaṁ padaṁ sadā paśyanti sūrayoḥ。那些 sura,即在靈性知識上進步的人,或 brāhmaṇas,那些知道至尊的人,他們發現至高的父親是主 Viṣṇu。主 Viṣṇu 和主 Krishna 是同一類別,或同一實體。所以神是人,是終極目標。非個人的覺悟是對神的不完美覺悟。超靈的覺悟是進一步的進展,但最終的進展是 Bhagavān,或個人神。所以我們必須知道我們與祂的關係,首先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知道神以及我們與祂的關係,然後相應地行動。我們的生命就會完美。這是覺悟神的過程。
Hayagrīva
James 認為宗教是哲學的源頭。他寫道:「既然人與神的關係可以是道德的、物質的或儀式的,顯然,從我們理解的宗教意義上,衍生出神學、哲學和教會組織。」
Prabhupāda
所以哲學意味著知識的進展。當我們的知識真正達到完美的知識點時,我們是在進展,那就是對神的理解。神是存在的,但由於我們的愚蠢,有時我們否認神的存在。那是生命條件中最愚蠢的平台。但有時我們有模糊的想法,一些想像,有時是非個人的,有時是泛神論。這樣不同的哲學意味著他們在尋找神,但由於不完美,對神的看法或概念不同。但實際上神是人,當一個人達到這個平台——知道神,與祂交談,看到祂,感受祂的存在,甚至與祂玩耍——那是覺悟神的最高平台。關係是神是大,我們是小。所以我們的地位永遠是從屬的。[中斷]
Hayagrīva
這是 William James 的繼續。
Prabhupāda
所以執行神的命令是宗教。這個事實越被覺悟,宗教就越完美,dharma,宗教,當他理解誰是神,如何學會愛祂時,就完美了。
sa vai puṁsāṁ paro dharmo
yato bhaktir adhokṣaje
ahaituky apratihatā
yenātmā samprasīdati
[SB 1.2.6]
當我們真正理解神並試圖取悅祂、服事祂,那是真正的宗教生活和生命的完美。
Hayagrīva
James 對非個人主義和佛教給出了以下評價。他寫道:「有些思想系統,世界通常稱之為宗教,但它們並不積極假設有神。佛教就是這樣。當然,普遍來說,佛陀本人代替了神的位置,但在嚴格意義上,佛教系統是無神論的。」
Prabhupāda
是的。這在《聖典博伽瓦譚》中描述為,sammohāya sura-dviṣām [SB 1.3.24]。主佛陀出現在人們變成無神論者的時候,特別是他們在祭祀中大量殺害動物。所以神,主佛陀,出於對可憐動物的同情而出現。Sadaya-hṛdaya darśita-paśu-ghātam。他對看到可憐的動物被無必要地殺害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他宣揚非暴力的宗教,因為人們變成了無神論者,所以主佛陀為了控制他們,也配合說:「是的,沒有神,但你們聽我的。」但他是神的化身,這是一種超然的欺騙,一開始他說沒有神,但他自己就是神,人們接受他的話或指導。這就是佛教。所以這個詞被用,sammohāya sura-dviṣām。Sura-dviṣām,無神論者,總是反對有神論者。因此他們的名字是無神論者,意味著嫉妒奉獻者的人。為了欺騙這些嫉妒神或奉獻者的人,主佛陀出現並建立了以非暴力為基礎的宗教系統——不再殺害動物。因為那些殺害動物的人,他們無法理解神(不清楚)。這是不可能的。他們可能有一些模糊的想法。所以主佛陀想停止這些罪惡活動,建立了非暴力的系統。
Hayagrīva
James 寫到宗教與完全的奉獻和投入。他說:「在宗教生活中,奉獻和犧牲被積極擁護。甚至不必要的放棄也被增加,以使幸福增加。宗教因此使必須的事情變得容易和愉快。它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執行其他部分無法如此成功完成的功能。」
Prabhupāda
是的。沒有宗教,人類社會就是動物社會。所以宗教必須存在,宗教意味著理解神,學習如何愛神,如何服從祂的命令,真正的宗教意味著接受至尊主、神的命令。因此在《博伽梵歌》中,這一事實被教導。神親自教導:「做我的奉獻者,總是想我,」man-manā bhava mad-bhakto,「崇拜我,」mad-yājī,「如果你做不到更多,你只需向我致敬。」Man-manā bhava mad-bhakto mad-yājī māṁ namaskuru [Bg. 18.65]。不需要大的宗教系統努力,只要有神的概念,即使不見祂,若遵循祂的指導,總是想祂……無論你將祂視為個人神、局部存在還是遍佈一切,神有形體。想到神的形體更容易。如果接受神是非個人的,那就很麻煩。《博伽梵歌》中說,kleśaḥ adhikataras teṣām avyakta āsakta cetasām。對非個人主義者來說,想到神是很困難的工作。神是誰,想什麼,所以所謂的冥想很困難。但如果你有真正的神概念,就像我們有主 Krishna,至尊人格神首……雖然祂有不同的化身、形體,祂是至尊,所以我們想祂。這是我們的主 Krishna 意識運動。我們能想,因為我們有形體,我們在寺廟有神像,我們房間有圖片,所以我們有明確的神概念和明確的神指導。所以這個系統,遵循《博伽梵歌》,是對神的明確理解,人們可以接受這個系統,通過實際例子他們可以看到那些有主 Krishna 意識的人如何在宗教系統、各個系統中進展,因為神指導了一切——宗教、政治、社會、文化、哲學、科學、物理——一切完美。神,意味著祂給出完美指導。所以《博伽梵歌》中的完美指導,我們已經接受。不是接受;我們已經知道。神在那裡,你接受與否無關。所以那些幸運的人,他們會看到神的真實形體,遵循祂的指導,生命完美。這是需要的。
Hayagrīva
James 認為幸福是宗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Prabhupāda
是的。幸福是當你知道神,遵循神,你就快樂。Brahma-bhūtaḥ prasannātmā na śocati na kāṅkṣati [Bg. 18.54]。一旦一個人真正覺悟神,他立即快樂,prasannātmā。Prasannātmā 意味著快樂。沒有更多的二元性,痛苦之類的。他完全快樂,prasannātmā。Prasannātmā 被描述為 na śocati na kāṅkṣati:不再有渴望,不再有哀嘆。一切處於完美狀態。Samaḥ sarveṣu:不再區分人與人、國家與國家、動物與人,因為在完美狀態,真正有宗教的人不再只對人類社會感興趣,他知道物質世界中的每個人,無論是人、動物還是樹木,都是活著的實體,是神的一部分。只是形體不同。這樣他有清晰的理解、清晰的行為、清晰的生活、清晰的進展和清晰的成功。那是生命的完美。
Hayagrīva
他說自然的生存往往證明自己基本上是不快樂的。「在宗教與幸福的這種關係下,不足為奇的是,人們認為宗教信仰帶來的幸福是其真實性的證明。如果一個信條讓人感到快樂,他幾乎不可避免地接受它。這樣的信仰應該是真實的;因此它是真實的。不管對錯,這是普通人使用的宗教邏輯的直接推論之一。」
Prabhupāda
是的。如果你是真正清楚神的概念,並決定服從神、愛祂,那就是幸福。Sa vai puṁsāṁ paro dharmo yato bhaktir adhokṣaje, ahaituky apratihatā [SB 1.2.6]。這個服從神命令的行動過程,就像我們在主 Krishna 意識運動中所做的……我們沒有其他事務,只需服從神的命令。神說,你在各地宣揚這個主 Krishna 意識的機密哲學。所以因為我們試圖愛神,對神有了一些情感和愛;因此我們如此渴望傳播主 Krishna 意識。否則,「這是主 Krishna 的事務,我們為什麼要為祂操心?」不。因為我們愛主 Krishna,祂因祂的信息被傳播而快樂,這也是我們的幸福,我們試圖服事神,毫無疑問。所以我們也感到快樂,神說如果你這樣做祂會很高興。這是互動。這是宗教。宗教不是情感。真正覺悟神,真正執行神的命令,然後神快樂,我們快樂,我們的生命進展有保障。
Hayagrīva
他認為愛神的人是一個道德自由的人。他寫道:「正如聖奧古斯丁的格言,『只要你愛神,你可以隨心所欲,』這在道德上是深刻的觀察之一,但對這樣的人來說,它充滿了超越傳統道德界限的通行證。」
Prabhupāda
是的。這很好。道德意味著執行神的命令。如果神滿意,那就是道德。否則我們在物質生活概念中的所謂「這是好的」「這是壞的」,被描述為心理的捏造。我們必須有神的明確命令,如果我們為了神的滿足而執行,這意味著,換句話說,道德意味著滿足神、至尊主的行動。那是道德。如果不滿足主,那就是不道德。我們因此每天唱 yasya prasādād bhagavat-prasādo ,神的命令通過神的代表、靈性導師傳達,因為我們與神沒有直接聯繫。靈性導師是神與我們之間的透明媒介。在完美階段,我們當然可以與神交談,但在初學階段,沒有這樣的機會;因此我們必須從有真資格的靈性導師那裡接受指導,他與神有直接聯繫。如果我們滿足靈性導師,這意味著我們滿足了神。那是幸福。
Hayagrīva
關於邪惡,James 寫道:「邪惡是一種疾病,對疾病的擔憂本身是另一種疾病,只會加重原來的病痛。即使悔改和懊悔,作為善的使者的情感,可能也只是病態和鬆弛的衝動。最好的悔改是站起來為正義行動,忘記你曾與罪有關。」
Prabhupāda
是的。最終的道德是……這部分是什麼?
Hayagrīva
他認為邪惡首先是一種疾病……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但對邪惡的擔憂只是另一種……
Prabhupāda
另一種。
Hayagrīva
……只是另一種疾病。
Prabhupāda
所以疾病,當你處於疾病狀態,意味著痛苦增加。疾病不治療會增加,就像火,不嘗試滅火,它會增加。債務,複利,會增加。所以指導是,疾病、火和債務不能不加理會地放任。必須注意不讓它增加,要完全撲滅。這是智慧。所以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的痛苦是因為不服從神的命令,或因為變得不宗教。所以我們必須找到真正的宗教系統,已經有了,但由於我們的無知,它被物質污染覆蓋。否則我們與神的關係是事實。我們認為自己獨立,那是愚蠢。惡魔或無神論者,他們錯誤地認為獨立於神的命令;因此他們被迫接受他們不想要的。最終他們被迫接受懲罰——出生、死亡、老化和疾病——但無神論者仍然否認神的存在。那是他們的愚蠢。實際上神存在,祂的命令存在,如果我們在執行命令上有缺陷,我們應接受真正靈性導師、神的代表的指導,執行它,然後我們會快樂。
Hayagrīva
他看到兩種基本的宗教類型。一種他稱為天真的樂觀主義,說「為宇宙歡呼。神在祂的天堂,一切都好。」他稱這為「天藍色的樂觀福音」。另一種宗教,他稱為悲觀主義,因為這些宗教認識到物質生活的無奈,提供了從物質存在的四重痛苦中解脫,或 mukti。他說:「人必須死於不真實的生活,才能出生於真實的生活。」所以他認為最完整的宗教對這個世界的物質生活持悲觀看法。
Prabhupāda
是的,除非一個人對這個物質世界悲觀,他就是動物。人知道物質世界的痛苦是什麼:ādhyātmic、ādhibautic、ādhidaivic。關於心靈的痛苦、其他活著實體帶來的痛苦、自然法則強加的痛苦。所以這個世界充滿痛苦,但在 māyā、幻象的迷惑下,我們接受這種痛苦狀態為進步。但最終無論我們做什麼,死亡在那裡。我們活動的所有結果都被帶走,我們被置於死亡。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這個物質世界沒有幸福。我完全安排了我的幸福,但任何時刻,在安排好後,我們被踢出去;我們必須接受死亡。所以這裡哪有幸福?聰明人總是悲觀的,「首先讓我們確保安全」,我們試圖調整這個物質位置以快樂。但誰會允許我們在這裡快樂?這是悲觀的看法。然後知識進一步進展,當他理解主 Krishna 的命令,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Bg. 18.66],向至尊人格神首投降,完全理解祂,然後我們去到充滿幸福、知識和永恆生活的世界,tyaktvā dehaṁ punar janma naiti mām eti kaunteya。那是生命的完美。所以除非我們對物質世界持悲觀看法,我們將依附於它,會有出生和死亡的重複——有時高級生命,有時低級生命,但這件事非常非常擾人。我們安排在這裡永久生活,但自然不允許。Duḥkhālayam aśāśvatam [Bg. 8.15]。我們努力工作;有不幸福。有時我們得到好結果,有時壞結果,有時挫折,所以幸福在哪裡?幸福只是理解神,遵循祂的建議,然後回到家,回到神。那是幸福。
Hayagrīva
James 這樣描述 sādhu 的特徵。他說:「有一種普世聖潔的合成照片,所有宗教都相同,其特徵易於追溯。它們是這些。」他列舉:「第一:一種超越這個世界自私小利益的更廣闊生活的感覺;不僅是智識上,而是彷彿感知到一種理想力量的存在。在基督教聖潔中,這種力量總是被擬人為神。」這是 sādhu 的一個特徵。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超越這個世界自私小利益的更廣闊生活的感覺。
Prabhupāda
是的。神,神的定義在韋達文獻中有,基督教的觀念也是如此。那種偉大,如果我們冷靜思考什麼是偉大,偉大在六種富裕:神是最富有的,神是最強大的,神是最有名的,神是最智慧的,神是最美麗的,神是完美放棄的。祂有許多狀態,sarva-loka-maheśvaram [Bg. 5.29],但祂對這個物質世界不太感興趣。祂在靈性世界與同伴在一起。因此我們的提議是,讓我們回到家,回到神。這是我們的主 Krishna 意識運動。那是生命的完美。
Hayagrīva
他對 sādhu 的第二個特徵是:「對這種理想力量與我們生活的友好連續性的感覺,願意自我投降於其控制。」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理想。Kṛṣṇera saṁsāra kara chāḍi' anācāra。我們是同一家庭的成員。神是至高父親。這是理想社會。他還說什麼?
Hayagrīva
嗯……什麼?
Prabhupāda
第二點。
Hayagrīva
哦,第二點?「對友好連續性的感覺。」
Prabhupāda
是的。友好連續性意味著,有許多關係,五種關係。第一種關係是主人與僕人,然後是朋友與朋友,然後是兒子與父親,然後是摯愛與愛人。所以這些都是友好關係。當我們真正與神有關係,我們有自然的本能接受其中之一。所以我們與神的友好關係可以選擇。有人喜歡作為朋友與朋友,父親與兒子,或摯愛與愛人,主人與僕人,至尊與從屬。這是五種關係。當我們真正從物質污染中解放,作為神的永恆部分,特定關係復甦。這稱為 svarūpa-siddhi,復甦我們與神的原始關係。
Hayagrīva
第三,他說:「一種巨大的喜悅,或幸福,和自由,當自我限制的輪廓融化時。」
Prabhupāda
是的。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Bg. 18.66]。這種物質自私是 māyā。實際上那不是自私。真正的自私是知道與神的關係。但被 māyā、幻象能量迷惑的人,他們不知道。大多數,99.9%,他們對神有模糊的想法,他們怎麼知道關係?所以我們真正的任務,首要任務是有完整的神的概念和我們的關係。這是人類生命的任務。因此在韋達過程中,真正的任務是覺悟神。無論你採取瑜伽系統或知識系統,bhakti 是百分之百單純覺悟神。這是人類生命的任務。他不需要做其他事情。這是對神的實際理解。完美的人知道「我的生活必需品由神供應,所以我無需改善經濟條件。」這也無法做到。沒有人都能變得很富有。根據命運他得到他的位置。所以自我覺悟的人,他不想改善物質生活條件,但他想改善靈性生活概念。這是人類生命。
Hayagrīva
第四,他看到:「情感中心的轉移,向愛與和諧的情感,向『是』而非『否』,關於非我的聲音。」也就是說,同意神。
Prabhupāda
是的。神總是要求「你同意服從我的命令」,一旦我們接受這個原則,我們立即解放:「是的,從這一刻起我將完全同意主 Krishna 或神的命令。」那是解放。解放在《博伽梵歌》中解釋:放棄除奉獻生活外的其他生活模式。Muktiḥ hitvā anyathā rūpam。我們的生命是用來為主提供奉獻服務。一旦我們放棄這個原則,那是我們的 anyathā rūpam,意味著除奉獻服務外的其他生活條件。那種除奉獻服務外的其他生活條件稱為受條件的生活。一旦我們到達奉獻服務的平台,那就是 mukti,解放的生活。Muktiḥ hitvā anyathā rūpaṁ sva-rūpeṇa vyavasthitiḥ。保持在自己的憲法位置稱為 mukti,或解放。[中斷]
Hayagrīva
James 認為世界上許多宗教的存在不是令人遺憾的,而是不同類型的人存在的必要。他說:「所有人都應該有相同的宗教嗎?他們應該贊同相同的果實,遵循相同的引導嗎?他們的內在需求如此相似,以至於需要完全相同的宗教激勵嗎?還是不同類型的人被分配了不同功能,所以有些人真的更適合安慰和保證的宗教,而其他人更適合恐懼和責備的宗教?」他繼續得出結論,他認為差異……
Prabhupāda
這是宗教。因此我今天早上說,接受神為至高父親,物質自然是母親,我們活著的實體,以 840 萬種形體,都是神的兒子。所以每個活著的實體都有權在父親的代價下生活。父親是維繫者——這是自然的——我們是被維繫的。所以每個活著的實體應滿足於神給予的條件。人應生活在自己的條件下,動物也應生活在自己的條件下。為什麼人要侵犯其他活著實體如動物的生活權?不。沒有人應侵犯他人的權利。每個人都是神的兒子。讓他由神的命令維繫。這是理想的生活,家庭生活。所有活著的實體都是同一家庭的成員。Bhaktivinoda Ṭhākura 說,kṛṣṇera saṁsāra kara chāḍi' anācāra:只要在主 Krishna 的家庭中生活,不違反規矩和規範,就是家庭生活。或者不違反神的命令。就像在家庭中父親是主要人物,兒子們只要服從父親,就能快樂地生活。沒有麻煩;父親會提供所有必需品,如果我們保持對父親的服從,所有兄弟都能和平共處。這是一個很常見的例子。但他們不這樣做。他們會侵犯他人的管轄權。這是擾亂的原因:不服從神的命令。
Hayagrīva
十九世紀後期典型,James 對印度教的唯一了解是通過非個人主義者,他這樣談到三摩地和神秘體驗。他說:「韋達主義者說,一個人可能偶爾在沒有先前訓練的情況下進入超意識,但那是不純的。其純度的測試,就像我們對宗教價值的測試,是經驗的。其果實必須對生活有益。當一個人從三摩地出來,他們保證他保持啟迪——成為聖人、先知、聖者,他的整個性格改變,生活改變,變得光明。」什麼是三摩地或……
Prabhupāda
三摩地意味著狂喜,總是處於神的意識中。那是三摩地。這在《博伽梵歌》中解釋,yoginām api sarveṣāṁ mad-gata āntarātmanā [Bg. 6.47]。瑜伽士意味著他們總是冥想至尊主。Dhyānāvasthita-tad-gatena manasā。心智總是專注於神。那是三摩地。他沒有除神之外的其他想法。所以如果我們能繼續保持主 Krishna 意識,那就是三摩地。
Hayagrīva
James 將這種神秘聯繫,或三摩地,等同於個人與外部世界失去聯繫的聯繫。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他因此得出結論,神秘狀態除非在罕見情況下,無法長久維持。半小時或最多一兩個小時似乎是極限,之後它們會褪色到平凡的日子。「通常,當它們褪色時,它們的品質只能在記憶中不完美地重現,但當它們再次發生時會被認出,從一次到另一次,它們可以在內在豐富性和重要性上持續發展。」
Prabhupāda
是的。這種豐富性達到完美,當一個人不斷地想主 Krishna,沒有任何間斷。這在《博伽梵歌》的瑜伽章節中推薦:
yoginām api sarveṣāṁ
mad-gata āntarātmanā
śraddhāvān bhajate
yo māṁ sa me bhak…
[Bg. 6.47]
嗯……
Hari-śauri Sa me yuktatamo mataḥ。
Prabhupāda
嗯?
Hari-śauri Sa me yuktatamo mataḥ?
Prabhupāda
嗯,是的。你可以找到那個詩節。
yoginām api sarveṣāṁ
mad-gata āntarātmanā
śraddhāvān bhajate (yo māṁ)
sa me yuktatama…
[Bg. 6.47]
他是第一流的瑜伽士,不停止想主 Krishna,或神。所以我們的主 Krishna 意識運動是我們二十四小時保持在主 Krishna 的思想中。這樣我們不會從瑜伽原則中墮落。這是我們的……
Hayagrīva
這種神秘狀態,如 James 指出,也通過如乙醚的藥物短暫且人為地體驗過。William James 自己也服用過乙醚……
Prabhupāda
這些都是人為的東西。這無法持續。
Hayagrīva
LSD 和這些……
Prabhupāda
另一個人為名稱。人為的東西無法持續,但如果你從事奉獻過程,śravaṇaṁ kīrtanaṁ viṣṇoḥ smaraṇaṁ pāda-sevā [SB 7.5.23],總是聽關於主 Krishna,總是談論主 Krishna,總是憶念主 Krishna,總是在寺廟從事某種服務——有許多服務——或分發關於主 Krishna 的文獻,這樣,如果你總是從事主 Krishna 的事務,那是生命的完美。
Hayagrīva
James 在分析所有這些宗教、不同宗教體驗後,給出了自己的結論,他這樣結束他的書。他給出五個基本結論。第一:「可見的世界是更靈性宇宙的一部分,從中汲取其主要意義。」[中斷]
Prabhupāda
是的。物質世界意味著它存在於主的靈性光輝中。就像所有行星都存在於陽光中,但根據地理位置,當它在背面,太陽不在前面而在背後,就變得黑暗。同樣,一切存在於主的靈性光輝、射線中,當你忘記,這稱為物質世界。所以物質世界是靈性世界的一部分,但忘記神是物質的。所以當我們……我們的意識復甦,神意識,就不再有物質世界。對這樣在靈性意識或神意識中進步的人,沒有什麼是物質的;一切都是靈性的。
Hayagrīva
嗯,這是他的第二個結論。他的第二個結論是:「與那個更高宇宙的聯合或和諧關係是我們真正的目標。」
Prabhupāda
是的。靈性覺悟。
Hayagrīva
第三……
Prabhupāda
不再有物質覺悟意味著不再忘記我們與神的永恆關係。然後就是靈性的。
Hayagrīva
第三:「祈禱或與其精神的交流,無論那精神是神還是法則,是一個真正完成工作的過程,靈性能量流入並在現象世界中產生心理或物質的效果,因為宗教產生新的熱情,像生命的禮物,採取抒情魅惑或對認真和英雄主義的呼籲的形式。」換句話說,我們與神在世界中的關係給予……
Prabhupāda
我們已經……
Hayagrīva
……像生命的禮物。
Prabhupāda
……已經解釋。我們有五種關係。以敬畏和尊崇欣賞神的創造,這是一種關係。這稱為 śānta rasa。然後進一步進展是將自己奉獻給神服務。這稱為 dāsya rasa。進一步進展,將神視為朋友,這是 sākhya rasa。然後接受神為兒子,這是 vātsalya rasa。接受神為最摯愛的,這是 mādhurya rasa。所以在 mādhurya rasa,接受神為最摯愛包括其他關係;因此這是關係的最高完美。雖然其他關係同樣好,但取決於奉獻者的選擇,喜歡哪種關係。結果相同,但通過比較研究,聖人決定我們與神作為愛人與摯愛的關係是最高位置。
Hayagrīva
第五是安全感和和平的氣質,以及與他人的關係中,愛的情感占主導。
Prabhupāda
是的。這很好。當你真正與神接觸,這些感覺會出現。最後一點是什麼?
Hayagrīva
安全感和和平的氣質。
Prabhupāda
是的。奉獻者總是確信「我真誠服事主 Krishna,所以在危險時主 Krishna 會救我。」就像我們看到 Prahlāda Mahārāja 的生活。他是無助的孩子,他的父親是大惡魔,總是懲罰他,但他確信主 Krishna 會救他。所以當事情變得太難忍受,主以 Nṛsiṁhadeva 的形式出現,殺死了 Hiraṇyakaśipu。因此奉獻者的保護由神保證,純粹的奉獻者不受任何物質條件的干擾。他對神保持堅定的信仰。這稱為投降。這稱為 avaśya rakśibe kṛṣṇa viśvāsa pālanam,繼續相信「主 Krishna 會給我保護。」這完全投降意味著接受有利於神意識的事情,拒絕不利於神意識的事情,堅信在神的保護下安全,進入神的家庭。這些是投降的不同過程。
Hayagrīva
他總結道:「在向神的影響敞開自己時,我們最深的命運得以實現。宇宙整體上是變得更糟還是更好,取決於我們每個人實現或逃避神的要求的比例。」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概念。神要求「你完全向我投降。」當一個人完全向神投降,那是生命的完美。
Hayagrīva
這是 James 的結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