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文件的舊版!
博伽梵歌分析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人類與神的永恆關係 第一章 所有生命體的本質(2.11-30)
對人體的生理、解剖或心理分析,連同人類知識的進步,並未完全帶給我們對事物本質的完美認知。對生命體生理結構的短暫研究不足以了解生命體的真諦,學術性地討論一個知之甚少的課題,並非真正有知識者的作為。我們大聲宣揚藝術與科學領域的人類知識進步,卻在自然法則中來去無常的事物上幼稚地悲嘆。無論生命體以何種物質形態存在,它絕非八種物質元素的組合產物,也無法在科學家的實驗室中通過任何心理-物理分析製造出來。因此,生命體從未如人類知識誤解的那樣出生,而是永恆不朽,貫穿過去、現在與未來。改變的是物質身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或生生世世,如同我們在生命體成長中所見。生命體在母胎中誕生後,身體日漸成長,直至出生,孩童身體從童年到青少年、從青少年到青年、從青年到老年。這些身體的外部變化從未成為學者認真研究的對象,因為每個人都清楚,儘管身體外觀改變,蘊含其中的生命體並未發生任何改變。這是生命體永恆性的證明。即使孩子成為另一孩子的父親,在父母眼中他仍是同一個孩子,父母因愛與情感,忽略了孩子身體已歷經諸多變化的現實。父母深知,無論身體如何改變,他們的孩子始終是那個永恆的孩子,這無疑證明生命體與物質身體是分離的。因此,當生命體離開老舊、無法運作的物質身體時,理智的人不會為此哀傷,正如父母不會為孩子身體的種種變化而悲嘆。
由於大氣環境引起的物質變化的痛苦與快樂,並不影響生命體在其純粹意識中的狀態。生命體因錯誤認同物質身體而產生的不純意識,使其受制於痛苦與快樂的感受。正在邁向自我實現的人類,不應過分在意這些物質的痛苦與快樂。試圖完全消除物質痛苦與快樂的堅定決心,是一種瘋狂的努力。清醒而深思的人會以最佳方式應對這些感受,將其視為對不利處境的妥善利用。尋求最大物質舒適的瘋狂文明模式,註定會被自然法則所摧毀,而自我實現的靈魂不受這種披著精緻野蠻外衣的虛假文明過程影響。理智且自我實現的靈魂已分析出,靈魂與物質身體和心智無關。靈魂始終不同於這兩種粗糙與微妙的物質。靈魂出於自身意願與物質接觸,依據「 karma 」法則進入物質,隨時間發展出身體與心智,當這些物質外殼最終無法運作時,靈魂便離開身體。因此,靈魂獨立於這些物質。與物質身體和心智接觸所產生的痛苦與快樂感受,源於其不純意識。靈魂從未由物質元素的結合而產生,因此認為靈魂與這些物質有關是荒謬的。換言之,粗糙與微妙的物質始終與靈魂不同。物質永遠無法滿足靈魂的永恆需求,靈魂也無法從與粗糙或微妙物質的聯繫中獲得任何解脫。
靈魂是神性的樣本。質地上,靈魂與至高神性無異。神性與靈魂同屬靈性本質。一位印度文化改革者曾認為,通過了解身邊活動的人類,我們可以認識神性。他在某種意義上是正確的,因為通過了解靈魂的本質,我們可以認識神性,因為靈魂與神性在質地上無差別。靈魂是神性的微小粒子或原子存在。神性遍佈整個創造,靈魂同樣遍佈整個身體。靈性專家測量靈魂的大小為頭髮尖端的萬分之一,遠比最細微的原子還小。但因其為至高全能神性的粒子,其力量遠超任何物質力量。靈魂的廣泛力量維持著心理-物理組合的物質力量。如同一粒致命毒藥可殺死巨大物質身體,作為神性微粒的靈魂能維持、發展並延長物質身體的生命。因此,無物質力量能傷害靈魂,因為靈魂非由物質元素構成,而是與神性相同的靈性成分構成。物質身體可朽,靈魂卻不朽,幾乎無法測量。
當我們說某人死亡或被某人殺死時,應理解這些名稱從未指向人的靈魂。靈魂無法被命名,因為無人能以物質眼睛見到它。我們在生命期間享有的所有稱號與頭銜,皆與身體相關,而非靈魂。這些稱號與頭銜因身體而異,靈魂卻無名無影響。因此,僅因無知,我們才為活人命名,並以雕像、紀念碑等形式錯誤地延續死去身體的記憶。
靈魂既不生也不死。它無出生也無死亡。它未曾在過去出生,也不會在未來出生。它超越物質時間的測量與限制,無論過去、現在或未來。它是與神性本身同樣永恆的存在。因為它非由物質元素構成,靈魂即使在創造之前也始終新鮮。它無衰退、無老化、無毀滅,即使在命名身體毀滅後仍如此。這是事實,但人們通常對身體與靈魂的本質感到困惑。
根據 博伽梵歌 的結論,靈魂作為身體的主人,永遠存在、恆常不變。它僅如換衣般更換身體,並以非物質的特性區別於物質:不可被任何武器摧毀、不可被任何火焰焚燒、不可被任何水浸濕、不可被任何空氣蒸發。換言之,它永遠不可被切割、焚燒、浸濕或蒸發。它如此恆久,可隨意前往任何地方,因此靈魂存在於宇宙各處,甚至在太陽中。靈魂不受火焰影響,無理由懷疑生命體不能居於太陽。無物能破壞其永恆性,因此靈魂是永恆的。為確立其永恆性, 博伽梵歌 多次強調這一點。
靈魂是神性的一部分
每個生命體作為至高神性的一部分,生活在物質世界是不自然的。生命體在物質世界的生存奮鬥是錯誤的,因為靈魂無法通過任何物質快樂獲得幸福。當今文明的基本原則是盡可能享受與剝削物質世界,這是錯誤的文明。 博伽梵歌 第十五章譴責這種物質文明傾向,將其比喻為一棵根在上、枝葉在下的榕樹。宇宙的最高平面稱為 Brahmaloka ,宇宙創造者 Brahma 居於其中。 Brahma 作為創造之根,其他較低平面如 Jana 、 Tapa 、 Swarga 、 Bhuba 和 Bhuloka 是樹的向下分支。那些僅知為生存奮鬥的人,無法知曉這宇宙榕樹的始末。
這棵樹的枝葉依自然模式遍佈宇宙。自然三種模式——善、激情、無知——是自然的主導原則。因此,處於善模式中的靈魂成為強大的神,處於激情模式的靈魂成為強大的工作者,處於無知模式的靈魂則成為未開化的野獸、動物或其他低等生命形式。靈魂在這棵樹上四處移動,卻不知如何擺脫其糾纏。思辨者或經驗哲學家可能以風或心智的速度進行數百萬年的思辨,仍無法知曉宇宙的始末。因此,若生命體想脫離這巨大榕樹的糾纏,必須從 博伽梵歌 學習策略。必須以無執著的鋒利武器砍斷樹根。真正的人是超越對物質世界執著的人。付費哲學家僅能思辨,卻無法指引出路。若有人希望回到神的國度——靈魂的真正幸福之地,必須臣服於一切之源的祂。回到祂身邊,無人需再次回到這不幸的物質世界。進入神國度的首要條件,是在一開始摒棄多樣的物質知識,脫離物質文明的幻象。有些人能超越對世俗快樂與幸福的執著,因此成為解放者。他們能以完全知識理解如何從錯誤的生存奮鬥中脫離,並成為最適者生存。
根據 博伽梵歌 ,神的國度不同於物質世界,不需太陽或月亮照明。該國度自發光芒,前往者可享受永增的幸福。靈魂若誤認為自己是物質元素的產物,便立即受自然模式的束縛。但一旦意識到自身為靈性,便立即進入神的國度,即使在現有軀體中亦然。對物質快樂的執著是物質意識的根源。因此,必須學習靈性藝術,以免受物質快樂影響。物質快樂的最高與最粗糙形式是性慾,控制性慾者即在通往神國度的路上。
因此,儘管生命體是神性的一部分,因其渴望通過物質感官享受物質世界,而被拋入物質存在。
對物質享受的渴望,使靈魂從一具身體轉移到另一具身體。認為靈魂在所謂死亡(即物質身體無法運作而放棄)後即獲得解放是錯誤的。靈魂在離開身體後仍攜帶其渴望,如同空氣攜帶氣味,靈魂根據過去的渴望進入另一身體。根據過去渴望的特性,靈魂在840萬種生命形式中獲得新身體,發展出適宜的耳朵、眼睛、手、舌、鼻等感官,以根據其欲望享受物質世界。因此,我們必須修正渴望,以進入神的國度。想進入神國度的人可輕易做到,不想進入者則永遠留在物質世界。這是靈魂的真實處境。愚人因愚昧而不願進入神的國度,即使物質世界的反覆苦難也無法讓他們清醒。這些愚人因缺乏超然視野,無法看見物質世界的三重苦難。
「瑜伽士」,尤其是「 Bhaktayogis 」,能理解靈魂的真實處境,因此努力進一步了解。但為物質利益而修行的瑜伽士是不純的靈魂,其瑜伽過程僅能改善物質處境,無法進入靈性國度。
粗俗的唯物主義者會爭辯,他們對神的國度一無所知,因此不感興趣。但他們無法解釋照亮物質世界的太陽、月亮或火。物質世界本質上是黑暗的,太陽、月亮或火使其發光。即使是最粗俗的唯物主義者也會知道,來自太陽、月亮或火的光是靈性的光芒。這是 博伽梵歌 的解釋。物質科學家以引力法則解釋懸浮的巨大行星,但這是靈性的樣本。月亮光芒引發的潛能也是靈性。胃中消化各種食物的力量也是靈性。因此,神性的內在潛能遍佈物質世界,粗俗唯物主義者(在神的外在潛能下)可從這些現象中窺見神的國度及其運作。若無神性居於每個生命體心中,靈魂無法依過去渴望行事。身體毀滅後,靈魂忘卻前世,但僅有神性使其能依過去渴望行事。因此,神性不僅是遍佈的無人格 Brahma ,也是居於所有生命體心中的局部神性 Paramatma 。神性人格 Purshotam 是 Brahma 、 Paramatma 及個體靈魂的根本原因,認識祂即認識一切。
神性是太陽,個體靈魂是其光芒
在 博伽梵歌 (第七章4-5節)中,生命體被描述為神性的高等本性,物質元素則為低等本性。從人類意識到半神的超意識,生命體皆屬神性的高等本性,但永不等同於神性。神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卻無數。太陽唯一,其光芒粒子無數。質地上,太陽與其光芒相同;量上,太陽與光芒粒子差異巨大。同樣,至高神性與生命體在質地上相同,但在量上截然不同。
無人能挑戰神性的偉大,生命體始終從屬於神的意願。物質世界是神性低等本性的產物,靈性世界與靈魂則是高等本性的產物。神性是這兩種本性的擁有者,是一切的原始原因。無物比最大者更大,一切如珍珠串於線上,依附於祂。
當神性的高等本性(即生命體)被低等本性(物質)壓倒,如同太陽光芒被霧幕遮蔽,生命體的超意識便被迷惑。此時,生命體無法認識自己與神性本質相同。將生命體誤認為神性的錯誤認知,由 Mayawad 學派或經驗哲學家提出,造成了接近神性的巨大混亂。這種哲學過程使人逐漸成為無神論者。 Acharya Sankar 提出這不合邏輯的 Mayavada 理論,不幸的是,人們如今無止境地誤解 Mayavada ,使世界幾乎成為無神的人類形態。
根據 博伽梵歌 (第七章3-4節),應知母本性(物質或靈性)是所有生命體的子宮,神性是孕育的父親。
祂不僅是人類的唯一父親,也是所有其他生命體的父親。有840萬種不同生命形式,神性是至高父親,物質本性是母親。當我們了解神性、生命體與物質本性的相互關係,才能獲得純粹知識。
各階層的人並不急於實現已被濫用的「宇宙兄弟情誼」真理。若不了解生命體、物質本性、靈性本性及至高神性的本質,宇宙兄弟情誼的過程將永遠無果。
數以萬計的普通人中,僅少數人試圖淨化人生至完美;數千完美的人中,僅少數能真正認識神性。
若不了解生命體、物質本性、靈性本性及至高神性,眾多領袖提倡的以宇宙兄弟情誼為基礎的世界和平強烈願望,永遠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