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坦尼亞傳記 公元1957年 Vrindaban
論述《柴坦尼亞傳記》第三部分
在《柴坦尼亞傳記》的這一部分中,作者詳細探討了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降臨的原因。文中指出,主 Shri Krishna 在祂作為 主 Krishna 的娛樂結束時,認為有必要以奉獻者的身份展現如何在侍奉、友誼、親子關係及愛情等超然關係中品嚐與主的愛之甘露。在 Kali 時代,規定的宗教活動是 Nama Samkirtan(集體唱誦主的聖名)。這一 Nama Samkirtan 文化的傳播由該時代的化身負責,但對於以上四種原則的超然愛情服務這一機密文化,只有 主 Shri Krishna 親自才能展示其特殊功能。因此, 主 Shri Krishna 以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的身份降臨於 Nabadwipa。作者引用了大量來自啟示經典的權威證據,證實 主 Chaitanya 與 主 Shri Krishna 的同一性,並通過超人的特徵確立了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的神性。作者進一步解釋了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如何與祂的隨從、追隨者和使者一起傳播 Nama Samkirtan 文化。在所有至尊人格神首的化身中,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的降臨尤為壯麗且機密,只有純粹的奉獻者通過奉獻服務才能認識祂。為了保持祂的機密性, 主 試圖以奉獻者的身份掩飾自己,但在祂的親密奉獻者面前,祂無法隱藏自己的神性。在《韋達》和《Puranas》中,刻意隱藏了祂的身份,但仍有大量暗示指向祂未來的降臨。這種隱藏使祂的化身更為系統化,祂的偽裝和機密性被明確採納。當 Adwaitacharya 與其他高級奉獻者一起出現時,祂感受到整個世界明顯缺乏對 主 Shri Krishna 的奉獻文化。在這種情況下,祂認為只有至尊人格神首親自降臨才能喚醒人們的靈性意識,因此祂開始以恆河水和 Tulsi 葉供奉主的蓮花足,祈求主降臨,實現祂仁慈的使命。 主 Shri Krishna 總是樂於回應純粹奉獻者的請求,因此在 Adwaita Prabhu 的召喚下, 主 以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的身份降臨。
作者以一貫的學者式奉獻,向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的蓮花足致敬,祈禱如下: 「我崇拜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的蓮花足,憑藉祂的慈悲,即使是愚人也能從啟示經典的寶藏中挖掘出結論性的決定,如同礦工從礦山中挖掘出珍貴的黃金。」 祂還讚頌了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及其隨從,如 Nityananda Prabhu、Adwaita Prabhu、Gadadhar Prabhu 及 Shrinibas 等奉獻者。在解釋了十四首祈禱詩中的第三詩節後,作者開始解釋第四詩節如下:
第四詩節引自 Srila Rupa Goswami 編纂的 Vidagdhamadhak 劇本,文中說,自古以來, 主 Shri Krishna 的超然愛情從未被任何奉獻者或神首化身所知曉。這種至尊人格神首的超然愛情對解脫的自我覺悟靈魂來說也是獨特而奇妙的。但出於對 Kali 時代墮落眾生的深切慈悲, 主 親自降臨,賜予他們超然愛神的至高恩惠。這位至尊人格神首是 Sachi Devi 的愛子,擁有如熔金般耀眼的色澤。 Srila Rupa Goswami 誠摯地祈願這位至尊人格神首永遠駐於心中。
作者說,Braja 王之子 主 Shri Krishna 是原始的至尊人格神首,這在本書第二部分已詳細描述。祂永遠享受超然的豐富多樣性。這種無法被有條件靈魂看到的超然娛樂被稱為 Aprakata Leela,即超越有條件靈魂視野的娛樂。為了對奉獻者及一般大眾展現特殊恩惠,祂在 Brahma 的一日中降臨一次。作者從《博伽梵歌》中引用關於 Brahma 一日的年限,其十二小時約為 4320000 x 1000 太陽年。作者確認,一個 Divyayuga 由 Satya、Treta、Dwapara 和 Kali 四個時代的總和構成。我們現在所處的 Kali 時代將持續 432000 太陽年,Dwapara 時代是 Kali 時代的兩倍(432000 x 2),Treta 時代是三倍(432000 x 3),Satya 時代是四倍(432000 x 4),總計 4320000 太陽年。一個 Manvantar(Manu 的更替)每 71 x 432000 太陽年發生一次。Brahma 的一日等於十四個 Manu 加上十五個 Satya 時代的時間,這段時間被稱為 Kalpa。
目前是 Vaivaswata Manu 的時代,這在《博伽梵歌》第四章開頭得到確認。Vaivaswata Manu 是 Brahma 一日中十四個 Manu 中的第七個。在 Vaivaswata Manu 的時代,經過 27 個 Divyayuga 後,在第 28 個 Divyayuga 中, 主 Shri Krishna 帶著所有超然的聖潔隨從降臨於宇宙中。十四個 Manu 的名字如下:(1) Swayamabhuva、(2) Swarochisha、(3) Uttama、(4) Tamas、(5) Raibata、(6) Chakshusa、(7) Vaivaswata、(8) Sabarni、(9) Daksha-Sabarni、(10) Brahma-Sabarni、(11) Dharma-Sabarni、(12) Rudra Sabarni、(13) Rouchya、(14) Bhutyaka。
主 Shri Krishna 至尊人格神首的降臨極具目的性。《博伽梵歌》中說,凡真實了解 主 Shri Krishna 降臨目的及其不同活動的人,立即成為解脫之人,在離開現有物質身體後不再回到生死的輪迴。換句話說,真正了解 主 Shri Krishna 的人,其人生即達完美。何謂完美人生?人生之不完美在於物質存在中與物質世界的五種關係。凡物質世界中的一切,我們皆與之有某種關係,這些關係有五種,名為中立、侍奉、友誼、親子及夫妻或戀人之間的愛情。這些與物質世界的五種可享受關係是超然本性中與至尊人格神首關係的扭曲反射。 主 Shri Krishna 降臨是為了恢復這些與祂的超然五種關係,祂在 Braja 展現這些超然娛樂,以吸引人們進入這一活動領域,放下與世俗事物的模仿關係。在充分展示這些活動後, 主 從場景中消失。但隨後祂思考,雖然展示了超然活動,卻很少將這種超然愛情賜予人們。祂因此考慮如下:「我至今未親自賜予對我的超然愛情。若無這種純粹的愛神,脫離果報活動和實證知識,無人能達至人生完美。一般人遵循經典規範,懷著敬畏與尊崇,但僅靠這些規範無法助人達到 Braja 的完美享受狀態。因為在經典規範中,至尊人格神首被假設為非人格或人格身份,卻無對祂的愛情服務。我對這種充滿經典尊崇的關係毫無樂趣。」
僅被經典規範吸引而無純粹愛神發展的人,可獲得五種解脫:Sarsty、Samipya、Sarupya 和 Salokya。然而,這些奉獻者拒絕接受 Sayujya 解脫,即與絕對整體合而為一。即使僅遵循經典規範的奉獻者也不接受這種解脫。但達至純粹愛神狀態的人,甚至不接受上述四種解脫,只滿足於對至尊人格神首的超然愛情服務。因此, 主 思考:「我將親自開啟 Kali 時代規定的 Hari 聖名集體唱誦運動,連同侍奉、友誼、親子和愛情四種純粹愛神原則。我將親自教授這些超然愛神活動,人們在真正達到這一階段時將在狂喜中起舞。我該如何進行這一宣傳?我將親自成為同等標準的奉獻者,通過實際示範教導他們如何達到這一完美階段。這種絕對領域的機密愛情服務,無法由未進入或未如此行為的人教授。這是《博伽梵歌》或《聖典博伽瓦譚》中留下的教導。」
在《博伽梵歌》(4.7-8)中,至尊人格神首 主 Shri Krishna 向 Arjuna 解釋祂降臨的原因如下: 「哦,Bharata 之子!每當神聖意識的自然進程出現缺陷,物質主義系統性抬頭,我無法忍受這種不協調,便降臨我的顯現。」 「為了拯救忠誠於我的人,消滅反對我奉獻者的元素,如 Kamsa 或 Ravana,並重新建立及傳播純粹的奉獻活動,如集體唱誦,我便親自顯現。」
在《博伽梵歌》(2.24)中,為消除 Arjuna 對無享受精神的行動的疑惑,至尊人格神首解釋祂如何從事超然活動,說道: 「若我不從事這種超然行動,人們將效仿我的榜樣,從而導致毀滅。我將成為不受歡迎人口的原因,帶來一般人的破壞。」 「領袖人物的行為為一般人所效仿,領袖接受的標準也被普通人遵循。」
事實上,Vishnu 的部分化身無法恢復這種愛情服務的神聖意識。特定時代的特定功能由神首的部分化身開啟。但除了原始至尊人格神首 主 Shri Krishna 外,無人能傳播這兩個特定功能:(1) 建立時代的特定功能,(2) 賦予愛情服務的神聖意識。
在《Laghu-Bhagabatamritam》(5.37)中,引用 Vilwamangal Thakur 的話如下: 「至尊主有無數化身,從祂的臍部蓮花中誕生,但只有至尊人格神首能賦予愛情服務的神聖意識。」
因此,至尊主決定親自與祂的奉獻隨從降臨,展示這種超然活動。基於這一結論,至尊人格神首 主 Shri Krishna 在 Kali 時代初期降臨於 Nadia。根據《Surya-Siddhanta》的權威,Kali 時代的開啟期為 36000 太陽年。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在 Kali 時代經過 4586 年後,於 Mayapur Nabadwipa 降臨,屬於上述開啟期內。
主 Chaitanya 的化身如叢林中的獅子,體格健壯,力量強大,祂的超然吼聲如獅子般莊嚴。作者希望這位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的獅子形象能駐於每個眾生的心中,通過祂的巨大吼聲消滅破壞性罪惡的大象。在祂超然活動的初期, 主 Chaitanya 以 Viswambhara 之名聞名,因為祂以神聖意識滿足每個人的心。Viswambhara 的衍生意義是「維持和支撐」,祂是所有眾生的維持者和支撐者。在祂娛樂的最後階段,祂被稱為 主 Krishna Chaitanya,因為祂通過確立至尊人格神首 主 Krishna 的地位榮耀全世界。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接受出家生活(Sannyas)後的最後階段持續了 24 年。祂從 Sripad Keshav Bharati 接受 Sannyas 秩序,後者屬於 Shankara 教派,該教派僅認可十個 Sannyasi 名稱。雖然在 Sripad Shankaracharya 出現之前,Vishnuswami 傳承的 Vaishnava 教派出家秩序已存在,該教派不僅認可 Shankara 教派的十個名稱,還增加了 108 個名稱。在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時代,Shankara 教派為公眾所熟知,祂接受 Sannyas 是為了吸引公眾注意。祂本可以以居士身份傳播使命,但認為居士身份會阻礙使命執行,因此決定接受出家秩序。祂以嚴格的《韋達》秩序接受此身份。目前,所謂遵循《韋達》規則的人同時遵循 Shankara 教派的秩序及崇拜五位半神人的系統。十個 Sannyas 名稱如下:(1) Tirtha、(2) Ashrama、(3) Bona、(4) Giri、(5) Parbat、(6) Sagara、(7) Saraswati、(8) Bharati、(9) Aranya、(10) Puri。每個名稱有其特定的 Brahmachary 秩序,如下:(1) Tirtha 和 Ashrama 的 Swarup,居住於 Dwarka;(2) Bona 和 Aranya 的 Prakash,居住於 Purushottam;(3) Giri、Parbat 和 Sagara 的 Ananda,居住於 Badarikashrama;(4) Saraswati、Bharati 和 Puri 的 Chaitanya,居住於 Sringeri。
Sripad Shankaracharya 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建立了四座修道院,並委派四位弟子負責。從這四座修道院衍生出無數其他修道院。雖然最初根據修道院位置保持對稱,但目前與原始設置有很大差異。上述四座修道院最初分別稱為 Anandabar、Bhogabar、Keetbar 和 Bhumibar。隨著時間推移,各修道院的理念也出現差異。每座修道院最初有其特定的口號,稱為 Mahavakya。欲成為 Sannyasi 者,需先成為特定秩序的 Brahmachary,其名稱依 Sannyas 秩序指定。Shankara 教派至今嚴格遵守這些規則。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接近 Sripad Keshav Bharati 時,需遵循 Brahmachary 的紀律規則。但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的特殊之處在於,即使正式接受 Sannyas 後,祂仍保留 Brahmachary 的 Chaitanya 稱號。研究祂生平與教導的人從未提及祂的 Sannyas 名稱應為 Bharati。這其中有其意義:Mayavadi Sannyasins 在接受 Sannyas 後,常自認為至尊人格神首,至少被這種虛假虛榮膨脹。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可能不願與這種虛假虛榮同流,繼續以 Chaitanya 之名聞名,這一名稱無此虛榮之嫌。Brahmachary 始終謙卑地視自己為靈性導師的僕人,這與奉獻文化的精神相符。確有資料顯示,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接受了 Sannyasi 的象徵性棒與缽。
聖人 Garga 在 主 Krishna 的命名儀式中預言,記載於《聖典博伽瓦譚》如下: Garga Muni 對 主 Krishna 的父親 Nanda Maharaj 說, 主 Krishna 是至尊人格神首,根據不同時代的降臨,祂接受不同的體色光澤,如白色、紅色、黃色,當時(講話時)祂接受黑色光澤。
這一陳述暗示 主 也接受黃色光澤,這與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的金黃體色相符,事實在《聖典博伽瓦譚》(11.5.27)中再次確認。主在 Satya 時代呈白色,Treta 時代呈紅色,Kali 時代呈黃色,Dwapara 時代呈黑色。這是《經典》對 主 在 Kali 時代以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身份降臨的暗示。
在《聖典博伽瓦譚》第十一篇第五章詩節 27 中,九位皇家神秘主義者之一的 Karavajan 在 Nimi 王前解釋了 主 在不同時代的特徵。關於 Dwapara 時代,他說: 「在 Dwapara 時代, 主 身著黃色衣物,帶有輪、棒、螺號和蓮花等象徵性武器,身體上有 Srivatsa 標記。」
作者描述了 主 在 Kali 時代顯現的特徵與標誌。根據啟示經典的證據,作者說,在 Kali 時代, 主 的主要功能是宣揚神聖名的榮耀。 主 Chaitanya 的化身僅為這一超然傳道工作而來。祂身體的特徵是熔金般的顏色,體格強壯,喉嚨的聲音如新雲般莊嚴。一個四肘高(按自身手肘測量)的人被稱為不凡之人,稱為 Nagrodha parimandala,意指不僅身高四肘,胸圍也同樣寬廣。此人即是至尊主,祂以自身幻象能量籠罩有條件靈魂,無疑是 Vishnu 的化身。 主 Chaitanya 的手臂長至膝蓋,眼睛如蓮花瓣,鼻子尖如油籽花,面容如月亮般美麗。祂冷靜、安靜,堅定奉獻於 主 Krishna 的愛情服務,對奉獻者有特別恩惠,雖對所有眾生一視同仁。祂的手和身體以檀香膏裝飾,特別是在集體唱誦時的舞蹈中更顯如此。這些特殊特徵由 Vaishampayana Muni(《摩訶婆羅多》名人)在千首聖名詩中描述,其中包括 主 Chaitanya 的名字。《摩訶婆羅多》中 主 Chaitanya 的超然活動分為兩部分:初期冒險和末期冒險。在《摩訶婆羅多》(Danparba 149.92.75)中描述如下: 「 主 Chaitanya 在冒險初期有以下特徵:(1) 身體如熔金色,(2) 體格強壯,(3) 金黃光澤,(4) 以檀香膏和花環裝飾。在冒險末期,祂以出家秩序 Sannyasam 出現,沉浸於超然思想,具平衡品質,堅定於唱誦 主 的聖名,以和平的宗教復興運動擊敗一元論巨擘。」
作者強烈希望強調唱誦神聖名的觀點,如《聖典博伽瓦譚》中反覆宣稱,在 Kali 時代(爭吵與戰鬥的鐵器時代),唯一有效的宗教活動是傳播集體唱誦神聖名。確切詞語如下(《聖典博伽瓦譚》11.5.32): 「在 Kali 時代,智者崇拜至尊人格神首,祂由全體部分、強大代理人和部分全體部分隨從,體色非 Krishna 的黑色,卻是 Krishna 本人,扮作奉獻者,不斷唱誦 Krishna 的聖名。」
Srila Jiva Goswami 在《Krama-Sandarbha》中註釋此部分如下: 「體色非黑色的至尊人格神首受智者崇拜。此處特別提及非黑色,意指 主 的黃色體色,如《聖典博伽瓦譚》中所述, 主 之前呈白色、紅色和黃色,而在 Krishna 降臨時呈黑色。在 Satya 和 Treta 時代, 主 呈白色和紅色;在 Dwapara 時代呈黑色,因此在 Kali 時代應接受黃色。這一陳述清楚確立,體色隨時代改變,但人格相同。因此, 主 Chaitanya 是 Krishna 本人,而非其全體部分或部分全體部分。 Srila Jiva Goswami 說,Krishna varna 意指兩個 varnas(字母),因此 Krishna Chaitanya 意指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即 Krishna 本人。祂總是唱誦 Krishna 的聖名,並教導他人同樣的福音。Vainayati 意指述說或描述,祂既親自述說,也教導他人。因為祂是 Krishna 本人,凡遇見祂的人將自動唱誦 Krishna 的聖名,並隨後向他人描述。祂注入超然的 Krishna 意識,使唱誦者融入超然喜樂。因此,無論從人格還是聲音,祂皆以 Krishna 顯現,確立為 Krishna。祂以 Gouda(黃色)奉獻者身份顯現,但親自以 Krishna 顯現。祂是具備所有必要隨從的至尊人格神首。從祂的體格、服飾和裝飾,祂被認可為至尊主。祂的行為不凡,隨從奇妙,這是至尊主的必要條件。在 Bengal 或 Orissa,特別是家中,Adwaita Prabhu 等重要人物是祂的常侍者。因此,祂在《摩訶婆羅多》中被描述為最受尊敬的人格。 Sarvabhouma Bhattacharya 等學者正確認識祂的身份,確認祂為至尊人格神首,顯現以傳播奉獻服務,該服務因時間推移而被掩蓋。祂臣服於 主 的蓮花足,如蜜蜂在蓮花上嗡嗡作響。」
另一權威 Valadeva Vidyabhusan 評論說, 主 Chaitanya 的金黃色澤在《韋達》中得到確認,如 yada pashya pashyte rukma varnah kartarameesham purusham brahmayonim。此 曼陀羅 描述至尊主具有熔金色澤。金黃色的另一含義是 主 Chaitanya 的迷人外貌如金色般吸引人。祂解釋 Varanga 為極其美麗。祂放棄居士生活,接受 Sannyas,以傳播使命。祂在不同意義上是 Sama:首先,祂描述至尊人格神首的真相;其次,祂通過 Krishna 的知識滿足所有人,使人厭棄與 Krishna 服務無關的事物。祂解釋 Nistha 為堅定於唱誦 主 Krishna 的聖名。祂平息所有反對奉獻服務的干擾元素,特別是極端反對至尊主個人特徵的一元論者。
作者 Srila Krishnadas Kaviraj Goswami 總結上述兩位權威的陳述,強烈呼籲讀者注意理解 Krishna Varna 的含義,無論是祂描述 主 Krishna 的聖名,還是描述 Krishna 本人, 主 Chaitanya 除了 Krishna 外一無所知,祂即是 Krishna。若有人認為祂( 主 Chaitanya Deva)體色為黑色,則被 Twisha Akrishna(非黑色體色)所糾正,意指祂的體色為黃色。
Srila Rupa Goswami 在《Stabamala》中進一步描述如下: 「願我們因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的慈悲而蒙福,祂以金黃色澤極其美麗,受學者崇拜,於集體唱誦 主 的聖名中執行經典規定的行為。祂是第四級出家者 Paramhamsas 的唯一崇拜對象。」
如《奧義書》所述,僅通過觀察 主 Chaitanya 的金黃色澤,即可驅散物質存在的無明黑暗。為消滅眾生的無明罪行,祂以全副隨從的力量顯現,這些隨從如各種武器,用於消滅過程。
無明的徵象是什麼?所有被稱為善行或惡行、好宗教或壞宗教的活動,或換言之,宗教或非宗教,皆是執行純粹奉獻道路的對立元素,統稱為 Kalmasa,即超然道路上的有害活動,均屬無明。但 主 Chaitanya 以超然的注視,高舉雙臂,以 Hari 的號召聲響徹愛神之情,淹沒一切,以純粹愛神的海洋驅散上述無明。
《Stabamala》再次確認上述陳述如下: 「願我們因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的慈悲而蒙福,祂綻放的微笑和仁慈的注視立即驅散世俗世界的陰鬱氛圍,祂的話語激發奉獻之樹的嫩芽,接受祂蓮花足的庇護立即帶來超然愛情的神秘,無需任何努力。」
凡看到 主 的全善面容或全善身體的人,立即從各種罪行中解脫,獲得超然的愛神之情。在其他化身形式中, 主 以不同武器以暴力方式消滅干擾元素,但在此形式中,祂以和平方式與永恆隨從協助對抗反對元素,這些隨從是祂的全體與分化部分。
《Stabamala》確認此陳述如下: 「 主 Chaitanya 受 Brahma 和 Shiva 等偉大半神人崇拜,祂是所有眾生的唯一崇拜對象。我們應始終渴望祂以教授不同奉獻者奉獻神秘心情的日子顯現。」
主的全部部分及分化部分各司其職,但《柴坦尼亞傳記》的作者仁慈地給出 Anga(身體部分)的另一含義。這種超然部分在《聖典博伽瓦譚》(10.14.14)中描述如下: 「哦,我的 主!祢是世界的見證者。若祢是每個眾生的超靈,祢不就是我的指導之父嗎?祢是 Narayana,因為祢是所有眾生的維持者。 Narayana 是祢的全體部分,所有 Purushavatars 也是祢的超然全體部分,不受物質自然幻象能量的影響。」
至尊主的多重擴展,無論是居於水中的 Purushas 或居於每個眾生內的超靈,皆是至尊主的全體部分,因此祂被稱為終極 Narayana。另一含義的 Anga(部分與片段)也被接受為真,因為上述解釋皆非物質感知的對象。
Nityananda Prabhu 和 Adwaita Prabhu 皆是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身體的全體部分。身體的肢體被稱為部分的片段。這兩個部分與片段,如同用於擊敗反對至尊主霸權的 Pashandas(無神論者)的利器,這些無神論者以不同類別的無神態度出現。 Nityananda Prabhu 是 Haladhar 或 Valadeva 的同一人格, Adwaita Prabhu 則是 Vishnu 的真實人格。兩者皆由 Shrinivas 等永恆隨從協助,作為奉獻者士兵的指揮官,旨在擊敗不信奉個人神的 Pashandas。 Nityananda Prabhu 稱為 Pashandadalambana,而 Adwaita-Acharya 的號召使偽裝成婆羅門和學者的 Pashandas 因恐懼而逃離。更明確地說,Pashandas 是那些將 Vishnu 與 Shiva 或其他半神人置於同等地位的人,另一類 Pashandas 則無法覺悟 主 的超然活動,誤解這些活動為幻象 Maya 的創造,與普通眾生無異。 Vishnu 及其奉獻者 Vaishnavas 始終警覺,擊敗這種 Pashanda 傾向。
我們不應將物質自然的缺陷觀念不加檢視地套用於超然本性。在物質意義上,一切可分割為部分及部分的片段,原始形式在分割中湮滅。但在超然領域不同,儘管絕對真理變為多重,祂仍保持 Purna(圓滿),無任何分割。恰當的例子是燈。你可從一盞燃燒的燈點燃無數其他燈,原始燈的能量保持不變,而其他燈也具同等潛能。同樣, Valadeva 作為 主 Krishna 的直接顯現,祂們之間無差異。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是 Samkirtan 運動的創始者與父親,凡在 Samkirtan 運動中以生命、金錢、智慧和言語犧牲的人,皆受 主 認可並獲祂祝福。上述智者是唯一聰明之人,其他人可謂愚蠢,因為在人能投入能量的所有犧牲中,Samkirtan 運動的犧牲最為榮耀。將 主 的聖名與名為 Aswamedha yajna 的儀式性犧牲相比,是一種對 主 蓮花足的冒犯,這種犧牲極其昂貴。犯此冒犯者立即被列入 Pashandas 之列。如前所述,Aswamedha yajna 或其他昂貴的犧牲或善行絕不可與聖名唱誦相比。在日食或月食期間,《經典》要求施捨牛隻或其他貴重物品。這種在日食或月食期間的施捨,無論捐贈數百萬頭牛,或在 Prayag 的 Kalpa vasa 期間(1月和2月),或犧牲數百萬其他 yajnas,或捐贈一座金色山丘,皆無法與 Nama Yajna 的執行相比。這是所有權威經典的裁決。
Srila Jiva Goswami 在其論著《Bhagwat Sandarbha》開頭討論以下詩節,作為祝福: Antakrishna bahir goura darshitangardi baibhava bam. Kalou samkirtanad yai sma krishna chaitanyam ashrita. Srila Jiva Goswami 引用《聖典博伽瓦譚》的 Krishnavarna 等詩節,並依此撰寫上述詩節。此詩節實際上是對《聖典博伽瓦譚》詩節的解釋。在其註釋《Sarbasambadini》中,他詳細解釋此詩節,翻譯如下: 「讓我們皈依 主 Krishna Chaitanya 的蓮花足,祂內在擁有 Krishna,因祂扮演 Shri Radharani 的角色,雖是 Krishna 本人,但體色呈黃色,伴隨其部分與片段顯現。」
在某些 Upapuranam 中,亦記載 主 Shri Krishna 出於無因慈悲對 Vyasdeva 說: 「哦,博學的婆羅門!你在某些 Kali 時代可從我得知,我將接受 Sannyas 秩序,傳播對墮落眾生的奉獻文化。」
因此, 主 Krishna Chaitanya Mahaprabhu 通過《聖典博伽瓦譚》的權威陳述,如 Krishna Varna twisa akrishna、Asau Varna strayo yasya、Chhanna Kaler 等,《摩訶婆羅多》的 Sambhabami yuge yuge、Sannyas krit Shamashanta 等,《Sruti》和《奧義書》的 Mahaprabhubai Purusha、yada pasya pasyati rukmanarnam 等,《Tantras》的 Mayapure bhavisyama Sachisuta,及 Upapuranam 的 Ahamamva 等,證實其為至尊人格神首。這些證據最有力地證明 主 Chaitanya 的真實性。
除了上述經典證據外,人們可通過祂不凡的超然力量和奉獻服務中的超然活動直觀其真。不幸的是,不信者和非奉獻者因固執和盲目,無法接受祂,如同貓頭鷹無法忍受陽光的耀眼。作者引用 Albandam Yamunacharya 的《Stotraratna》權威陳述如下: 「哦,我的 主!一切物質皆受時間、空間和思想的限制。但祢的特徵超越這些限制。雖然這些特徵被祢的幻象能量掩蓋,但持續從事祢服務的人總能無障礙地觀察這些超然特徵。」
主 試圖以各種方式隱藏自己,但純粹奉獻者的觀察力極強, 主 的特徵在他們面前顯露。非奉獻者如貓頭鷹無法見到太陽,無法見到祂。
另一引述 Albandam Yamunacharya 的陳述值得一提: 「哦,我的 主!只有像 Vyasdeva 等純粹奉獻者,具備善性模式且精通經典,並通過祢不凡的超然特徵、形態、活動等,才能認識祢。但缺乏信仰、受激情和無明模式控制的人,無法認識祢的主權。」
像 Ravana、Hiranyakasipu 等挑戰神首權威的阿修羅本性者,永遠無法認識至尊人格神首 主 Krishna。相反, 主 Krishna 也無法在純粹奉獻者前隱藏自己。
在《Padmapurana》中,有關宇宙中兩類人——Devas(半神人)和 Ashuras(魔鬼)的陳述。崇拜至尊主 Vishnu 的奉獻者稱為半神人,反對 主 存在的人稱為魔鬼。魔鬼與半神人在體格上無差異,但在心態和活動的品質上有巨大差別。 Acharya Gosain 是 主 的奉獻者化身,祂對 Krishna 的號召是 主 降臨的原因。 主 降臨前的慣例是,祂先顯現其長輩親屬,如父母、教師等純粹奉獻者。因此, Madhavendra Puri、Iswara Puri、Sachi Devi、Jagannath Misra、Adwaita Prabhu 等在 主 降臨前出現。
當 Adwaita Prabhu 在 主 降臨前出現時,祂驚訝地發現整個世界缺乏奉獻文化。人們與 主 的奉獻服務無關,皆忙於物質世界的粗糙身體和微妙心智活動。每個人根據過去的善惡行為,作為一等或三等囚犯,經歷物質世界的監禁,無人具備奉獻服務的意識,這是緩解物質生活困擾的唯一途徑。 Acharya Adwaita Prabhu 見到這種令人遺憾的情況,感到痛心,自然開始深入思考,尋找改善世界可悲狀況的方法。這種對公眾福祉的真誠關注使人成為真正的 Acharya。 Acharya 不是追隨者的剝削者。作為 主 的親密僕人, Acharya 的心總是對人類的各種苦難充滿慈悲,祂知道這些苦難皆因缺乏奉獻服務,因此總是尋找改變這些活動的方法,使之有利於達到奉獻階段。這是 Acharya 的資格。
Adwaita Prabhu 雖然自身極具能力,但作為順服的僕人,祂認為若無 主 親自降臨,無人能改善社會的墮落狀況。在 Maya 的嚴酷控制下,一等囚犯錯誤認為自己快樂、富有、強大,卻不知他們只是物質自然手中的玩偶,任何時刻其無神活動計劃可能被物質自然的無情陰謀粉碎。這些愚蠢的一等囚犯無法看到,無論他們如何通過人工手段改善地位,無法掌控個人的反覆出生、死亡、疾病和老年的問題。這些災難始終超出他們的控制範圍。愚蠢如他們,忽視這些人生重大問題,忙於無法解決真正問題的虛假事物。他們知道自己不想要死亡或疾病與老年的痛苦,但在幻象能量的影響下,嚴重忽視解決這些問題。這被稱為 Maya。被 Maya 控制的人在死後被拋入遺忘,可能因自身業力在下一生成為狗或半神人。他們大多只成為狗而非半神人,雖然「狗」與「半神人」由相同字母組成。欲在下一生成為半神人,必須從事至尊人格神首的奉獻服務,否則根據自然法則,他們肯定只成為狗或豬。三等囚犯也努力模仿一等囚犯,卻無真正改善的信息。因此,兩者皆被幻象的物質自然誤導。然而, Acharya 的職能是改變一等與三等囚犯的活動,為他們帶來真正利益,這種努力使祂成為 主 的親愛奉獻者。 主 在《博伽梵歌》中清楚說道,在人類社會中,無人比持續從事 主 服務、尋找傳播神首信息方法的人更親愛。
Adwaita Prabhu 作為理想的 Acharya,更關心改善世界狀況。Kali 時代的所謂 Acharyas 更關心剝削追隨者的錢財,而非緩解他們的苦難。 Adwaita Prabhu 也知道,按常規工作, 主 Shri Krishna 不會在 Kali 時代降臨,但祂認為若無 主 親自降臨,無人能改變世界狀況。因此,祂希望 主 親自以超然活動傳播奉獻文化。於是,祂決定以純粹奉獻的方式崇拜 主,持續以順服態度祈禱,承諾若不能召喚 主 降臨傳播 Samkirtan 運動,祂將否認自己名為 Adwaita(無二)。Mayavadi 哲學家錯誤認為自己與 主 無異,卻無法如 Adwaita Prabhu 般召喚 主。 Adwaita Prabhu 與 主 無異,但其與 主 的關係不是與之合併,而是永遠作為 主 的全體部分服務於祂。這是 Mayavadi 無法想像的 Aveda Vada。他們以世俗感官方式思考,認為無二意味失去獨立身份。此處, Adwaita Prabhu 保持獨立身份,卻與 主 無異。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傳播了同時一與異的不可思議哲學。可想像的二元或一元是缺陷感官的觀念。這種缺陷感官無法觸及超然。超然超越有限潛能的觀念。 Adwaita Prabhu 是這種不可思議無二的具體證明。因此,皈依 Adwaita Prabhu 的人可輕易遵循同時一與異的哲學。
祂思考出《Goutamiya Tantra》中記載的簡單方式來祈求 主: 「至尊主對祂的奉獻者仁慈,僅需奉獻者獻上一捧恆河水和一束 Tulsi 葉,祂便成為奉獻者的完全朋友。」
Acharya 仔細思考此陳述,結論是任何窮人都可輕易獻上恆河水和 Tulsi 葉,至尊人格神首出於無因慈悲,對此供奉極為感激,認為自己欠奉獻者的債,試圖以服務奉獻者來回報。這是相互的服務。《博伽梵歌》中說, 主 回應奉獻者提供的服務。因此, Acharya 採用這種崇拜方式,每日獻上恆河水和 Tulsi 葉,伴隨對 主 Krishna 降臨的號召。通過這種號召, Acharya 使 主 以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的身份降臨。 主 降臨的主要原因是奉獻者的強烈渴望, 主 作為宗教的維持者,在不同時間以化身顯現。此次, 主 以 主 Krishna Chaitanya Mahaprabhu 的身份顯現。
《聖典博伽瓦譚》(3.9.11)的陳述與上述相符, Brahma 說: 「哦,我的 主!祢總是在奉獻者順服聆聽和唱誦祢聖名的過程中享受自己,居住在他們通過奉獻服務淨化的心中。哦,Urugaya(受卓越祈禱榮耀者),祢以奉獻者冥想祢的永恆形態仁慈顯現。」
上述陳述的要旨是, 主 總是根據奉獻者的超然渴望顯現自己。 主 的不同特徵,如 Rama、Nrisingha、Varaha 等,皆因奉獻者的召喚而化身。
作者解釋了十四首祈禱詩中的第四詩節,清楚表明 主 Shri Chaitanya Mahaprabhu 降臨的唯一目的是傳播眾生對神首的愛情,這在人生中至關重要。作者以慣常方式結束本部分,祈求從 Srila Rupa 到 Srila Raghunath Das Goswami 等六位 Goswamis 的恩典,於其蓮花足下解釋 主 的超然活動。
至此結束《柴坦尼亞傳記》論述第三部分,名為「使 主 Chaitanya 化身可能的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