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博伽梵歌城之構想 第一部分 2025年9月12日

Śrīla Prabhupāda 

至尊人格神首 Śrī Kṛṣṇa 憑藉其內在力量,親自降臨於這凡間世界,以讓受限的靈魂,尤其是人類,能見到祂。雖然祂本質上是永恆不變的至高真理與絕對之主,統御著可見與不可見的世界。韋達 被認為是超越的,因為在物質宇宙創造後,Śrī Kṛṣṇa 將其植入 Brahmā 的心中。這些韋達知識通過聽聞的超越過程,從 Brahmā 傳至 Nārada,從 Nārada 傳至 Vyāsa,從 Vyāsa 傳至 Śukadeva Gosvāmī,再從 Śukadeva Gosvāmī 傳至其他弟子,依此相傳。韋達文獻被稱為 śruti,因其通過真誠的師徒傳承,以順從的聽聞方式流傳下來。但這種知識的原始教師,正是 Śrī Kṛṣṇa 自己。 

博伽梵歌 及其超越知識,亦通過上述聽聞過程,從 Vaivasvata Manu 傳承而來。然而,在 Kali-yuga 初期,因至尊人格神首的外在物質能量(māyā)的影響,師徒傳承鏈斷裂。此時,Śrī Kṛṣṇa 親自於 Kurukṣetra 戰場,在其最親愛的朋友與奉獻者 Śrī Arjuna 面前,再次化身重現此知識。主 將 韋達 及 Upaniṣads 的全部內容,濃縮於 博伽梵歌 的技巧中,以方便當今時代的人們,因他們多受爭吵與分歧時代(Kali-yuga)的影響。 

博伽梵歌 的最高教導是,宗教是學習向至尊人格神首 Śrī Kṛṣṇa 的蓮足臣服的超越技藝與科學。當受限靈魂過分受 主 的外在物質能量影響,便會忘卻與 Śrī Kṛṣṇa 的永恆關係,導致這種宗教知識的純淨性受到污染。結果,這些忘卻的靈魂過分沉迷於感官享樂的物質過程,這是人類文明最粗糙的形式。當這種非宗教的生活在人們中盛行時,世界在各方面遭受巨大苦難,甚至挑戰神的存在。 

至尊人格神首 與其在 博伽梵歌 中發出的超越聲音是一體的。因此,博伽梵歌 永恆地代表至尊人格神首 自身,具備祂全部的主權力量。其神聖性通過保持 parampara 系統得以維持,即以 Śrī Arjuna 首次聆聽 博伽梵歌 的方式接收其訊息。若我們嚴格遵循 Śrī Arjuna 的足跡,無疑能如他般在 主 的親臨下得到啟發。主 無所不在,但保留不向非奉獻者暴露的權利,這些人不遵循 Śrī Arjuna 的原則。 

當奉行 主 法則的奉獻者因違背至尊人格神首權威的 asuras(即不承認 主 至高權威者)的非法行為而陷入困境時,在這關鍵時刻,至尊人格神首 或其聲音超越形式將降臨凡間,拯救忠誠之人並消滅不信者。因此,博伽梵歌 直接從至尊人格神首 的口中降臨,旨在於 Kurukṣetra 戰場活動後 主 消失之際,拯救忠誠者並消滅不信者。Kurukṣetra 之戰是 Kurus 與 Pandavas 兩個對立的政黨之間的戰鬥。 

當前,兩大對立政黨間的爭鬥,缺乏至尊人格神首 的超越指引,仍在以無辜貧民為代價繼續進行。因此,Śrī Kṛṣṇa 以 Gītā-nāgarī 的形式再次降臨,目的與 Kurukṣetra 戰場時相同,拯救忠誠者並消滅不信者。 

因此,Gītā-nāgarī 將成為至尊人格神首 Śrī Kṛṣṇa 的主要宣教中心。從那裡將宣告,Śrī Kṛṣṇa 是所有工作、犧牲、知識修養所帶來利益的絕對享有者,是物質與靈性世界的所有者,是所有眾生——諸神、統治者、普通人、獸類、鳥類、爬蟲、植物及居住在宇宙各角落的動物——無瑕的朋友與哲人。當這種知識從 Gītā-nāgarī 得到推廣時,世界才能迎來人們殷切期盼的真正和平與繁榮。不幸的是,當前文明的趨勢與上述標準觀點背道而馳。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的 主 或至高享有者,假裝為世界的所有者,憑藉物質權力與財富,自詡為人們的朋友與哲人,卻為自己及其追隨者帶來毀滅。每個人都想像自己是獨立的“神”,愚蠢地試圖指導其所謂追隨者的活動,卻不知這種領導的技藝與科學。真正的領導若要真正惠及大眾,必須由懂得向 Śrī Kṛṣṇa 蓮足臣服的領袖執行,並能說服追隨者,上述三種職能(享有者、所有者、朋友與哲人)唯 神 獨有。 

另一方面,唯有印度本土之人有特權從 博伽梵歌 的篇章中理解神的地位,並能向全世界宣揚這一真理。因此,期望引導 Gītā-nāgarī 活動的當局,能組織系統化的努力,永久支持 Gītā-nāgarī 的使命。當今文明的道德敗壞之痛苦,普遍為人們所感受,為拯救他們免於生活的無盡苦難,需依賴 博伽梵歌 的超越訊息。 

博伽梵歌 第十六章描述了 asura(魔性之人)的心態:當前幾乎每個人都受虛假名望、驕傲、憤怒、虛榮、殞地等品質的感染,這些品質源於知識的匱乏。世人分為兩類:devas(神性之人)與 asuras(魔性之人)。Asuras 無法覺悟人類生命中應做與不應做之事。具神性品質者會行慈善、控制感官、執行犧牲、修苦行、實踐非暴力、愛、真理、忍耐、保持和平、不說他人壞話、對人友善、消除慾望與貪求、修習耐心與純淨習慣。這些是與 神 同等之人的神性品質。然而,當前世代鮮少展現這些神性品質,多數人因不潔習慣而顯現魔性特徵。這些不潔之人不信神的存在,無端認為慾望或生活需要是一切創造的終極原因,卻不知“處置”比“慾望”更重要。他們的觀察在事實與實踐上皆有缺陷。 

沉迷於魔性原則的人,缺乏超越知識,教育不完善,發明導致苦難與毀滅的暴力行為,在當今時代尤為盛行。雖然他們間接覺悟到其行為方式已縮短人類壽命,卻仍將物質知識的進展視為生活進步,受到強烈虛榮心的驅使,掩蓋於不潔習慣之下。這種有害的物質文明導致人們忘卻死後生命的問題,過著不負責任的生活,帶來無盡的物質苦難。他們被無數慾望所困擾,擴大剝削習慣的圈子,幾乎為物質文明的擴張活動而瘋狂。他們無限制地思考:“我剛累積了這麼多財富,接下來我要累積更多。我是 神,無人能與我匹敵。我殺了這個敵人,正計畫殺另一個。我是 神,是一切的享有者。我快樂且完美,無人比我更富有。我能執行各種犧牲,購買所有美德。”(博伽梵歌 16.13-15) Asuras 以此展現其純粹的愚蠢。 

像 Mahatma Gandhi 這樣的現代聖人政治家,受 博伽梵歌 教導的啟發,雖不完美,試圖引導魔性原則的政治家,使其受 博伽梵歌 的影響。Mahatma Gandhi 在政治領域的運動,如非暴力、和平不合作、真理、犧牲等,是遏制人們魔性傾向的光輝範例。這些範例使 Mahatma Gandhi 聞名世界,儘管是暫時措施,可安全推斷其成功完全依賴 博伽梵歌 的啟發。撇開其政治活動,Mahatma Gandhi 在晚年真誠遵循的四項原則,實質上源自 博伽梵歌 的教導,應用於社會與靈性提升: 

1. 領袖與政治家可從 Mahatma Gandhi 的生活中汲取教訓,他無疑是一位繁忙的政治家,堅持每日晚禱與定期誦讀 博伽梵歌,直至其生命最後一刻。人們,尤其是領袖,應效法 Mahatma Gandhi,若真想為追隨者做善事。定期誦讀 博伽梵歌 的習慣能讓人擺脫魔性生活,逐步提升至神性奉獻生活的層次。當奉獻生活因誦讀 博伽梵歌 而豐富時,神性品質會自動顯現,無需額外努力。若缺乏上述奉獻原則,無論多有資格,仍在不確定性中徘徊,無法進入生命的本體存在。這種本體存在,即靈性生活,在 博伽梵歌 中稱為 mahātmās,其定義記載於書中。 

2. Mahatma Gandhi 的寺廟開放運動是另一項拯救人們免於靈性墮落的嘗試,通過此運動,大眾可避免滑向魔性生活的低谷。即使在分治時期最黑暗的 Noakhali 日子,他毫不猶豫地重新安置 Rādhā 與 Kṛṣṇa 的神像,通過此例為大眾帶來巨大益處。領袖與政治家應從這一事件中汲取教訓。印度有數以萬計的 Viṣṇu 寺廟,原本旨在啟發大眾的靈性價值,使其過和平和諧的生活,追求更高目標。然而,目前這些靈性教育中心多淪為魔性舞蹈的場所,因缺乏 博伽梵歌 的文化。它們反成為傳播無神論與魔性原則的瘟疫點,因缺乏定期靈性教育與優秀領袖。Gītā-nāgarī 的使命之一,是糾正這些靈性教育中心的異常,通過其成員的奉獻生活,重塑靈性教育。博伽梵歌 鼓勵這種靈性文化: 

yānti deva-vratā devān  pitṝn yānti pitṛ-vratāḥ  bhūtāni yānti bhūtejyā  yānti mad-yājino 'pi mām  “崇拜半神人者生於半神人中;崇拜祖先者往祖先處;崇拜鬼神者生於鬼神中;崇拜我者與我同住。”(博伽梵歌 9.25) 

3. Mahatma Gandhi 發起 Harijan 運動,旨在提升因社會不公或其他原因而墮落者的地位。此運動不僅限於因不潔習慣或社會不公而被宣稱為 Bhangis 與 Chamars 的人,還應擴展至那些以 brāhmaṇas 或 kṣatriyas 名義存在,卻心態比最低等的 Bhangis 與 Chamars 更墮落的人。Harijan 意為 神 的同伴。Chamars 與 Bhangis,或具其心態者,無法僅憑習慣或行為提升至 Harijan 的地位,除非通過 Arjuna、Prahlāda、Dhruva Mahārāja、Yāmarāja、Bhīṣma、Janaka、Nārada 等真 Harijan 的方法。任何人皆有權提升至 Harijan 地位,這在 博伽梵歌 中得到確認: 

māṁ hi pārtha vyapāśritya  ye 'pi syuḥ pāpa-yonayaḥ  striyo vaiśyās tathā śūdrās  te 'pi yānti parāṁ gatim  “帕爾塔之子啊,依附於我者,即使出身低微——婦女、吠舍、首陀羅——亦可達至高目標。”(博伽梵歌 9.32) 

Mahatma Gandhi 不認同印度盛行的世襲種姓制度,博伽梵歌 以其方式支持無種姓社會。無種姓社會並非無社會分工。沒有分工的社會無法想像,但分工不應僅基於出身。婆羅門之子有權成為婆羅門,但需具備婆羅門的資格,否則不能居於婆羅門之位。這是所有啟示經典的裁決。 

自然有三種模式——善性、激情、無明——影響全世界的人與動物。認為自然模式僅限於印度是錯誤的。實際上,自然模式影響整個宇宙。人類社會中,無疑存在不同模式的人。善性之人可歸為婆羅門,激情之人可稱為剎帝利,依此類推,依據經典描述。無明模式下,產生 Yavanas、Mlecchas、Kiratas、Huns、Andhras、Pulindas、Pulkasas、Aviras、Sumbhas、Khasadayas 等低等品質之人,宇宙中約有四百萬種不同品質的人,受上述自然模式影響。Gītā-nāgarī 需系統化傳播這一普遍真理,建立真正的人類社會,依據自然模式劃分人類類別。這種基於 博伽梵歌 的社會秩序,可稱為自然種姓制度或無種姓社會。在此制度中,所有人類從事同一超越靈性事業,享有平等地位與合作價值,如同身體各部分功能不同但本質相同。這種靈性社會秩序中,每人均有平等權利提升至更高地位,無惡意競爭,教育與文化對所有人開放,如同國立大學對所有人的教育權利。無種姓社會絕不允許將高等法官與勞工置於同一類別,否則便是文化瘋狂。相反,依據 博伽梵歌 的無種姓社會,依據個人功績而非出身認可合格婆羅門,這是全世界都能接受的合理制度。 

基於 Mahatma Gandhi 的上述四項原則,並得到 博伽梵歌 的認可,Gītā-nāgarī 將妥善利用 Mahatma Gandhi 紀念基金,滿足 Gandhi 與公眾的期望。Gandhi 的記憶應通過其模範行為保存,而非僅建造巨大建築或石像。Mahatma Gandhi 是聖人改革者,其紀念基金應用於將墮落者轉化為聖人秩序。Mahatma Gandhi 嚴格遵循公共領袖、婆羅門、國王與超越主義者所需的四項原則:  1. 不與女性非法交往。  2. 避免屠殺動物。  3. 避免麻醉品,包括飲茶與吸菸。  4. 不從事投機與賭博事業。 

不幸的是,許多自稱 Mahatma Gandhi 追隨者之人,沉迷於上述四項不道德習慣,卻仍冒充其弟子。博伽梵歌 明確指出,領袖的模範行為為大眾所效仿。若領袖在標準道德上墮落,怎能期望大眾具備美德與道德?因此,Gītā-nāgarī 的職責是培養具模範品格的領袖,引導大眾在此生與來世獲得真正和平與繁榮。 

本網站使用 Cookie。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在您的電腦上儲存 Cookie。此外,您確認已閱讀並瞭解我們的隱私權政策。如果您不同意,請離開本網站。

More information